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写作指导第一讲:看透题目好写作(审题、拟题技巧)(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写作指导第一讲:看透题目好写作(审题、拟题技巧)(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4 12:00: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作文提分专题
第一讲:看透题目好写作
(如何审题)
(一)命题作文1.推敲题眼。题眼,即中心词,是指题目中体现中心、点明重点或表明感彩的词语。题目是句子形式或词语形式时,句中动词、名词往往是“题眼”;题目是短语形式的,其修饰成分或点明重点的内容是“题眼”。例如:如:2021年昆明作文“生活中的自读课”中,“自读课”即为题眼。2013年昆明作文“原来春天一直都在我身边”中,“春天”即为题眼。2011年昆明作文“美好的相遇”中,“相遇”即为题眼。2.审题目限制词。要仔细阅读题目中的修饰限制词,这些词语往往对写作进行限制,规定了写作的内容。题目限制词分析2021:生活中的自读课“生活中”“生活中”限定了选材的背景。2015:语文课上“语文课”“语文课”限定了写作场景。2013:原来春天一直都在我身边“原来”、“一直”“我”“原来”说明“我”以前忽视了某些人或事;“一直”则强调了这些人或事一直陪伴着“我”;“我”则说明需要用第一人称来写。请分析:以下题做的限制词分别是什么:班里那点事 美好的相遇 属于自己的填空 老师的批语激励着我 舞台上我流泪了3.审提示语
提示语大多有引出题目、阐释主题、提示写作范围和人称、提示选材范围和角度、提示写作重心方面的作用,认真阅读提示语,可有效避免作文跑题。
如:2021年昆明作文”生活中的自读课”(提示语:在自读课上,我们要自主阅读,独立思考,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生活就是一本大书,在阅读这本书时,也需要有这样的“自读课”,在生活的自读课上,我们不应只是被动接受,更应主动学习;不只是等待帮助,更应独立面对:不能一味盲从,而应自主探索……正如《孤独之旅》中的杜小康,在生活的自读课中,他就是靠自己战胜了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提示考生要从平时的生活中取材,写出自己在生活中主动学习与积极探索的成长体验。
3.审清题目要求
(1)审文体限制。“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就是要求考生确定一个自己可以驾驭的立意点,写什么文体就要像什么文体,就要符合该文体的写作要求,千万不能写诗歌。
(2)审选材要求。“说真活,抒真情,忌抄袭”,指不能抄袭,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写作才能,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
(3)审对地名、校名、人名等的要。“文中请不要使用真实的人名、校名”,指凡在作文中出现与考生相关的真实的人名、校名,均会被扣分。
(4)审书写、字数要求。“写工整,不少600字”、就是要求考生作文书写卷面要整洁,字迹要清楚,凡600字以下的文章都不能算作一等文。特别提醒:字数少于500字的,在20分以下酌情考虑。
牛刀小试:
向遭受挫折的人伸出一双手,能够让他重振旗鼓、再创辉煌;向身处黑暗的人伸出一双手,能够为迷茫的他指明前行的方向;向孤独抑郁的人伸出一双手,能够给他带来温暖,让他不再形单影只……
请以“伸出我的手”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1)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3)文中请不要使用真实的人名、校名。(4)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分析:1.推敲题眼:本题目的题眼是“ ”。
2.审题目限制词:本题目的限制词是“ ”。
3.审提示语:导语告诉我们:“ ”。
4.写作要求有几点?

伸出、我的
可以写自己帮助那些身处困境、内心迷茫、孤独无助的人的经历
①有四点写作要求; ②写作的题目是“伸出我的手”;选择的文体是记叙文;想要表达的中心是乐于助人。
(二)半命题作文注:半命题作文的审题需注意以下两点,其余审题内容可参考“(一)命题作文”。1.审清已命题部分的显性信息。比如2019年昆明作文“我解决了这个问题”中,应该先看显性信息,主语“我”说明文章要以第一人称来写,要着重写出自己在解决问题前后的心理变化,从“解决”一词中可以看出要求写问题解决的过程,“了”字表明这个问题已经被解决,要求写已经发生的事,“这个”表明解决的问题只能是一个而不是多个。2.审清未命题部分的隐性信息。比如2021年云南省卷作文“莫辜负”,可以思考需要补充的内容,这里“莫辜负”的可以是自己、家人、老师、春光等具体的人、事、物,也可以是梦想、希望、期待、信仰等抽象事物。再以2019年昆明作文“我解决了这个问题”为例,题目中需要补充的是状语,用来修饰“解决”一词,以确定文章的情感基调,如补题为“我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文章就需要以一个相对轻快的基调来写;如补题为“我意外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所叙述的事件就需要情节起伏,有戏剧性。补题原则:熟悉、贴切、新颖、正确、深刻。一般补题技法如下:
1.具体事物补题法。就是将要写的内容细化成具体事物,或者加上一个修饰性词语。这种方式可以以小见大,使选材新颖具体。
如:2021年云南省卷作文“莫辜负 ”,可以用身边的人、事、物补题,横线处可填“自己”“她的期望”“那道目光”“这段时光”等。
2.抽象事物补题法。化具体为抽象,便于抒写内心复杂的情感。
如:2017年昆明作文“老师写的评语 我”,横线处可填“激励了”“鼓舞了”“警醒了”等; 2016年昆明作文“留只耳朵听 ”,横线处可填“静夜”“忠言”“心声”等。
3.特定情境补题法。
如:2016年昆明作文“留只耳朵听 ”,可补题为“留只耳朵听鸟鸣”“留只耳朵听风声”“留只耳朵听呼唤”等;“一段的旅程”,可补题为“一段欢声笑语的旅程”“一段挥洒汗水的旅程”等。
4.逆向思维补题法。正面直接引用导语中的词语、短句补题,不免落入俗套,缺乏创新,容易雷同,因此补题时也可进行逆向思考。2019年昆明作文“我 解决了这个问题”,可补题为“我意外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我笨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我剑走偏锋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等。
5.修辞方法补题法。
如:2016年昆明作文“留只耳朵听 ”,可补题为“留只耳朵听蚂蚁说话”;“以微笑 ”,可补题为
“以微笑面对疾风”“以微笑融化寒冰”等。
(三)材料作文1.读懂材料,领会内容。阅读材料时,首先判断材料的内容,如果是名人名言,就重点关注句中关键词以及句中所表达的或肯定或否定的观点、态度;如果是人物故事,就要先读懂故事内容,明确故事体现了人物怎样的特质与品质;如果是寓言故事,就要先明确寓言的主要对象及寓意,再由物及人,联系现实生活解读其中的寓意,不能断章取义。接着思考材料的主题,是“教育引导”还是“写人叙事”,不管是哪个主题,我们都要抓住关键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材料的内容。2.紧抓启示中的关键词。细读所给启示并画出重点词语,即材料可写的角度。如2021年昆明材料作文,材料后面有这样一段话“上面几则材料告诉我们:我与祖国融为一体,我要深爱我的祖国;身边的人会对我的成长产生很大影响;善于利用时间才能把握未来;热爱劳动,才能拥有幸福”。考生只需紧抓启示中的关键词句即可掌握写作的中心,即“与祖国融为一体”“身边的人”“影响”“善于利用时间”“热爱劳动”,进而围绕关键词写作即可。(四)掌握材料作文的拟题技巧1.保守拟题——抓关键词。(1)直接引用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拟题目。(2)根据关键词句,通过添加前后缀拟题目。(3)抓关键句,提炼观点拟题目。2.运用修辞拟题——在拟题时可以运用比喻、拟人、反问等修辞方法。如:“紧握时间的把手”“学习是生命的不竭之源”“跨越时间的长河”“缺陷何尝不是一种美”等。3.化用术语——化用名篇名著、戏曲歌曲、广告媒体等艺术形式中的标题或名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觉醒!少年”“风雨彩虹,铿锵人生”“生活中的柳暗花明”等。4.反弹琵琶,出其不意——运用求异思维,反向思考,别开生面。如:“学会向后退一步”“不完美的美”“稚嫩的力量”等。注:以上所给出的拟题方法并不是全部,重要的是让考生能够从这些方法中得到一些启示,再融入自己的思考,进而拟出精彩的题目。牛刀小试:
材料一:(2021天津)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我们希望得到他人的欣赏,他人的欣赏如暖流滋润心田,让人获得奋进的力量;我们也要学会欣赏他人,欣赏他人会在自己心中播下善与爱的种子,不断提升人生境界;我们还要学会欣赏自己,欣赏自己才会内心有光,自信乐观地面对生活。
1.这则材料的关键信息:“ ”“ ”“ ”;
2.这则材料的主旨内容:
希望得到他人的欣赏
欣赏他人
欣赏自己
欣赏”可以使人获得奋进的力量,不断提升人生境界,自信乐观地面对生活等,因此,在生活中要学会“欣赏”,做一个欣赏者 。
材料二:坚定的目光,是黑夜中的一盏灯,指引迷失的人看清前进的方向。
1.这则材料的关键信息:“ ”“ ”“ ”;
2.这则材料的主旨内容:
坚定的目光
指引
方向
叙写成长过程中得到肯定与支持的事情,写出这些事对于自己明确目标与坚定前进方向的重要性。
作文提分专题
材料作文具体拟题技巧
一本精彩的书要有一个好的封面,优质产品要有精美的包装。好的标题能收到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的效果。
导入
拟题原则
1.标题范围尽量要小,要从自己确立的角度出发不要太大太泛;要合理出新,不要落俗套。如果标题万一太大,可以采用副标题的方式加以限制。
2.标题不能过长,标题过长则显得松散。
3.标题要含蓄,把思维蕴涵于形象的标题之中,含蓄能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作用,且能加深阅卷老师对文章内容的印象和体会。
4.拟一个好题目,把题目演绎成一个生动的故事,用故事表达一个新颖独特的思想[可以适当想象,但要联系实际生活]。
5.拟题时要善于联想。联想,就是由某人某事或事理推想到与其相关的其他人其他事物或其他事理的思维过程。联想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相关联想,由桌子联想到椅子[空间关联];
相似联想,由春蚕联想到老师[奉献精神相似];
相反联想,由安乐想到忧患[实质上的相反]。
常见拟题存在的问题
1.题目偏离材料的限定。
2.题目过大、宽泛,没有针对性。
3.题目过长,显得松散。
4.题目没新意、没韵味,少文采、落俗套
5.题目与内容不符,文不对題。
评判标题优劣的标准
1.内容上
紧扣话题、材料,揭示文章主旨,体现文体特征
2.形式上
新颖,优美,有特色
3.语言上
简明,精练,有内涵,有文采
作文拟题的方法
1.引用诗歌词句
作用:引用诗歌拟题,警醒传神,使文题具有优雅的古典韵律之美或浓烈的时代气息。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万紫千红总是春》、《横看成岭侧成峰》、《剪不断,理还乱》、《我的未来不是梦》、《问世间情为何物》、《爱拼才会赢》。
2.化用名著标题
作用:名著“德高望重”,知名度高,富有极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化用名著标题,“文”假“名”威,“文”未出而“名”先扬,又好比“旧瓶装新酒”,沁人心脾而韵味无穷。《“诚信”漂流记》、《装在“包装袋”里的人》、《阿“D”正传》、《一个都不能“多”》等。
3.运用常见修辞
作用:运用修辞拟题,能增强文题的形象性和艺术魅力,使之更加准确贴切,生动鲜明,往往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欲望。《给生命加点盐》(比喻)、《向孔子扔“手榴弹”》(比喻)、《没有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拟人)、《“红眼睛”来了》(借代)、《这不是“贪”又是什么》(反问)、《有“礼”走遍天下》(谐音)等。
4.借用熟语、流行语
作用:熟语约定俗成,通俗而含蓄,用熟语拟题,“借它山之石”,“攻”而“玉”成,匠心独运;流行语,新潮前卫,“与时俱进”,借用流行语拟题,标新立异,时髦亮丽,让人耳目一新。《成功是成功之母》、《近墨者必黑》、《“最炫”的陶渊明》、《减负——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等。
5.选用现当代歌词或口语
作用:口语化语句,轻松活泼,简短明快,带有较强烈的感彩、生活色调。选出口语化语句拟题,使文题更富有情趣,浑然天成而又摇曳多姿,使文章大有一吐为快之势。
取自诗词。最典型的是袁枚的诗词:“春风如贵客,到处便繁华。”这句诗词可能初看感觉很普通,但是如果用来拟作标题,名为“春风到处,便是繁华”,是不是在意境上有独到和出人意料的效果呢?
如《来吧!来吧!“2022”!》、《厉害了,我的国!》、《我们不一样》《有一种爱叫做放手》等。
满分作文展台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读书学习,塑造着我们的性格。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生活充满酸甜苦辣,蕴藏着学问与智慧,就像一本无字的书。从生活中学到的,也能影响、改变我们的性格。
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体验和思考 请以“学习与性格”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在主题班会上与同学交流分享。
要求:自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学习与性格
又一年盛夏,窗外,夏蝉的和鸣随着悠扬的琴声在时空中缓缓流淌。再握起琴竹,回想起三年与扬琴相伴的学习之路,记忆顺着流淌进了时空的长河。
相逢·习之遇
“支支短棹追新月”,在学琴中遇见最初的自己,不是简单的宫商之调,角徵之音,而是用心倾诉的感情。
第一次见到扬琴,那细致古朴的雕花镂刻,梯形状的琴身静静地架在檀木色的琴架上,我浮躁的心仿佛一下子被安抚下来。从此,我会幻想有一天能端坐琴前,手握琴竹,让那芙蓉泣露之音袅袅而出,漾出一朵美丽的音乐浪花。
可是——
迷惘·习之阻
“没有感情的融入,只有技巧的娴熟,怎能表现出乐曲的那种意境呢 ”老师的批评声再次在耳边响起。习琴三年有余,曾苦记曲谱,曾苦练技巧,但到了《渔舟唱晚》,却总是无法表达出渔人们辛勤劳作后丰收的喜悦之情。窗外,骤雨初歇,乌云仍笼罩在空中,一片阴暗覆盖心头。无助与苦闷在心中徘徊,我既焦躁又茫然。
入心·习之华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脑海中忽然浮现出这句话。古人学诗如此,那学琴呢 我暗自思忖:一味的练习已没有太大的效果,是不是可以从别的途径而提高自己的感悟力呢 心头的灰暗渐渐驱散。于是,接下来的日子,我在李白的《将进酒》中细细品味那豪迈酒脱的情杯;在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慢慢咀嚼那忠贞不渝的情愫。当读到“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时,我不再有口无心,而是试图体会范文正公对渔人疾苦的同情;当读到“青籍笠,绿袁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时,我不再匆匆掠过,而是试图体会张志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渐渐地我已心如止水,原来每一首看似简单的琴谱都蕴含着作曲者的深情。
“青山翠柏为邻客,一曲渔歌鸥鹭翩。”再次演奏《渔舟唱晚》,脑中不再是高难的技巧,而是一幅幅流动的画面。琴竹似白鹤翻飞,灵活轻巧却富有规律。轮竹,反筑、点弦,涟音、摇拔,每一个技巧背后都倾注着一份感情。抬手、收音,我已变得冷静沉稳。我领悟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
学无止境,我终要带这一路的万千花海,在这年盛夏中,带着成熟的从容、青春的自信,向未来迈出更加坚实的一步。
教师评析:
本文小作者写学习扬琴的经历,详略得当,结构严谨。利用小标题,把学琴的过程娓娓道来,有初遇之时浮躁的心仿佛一下子被安抚下来,心中荡起音乐之花的涟漪;有习琴途中空有娴熟技巧却无悟琴音的苦闷焦躁;直到从李白、艾青、范文正中品得诗情画意,才真正学到琴谱蕴含作曲者的深情。再次抚琴,“抬手、收音,我已变得冷静沉稳。我领悟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采用层进式结构,最后水到渠成揭示主题。整篇文章的构思与众不同。
作者抓住学琴过程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体现小作者习琴对自己的蜕变,“一味的练习已没有太大的效果,是不是可以从别的途径而提高自己的感悟力呢 心头的灰暗渐渐驱散”;再次演奏时,脑子里一幅幅流动的画面,“琴竹似白鹤翻飞,灵活轻巧却富有规律。轮竹,反筑、点弦,涟音、摇拔,每一个技巧背后都倾注着一份感情”呈现了习琴过程小作者感悟力的变化,努力、不断突破自我的习琴者形象展示在读者面前,形象生动。
小标题的内容相互勾连,层层深入,紧扣学习与性格的主题,结尾处用“学无止境”、“带着成熟的从容、青春的自信,向未来迈出更加坚实的一步”点题。全文创造出一个无比优美、诗意浓郁的意境来,流畅生动的文字处处洋溢着“文化气息”。不但展现作者强大的文字处理能力,更展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