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5-23 15:34: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教学设计
【单元介绍】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而排演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一经演出,便广受欢迎。1964年10月16日,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参与作品创作和演出的人员。也正是这一天,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消息传来,会场沸腾,举国欢庆。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成就非凡,原子弹和《东方红》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新课导入】
(相遇)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白昼流星)2016年11月18日神州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目录 教学目标 重难点】
目录: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一空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学目标:
1.通过图片、阅读教材等方式,了解“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杂交水稻与青蒿素的伟大成就;通过史料分析的方式阐述“两弹一星”的发展原因,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学会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2.通过图片列举,了解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扩大,坚定文化自信。
3.了解科学家的事迹,学习他们的品质,认识科学发展对国家的重要性,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教学过程】
模块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一空
思考中国为什么要研制“两弹一星“
在研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我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成功研制?
成功研制出来后又有什么历史意义?
什么是“两弹一星”?
过程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两弹一星”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为什么要发展“两弹一星”?
材料一:我们今天要比昨天更强大,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别人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答:保卫国家安全,增强国防防御实力
材料二: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答: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材料三:中国发展核武器,不是由于中国相信核武器的万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正是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要消灭核武器……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1964年10月16日)
答:打破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
在研制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
人才稀缺、经济困难、设备落后、环境恶劣
1959年7月,周恩来向宋任穷、刘杰传达中共中央研制核武器的决议: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8年时间搞出原子弹。
——彭学涛、郑瑞峰《苏联援助中国研制核武器始末》
“时间最快,花钱最少”为何我国能够在短时间内高效率实现国防建设的从无到有?
1.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
2.科学家们的艰苦奋斗和自力更生
3……
视频:大隐于市的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视频:邓稼先隐姓埋名28年
“两弹一星”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历史意义:
鼓舞国人志气,振奋民族精神;
打破核弹垄断,促进科技发展;
增强国防实力,提高国际地位。
思考
核武器出现后,各国都积极研发制造。而今,各国却开始控制核武器数量,甚至签订国际协议禁止核试验。
这些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现代武器研究方向又会发生什么转变?
载人航天工程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
视频:神舟五号和神舟七号
载人航天精神: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
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模块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959——1961年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粮食成为影响全局的揪心问题,人民口粮严重短缺。全国受灾面积达到9亿多亩,占全国16亿亩耕地面积 一半以上。饥饿、逃荒、浮肿病、人口的非正常死亡等情况出现并呈增加趋势,都因为粮食的极度匮乏。
——《周恩来总理为解决困难时期的粮食问题呕心沥血》
如何解决中国人的粮食问题呢?
杂交水稻
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2017年10月袁隆平院士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亩产再创新高。
杂交水稻的推广
读一读: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自1976年开始推广,至2000年底,已占全国水稻面积的50%,累计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这项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不仅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惠及世界。如果将常规稻全部换种杂交稻,全世界水稻总产量可翻一番,能多养活10亿人口。
国内: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国际: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袁隆平获得国际农业最高奖—世界粮食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杂交水稻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获得者。在国际上11次捧回大奖。获得的“世界粮食奖”更是农业领域国际上的最高荣誉。
疟疾:
俗称“打摆子”,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每年约4亿人次感染,超过100万人死于此病)
青蒿素
概况:屠呦呦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青蒿素,开创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屠呦呦与“青蒿素”
屠呦呦的成功与传统中医的关系?
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的治疟药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从中得到启示,用沸点比较低的乙醚提取青蒿中的有效成分——青蒿素,经过反复试验,终于获得了成功。
意义
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荣誉
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科技发展原因
1.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制,有效地集中了全国的物力、财力和人力。
2.广大科技工作者,尤其是许多毅然归国的科学家们热情投入、无私奉献。
3.1978年以来,邓小平多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使科学技术同生产力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模块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1、“双百”方针
1956年,毛泽东提出(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文学领域出现繁荣景象。
反映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面貌
2.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成果丰富。
反映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归纳
各抒己见:
我们要学习邓稼先、袁隆平的哪些优秀品质 我们又该怎么做?
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
所以我们今后要增强学习自觉性、下定决心、充满信心的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祖国需要,我就去做。
图片附文字1:
一穷二白的年代,他们挺起了共和国的脊梁。
他们感动了中国,震撼了世界!
他们的故事仍在继续,他们的精彩等你续写……
图片附文字2:
共和国已经走过70多年的风雨,
国家还需要什么?
你可以做些什么……
【课后小结】
【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关习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