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抓纲务本,做实中考阅读复习
3
2
1
4
5
目录
细读考试说明
解读课标要求
分析往年题型
明确学生情况
制定复习策略
一、细读考试说明:
1.考查内容:阅读注重考查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能力。阅读材料来自课外。
试卷结构 分值 题型
现代文阅读(36分) 新闻、说明性文章、科技作品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约9分 3个单选
论述性文章阅读 约9分 3个单选
文学性作品阅读 约18分 2个单选,2个简答
3.考查题型:
2.考试时间及分值: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卷面分值为150分。选择题约15个小题,约45分。非选择题约8个小题,约105分。
二、解读课标要求: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
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
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
解决疑难问题。
3.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
表达方式。
4.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
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
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
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5.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6.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7.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8.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课标”中对于现代文阅读有较详细的阐述,其实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八个点:
1.词句理解; 2.结构把握;
3.内容理解; 4.信息筛选;
5.表现手法; 6.文体把握;
7.欣赏评价; 8.阅读方法与习惯。
三、分析往年题型:
2015—2019宜宾中考语文阅读题考试内容、考点、题型汇总
题号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1 《美哉,嵇康之死》概括嵇康的美 散文《又见南山》情感梳理概括4分 《回家的花朵》标题的含义与作用 小说《最后的老师》人物形象分析4分 11.散文《草木结霜》(鲍尔吉·原野)(1)文中的“草”具有哪些美好品质?请简要概括。
2 品析词语“兴高采烈”的表达效果 文句意思理解(“使我变成了一封死信”的原因)4分 景物描写的角度与修辞 句子的作用4分 (2)赏析句子
3 结合相关内容揣摩司马昭的内心活动 修辞角度赏析句子4分 仿写,构成排比 小说主题6分 (3)文中多次将“草”与“人”对比,有何用意?请简要作答。
4 结尾句的含义和作用 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6分 重要句子的含义 探究拓展4分 (4)请仿照第③段的句子“草看到阳光从天边爬进自己脖子”,结合语境,在横线处续写三句。
5 议论文《今》的观点 说明文《川菜》内容概括(填空) 《再说“面子”》之论证思路5分 议论文《享福与吃苦》论证思路4分 12.议论文《没有风暴的海洋是池塘》(1)请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6 列举论证方法并概括其作用 段落的结构分析 判断论证方法并分析作用3分 判断论证方法并分析作用6分 (2)请梳理并概括文章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7 理解句子含义并引用名言警句回答 拓展:用至少两种说明方法介绍一种地方小吃 概括段落论据4分 补充事例论证观点2分 (3)对于挫折和困难,我们应持怎样的态度?结合全文和现实生活简要作答。
2020年宜宾中考语文阅读题考试内容、考点、题型汇总
文体 文章 来源 第一小题 第二小题 第三小题 第四小题
新闻、说明性文章、科技作品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书香中国万里行”线上巡回宣传报道活动。 材料二:关于有声读物 “全民阅读媒体联盟”网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6.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7.下列关于材料二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8.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论述性文章阅读 《语言是刀》 尤今 9.下面关于“语言是刀”的说法,不符合本文写作意图的一项是 10.下面关于本文论证方面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1.下面关于全文观点的分析和探究,不正确的一项是
文学性作品阅读 《听香》 白音格力 12.下面关于“听香”的相关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单选,3分) 13.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3分) 14.文章紧扣“听香”展开。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主要内容。(6分) 15.结合全文简要作答:“这样的人”是怎样听到香的?(6分)
中考题型特点:
(一)说明类文本(2次):
常考考点:1.文章内容归纳,2.段落的结构分析,3.说明文的语言,4.说明文的顺序,5.说明文的方法,6.介绍事物的微写作。
常考题型:解答题、选择题、微写作
(二)议论类文本(3次):
常考考点:1.概括论点(3次);2.论证方法的判断和作用(4次);3.概括论据,补充事例(2次);4.归纳论证思路(4次);5.理解句子含义(1次);6.联系生活谈感受(1次)。
常考题型:选择题、解答题。
(三)记叙类文本:
常考文章类型:散文(5次),小说(1次)
常考考点:1.品析词语(1次);2.句子赏析(比喻、拟人)(3次);3.揣摩人物心理活动(1次);4.结尾句的含义和作用(2次);5.仿写句子(2次);6.内容或情感变化的归纳(3次);7.重要句子的含意及作用(3次);8.标题的含意和作用(3次);9.结合主旨,理解人物或形象的含意(4次)。
常考题型:选择题、赏析题、解答题
四、明确学生情况:
1.在实际的考试中,学生在做语段阅读的时候,往往是直接看题目,然后就开始答题,答到哪里算哪里,有时答非所问。
2.抓不到得分点,缺少基本模式,不会筛关键点。
——教会学生找关键词,学会审题。
——教会学生基本答题模式,学会看分答题。
3.文体基础知识不扎实,分不清文体,答案表述不准确。
——教会学生区分文体,学会不同文体答题的表述。
4.三观不正,价值取向有问题。
——培养积极向上,正确的价值观。
5.选择题错误率高,不会仔细揣摩答案,无法排除相似的错误。
——培养语感,善于分析,找细微差别。
6.理解不了文章主旨和情感,答题无法与主旨勾连,常常以偏概全,或出现理解的偏差。
——培养语感,训练解题技巧,修正思维偏差。
7.对人物和各种形象的归纳无法全面,同类答案重复多。
——要储备关键词,区分不同点,从不同角度归纳
五、制定复习策略:
1.合理安排复习时间:这是能力培养的问题,不是知识性记忆问题,所以需要花费比较长的时间,让学生从知到会,再到熟练掌握。一般不要压得太后,宜四月开始。
2.以练习为抓手,但要精选各种文体的多种题型;教会学生阅读答案,学会找自己答案与标准答案的差距,修正自己的思维偏差,弥补答题弱点,但不搞题海战术。
3.以课文带动复习,在每种文体课文复习的时候带入答题技巧,规范答题模式,形成答题思维,一举两得。多读多思。
4.教会学生审题,圈出题干中的关键词,缩小思考范围,筛选有效信息,再聚焦题干,脑海里梳理答题语言,想清楚了再答上去。训练表达。
5.如果题目要求“概括”“归纳”,则必须通观全段甚至全文,将要点整理,用流畅的个人语言来表达。一般答题我们把它归纳为三读:
(1)通读材料,明确中心及主旨,理清思路;
(2)读懂题干,确定范围,找准信息点出处;
(3)读顺答案,综合分析,准确全面分点作答。
6.教会学生读懂文章,培养三个意识:整体意识、语境意识、反思意识。学生答不起题,读不懂文的原因正是因为缺乏这样一些意识。
(1)为培养整体意识,在阅读时要引导学生不要急于看题,首先要读文,读文之后花一分钟来想一想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有了这样一个总的印象,答题时就能联系全文的内容、主旨进行作答。这要让学生养成习惯。
(2)语境意识至关重要,教师在指导学生答题时要让学生首先回到原文,回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看看题干所指内容与上下文哪些内容有关联,有什么样的关联。要让学生有“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在原文中找答案”的意识。老师在评讲时不要只注重答案,更要让学生展示答案形成的过程,从中发现其是否具有语境意识,从而逐步培养起学生的语境意识。
(3)老师的策略指导不能只是归纳一些方法条款,而必须将策略方法贯穿于答题过程中,指导学生通过感悟、反思,逐步构建起自己的答题策略。在阅读指导、训练中要经常问一问学生:从这篇文章的阅读中,从这道题的解答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引导学生反思。只有经过学生内化的策略方法才能转化为能力。
7.注重训练表达:
对于学生而言,现代文阅读答题表述是一大难题。原因一是思维不清晰,头脑混乱;二是词汇积累不够,言不达意。提高学生答题表述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用好文中的关键词句。文中的关键词句是文章的文眼,最精炼、最丰富地体现了原文意图,阅读中所设问题大多都能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关键句或关键词,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借用。(多找议论句、评价词、带着感彩的词语)
(2)理清思路,组织好语言再下笔作答。学生容易出现的情况是有点感受就开始贸然作答,教师要引导学生先理清思路,要有全局观,此题有多少分值,答案共包含哪几个方面,用什么语言来表述,想好之后再下笔。在课堂上,如遇到学生答得不够好时,教师要给学生时间让他重新组织语言,力求准确作答。
(3)阅读答题时不要过分追求文彩,否则容易出现以文害意的情况。阅读答题不同于写作,只要表意清楚即可。
8.明确各种文体的考点,做到有的放矢:
(1)说明性文章、新闻、科技作品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考点聚焦:
A.说明性文章考点:
①对象及特点概括;
②说明方法及作用;
③说明顺序和结构;
④说明语言;
⑤对科学生活现象的阐述和解说;
⑥开放性试题。
关注虚拟现实、量子通信、无人驾驶、人工智能、“天问”号火星探测仪、5G、使用公筷、垃圾分类、新冠疫情、动物保护、环境治理、风土人情、宇宙探索、全民阅读、诗词大会等社会热点内容。
B.非连续性文本:
非连续性文本通常会围绕一个主题把相关的文字材料、图片、表格等相关材料组合在一起,文段有新闻、说明性文字,要求考生通过阅读分析、比较研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
这类文本通常以图画、数据表格、符号、图解文字等多种方式呈现,中间缺少明显的连续性线索,需要经过思考提炼才能找到相关信息或内在联系的文本形式。考查的形式主要是选择题。
阅读方法:
第一,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第二,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第三,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写作的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解题方法:
第一,比较材料。阅读新闻、报告类文本,要加强比较分析能力的培养。要从材料来源、主要内容、中心观点、数据图表等多角度比较分析,辨明异同,深入探究规律。
第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一方面浏览全文,找到相应语句并在原文中标注出来。另一方面,逐一把选项和原文比对,不一致的即可判定错误。
第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首先读懂文本,标记包含相关信息的重要语句。可以从概括性的句子、文中运用的材料和作者的评价三方面入手。其次,从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出发,结合新闻材料提炼观点。最后,观点必须于文有据,合情合理。要做到客观公正,不能任意拔高或者贬低。
第四,掌握错误选项出错的规律。把握好错误选项设置的规律,对于判断错误很有帮助。
第五,调整心态,不浮躁,不着急,文段多读几遍。有时候学生选择题错很多,在于心态不好,有些学生在考试的时候很紧张特别担心做不完题,很心急,没有耐心去比对答案,甚至有的连选项都没看完,就盲目选择。
2020年宜宾中考真题:
材料一
中国全民阅读媒体联盟近日启动2020年度“书香中国万里行”线上巡回宣传报道活动,线上采访的第一站放在重庆。据悉,从3月下旬开始,重庆市全民阅读办公室每月最后一个周五都会面向市民推荐10本好书。
自疫情暴发以来,全民阅读媒体联盟联合全国新闻出版业同行,借助网络媒体平台推送可免费阅读的图书,助力全民抗疫。比如,面向大众推送了《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社区服务心理技巧50问》,面向高校师生推送了“在线选书用书免费数字内容平台服务”,面向企业职工推送了《新型冠状病毒职工防护知识50问》,面向医护人员推送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院感染防控手册》,面向中小学生推送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学生防护读本》,面向特殊儿童群体推送了《走开!冠小毒》,面向诗词爱好者推送了电子书专辑“带你走进诗词的海洋”……同时,还特邀柳斌杰、朱永新、何建明、聂震宁、宋明昌等专家学者以笔谈的方式参加网上“红沙发”高端访谈,分享“以读攻‘毒’齐抗疫,足不出户好读书”的思考。
(节选自“全民阅读媒体联盟”网)
材料二
从纸质书到电子书,再到有声读物,呈现了互联网时代阅读的重大变迁。尽管仍低于纸质书和电子书读者,但自2011年以来,听有声读物的用户人数一直在稳步上升。
美国《出版人周刊》杂志网站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有声读物的读者从2016年的14%上升到2018年的18%。以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不难想象,在2019年,很快就有近1/4的美国人会选择有声读物。
虽然打造高质量的有声读物比提供按需印刷的图书需要花费更多的努力和投资,但这是推动图书市场继续增长的一个很好的方式。由于美国人实际阅读纸质书的时间在减少,所以有声读物是一种更好地到达“读者”的途径,用户可以在通勤或其他活动中使用有声读物来消磨时间。
数字有声读物服务网站有声读物网的总经理伊恩·斯莫尔已经跟踪有声读物行业发展超过14年,斯莫尔对福布斯网的记者亚当·罗威说:“2019年,有声读物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更多的增长和演变。我预测会有更多的竞争者进入这个市场,随着出版商尝试新的事物,这个行业会有更多的创造力。我们将看到有外部行业试图与有声读物的出版商结盟,以参与这个不断增长的市场。不同行业的合作会给有声读物增加增长潜力,会为消费者提供新的服务类型。”
音频受众面也在不断扩大,听书群体正在年轻化,并且有更多语种的用户加入这个市场。斯莫尔说:“在有声读物的用户中,年轻人这一群体的性别均衡程度将比我们之前看到的还要高。2019年有声读物的列车将继续保持高速运行,没有出版商愿意落后。”
(节选自2019年《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6.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20年度“书香中国万里行”全民阅读活动是由重庆站最先开始开展的。
B.中国全民阅读管理部门在每月最后一个周五都会面向市民推荐10本好书。
C.全国新闻出版业同行在疫情暴发前后借助网络媒体推送可免费阅读图书。
D.部分专家学者分享了“以读攻‘毒’齐抗疫,足不出户好读书”的思考。
7.下列关于材料二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纸质书、电子书、有声读物并存,体现出互联网时代的阅读特点。
B.近年来,电子书、有声读物用户稳步上升,纸质书读者不断减少。
C.广大读者因为有声读物有着更优于其他书籍的内容而选择“阅读”。
D.老年群体因为视力、听力不好而普遍拒绝接受电子书和有声读物。
8.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3分)
A.今年的“书香中国万里行”活动体现了“抗疫”方面的主题。
B.有关方面的读书推荐具有针对不同群体进行不同推荐的特点。
C.出版社并不愿意花更多的努力和投资打造高质量的有声读物。
D.“不同行业合作会给有声读物增加增长潜力”成为新的期待。
答案:6.D;7.A;8.C
(2)论述类文章考点聚焦:
①论点、观点、意图概括判断
②论据种类及补写论据
③论证方法及作用
④议论文语言及论证思路
⑤开放性试题
⑥有思辨性的问题
关注中美关系、疫情中的人性、读书话题、个人修养、奉献精神、大国担当、揭露不良现象等内容的文章
2020年宜宾中考真题
语言是刀
尤 今
语言是刀。用语言赞美他人,犹如用刀子从事雕刻。
倘若那赞美是真诚的,那么,雕成的便是不朽的艺术品。把这样的一件艺术品赠送给他人,承受者铭感之余,会更加地努力,务使自己能在上了一层楼之后,更上一层楼。
倘若那赞美是虚伪的,送出去的雕塑品宛如冰雕,转瞬间冰融水泻,承受者在一番惊喜之后,手上空无一物,只剩下十指无情的冰冷。
用语言来抨击他人,犹如用刀子来刺人。
有些语言,表面上凶猛巴辣,但是,说的人功力不足,没有伤及要害。那样的语言,好似一把在空中飞舞的大刀,明晃晃、亮闪闪的,尽管声势逼人,可是没有伤人的实力。
有些语言,初听时微痛,然而,事后一想,却痛不可当,因为说话的人在“语言的刀刃”上抹上了剧毒,你以为你只受了微伤,没想到毒已攻心。
劝谏的话语,亦像刀子。见好友长了脓疮,便忍不住用刀子为他刮一刮。
倘若朋友领情,一刀下去,毒脓流尽,不药而愈。然而,碰上不领情的朋友,那一刀不但医不好他的疮,反而伤了他的心。所以,以刀行医,必须三思而行。
也有些刀子,是因想象而生出的。
明明只是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然而,对方却以为你口衔尖刀,肆意伤他,结果呢,怀恨在心,伺机报仇。等有一日他有备而来地欺近你时,你手无寸铁,又无防人之心,他一出手,你便应声倒地,死得不明不白!
明白了话语如刀这个道理,当然就明白了为什么孔夫子会殷殷交代“慎于言”。
(选自《广州日报》)
9.下面关于“语言是刀”的说法,不符合本文写作意图的一项是(3分)
A.语言是刀,可以用心雕琢而赞美他人。
B.语言是刀,可以用它的锋刃抨击他人。
C.语言是刀,可以适时帮朋友刮除疮毒。
D.语言是刀,有时是因想象产生的误解。
10.下面关于本文论证方面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犹如用刀子从事雕刻”特别证明了“赞美胜过批评”的生活哲理。
B.“送出去的雕塑品宛如冰雕”这个例子论证了语言赞美也具有虚伪性。
C.从“犹如用刀子来刺人”的角度,文章分析了伤害程度的不同情形。
D.“以刀行医”的例子,是说语言批评务必注意分寸感和中肯态度等。
11.下面关于全文观点的分析和探究,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语言是刀,既可以用于真诚地赞美,也可以用于委婉地批评。
B.生活中有些语言方面的所谓“刀伤”,其实是听话的人想多了。
C.学好语言以及用好语言,并不是那么简单和立竿见影的事情。
D.“话语如刀”,不用就不会有误伤;“慎于言”,无言则无伤害。
答案:9.B;10.A;11.D
(3)文学类作品考点聚焦(散文、小说):
①概括内容,理清思路;
②探寻情感,拓展探究;
③赏析语言,理解含义(作用);
④分析形象,环境作用;
⑤判断手法,表达方式 。
关注疫情背景下的故事和人、亲情故事、乡土情感、爱国主题、奉献精神、大国担当、人生哲思、写景抒情文等等内容。
听 香
白音格力
①第一次知道“听香”这个词,绝不是在开始学着附庸风雅的年代,更不是知道文人雅士书房取名“听香斋”之类的,自然也不是在苏州园林狮子林看过“听香”的题额。
②我知道这个词很早,在我0.1岁或0.5岁的时候,应该就知道了。甚至在我还没睁开眼睛时就听到了,因为耳朵是打开的。事实是,在我还没有记忆、不会说话的小时候,一定就听过“听香”这个词了。是我们家乡的土话,“闻香”说成“听香”,比如“听听这菜香不香”。我曾觉得我们的土话太土了,太没有“文化”了,香又没有声音,耳朵怎么能听到呢?我大概在上大学后,就再没说过这句“土话”,只要一回到家乡,“听香”一词就无处不在,顿顿饭都离不开。
③清代画家张问陶有诗:“早听时务夜听香,镇日茶瓜习送迎。洗耳已无清涧水,到门恰喜卖花声。”说的是每天早晨听当世的事务,夜晚听着卖花声,好似闻到花香,整天喝茶吃瓜,习惯过着迎来送往的生活。可是不愿意听那些世俗杂事,想用清水洗洗耳朵,却已经没有清涧水,可喜的是卖花声送到家门口。
④对诗中“听香”的解释,我是参考了资料的,就我个人而言,还是宁愿将其理解为一种生活姿态。不论是花香,还是墨香,能让人心悠然从容、不理世事,沉浸于自我的世界之中。这时的香,一缕缕在飘着,仿佛耳朵能听见一般。
⑤同是清代的李慈铭为其友叙云所画《湖南山桃花小景》题诗:“山气花香无着处,今朝来向画中听。”读来妙不可言,从画中听山气花香,这样的人内在自有乾坤,是在世最美的姿态了。
⑥明代“吴中四杰”之一的张羽,为凉亭取名为“听香亭”,题诗云:“人皆待三嗅,余独爱以耳。”查得此资料时,觉得这样的想法甚是可爱。这样的亭,人坐其中,听一壶茶香,或一池荷香,该是如何的逍遥自在。
⑦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回目名称诗词,《苏幕遮·其二》中有“水榭听香”句,也是阿朱的居所名称。多么让人艳羡啊,临水而居,听得水声如乐,缓缓流进心田,于静谧中,自然也听得到花开的声音,闻得到香气。尽是自在悠闲,一派天真之趣。
⑧香要闻、要嗅、要尝、要品,用听,却真的是别有韵致的。
⑨我觉得对“听香”的理解,应该有此二类:一是听到与香有关的声音,比如开花声、卖花声,就会因美而产生美好的联想,耳朵里听到这样与花有关的声音,自然而然会感觉闻到花香;二是香本身好似有声音,因为静谧,因为心存美好,能听到那香在飘动,虽然看不见,耳朵却又似听得着。
⑩我特别喜欢这样的描述,不管是听到与花有关的声音联想到香,还是花香本声是有声音的,都是非常好的心境。
试想,巷子里突然传来一声卖花声,你枯坐窗前,耳朵里会不会一下子开出花来呢?
试想,那些个夜晚,你案头一枝荷也罢,一枝梅也罢,静静守着你,你在一抬眼间,看到不知什么时候,花已初绽,你是不是仿佛听到花香在屋子里飘着的声音,你是真的能听到香的。
香到骨头里,鼻子能闻见,耳朵能听见,眼睛也能看到,我相信是这样的。
听香,原来就是你的心境之地长了耳朵,那一声香,让你的耳朵有了一场别有韵味的遇见,带着温慈的美。
从一枝冬窗下的枯枝上,能听到香的梦呓;从初春绽出的第一缕香瓣上,能听到香的私语;从一幅画的山河里,能听到香的浅笑;从一缕墨的走笔里,能听到香的脚步声……
这样的人,心上长着耳朵,细腻而美好。
12.下面关于“听香”的相关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把“闻香”说成“听香”是比较土气的方音误传。
B.“闻香”侧重体现嗅觉,“听香”侧重体现听觉。
C.“香”可以尝,可以品,可以嗅,可以用心感受。
D.“香”还能够香到你的骨头里,香到你的生活中。
13.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的笔法灵动且思路清晰,体现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B.“在我还没睁开眼睛时就听到了”语带夸张,意在突出我听觉很好。
C.文章举清代画家张问陶诗句为例,把“听香”理解为一种生活姿态。
D.第⑧段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用听,却真的是别有韵致的”之感悟。
14.文章紧扣“听香”展开。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主要内容。(6分)
段落范围 有关“听香”的主要内容
① ②自然段 我与“听香”这种说法的渊源。
③~⑧自然段
⑨~自然段
自然段
15.结合全文简要作答:“这样的人”是怎样听到香的?(6分)
答案:12.A;13.B
14.举诗文例子展现“听香”的韵致;我对“听香”的理解感悟;深化主题,“听香”之美好。
15.听到与香有关的声音联想到“香”;香好似有声音能让有心者听到;心上长了“耳朵”感受香的声音。(答对1点2分,3点6分。意思相符即可。)
9.如何提高选择题的正确率:
错选原因:(1)有知识缺陷。掌握不牢,无法判断。(2)能力不足,习惯不好。读不懂文章,乱猜;读题不仔细,弄错要求;答案没有看完,凭感觉选;不知道选项的差别,搞混淆;知识无法迁移;缺少必备常识。(3)有心理阴影,心态不好,要么盲目自信,疏于仔细思考;要么缺少自信,左右摇摆,拿捏不准,把正确的改错。
选择技巧:(1)要审清题意,明确要求。(2)要有方法,比如采用直接法、比较法、排除法、代入法等等答题。(3)要注意相信自己的第一语感,不要轻易改动,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4)要以平和之心做出选择,不要患得患失。(5)把选项还原到文本中,仔细比对用词的区别,说明文注意范围、多少、大小、程度等的区别;议论文注意观点、态度的不同;文学类文本就要研究情感、主旨和手法的差异。
总之,仔细审题,认真比对,还原文本,相信自己。
策
对
找
好
认真审题
加点词语不错过,打圈提醒不易忘;
看清题干缩范围,抓住关键寻答案;
选完记得再看看,确保不把错误犯。
夯实基础
基础知识要过硬,随便怎么变题型;
基本概念要厘清,灵活运用考思辨。
选对方法
直接选择最简单,仔细比对考细心,
排除干扰不上当,答案代入心眼亮。
摆平心态
不完全相信一见钟情,
不排除再见也是真爱;
深思熟虑才比较靠谱,
选定离手不患得患失。
删:删减
添:添加
调:调换
错误选项诞生记
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改:改变
漏:遗漏
凑:拼凑
错误选项诞生记
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这种选项有很大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注:正确选项多采用句式互换、同义词替代的方式。
选择题的设错陷阱的规律:
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 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迷惑性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以偏概全
2.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
3.因果混乱:
选择题的设错陷阱的规律
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4 .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
5.主次颠倒
6.混淆是非: 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选择题的设错陷阱的规律
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7.无中生有: 即原文无此信息。
8.混淆充分、必要条件
9.混淆程度深浅
选择题的设错陷阱的规律
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命题者故意在干扰项里设置原文没有的信息。
必要条件:只有……才
充分条件:只要……就
在遇到涉及有程度深浅的选项时,一定要关注显示程度的副词,并与原文认真比照。
10.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
1
2
3
4
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
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择;
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
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
避免盲区:
比对选项
索检原文
做出判断
就是要按照题目要求准确地锁定信息段,获取所要求的信息
就是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将筛选所得的信息做出正确认知
把握好材料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综合或重组
正确方法
10.熟悉解题技巧,熟练掌握答题模式(以文学类文本阅读为例):
(1)概括内容,理清思路;
概括主要内容、对象特点等
解题技巧:主要人物+做X事+结果
X对象+怎么样
得分策略:提取、组合、概括
理清行文线索、顺序、结构
(2)探寻情感,拓展探究;
把握文章的中心句或抒情句、议论句等。
表述观点时遵循“两步三原则”
第一步明确观点;
第二步阐述理由:积极向上、结合内容主旨
联系社会实际
(3)赏析语言,理解含义;
赏析词语: 本意+特定意义(比喻义、引申义)+表现对象的特点+表达的效果(情感)
解题技巧:手法+内容+表现对象特点+表达情感(效果)
得分策略:关注词性、情感色彩,分析修辞、表现手法,揣摩含义(表层、深层)、特点,体会情感、效果
文章结尾画线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表面+深层
作用:内容→写什么+点明/交代/渲染/奠定/设置
结构→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开启下文);与后文相呼应;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奠定感情基调
中间:过渡;承上启下
结尾:总结全文;与前文相照应;深化主题;升华主题;突出主题
不定位置: 点题(照应标题);点明中心(揭示主题)
(4)分析形象,环境作用;
人物形象五析法:
通过人物描写来分析(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神态);
通过故事情节、典型事件来分析;
通过典型环境描写来分析;
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身份来分析;
结合写作背景或主题分析。
环境作用:
自然环境四析法
a.环境本身特点(时间、背景、渲染气氛)
b.环境与人物关系(烘托心情、人物形象、暗示命运)
c.环境对情节作用(推动情节发展、铺垫、伏笔)
d.环境对主题作用(暗示中心、借景抒情)
社会环境:交代社会关系、背景;渲染(创设)气氛;烘托性格;暗示命运;推动情节;深化主题
(5)判断手法,表达方式 。
常见修辞:
描绘类:比喻,拟人,夸张,借代,拟物;
结构类:排比,对偶,复沓(反复);
语气类:反问,设问;
常见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烘托,衬托,对比,铺垫,伏笔,前后照应,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以小见大,象征,类比。
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说明,抒情
解题技巧:明手法+析内容+表效果
还要关注:
(6)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增强故事感染力。
第二人称:便于抒发强烈的情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能多角度自由表达。
(7)记叙顺序的判断和分析
顺序:有头有尾、条理清晰
倒叙:突出结果、设置悬念、增强生动性
插叙:补充说明情节、推动情节发展、让情节有起伏、为下文做铺垫、突出人物形象、让主题鲜明深刻
解题技巧:判断+内容+作用
小结:
1.构建知识体系,树立考点意识;
2.掌握答题方法,熟练运用模板;
3.以课文为依托,各个击破难点;
4.以不变应万变,于变化中求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