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仿真模拟考试
语文
本试题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22小题,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欧美自然主义写作传统影响了中国的自然主义写作。更为关键的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被摆在更突出的位置。关于生态文明的观念建设、生态思潮与生态行动齐头并进,展现出良好的态势。当下,生态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已经初露端倪,生态文学专栏、主题讨论、作品集发布、生态作品批评等不断涌现。中国落差分明的地貌和物种的多样性,为自然主义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对象。
自然主义写作下的散文系列,与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散文尚有出入。这一类型,可以归入生态散文的前形态,或者命名为前生态散文写作范式。生态散文没有必要画地为牢,将自然主义主题下的散文写作排斥在外,完全可以将之收纳其中,视为生态散文的必经阶段。如何理解生态散文?“生态”作为前缀,构成了生态散文的关键词,即生态散文对作家主体提出了应然性内容。这意味着在进入生态散文写作之前,作家必须拥有生态自觉的观念。
生态自觉包括几个必不可少的要素,如敬畏生命的写作伦理的确立、去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视角、生物圈观念下的生命共享主义和平等精神。因此,生态散文并非在散文作品中强植生态主义观念,文学的形式有其独有的内容属性。一位散文作家一旦走向生态自觉,那么他笔下的叙述话语、场景、细节等,必然不同于惯常的只强调个性化的经验叙述内容,更是呈现出不一样的生命气象,推动读者以大山的方式理解森林、以河流的方式理解水草、以泥土的方式理解蚯蚓,而非以人间视角俯瞰万物。
生态观念提供的是大的原则和宗旨,田野经历帮助作家找到观念与感性形式最佳的结合点。这个点位既有声情并茂的内容,又具备了观念敞开的功能,如同海德格尔所分析的凡 高笔下的农鞋。生态散文的内质其实就在于作家对“永恒在刹那间收藏”的把握与呈现。总之,生态自觉解决的是生态散文怎么写的问题,而田野经历则解决了生态散文写什么的问题,两者互为一体密不可分。
生态散文是一种知识和经验紧密结合的散文体式,经验赋予生态散文特有的笔力、个人化叙述、感染力,知识则赋予生态散文观念指向和促成生态概念构建。知识体系的建设,来自专题阅读和田野考察。美国作家奥尔森独居荒野之时,常常随身携带梭罗的《瓦尔登湖》,将之翻了又翻,直到翻烂为止。每一位生态散文作家都拥有自己的园地,卡森对农药、化学产品对土壤和海洋的伤害可谓烂熟于心,胡冬林对长白山微小生命系统的把握可能比专业学者还要完整。这些事例皆说明“自留地”对于生态作家的重要性。“自留地”需要深耕,而深耕离不开系列写作的托举。为什么要引入系列写作呢?除了影响力之外,系列写作也会充实生态散文作家名实相符的内容。有一部分作家其实已经写出优秀的生态散文作品,但因为数量的问题,他们尚无法归入生态散文作家的范畴。正是因为未顾及系列写作对生态作家的托举作用,因此在部分研究论文和批评文章中,还存在指认的混乱问题。因此,引入系列写作这一标准,有利于生态散文写作边界的大致确立。
(摘编自刘军《以大山的方式理解森林——关于“生态散文”的边界思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自然主义写作受到欧美自然主义写作传统影响,其对象包括中国的地貌和物种等。
B. “生态”是生态散文的关键词,自然主义写作下的散文系列并非严格意义的生态散文。
C.拥有生态自觉的散文作家不再追求作品的个性化,而是让文章呈现生态自觉的要素。
D.生态散文中知识和经验紧密结合,知识赋予生态散文观念指向和促成生态概念构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通过辨析生态散文与自然主义写作下的散文的关系,论证生态散文的意义及影响。
B.文章从生态自觉、田野经历、系列写作等几个方面,论述了生态散文写作的相关情况。
C.文章运用例证法,巧妙结合中外事例论述了生态散文写作中知识体系建设的途径等。
D.文章论述引入系列写作对生态散文写作边界的确立的意义时运用了因果论证的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下,我国生态文学以专栏、主题讨论等形式呈现,已发展为成熟的文学思潮。
B.文章中“以大山的方式理解森林”,形象表明作家须有敬畏生命的写作伦理、去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视角。.
C.生态观念为生态散文提供了大的写作原则和宗旨,而生态散文的写作内容可从作家的田野经历中获取。
D.只有引入生态散文系列写作才能既提高生态散文作家的影响力,又能够准确界定生态散文写作边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中国社会科学网: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国家文化安全包括哪些内容?
惠鸣(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国家文化安全是维持国家正常运行、国家文化利益的各种文化条件。包括国家文化认同安全、国家文化传播安全、国家文化资源安全和国家文化产业安全。
中国社会科学网:当前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着哪些压力和挑战?
惠鸣:在国家文化传播安全领域,由于互联网革命和数字化革命,媒体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互联网、个人传媒终端、全球性社交媒体等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原有文化传播体系面临技术革命的挑战。同时,境外敌对势力利用新媒体加强对我国进行价值体系渗透。在文化资源方面,数字化技术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改变传统文化的生活方式、文化资源,造成传统文化资源、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等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加速流失,给国家文化资源传承保护带来挑战。文化产业领域,主要挑战是我国内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缓慢,整体实力较弱,无法有效担当起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讲清楚中国民族的内在价值取向,以及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方向的重大使命。
中国社会科学网: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基本原则包括哪些?
惠鸣:政治原则方面,要坚持以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在法制原则方面,应健全文化法制,依法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市场原则方面,应完善文化市场,培育思想市场,在市场竞争中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扩大中国发展理念、中国价值取向、中国智慧的国际影响力。开放原则方面,要防止以文化安全之名走向文化封闭之路。
(摘编自《维护信息时代文化安全——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惠鸣》)
材料二:
当前逆全球化思潮导致世界各国发展不确定性风险加大,我国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提出了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积极与沿线国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的朋友圈不断扩大,140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加入“一带一路”大家庭。比较起古代的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已经不是中国人在面对外部陌生世界时舟车劳顿、小心翼翼的探索,而是对整个世界了然于胸的顶层设计,是中国主动打开国门融入世界的又一-壮举,体现了大国崛起的文化自信。
(摘编自《以共建“一带一路”促高质量共同发展》)
材料三:
广东卫视推出的大型杂技文化节目《技惊四座》第二季入选了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1年“中华文化广播电视传播工程”重点项目。该节目将蹦床、空竹、绸吊、顶椅等多种门类杂技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相融合,在呈现方式上寻求突破,跨界融合多元新潮元素。截至目前,节目相关短视频在海外账号上的总触及人数超833.9万人,播放量累计超106.6万次,互动累计超16.6万次。广东卫视选取《技惊四座》节目中最精彩、最吸引眼球也最具有中华文化精神、艺术精神的作品,在海外的新媒体平台发布完整的段落。这种方式可以直接触及活跃的海外观众,增加了节目在海外的曝光度。广东卫视的《技惊四座》第二季还联合中国网展开了一系列“出海”宣传,包括联合制作的《中国3分钟》定制节目,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
(摘编自牛梦笛《影视作品带领“华流"走向世界》
材料四:
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深挖文化资源,组织文艺家走进良渚采风活动,作家、美术家、诗人齐聚良渚,共话良渚历史之美、文学之美、绘画之美。
2021年,余杭区17项文艺精品创作获得国家、省级扶持,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省级卫视首播和院线首映的影视作品6部,涌现出杭州摊簧《施昕更》、电视剧《大浪淘沙》、电影《柳浪闻莺》等一大批文艺精品力作。2022年,“亚运”成为余杭文化热词之一。余杭区原创节目《狮武少年》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在舞台上展现拳法与刀花,用“虎虎生威”的气势迎接即将到来的杭州亚运会。目前,余杭区加快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培育公共文化艺术人才,打造城乡一体“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未来,余杭将坚定文化自信,打造共同富裕文化高地,打造文化强区。
(摘编自《浙江余杭 让文化艺术触手可及》)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家文化安全包括认同、传播、资源、产业等方面的安全,它是维持国家正常运行、国家文化利益的各种文化条件。
B.原有文化传播体系面临技术革命的挑战,境外敌对势力利用新媒体进行价值体系渗透,都会影响国家文化传播安全。
C. “一带一路”倡议能够消除当前逆全球化思潮导致的世界各国发展不确定性风险,它体现了大国崛起的文化自信。
D.原创节目《狮舞少年》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用“虎虎生威”的气势迎接亚运会,有利于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会导致传统文化的生活方式、文化资源发生改变,威胁国家文化资源安全。
B.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要以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健全文化法制,有法必依,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C.《技惊四座》第二季和《中国3分钟》都注重创新呈现方式,跨界融合多元新潮元素,精选作品,使节目在海外深受欢迎。
D.浙江省余杭区加快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已打造成了共同富裕的文化高地和文化强区。
6.在保障国家文化安全方面,推出《技惊四座》)第二季的广东卫视与让文化艺术触手可及的余杭区有哪些共同经验?请结合材料三、材料四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本一:
煤海上有棵勿忘树 梁衡
神东煤炭集团现在已经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最大煤矿之一,年产煤两亿吨。其煤田横跨山西、陕西、内蒙古3个省区,是一片黑色的地下海洋。可是它的地表却是另一个绿海。汽车飞驰,怎么也跑不出油松、山杏、白杨、柳树和沙柳织成的屏障。
工程师王义是学沙漠治理的,他也没想到从林学院一毕业就来煤矿上班。我们传统的观念是挖煤先要砸破地壳,或竖井、斜井、露天,总之是开膛破肚,煤块、矸石、黄土、黑尘,一片狼藉。我的家乡就产煤,小时就记得村里人下井弯腰背煤,被称为“煤黑子”。几十年后倒是现代化了,但破坏力更大,把个秀丽的小山村子搅得天翻地覆。河也干了,泉也枯了,房也歪了,地也裂了。农民耕地时,牛腿踏进地缝里拔不出来。
终于有一天我们觉悟了。30年前当神东矿开发时,地下还在规划,地上就考虑着怎么保持水土了,同步成立了环保绿化中心。王义就是踩着这个锣鼓点来上班的。
当年王义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规划栽树。先拣那些最耐旱、抗沙的“先锋树种”,樟子松、沙柳、沙棘开路。几年下来,它们虽其貌不扬却已携手连片,绿盖高原,蔚为壮观,初步压住了沙老虎、水猛兽。又过了30年,共植树500万株、灌草58万亩,现在已是林涛滚滚,水草丰美了,远处竟有悠闲的羊群。外来者怎么也想不到这里曾是荒漠,更不知下面就是煤矿。
矿区采过煤后会地面下沉。你想,每年从地下挖走两亿吨煤,那是多大的一个空洞,难免地塌土崩,裂缝纵横。大地变成了一件碎布袍,这时需要有针线来缝补,而修补大地的最好的针线就是林和草。老王领众人到林子里去看他们的修补功夫。虽然绿风吹过,已经芳草绵绵,树影婆娑,但还是能依稀见到裂缝纵横的蛛丝马迹。有些裂缝宽能踏进一只脚,长则蜿蜒游走直到望断之处。但是所有的缝隙都有树根穿过两边,正努力将这已分家的泥土拉紧,令人想起手术后缝合的伤口。人常说地上有多大的树冠,土里就有多广的根系,这是多大的缝合力?要知道一棵耐旱树种的根可以伸出去几百米长,一丛沙柳的毛根能覆盖500平方米。就这样下面飞针走线,上面落叶填壑,接着水土弥缝,绿草盖野,还有了小动物,大地渐渐复苏如初。地球的活力只有靠动植物的生命才能恢复。我感叹这13个矿井,1000多平方公里,下面机声隆隆,乌金滚滚,上面却平静祥和,绿意盎然。
为了能够俯视全景,老王领我们登上一座海拔1188米的山头。就取这海拔的吉利谐音,他们在这里修了一条“1188生态大道”。大道全长7公里,两边杨柳夹道,野花铺路,脚下按时间顺序,每隔百十米就钉有一条金灿灿的铜踏板,上面刻着一行字。起步的第一块,上刻:46亿年前地球形成。以后有:……1984年起中国颁布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生态法;2018年中国成立生态环境部……,共150条铜踏板。
而路两旁的太阳能路灯杆的灯箱上按“山水田林湖草沙”分类,彩绘着相关的诗词,把你带入人文之旅。如:“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水满平川月满船,船身撑入藕花边”等。其余还有很多与生态有关的节气、习俗等内容的诗词绘画。一时绿风荡漾,神清气爽,仿佛回到唐宋陪王维、苏轼悠游于山林。你能觉得这是一座矿山吗?在这样一条大道上走着,不用讲解员你也明白,煤炭是地球给人类的珍贵馈赠,是多少亿年前由树木变成的,现在我们应该再报之以森林。
树木不但给人提供了物质利用,还承载着人类文明,它是一部有生命的史书,记载着人类活动的每一个细节。神东矿这样的世界大矿,必定有一棵树见证了它的成长。于是,下午在去机场的路上,我就让老王绕路领我去看看他们最早栽的一片林子。在一条矿区公路边我们选中了一棵最有代表性的油松。它已有碗口粗、两丈高,劲枝穿绕,松针浓密,像一个英气勃发的小伙子。正好树身的后面还保留了一小块未治理前的原生地貌,一片裸露的沙坡,让人没有忘记过去。我建议将这棵树命名为“勿忘树”,它是这座世界级大矿的活的纪念碑。
(有删节)
文本二:
文章的意象 梁衡
相熟的或不认识的读者提起我的文章,大多要谈到《觅渡,觅渡,渡何处》。这篇文章被各种刊物、选本选载较多,且已收入中学课本。文章内容暂且不说,其成功很大程度得力于瞿秋白故居前的那座“觅渡桥”。它正好暗合了秋白一生寻找人生渡口而不得的悲剧,成了本文的一个难得的文学“意象”。文章为思想而写,要有一个好的立意;文章又是为美而写,要有一个好的意境;而能够把文章的思想与美感高度融合在一起的就是意象。
……
意象是什么?意象就是最能体现文章思想的形象,是诗化了的典型,是文章思想与美感融合后的定格,是一种图腾,是这篇文章的logo。
文学是形象艺术,是通过形象给读者传播思想、传递美感的。小说创作必定有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故事,全篇内容都围绕这个典型展开。散文篇幅短小,求精、求美,不能像小说那样虚构、铺排,于是就要寻找一个意象。意象就是散文中被诗化了的典型。这种典型一经诗化,就如窑变后的瓷器,有一种既具体又抽象的说不清、道不明的美,是精神美的定格。是具体的形、事、情、理升华为精神之后,又落地为文还原为一种新的形态。它是原物但已不是原物,是原形但已不是原形,是文章涅槃之后的再涅槃,是高僧留下的舍利子。意象和意境都是由形象而生的美的定格,但各自的来路、出身不同。意象偏重于思想的美,意境偏重于情感的美。
小说家动笔前先找故事,散文家动笔前先找意象。
意象的构成有两部分,形象加思想。它的成立要符合这样几个条件。
1.是天然存在,只能去发现,不能如小说那样人工塑造。
2.有“象”,是有形之物,能看得见、摸得着。
3.有“意”,有象征性,如茧中抽丝,作者可以从形象中抽出思想。
4.“象”要小,“意”要大。
5.“象”和“意”之间在表面上相距甚远,反差越大越好。
6.只能一次性使用,这个“意象”在你之前,别人没有发现和使用过;在你之后别人亦无法再使用,有专利性。像一颗炸弹,只能爆炸一次。
(有删节)
7.下列对文本一、文本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我的家乡”为例,叙述传统挖煤方式对地表的破坏令人触目惊心,引出下文的“觉悟”,为写植树灌草等工作做铺垫。
B.称呼工程师王义,文章起先直呼其名,后来改称“老王”,这既暗合时光的变迁,又表达了对保持水土的工作人员的亲近。
C.意象是最能体现文章思想的形象,是散文中必不可少的典型的人物形象、故事,这种典型一经诗化,就会定格为具体而又抽象的精神美。
D. “涅槃之后的再涅槃”“高僧留下的舍利子”,形象地说明了意象的形成过程与结果,盛赞意象是经过升华、还原而形成的美的、新的形态。
8.文本一的第五段运用多种人称叙述,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说明。(6分)
9.文本二指出散文创作中文学“意象”极其重要,请结合文本二中的内容,谈谈文本一中对“勿忘树”这一“意象”的选择与使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秋影楼诗集序 [清]查慎行
《秋影楼诗集》者,余房师东山汪公①所作也。
癸酉秋,公举京兆,与余同出德清徐先生、庐陵彭先生之门。后三年丁丑,公成进士;又三年庚辰,以第一人及第,而余坎壈失职,连不得志于有司。惟公于聚散之际,执手欷戲,所以劳苦而慰勉之者,甚真且挚。
迨壬午冬,余被召入内廷,癸未三月,倖举南宫②,实出公分校礼闱本房所荐。既释褐,登堂修敬,公迎笑曰:“吾两人平时契分何等,今乃以此礼见邪?”余拜,公答拜,终不肯以师道自处,仍以执友待之。
甫一月,而余扈从赴口外,公亦于是年八月奉太安人③南归。明年车驾渡江,特命公居家食俸,校刻《全唐诗》。丙戌七月,书局未竣,而公讣忽至。余时适请假葬亲,急装遄返,取道虞山,哭公于寝,遗孤尚在乳抱,太安人出编见属,余受而藏之。会还朝期迫,匆匆未暇付梓。
及癸巳秋,长假返乡,及检诸箧笥,亟命楷书生缮写,仿宋本开雕,距公下世已八年矣。追维癸酉以后托同谱者十年,在门墙者四年,其间执弟子礼,从容邸舍,亲承色笑者,无过一月中之三数日耳。此余于校阅之下,不禁抚卷心伤,泪流承睫者也。
刻既成敬识始末以板归诸公子俾藏于家集凡九卷每卷篇什多寡不同皆公所手定庸仍其旧使公子知先人手泽存焉耳若夫公诗之体格,位置当在大历以后、长庆以前诸名家间。慎行,门下士也,何敢轻为伦拟,则以俟天下后世读其诗而论定之者。
[注]①东山汪公:汪绎,字玉轮,号东山。②南宫:古代称代尚书省,后亦借指礼部。③太安人:汪绎之母。安人,朝廷给妇人封赠的称号。清制,六品官之妻得以封安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刻既成/敬识始末/以板归诸公子/俾藏于家/集凡九卷/每卷篇什多寡不同/皆公所手定/庸仍其旧使/公子知先人手泽存焉耳/
B.刻既成/敬识始末/以板归诸公子/俾藏于家/集凡九卷/每卷篇什多寡不同/皆公所手定/庸仍其旧/使公子知先人手泽存焉耳/
C.刻既成/敬识始末/以板归诸/公子俾藏于家/集凡九卷/每卷篇什多寡不同/皆公所手定/庸仍其旧/使公子知先人手泽存焉耳/
D.刻既成/敬识始末/以板归诸/公子俾藏于家/集凡九卷/每卷篇什多寡不同/皆公所手定/庸仍其旧使/公子知先人手泽存焉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房师:明清乡试、会试时,分房阅卷的同考官被录取的生员尊称为房师。
B.内廷:清朝,内廷通常指乾清门内,皇帝召开臣下、处理政务的地方。
C.礼闱: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会试,因为由礼部主持,故称礼闱;闱,试院。
D.同谱:同年,科举时代称同榜或同-年做官者,文中指在同一年做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秋影楼诗集》>是汪绎的作品集,一共九卷,本文是作者为该诗集撰写的序言。全文清徐简古,然一往情深,低回无穷。
B.文章记叙作者与汪绎若干年间的交情,赞美汪绎的出众才华,表现了汪绎忠于友谊、谦退不矜等高贵品性,感人至深。
C.汪绎中举三年后考中进士,庚辰年以第一名的成绩及第。对因任官未尽职责而仕途坎坷的作者,汪绎安慰劝勉,情真意切。
D.汪绎受命居家领取俸禄,校印《全唐诗》,尚未完工而身亡。作者闻讯,前往吊唁,汪绎的母亲拿出汪绎的诗作托付给作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释褐,登堂修敬,公迎笑曰:“吾两人平时契分何等,今乃以此礼见邪?”(5分)
(2)慎行,门下士也,何敢轻为伦拟,则以俟天下后世读其诗而论定之者。(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① 黄庭坚
爱酒醉魂在,能言机事疏。
平生几两屐,身后五车书。
物色看王会②,勋劳在石渠③。
拔毛能济世,端为谢杨朱④。
[注]①猩猩毛笔:高丽笔,旧说是猩猩毛制成的。《唐文粹》载猩猩因喜爱酒、屐而被人擒获。《礼记》:“猩猩能言,不离禽兽”钱穆父出使高丽,带回猩猩毛笔,赠予黄庭坚。②王会:《汲冢周书》的《王会篇》,相传是周王大会诸侯及四夷所作。③石渠:汉代皇帝的图书馆。④杨朱:《孟子》载,“杨朱氏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即咏猩猩的“爱酒”与“能言”二事,但一语双关,兼写猩猩与毛笔。
B. “能言”写猩猩习性,也指以笔泻难免泄露机事,又暗含酒后失言之趣。
C. “王会”的典故交代了猩猩毛笔的来源,后又指出钱穆父撰写图书的功劳。
D.诗歌咏物抒怀,虽多处不离毛笔,却又能写出人情世态,蕴含着人生哲理。
15.诗歌借物喻理,富有启示意义,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李白《蜀道难》中“ ▲ ”句用星宿的触手可及写蜀道之高。苏轼《赤壁赋》中“ ▲ ”一句则用星宿给月亮定位。
(2)古代对人的称呼大有讲究,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 ”一句以“字”称人,表其德行,表达词人对英雄豪杰的赞叹之情。“ ▲ ”一句以小名称人,从中我们可以读出京口当地百姓对于该人物的亲切与自豪之感。
(3)《观沧海》中,曹操登石观海,豪情满怀,看到沧海之上碧波荡漾、岛屿高耸的景象,不由得吟出与景相应的“ ▲ , ▲ ”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民以食为天”是一句 ▲ 的古语,孙中山说:“民以食为天,不足食胡以养民?”毛泽东说:“民以食为天,就是吃饭第一,务必要解决好‘肚先生’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粮食安全、耕地、农业高质量发展等问题,党中央做出诸多重大决策。粮食生产系于“三农”,只有农村好、农业兴,粮食来源才能稳定,群众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才能丰足有余。着眼今天,“民以食为天”给予我们深刻告诫。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防患未然。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一成绩 ▲ ,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要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这是解决粮食问题的底线。还要做到 ▲ ,居安思危。解决粮食、吃饭问题要有备无患。唯有我们常备不懈、着眼长远,就能临危不乱、有效应对始料未及的不虞之患。只要我们坚定民族自信心,( ▲ ),就一定能够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阔步前进、 ▲ 。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路人皆知 谈何容易 未雨绸缪 乘风破浪
B.路人皆知 来之不易 防微杜渐 乘风破浪
C.家喻户晓 谈何容易 防微杜渐 行稳致远
D.家喻户晓 来之不易 未雨绸缪 行稳致远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唯有我们常备不懈、着眼长远,方能临危不乱、有效应对始料未及的不虞之患。
B.我们唯有常备不懈、着眼长远,就能临危不乱、有效应对始料未及的不虞之患。
C.我们唯有常备不懈、着眼长远,方能临危不乱、有效应对始料未及的祸患。
D.唯有我们常备不懈、着眼长远,就能临危不乱、有效应对始料未及的祸患。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就一定能够走稳走好粮食安全之路
B.就一定能够走稳走好粮食安全之路,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C.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粮食安全之路就一定能够走稳走好
D.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就一定能够走稳走好粮食安全之路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现代人 ① ,也无法改掉“懒”的习惯,追寻在方便与健康中寻求一个平衡。为了改善自身的睡眠健康状况,当今消费者首先不考虑运动、提早睡眠时间等手段, ② ,比如购买一些助眠精油、睡眠仪、乳胶枕等产品。生活与工作压力、手机和过量信息干扰等各种因素,导致一边养生一边熬夜这种矛盾的生活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给睡眠经济带来新的商机。我国睡眠经济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行业发展进入快速期,2020年中国睡眠经济市场规模达3778.6亿元,较2019年增加了179.90亿元,同比增长5.0%,预计2021年中国睡眠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4173.2亿元,预计未来随着睡眠产品市场渗透率不断提高,产品类型不断增多, ③ 。
20.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1.阅读文段中的图表,概括图表的主要信息,不超过75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赢”由五个汉字组成:亡、口、月、贝、凡,包含着赢家必备的五种意识或能力)
请根据图形内容和寓意并结合自身发展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河南省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仿真模拟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不再追求作品的个性化”分析错误,原文是“不同于惯常的只强调个性……”,最后一段提到生态散文作家都拥有自己的园地。
2.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文章并非通过“辨析生态散文与自然主义写作下的散文的关系”来论证“生态散文的意义及影响”。
3.C【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已发展为成熟的文学思潮”错误,原文是“初露端倪”。B项,文中的“以大山的方式理解森林”,是走向生态自觉的生态散文作家为“推动读者”这样做,而非所有的作家都必须这样。D项,“只有……才……”说法绝对。
4.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内容的含意的能力。“能够消除”夸大事实,与原文内容不符。
5.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主客颠倒,原文是“……传统文化的生活方式、文化资源,造成……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加速流失,给国家文化资源传承保护带来挑战”。C项,分析错误,材料中并没有《中国3分钟》“创新呈现方式,跨界融合多元新潮元素,精选作品,使节目在海外深受欢迎”的相关信息。D项,混淆已然、未然,原文是“未来,余杭将……”。
6.①挖掘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资源。广东卫视在《技惊四座》第二季中将多种门类杂技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余杭区组织文艺家走进良渚采风活动,深挖文化资源。②积极传播优秀文化。广东卫视在《技惊四座》第二季中跨界融合多元新潮元素,在海外的新媒体平台发布完整的段落;余杭区借举办“亚运会”的契机宣传中国文化。③创作精品,打造文化产业,谋求发展。广东卫视的《技惊四座》第二季精选作品,联合中国网进行海外宣传等,积极推动影视作品出海,展示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余杭区推出《施昕更》等精品力作,积极打造城乡一体“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本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的内容分析广东卫视与余杭地区的共同经验,考生先要分别概括出两则材料各自的信息点,再找出两则材料的共同点。
7.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必不可少的典型的人物形象、故事”是小说创作的要求,不是“散文”,原文的表述是“小说创作必定有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故事”。
8.①运用第二人称,与读者探讨“修补大地”的问题,如同面对面交流,亲切自然。②运用第三人称(“人常说”等),引出树具有巨大缝合力的知识,客观公允,增加文章的可信度与说服力。③运用第一人称,直抒胸臆,表达对矿区生态保护成就的赞叹,情感真挚强烈。④三种人称交叉使用,巧妙切换,叙述灵活,行文摇曳生姿。(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人称运用技巧的能力。本题分析不同人称的运用技巧,要注意各种人称独特的效果,如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等,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等,第三人称灵活客观等。
9.①“勿忘树”是文中的重要意象,它是“我们”在一条矿区公路边发现的一棵最有代表性的油松,它被看作“这座世界级大矿的活的纪念碑”,被赋予告诫人们不忘过去、重视生态文明的功用,突出文章主旨。②“勿忘树”有象征意义,它粗壮、高挺、茂密,充满生机,外形上具有美感,见证着神东矿的成长,见证着矿区地表“平静祥和,绿意盎然”的景象,象征着生态保护与生态文明的健康发展。③将普通的油松命名为“勿忘树”,发人所未发,新颖别致;用油松来表达关乎人类生存发展的地球环境保护等问题,以小见大,举重若轻。(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意象的作用的能力。这个题跟一般的意象分析题略有不同,就是要根据文本二中的观点来分析,不能凭借以往的知识泛泛而谈。所以先要分析出文本二中关于意象的观点有哪些,再来结合文本一的内容进行分析。
10.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刻既成,敬识始末,以板归诸公子,俾藏于家。集凡九卷,每卷篇什多寡不同,皆公所手定,庸仍其旧,使公子知先人手泽存焉耳。
11.D【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同谱:同年,科举时代称同榜或同一年考中者,文中指同一年中的举人。
12.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因任官未尽职责”错误,原文是“余坎壈失职”,即科举道路坎坷,未能任职做官。
13.(1)脱去布衣,换穿官服以后,我登上厅堂表示敬意,汪公迎上来笑着说:“我们两人平时交往何等密切,今天竟然采用这种礼节来相见吗?”(“修敬”“契分”“乃”各1分,语意通畅2分)
(2)查慎行,是汪公门下的读书人,哪里敢轻易判断,那么等待天下的后来人阅读他的诗作并评价吧。(判断句式、“伦拟”、“俟”各1分,语意通畅2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题是分点给分的,所以一定要字字落实,特别是重点实词或虚词,还要注意一些特殊语法现象。
【参考译文】
《秋影楼诗集》是我的房师汪东山的作品。
癸酉年秋天,汪公在京都参加乡试,与我一同出自德清县徐先生、庐陵县彭先生门下。三年后的丁丑年,汪公成为进士;又三年后的庚辰年,以第一名及第,但是我遭际不顺,未能中进士得授一官半职,接连几次在科举考试中不如意。汪公在与我相聚的时候,拉着手唏噓感慨,他对我的同情、劝慰、勉励,非常真挚。
到了壬午年冬天,我被召入内廷,癸未年三月,侥幸被礼部举荐,实际上是汪公分校礼闱本房时举荐。脱去布衣,换穿官服以后,我登上厅堂表示敬意,汪公迎上来笑着说:“我们两人平时交往何等密切,今天竟然用这种礼节来相见吗?”我行拜礼,汪公回拜,始终不肯用老师的身份自居,仍然以挚友来对待我。
才一个月,我跟随皇上奔赴口外,汪公也在这年八月护送太安人回南方家乡。第二年皇上渡江,特地命令汪公在家里享受俸禄,校对刊刻《全唐诗》。丙戌七月,书籍没有完工,可是汪公的讣告忽然传来。我那时正请假安葬父亲,急忙整装匆匆返回,取道虞山,在内室哀悼汪公,他的孩子尚在年幼,太安人拿出汪公的诗作交给我,我收下保藏好。适逢返回朝廷的期限紧迫,匆忙中没有时间刻印书籍。
到了癸巳年秋天,我辞官还乡,从箱子里将汪公的作品分拣出来,急忙命令抄书的人抄写,仿照宋本开始刊,刻书版,距汪公过世已经有八年了。追思癸酉年以后我与汪公互称同年的十年,在汪公门下的四年,那时秉承弟子礼仪,在他的府第,亲承恩泽,也不过一个月中三几天而已。这时,我校阅书稿,不禁抚摸诗卷黯然神伤,泪流盈眶。
书版已雕刻完毕,我记下事情始末,把书版归还汪公的儿子,让他收藏在家里。诗集一共九卷,每卷篇目多少、异同,都是汪公亲自审定的,于是沿袭它的原样,让汪公的儿子知道父亲的手泽。汪公诗歌的体格,地位大概在大历之后、长庆以前的名家诗人之间。查慎行,是汪公门下的读书人,哪里敢轻易判断,那么等待天下的后来人阅读他的诗作并评价吧。
14.C【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和评价诗歌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勋劳在石渠”并不是指钱穆父的功劳,而是指毛笔能用来撰写图书。
15.①用猩猩醉酒失言、被擒的故事告诫人们要谨慎处世,不可贪婪。②屐几两,书五车,寄寓人生有限而文章能超越生命、垂之久远的哲理。③“拔毛济世”提醒友人要勤于著述,且拯物济世、无私奉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启示意义的能力。本诗是一首富有哲理的宋诗,要求考生分析出诗歌中的启示意义,有一点开放性。答题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诗句。.
16.(1)扪参历井仰胁息 徘徊于斗牛之间
(2)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人道寄奴曾住
(3)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每空1分,多字、错字、漏字均不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第一小题扣住“星宿”“给月亮定位”等关键词,第二小题扣住“以‘字’称人”“以小名称人”等关键词,第三小题扣住“碧波荡漾”“岛屿高耸”等关键词。
17.D【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尽皆知。路人皆知:比喻人所共知。多指一些人的罪恶、不良用心、隐秘之事等人人都知。从感彩上看,“路人皆知”多形容罪恶之事,应选“家喻户晓”。来之不易:取得事业成功或获取财物不容易。谈何容易:事情做起来并不像说的那样简单。根据语境,此处应选“来之不易”。未雨绸缪: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防微杜渐:比喻在坏事情、坏思想萌芽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展(注重坏事、坏思想)。此处指的是粮食问题应提前做好准备,应选“未雨绸缪”。行稳致远:若想走得远,必须首先走得稳。乘风破浪:形容发展迅猛,也比喻志趣远大,勇往直前。根据语境,应选“行稳致远”。
18.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病句的能力。A项,语序不当,主语“我们”应放在“唯有”之前;语意重复,“不虞之患”就是意外的,没有料到的祸患之意,与“始料未及”重复。B项,搭配不当,“唯有……就能”改为“唯有……才能”;语意重复,“不虞之患”就是意外的,没有料到的祸患之意,与“始料未及”重复。D项,语序不当,主语“我们”应放在“唯有”之前;搭配不当,“唯有……就能”改为“唯有……才能”。
19.A【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也是“能够走稳走好粮食安全之路”的条件,所以要放在前面,排除B项;“粮食安全之路就一定能够走稳走好”与下一句句式不协调,排除C项;“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与上一句句式不协调,排除D项。
20.①在注重身体健康的同时②而是去寻求外力③市场规模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每处2分)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第①空根据后面“也无法……方便与健康”的信息可知。第②空根据后面“比如……”的信息可知。第③空根据上一句内容可知。
21.2021年影响国民睡眠健康的因素很多,(1分)生活与工作压力是导致中国国民睡眠问题的主因,(2分)情绪因素、健康问题、年龄等因素同样影响着人们的睡眠健康。(2分)(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图表主要信息的能力。这个题把读图能力和概括能力综合在了一起,要先读懂图表,再进行概括。
22.【写作提示】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1.材料解读
本次作文题是一道图形寓意题。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材料是“赢”字图形及其对“赢”字构成的说明。写作任务有二,一是根据图形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二是要结合自身发展。写作要求:主要从标题、立意、字数等方面做了常规要求。
2.写作任务分解
任务一:根据“图形内容和寓意并结合自身发展写--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的要求写一篇文章。
注意:必须明确回答写作任务中图形内容和寓意给我们的思考与启示,体现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要有明确的观点。
任务二:结合上述材料与自身发展。
对材料中“赢”字的图形内容和寓意等内容必须在行文中有具体的阐释或分析。考生可以结合材料,扣住题中“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和自身发展这些情境来写作。
任务三:写作者身份、读者对象。
写作者身份是作为当代青年的自己,读者对象是当代青年。
任务四:文体自选。
语言:语言准确自然流畅,富有文采和说服力。
3.立意参考
①从“赢”字的构成之一“亡”的寓意中,可得到启示:“青年人要有危机意识”“人生要懂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懂得放弃、取舍”等。
②从“赢”字的构成之一“口”的寓意中,可得到启示:“要善于沟通”“人生成功需要沟通”“双向沟通方能走向成功”“人不仅要能倾听,更要有好的表达能力”等。
③从“赢”字的构成之一“月”的寓意中,可得到启示:“时不我待”“要有时间观念”“成大事者需要时间检验和阅历积淀”等。
④从“赢”字的构成之一“贝”的寓意中,可得到启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要被金钱名利束缚自己”“财富是物质基础,但不义之财不可取”等。
⑤从“赢”字的构成之一“凡”的寓意中,可得到启示:“要保持平常心”“人要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成功之人,度量要大,眼界要宽,心态要好”等。
学生可以根据上面启示,找准关联点,自由组合,综合立意,此为最佳立意。也可以选取最有感触的一点来立意写作,此为次佳立意。其他立意,符合题意即可。
4.题意评分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