2 3 《马说》第二课时 课件(共28张PPT)+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 3 《马说》第二课时 课件(共28张PPT)+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3 10:22:5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马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3、结合具体文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3、结合具体文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学习难点】
1、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结合具体文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学习时间】2课时
【教学进程】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
1、 背诵课文
2、 文言词语复习
解释加点词的意义: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 ) 而伯乐不常有 ( )
故虽有名马( )( )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 )( )( )
骈死于槽枥之间( )( ) 不以千里称也(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 ) 食马者( )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 )( ) 食不饱( )
才美不外见(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 )( )(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 (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 )
执策而临之( )( )其真无马邪( )( )
其真不知马也( )
通假字:
食马者( 通 ,意思: 。)
才美不外见( 通 ,意思: 。)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 ,意思: 。)
其真无马邪( 通 ,意思: 。)
一词多义:
尽:食之不能尽其材(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策:策之不以其道( )
执策而临之( )
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通: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初极狭,才通人( )
通计一舟( )
阡陌交通( )
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
虽有千里之能( )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 )
其真无马邪( )
其真不知马也(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策之不以其道( )
其此之谓乎( )
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马之千里者( )
策之不以其道(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虽有千里之能( )
大道之行也( )
以:不以千里称也( )
策之不以其道( )
以君之力( )
能以径寸之木( )
以其境过清( )
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执策而临之( )
乃记之而去( )
博学而笃志( )
古今异义: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古义: 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 今义:或者,或许)
是马也(古义: 今义:判断动词)
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 今义:安全,平安)
故虽有名马(虽:古义: 今义:虽然)
词类活用
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马鞭子。这里用作 。)
食之不能尽其材(尽,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 )
一食或尽粟一石( 尽: )
3、 翻译句子: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间,不以千里称也。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7)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合作探究】
勾画出文中带“不”的句子,思考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文章共有三段。各段写了什么内容?
对文中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一句该如何理解?
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有怎样的内涵?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什么观点?寄寓怎样的情感?(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交流)
作者的写作思路是什么?
总结文章的写作特色。
【课堂检测】
选择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有误得一项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 )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晓 )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相等 ) D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  )
2)下列句子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其真不知马也 B.其真无马邪
C.安求其能千里也 D.策之不以其道
3)下列对文言语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翻译: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翻译: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翻译: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唤它,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D.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翻译: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4)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间接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 本文第1段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伯乐的重要性;然后笔锋一转,从反面展开议论。
C. 文章以“马”为喻,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别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
D.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两句,前一句表示反问语气,后一句表示推测语气,揭示了问题的实质。
理解性填空:
1)体现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 。
2)文中流露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的语句: 。
3)体现千里马因饥饿而无法施展其才华的语句是: , , 。
4)体现食马者无知浅薄的句子是: , ,
, 。
5)文中饱含作者对食马者辛辣讽刺之情的句子是: ? 。
6)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
7)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 , , 。
8)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 , 。
【扩展延伸】
沈宣词尝为丽水令。自言家大梁①时,厩常列骏马数十,而意常不足。咸通六年,客有马求售,洁白而毛鬣类朱,甚异之,酬以五十万,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公遂曰:“竟未尝乘。”因引出,至则奋眄②,殆不可跨,公遂怒捶之,又仆,度终不可禁。翌日,令诸子乘之,亦如是;诸仆乘,亦如是。因求前所直售宣词。宣词得之,复如是。会魏帅李公蔚市贡马③,前后至者皆不可。公阅马,一阅遂售之。后入飞龙④,上最爱宠,为当时名马。
(选自《唐语林》)
【注】①大梁:今河南开封,古时称大梁。②奋眄:举头斜视,不驯服的样子。③贡马:向皇帝进贡的马。④飞龙:指皇家。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得一项是( )
A.而意常不足( 值得 ) B.度终不可禁( 估计,推测 )
C.亦如是( 这样 ) D.会魏帅李公蔚市贡马( 买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A.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提示:直,价值,价钱。)
B.公阅马,一阅遂售之。后入飞龙,上最爱宠,为当时名马。
3)韩愈的《马说》深刻阐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联系《马说》,结合本文,简述王公遂不能让所买之马成为名马的原因。
【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
完成上面练习。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马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3、结合具体文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3、结合具体文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学习难点】
1、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结合具体文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学习时间】2课时
【教学进程】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
1、 背诵课文
2、 文言词语复习
解释加点词的意义: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 ) 而伯乐不常有 ( )
故虽有名马( )( )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 )( )( )
骈死于槽枥之间( )( ) 不以千里称也(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 ) 食马者( )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 )( ) 食不饱( )
才美不外见(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 )( )(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 (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 )
执策而临之( )( )其真无马邪( )( )
其真不知马也( )
【答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这样之后) 而伯乐不常有 ( 可是 )
故虽有名马( 所以 )( 即使 )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只,仅 )(受屈辱)(在)(的)
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一起 )( 的 ) 不以千里称也( 凭,靠 )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 )( 有时 )( 吃完 ) 食马者( 通“饲”,喂,喂养 )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这 )( 即使 )( 的 ) 食不饱( 吃 )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况且 )( 相同 )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 策之不以其道(鞭策、驾驭 )(按照 )( 方法 )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喂,喂养 )( 使……尽) ( 材,通“才”)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却) ( 明白 )
执策而临之( 鞭子 )( 面对 )其真无马邪(难道)(通“耶”,吗)
其真不知马也( 恐怕 )
通假字:
食马者( 通 ,意思: 。)
才美不外见( 通 ,意思: 。)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 ,意思: 。)
其真无马邪( 通 ,意思: 。)
【答案】
食马者(食,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一词多义:
尽:食之不能尽其材(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策:策之不以其道( )
执策而临之( )
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通: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初极狭,才通人( )
通计一舟( )
阡陌交通( )
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
虽有千里之能( )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 )
其真无马邪( )
其真不知马也(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策之不以其道( )
其此之谓乎( )
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马之千里者( )
策之不以其道(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虽有千里之能( )
大道之行也( )
以:不以千里称也( )
策之不以其道( )
以君之力( )
能以径寸之木( )
以其境过清( )
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执策而临之( )
乃记之而去( )
博学而笃志( )
【答案】
尽: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使……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
策:策之不以其道(鞭打,名词动用)
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
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
通: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明白,知道)
初极狭,才通人(通过)
通计一舟(总共)
阡陌交通(相通)
能:安求其能千里也(助动词,能够)
虽有千里之能(名词,能力)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它)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恐怕,副词,表推测语气)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的)
策之不以其道(它的,代词)
其此之谓乎(副词,表推测语气)
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助词)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策之不以其道(它,代千里马,代词)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不译,补充音节)
虽有千里之能(的,助词)
大道之行也(助词,主谓之间,无意义)
以:不以千里称也(凭借)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以君之力(凭,靠)
能以径寸之木(用)
以其境过清(因为)
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示转折)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
乃记之而去(表承接)
博学而笃志(表并列)
古今异义: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古义: 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 今义:或者,或许)
是马也(古义: 今义:判断动词)
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 今义:安全,平安)
故虽有名马(虽:古义: 今义:虽然)
【答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古义:这样之后 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或许)
是马也(古义:这样 今义:判断动词)
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平安)
故虽有名马(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词类活用
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马鞭子。这里用作 。)
食之不能尽其材(尽,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 )
一食或尽粟一石( 尽: )
【答案】
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马鞭子。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动词使动用法,使……尽。)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作动词,吃完)
3、 翻译句子: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间,不以千里称也。
所以即使有了名马,也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的马来喂养。
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特长也就显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懂得它的意思。
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拿着鞭子,走到千里马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7)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合作探究】
勾画出文中带“不”的句子,思考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第1段“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如此,才有千里马悲惨的命运: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第2段:连用四个“不”字,源皆出于食马者之“不”知。这是从千里马的角度间接刻画食马者的形象,
第3段:第三段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描写得淋漓尽致。这是对“食马者”的直接描写。
策之不以其道——(所以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食之不能尽其材——(所以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与常马等不可得)
鸣之不能通其意——
从修辞角度,也是排比的修辞手法,作用:表现食马者的浅薄无知,把作者对愚妄无知的统治者的强烈谴责和辛辣嘲讽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情感浓烈。
末句结论:不知马
文章共有三段。各段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摆明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强调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
第二段: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第三段:千里马被摧残、被埋没体现的三个方面,点明主旨,发出慨叹。
对文中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一句该如何理解?
【答案】
该句点明了文章主旨。“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是作者对“食马者”的反问,也是向读者发问,用来为下句蓄势;然后以“其真不知马也”作答,结束全文。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有怎样的内涵?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什么观点?寄寓怎样的情感?(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交流)
【答案】
千里马:人才
伯乐:识别人才的人,能识人才的统治者(贤明的君主)
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人。
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借千里马表达“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愤懑之情 。也流露出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这种手法叫做“托物寓意”
作者的写作思路是什么?
【答案】
文章开始指出伯乐对千里马的作用,指出伯乐不常有,因此千里马有“不以千里称”的悲剧;然后揭示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即“食马者”的无知。揭示了问题的实质,谴责了食马者浅薄愚妄。最后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点明了中心。所以本文是围绕“不知马”这一中心展开论述的。
总结文章的写作特色。
【答案】
托物寓意:文章以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
中心突出:本文贯穿全文的是“不知马”这句话。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痛斥“食马者”的无知,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课堂检测】
选择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有误得一项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 )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晓 )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相等 ) D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  )
【答案】C
【解析】应解释为:等同,一样 
2)下列句子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其真不知马也 B.其真无马邪
C.安求其能千里也 D.策之不以其道
【答案】D
【解析】例句得“其”代词,它的,A:副词,表加强诘问语气;B:副词,表反问语气;C:代它,指千里马;D:代词,它的。
3)下列对文言语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翻译: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翻译: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翻译: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唤它,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D.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翻译: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答案】C
【解析】不是唤它,而是它鸣叫。
4)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间接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 本文第1段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伯乐的重要性;然后笔锋一转,从反面展开议论。
C. 文章以“马”为喻,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别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
D.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两句,前一句表示反问语气,后一句表示推测语气,揭示了问题的实质。
【答案】A
【解析】这是直接原因,而非间接原因。
理解性填空:
1)体现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 。
2)文中流露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的语句: 。
3)体现千里马因饥饿而无法施展其才华的语句是: , , 。
4)体现食马者无知浅薄的句子是: , ,
, 。
5)文中饱含作者对食马者辛辣讽刺之情的句子是: ? 。
6)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
7)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 , , 。
8)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 , 。
【答案】
1)体现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文中流露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的语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体现千里马因饥饿而无法施展其才华的语句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4)体现食马者无知浅薄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5)文中饱含作者对食马者辛辣讽刺之情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7)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8)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扩展延伸】
沈宣词尝为丽水令。自言家大梁①时,厩常列骏马数十,而意常不足。咸通六年,客有马求售,洁白而毛鬣类朱,甚异之,酬以五十万,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公遂曰:“竟未尝乘。”因引出,至则奋眄②,殆不可跨,公遂怒捶之,又仆,度终不可禁。翌日,令诸子乘之,亦如是;诸仆乘,亦如是。因求前所直售宣词。宣词得之,复如是。会魏帅李公蔚市贡马③,前后至者皆不可。公阅马,一阅遂售之。后入飞龙④,上最爱宠,为当时名马。
(选自《唐语林》)
【注】①大梁:今河南开封,古时称大梁。②奋眄:举头斜视,不驯服的样子。③贡马:向皇帝进贡的马。④飞龙:指皇家。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得一项是( )
A.而意常不足( 值得 ) B.度终不可禁( 估计,推测 )
C.亦如是( 这样 ) D.会魏帅李公蔚市贡马( 买 )
【答案】A
【解析】应为满足
2)翻译下面的句子。
A.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提示:直,价值,价钱。)
B.公阅马,一阅遂售之。后入飞龙,上最爱宠,为当时名马。
【答案】
A.客人答应(把马卖给沈宣词),但(沈宣词)还没来得及给钱,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
B. 李公蔚看马,第一眼看见就把它买了下来,后来这匹马进了飞龙厩,是皇上最喜爱的马,成了当时的名马。
3)韩愈的《马说》深刻阐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联系《马说》,结合本文,简述王公遂不能让所买之马成为名马的原因。
【答案】
韩愈的《马说》告诫世人,要发掘良马的潜能,首先要深谙马的习性,懂得如何驾驭,但王公遂买马后一直“未尝乘”,在骑马失败后,还“怒捶之”,最后转手卖了,可见他不懂策马之道,更没有能力发掘良马的潜能,使其成为名马。
【附译文】
沈宣词曾经是丽水县令,他常说家在大梁的时候,家中马厩里曾经有骏马几十匹,然而令他满意的却很少。咸通六年,客人有马要出售,此马通体雪白,但是颈上的鬣鬃却有点近似红色,十分奇异。客人答应把 马卖给沈宣词,但沈宣词还没来得及给钱,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过了几天,沈宣词去拜见公遂,问起当时那匹马。公遂说:“我竟然还没有骑过呢。”于是将马牵出,马举头斜视,表现出不驯服的样子,懒懒地不肯移动,公遂生气的去捶马,又让马去驾车,公遂觉得这样也不行,就将马关了起来。第二天,叫几个孩子去骑这匹马,还是和昨天一样,让家仆去骑,也是一样。于是将马卖给了之前打算买的沈宣词,宣词得到马以后,情况也和公遂一样。恰好魏帅李公蔚在街市买贡马,前后来的马都不合心意。李公蔚看马,第一眼看见就把它买了下来,后来这匹马进了飞龙厩,是皇上最喜爱的马,成了当时的名马。
【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
完成上面练习。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马说》第二课时 单元 6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2、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3、结合具体文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4、背诵课文。
重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2、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3、结合具体文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难点 1、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2、结合具体文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背诵课文文言词语复习解释加点词的意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 ) 而伯乐不常有 ( )故虽有名马( )( )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 )( )( )骈死于槽枥之间( )( ) 不以千里称也( )一食或尽粟一石( )( )( ) 食马者(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 )( ) 食不饱( )才美不外见(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 )(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 (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 ) 执策而临之( )( )其真无马邪( )( )其真不知马也( )通假字:食马者( 通 ,意思: 。)
才美不外见( 通 ,意思: 。)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 ,意思: 。)
其真无马邪( 通 ,意思: 。)一词多义:尽:食之不能尽其材( )一食或尽粟一石( )策:策之不以其道( )
执策而临之( )
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一食或尽粟一石( )通: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初极狭,才通人( )通计一舟( )阡陌交通( )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
虽有千里之能( )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 )
其真无马邪( )
其真不知马也(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策之不以其道( ) 其此之谓乎( )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马之千里者( )
策之不以其道(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虽有千里之能( ) 大道之行也( )以:不以千里称也( )
策之不以其道( )
以君之力( )
能以径寸之木( )
以其境过清( )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执策而临之( ) 乃记之而去( ) 博学而笃志( )古今异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古义: 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 今义:或者,或许)是马也(古义: 今义:判断动词)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 今义:安全,平安)故虽有名马(虽:古义: 今义:虽然)词类活用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马鞭子。这里用作 。)
食之不能尽其材(尽,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 )一食或尽粟一石( 尽: )翻译句子: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间,不以千里称也。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7)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背诵复习 巩固目标1、4
讲授新课 展示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2、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3、结合具体文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4、背诵课文。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带“不”的句子,思考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第1段“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如此,才有千里马悲惨的命运: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第2段:连用四个“不”字,源皆出于食马者之“不”知。这是从千里马的角度间接刻画食马者的形象,第3段:第三段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描写得淋漓尽致。这是对“食马者”的直接描写。策之不以其道——(所以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食之不能尽其材——(所以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与常马等不可得)鸣之不能通其意——从修辞角度,也是排比的修辞手法,作用:表现食马者的浅薄无知,把作者对愚妄无知的统治者的强烈谴责和辛辣嘲讽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情感浓烈。末句结论:不知马文章共有三段。各段写了什么内容?第一段:摆明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强调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第二段: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第三段:千里马被摧残、被埋没体现的三个方面,点明主旨,发出慨叹。对文中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一句该如何理解?该句点明了文章主旨。“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是作者对“食马者”的反问,也是向读者发问,用来为下句蓄势;然后以“其真不知马也”作答,结束全文。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有怎样的内涵?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什么观点?寄寓怎样的情感?(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交流) 千里马:人才伯乐:识别人才的人,能识人才的统治者(贤明的君主)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人。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借千里马表达“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愤懑之情 。也流露出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这种手法叫做“托物寓意”怀才不遇的古人 A.韩愈 怀才不遇写文章 B.苏秦 悬梁刺股终成材 C.诸葛亮 蛰伏隆中待明主 D.陶渊明 归隐田园乐悠悠 E.苏轼 举杯邀月品人生 F.李白 扁舟一叶醉江湖 G.毛遂 大胆自荐求重用作者的写作思路是什么?文章开始指出伯乐对千里马的作用,指出伯乐不常有,因此千里马有“不以千里称”的悲剧;然后揭示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即“食马者”的无知。揭示了问题的实质,谴责了食马者浅薄愚妄。最后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点明了中心。所以本文是围绕“不知马”这一中心展开论述的。总结文章的写作特色。托物寓意:文章以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中心突出:本文贯穿全文的是“不知马”这句话。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痛斥“食马者”的无知,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自由诵读,背诵。 读读勾画读笔记读 明确目标目标2目标2目标2
选择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有误得一项是( )A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 )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晓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相等 ) D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  )2)下列句子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A.其真不知马也 B.其真无马邪C.安求其能千里也 D.策之不以其道3)下列对文言语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翻译: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翻译: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翻译: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唤它,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D.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翻译: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4)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间接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本文第1段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伯乐的重要性;然后笔锋一转,从反面展开议论。文章以“马”为喻,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别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两句,前一句表示反问语气,后一句表示推测语气,揭示了问题的实质。理解性填空:1)体现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 。2)文中流露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的语句: 。3)体现千里马因饥饿而无法施展其才华的语句是: , , 。4)体现食马者无知浅薄的句子是: , , , 。 5)文中饱含作者对食马者辛辣讽刺之情的句子是: ? 。6)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 7)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 , , 。8)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 , 。【扩展延伸】沈宣词尝为丽水令。自言家大梁①时,厩常列骏马数十,而意常不足。咸通六年,客有马求售,洁白而毛鬣类朱,甚异之,酬以五十万,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公遂曰:“竟未尝乘。”因引出,至则奋眄②,殆不可跨,公遂怒捶之,又仆,度终不可禁。翌日,令诸子乘之,亦如是;诸仆乘,亦如是。因求前所直售宣词。宣词得之,复如是。会魏帅李公蔚市贡马③,前后至者皆不可。公阅马,一阅遂售之。后入飞龙④,上最爱宠,为当时名马。(选自《唐语林》)【注】①大梁:今河南开封,古时称大梁。②奋眄:举头斜视,不驯服的样子。③贡马:向皇帝进贡的马。④飞龙:指皇家。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得一项是( )A.而意常不足( 值得 ) B.度终不可禁( 估计,推测 )C.亦如是( 这样 ) D.会魏帅李公蔚市贡马( 买 )2)翻译下面的句子。A.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提示:直,价值,价钱。)B.公阅马,一阅遂售之。后入飞龙,上最爱宠,为当时名马。3)韩愈的《马说》深刻阐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联系《马说》,结合本文,简述王公遂不能让所买之马成为名马的原因。 做练习 拓展提高
课堂小结 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韩愈以良马喻人才,写自己的知遇之难,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我们有幸生活于思想开放、有言论自由的新时代,可以做到人尽其才。希望大家能够发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言,“天马行空任我行”的壮语。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8张PPT)
马说
第二课时
新知导入
背诵课文
文言词语复习
只是
两马并驾
有时
面对
犹,尚且;
等同,一样
即使





之间















常马

不可




奴隶









一食或尽粟一石: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吃一顿有时有吃尽一石粮食。
听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想要和平常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
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
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重点句子
邪:通“耶”,表疑问,
相当于“吗”。
食:通“饲”,喂.
见:通“现”,表现.
材:通“才”,才能.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才美不外见
3.食之不能尽其材
4.其真无马邪
通假字
一词多义
才能,能力
能够
动词,用鞭子打。
名词,马鞭子。
助词,的。
代词,指千里马。
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骈死于槽枥之间
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吃,动词
通“饲” 喂养,动词
难道(表反问)
恐怕(表推测)
一词多义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
食之不能尽其材
表转折,却。
表承接。
连词,译为“来”。

即使
虽然

有时
连词,或者


表判断

怎么
安全
古今异义
然后
这样之后
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词类活用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一食或尽粟一石
虽有千里之能
一食或尽粟一石
策之不以其道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辱没.
名词活用为动词,吃。
数量词活用为动词,日行千里。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吃完,吃尽。
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3、结合具体文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背诵课文。
新知讲解
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带“不”的句子,思考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1段“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如此,才有千里马悲惨的命运: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第2段:连用四个“不”字,源皆出于食马者之“不”知。这是从千里马的角度间接刻画食马者的形象,
第3段:第三段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描写得淋漓尽致。这是对“食马者”的直接描写。
策之不以其道——(所以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食之不能尽其材——(所以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与常马等不可得)
鸣之不能通其意——
从修辞角度,也是排比的修辞手法,作用:表现食马者的浅薄无知,把作者对愚妄无知的统治者的强烈谴责和辛辣嘲讽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情感浓烈。
末句结论:不知马
文章共有三段。各段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摆明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强调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
第二段: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第三段:千里马被摧残、被埋没体现的三个方面,点明主旨,发出慨叹。
对文中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一句该如何理解?


该句点明了文章主旨。
“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是作者对“食马者”的反问,也是向读者发问,用来为下句蓄势;
然后以“其真不知马也”作答,结束全文。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有怎样的内涵?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什么观点?寄寓怎样的情感?(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交流)

千里马:人才
伯乐:识别人才的人,能识人才的统治者(贤明的君主)
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人。
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借千里马表达“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愤懑之情 。也流露出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这种手法叫做“托物寓意”
托物寓意
千里马
人才
借千里马表达“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愤懑之情 。
伯乐
能识人才的统治者(贤明的君主)
食马者
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怀才不遇的古人:
A.韩愈 怀才不遇写文章
B.苏秦 悬梁刺股终成材
C.诸葛亮 蛰伏隆中待明主
D.陶渊明 归隐田园乐悠悠
E.苏轼 举杯邀月品人生
F.李白 扁舟一叶醉江湖
G.毛遂 大胆自荐求重用
作者的写作思路是什么?

文章开始指出伯乐对千里马的作用,指出伯乐不常有,因此千里马有“不以千里称”的悲剧;
然后揭示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即“食马者”的无知。揭示了问题的实质,谴责了食马者浅薄愚妄。
最后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点明了中心。所以本文是围绕“不知马”这一中心展开论述的。
总结文章的写作特色。

托物寓意:文章以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
中心突出:本文贯穿全文的是“不知马”这句话。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痛斥“食马者”的无知,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自由诵读,背诵。
课堂总结
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韩愈以良马喻人才,写自己的知遇之难,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我们有幸生活于思想开放、有言论自由的新时代,可以做到人尽其才。希望大家能够发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言,“天马行空任我行”的壮语。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课堂练习
选择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有误得一项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 )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晓 )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相等 ) D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  )

2)下列句子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其真不知马也 B.其真无马邪
C.安求其能千里也 D.策之不以其道
3)下列对文言语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翻译: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翻译: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翻译: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唤它,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D.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翻译: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4)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间接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本文第1段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伯乐的重要性;然后笔锋一转,从反面展开议论。
文章以“马”为喻,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别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两句,前一句表示反问语气,后一句表示推测语气,揭示了问题的实质。

理解性填空:
1)体现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 。
2)文中流露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的语句: 。
3)体现千里马因饥饿而无法施展其才华的语句是: , , 。
4)体现食马者无知浅薄的句子是: , ,
, 。
5)文中饱含作者对食马者辛辣讽刺之情的句子是: ? 。
6)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
7)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 , , 。
8)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 , 。

拓展提高
【扩展延伸】
沈宣词尝为丽水令。自言家大梁①时,厩常列骏马数十,而意常不足。咸通六年,客有马求售,洁白而毛鬣类朱,甚异之,酬以五十万,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公遂曰:“竟未尝乘。”因引出,至则奋眄②,殆不可跨,公遂怒捶之,又仆,度终不可禁。翌日,令诸子乘之,亦如是;诸仆乘,亦如是。因求前所直售宣词。宣词得之,复如是。会魏帅李公蔚市贡马③,前后至者皆不可。公阅马,一阅遂售之。后入飞龙④,上最爱宠,为当时名马。
(选自《唐语林》)
【注】①大梁:今河南开封,古时称大梁。②奋眄:举头斜视,不驯服的样子。③贡马:向皇帝进贡的马。④飞龙:指皇家。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得一项是( )
A.而意常不足( 值得 ) B.度终不可禁( 估计,推测 )
C.亦如是( 这样 ) D.会魏帅李公蔚市贡马( 买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A.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提示:直,价值,价钱。)


B.公阅马,一阅遂售之。后入飞龙,上最爱宠,为当时名马。


3)韩愈的《马说》深刻阐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联系《马说》,结合本文,简述王公遂不能让所买之马成为名马的原因。

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
完成上面练习。
板书设计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