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质量达标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
1.(2021·桂林质检)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 (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2.(2021·梧州质检)有学者认为,只有争取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才能改变近代中国所面临的恶性循环的命运。根据该观点,中国改变“恶性循环的命运”的标志是 ( )
A.中华民国的建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3.如图是某同学制作的关于西藏和平解放的卡片,卡片中的内容提到了西藏和平解放的 ( )
A.背景和人物 B.人物和方式
C.背景和方式 D.时间和意义
4.(2021·梧州质检)如表为1951年6月至1952年底全国捐献战斗机统计情况。这一情形出现的原因是 ( )
群体或个人 捐献战斗机(架)
甘肃玉门石油职工群体 1
四川简阳县农民群体 2
豫剧演员常香玉 1
著名工商业者荣毅仁 7.5
…… ……
全国总计3 710
A.土地改革 B.抗美援朝战争 C.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化运动
5.在上甘岭“三九一高地”的反击战中,为了不暴露目标,他忍受烈火烧灼的剧痛,坚持在原地一动不动,直至牺牲,从而保证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他是 ( )
A.黄继光 B.邱少云 C.张自忠 D.李宗仁
6.(2021·贵港质检)八(1)班某同学想要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的相关问题,下面哪部文献最适合他参考 ( )
A.《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7.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土地曾经是千百年来农民孜孜以求的梦想。仔细观察“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政策和生产关系变化”示意图,农民的这一梦想得以实现是在 ( )
8.分析《中国与印度、美国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表》,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
中国(1952年数据) 印度(1950年数据) 美国(1950年数据)
钢产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 949千瓦时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的工业水平极其落后
B.这是我国“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的重要依据
C.为了改变这一落后局面,我国开始进行土地改革
D.长年的战乱、帝国主义列强的掠夺,是这一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
9.(2021·贵港质检)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下面对联反映我国“一五”计划成就的是 ( )
A.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B.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蓝图
C.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D.一桥架长江南北畅通,三路通雪域汉藏同乐
10.(2021·钦州质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这部宪法真正反映了 ( )
A.共产党的利益 B.工人阶级利益 C.多数人的利益 D.广大人民利益
11.这种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民主政治制度,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根本保证,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材料中“民主政治制度”是 ( )
A.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农民土地所有制 D.社会主义公有制
12.(2021·桂林质检)右图是1957年中国人民邮政发行的题为《入社》的纪念邮票,这里的“社”指的是 ( )
A.农业生产合作社 B.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农村信用社 D.联产承包小组
13.马克思主义文献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界定有三个要素:公有制、计划经济、民主。其中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于 ( )
A.1949年 B.1953年 C.1956年 D.1966年
14.(2021·玉林质检)中共八大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任务,指出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这是中共八大的 ( )
A.背景 B.内容 C.性质 D.作用
15.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工业以钢为纲”,号召一切部门都要为钢铁生产“停车让路”,支援大炼钢铁,为了炼钢,人们砸铁锅收废铁,甚至拆下钢窗铁门作原材料。这一现象反映的是 ( )
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
16.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内要肃清反革命势力、巩固政权,外要反击外来侵略的重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位巨人俯瞰着世界,洪亮的声音,全世界都听到了……那胜利的旗帜,在朗朗的空中迎风飘扬,人民扬起了头颅,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摘自《祖国啊,我为你自豪》
材料二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材料三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以上材料均摘自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反映的是哪一盛典。概括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是哪支军队。他们“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什么 结果如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材料出自哪部法律文献。这部法律是我国进行什么改革的依据 这次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什么制度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给它们概括一个主题名称。
17.(2021·北海质检)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程中,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政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变化行业 1953年农轻重比例(%) 1957年农轻重比例(%)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材料二 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前后各经济成分比例统计表
所有制性质 1952年 1957年
公有经济 20.6% 85.6%
私有经济 78.7% 7.1%
材料三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哪一行业发展最快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党和政府实施了哪一发展规划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1953-1957年的经济建设成就。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三大改造的内容及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
(3)材料三中图一、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这些历史事件产生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应遵循什么原则
18.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取得重大成就,但也出现失误和曲折,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民主政治篇】
材料一 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
——毛泽东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经济建设篇】
材料二 1952—1956年国民收入结构表(单位:%)
年份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趋于零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艰辛探索篇】
材料三
【时代楷模篇】
材料四
(1)材料一中的“里程碑”指的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宪法
(2)材料二中的数据变化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这一事件的实质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从B到C阶段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们需从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
(4)材料四反映的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英雄模范人物,他们身上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PAGE单元质量达标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
1.(2021·桂林质检)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 ( A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2.(2021·梧州质检)有学者认为,只有争取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才能改变近代中国所面临的恶性循环的命运。根据该观点,中国改变“恶性循环的命运”的标志是 ( B )
A.中华民国的建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3.如图是某同学制作的关于西藏和平解放的卡片,卡片中的内容提到了西藏和平解放的 ( D )
A.背景和人物 B.人物和方式
C.背景和方式 D.时间和意义
4.(2021·梧州质检)如表为1951年6月至1952年底全国捐献战斗机统计情况。这一情形出现的原因是 ( B )
群体或个人 捐献战斗机(架)
甘肃玉门石油职工群体 1
四川简阳县农民群体 2
豫剧演员常香玉 1
著名工商业者荣毅仁 7.5
…… ……
全国总计3 710
A.土地改革 B.抗美援朝战争 C.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化运动
5.在上甘岭“三九一高地”的反击战中,为了不暴露目标,他忍受烈火烧灼的剧痛,坚持在原地一动不动,直至牺牲,从而保证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他是 ( B )
A.黄继光 B.邱少云 C.张自忠 D.李宗仁
6.(2021·贵港质检)八(1)班某同学想要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的相关问题,下面哪部文献最适合他参考 ( C )
A.《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7.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土地曾经是千百年来农民孜孜以求的梦想。仔细观察“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政策和生产关系变化”示意图,农民的这一梦想得以实现是在 ( A )
8.分析《中国与印度、美国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表》,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C )
中国(1952年数据) 印度(1950年数据) 美国(1950年数据)
钢产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 949千瓦时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的工业水平极其落后
B.这是我国“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的重要依据
C.为了改变这一落后局面,我国开始进行土地改革
D.长年的战乱、帝国主义列强的掠夺,是这一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
9.(2021·贵港质检)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下面对联反映我国“一五”计划成就的是 ( D )
A.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B.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蓝图
C.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D.一桥架长江南北畅通,三路通雪域汉藏同乐
10.(2021·钦州质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这部宪法真正反映了 ( D )
A.共产党的利益 B.工人阶级利益 C.多数人的利益 D.广大人民利益
11.这种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民主政治制度,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根本保证,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材料中“民主政治制度”是 ( B )
A.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农民土地所有制 D.社会主义公有制
12.(2021·桂林质检)右图是1957年中国人民邮政发行的题为《入社》的纪念邮票,这里的“社”指的是 ( A )
A.农业生产合作社 B.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农村信用社 D.联产承包小组
13.马克思主义文献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界定有三个要素:公有制、计划经济、民主。其中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于 ( C )
A.1949年 B.1953年 C.1956年 D.1966年
14.(2021·玉林质检)中共八大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任务,指出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这是中共八大的 ( B )
A.背景 B.内容 C.性质 D.作用
15.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工业以钢为纲”,号召一切部门都要为钢铁生产“停车让路”,支援大炼钢铁,为了炼钢,人们砸铁锅收废铁,甚至拆下钢窗铁门作原材料。这一现象反映的是 ( C )
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
16.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内要肃清反革命势力、巩固政权,外要反击外来侵略的重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位巨人俯瞰着世界,洪亮的声音,全世界都听到了……那胜利的旗帜,在朗朗的空中迎风飘扬,人民扬起了头颅,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摘自《祖国啊,我为你自豪》
材料二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材料三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以上材料均摘自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反映的是哪一盛典。概括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答:盛典:开国大典。意义: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是哪支军队。他们“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什么 结果如何
答:中国人民志愿军。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结果: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材料出自哪部法律文献。这部法律是我国进行什么改革的依据 这次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什么制度
答:法律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改革:土地改革。制度:封建土地制度。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给它们概括一个主题名称。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
17.(2021·北海质检)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程中,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政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变化行业 1953年农轻重比例(%) 1957年农轻重比例(%)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材料二 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前后各经济成分比例统计表
所有制性质 1952年 1957年
公有经济 20.6% 85.6%
私有经济 78.7% 7.1%
材料三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哪一行业发展最快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党和政府实施了哪一发展规划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1953-1957年的经济建设成就。
答:行业:重工业。规划: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青藏、川藏、新藏公路;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任举一例,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三大改造的内容及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
答:时间:1956年。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3)材料三中图一、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这些历史事件产生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答:图一:“大跃进”,图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果: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应遵循什么原则
答:原则:制定政策要符合国情,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等。
18.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取得重大成就,但也出现失误和曲折,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民主政治篇】
材料一 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
——毛泽东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经济建设篇】
材料二 1952—1956年国民收入结构表(单位:%)
年份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趋于零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艰辛探索篇】
材料三
【时代楷模篇】
材料四
(1)材料一中的“里程碑”指的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宪法
答: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或社会主义性质)。
(2)材料二中的数据变化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这一事件的实质是什么
答:三大改造(或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质: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从B到C阶段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们需从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
答:原因: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教训:经济建设要立足国情;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等。(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4)材料四反映的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英雄模范人物,他们身上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答:精神: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钉子精神;公而忘私;助人为乐;热爱祖国等精神。(写出其中一点即可)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