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历史 中国古代史过关训练课件(51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中考历史 中国古代史过关训练课件(51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2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5-24 09:28: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过关训练卷
中国古代史过关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韩非子·五蠹》中记载:“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这段记载表明当时的人类( )
A. 创造文字记录历史
B. 懂得用火烧烤食物
C. 建造房屋定居生活
D. 掌握磨制石器技术
B
2. 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以“发达的中国原始农业”为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到以下材料,其中最可靠的是( )
A. 关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B. 《诗经》的相关描述
C.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D. 《齐民要术》的记载
C
3. 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其形象是多种动物的复合体——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龟,项似蛇,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龙的形象反映了( )
A. 龙是多种动物进化的结果
B. 远古时代的人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
C. 部落之间从战争走向联合,进而构成华夏族主体的历程
D. 不同的部落有着相同的审美观念
C
4. 《孟子·告子》中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材料说明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是( )
A. 纳贡 B. 朝觐 C. 作战 D. 分封
B
5. 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的200多年间,鲁国国君亲自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但朝见晋国国君却多达二十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 中央集权加强 B. 周王室地位下降
C. 社会和平稳定 D. 儒学居主导地位
B
6. 《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者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在于( )
A. 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B. 强化了秦国的中央集权
C. 使秦国的人口增加,发展了封建经济
D. 确立了秦国的土地私有制
A
7. 某位思想家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使承载西周礼乐文明的零散典籍形成系统,并将其作为教育弟子的范本。下列思想主张中出自这位思想家的是( )
A. “兼相爱,交相利”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B
8. 秦朝开凿了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隋朝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秦、隋两朝的这一举措都( )
A. 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 保障了两朝的长治久安
C. 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D. 推动了对外文化的交流
C
9. 下图为“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汉初统治者为解决图中反映的问题而采取的措施是( )
A. 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B.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C. 实施“推恩令” D. 建立刺史制度
C
10. 1877年,西方学者首次使用了“丝绸之路”一词,用于描述汉朝时期的中国和中亚、西亚等地区之间的贸易交通线。材料说明了丝绸之路的( )
A. 产生背景 B. 路线走向
C. 政治作用 D. 开通前提
B
11. 下图所反映的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政治局面。对这一局面准确的理解是( )
A.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 宦官专权,朝政腐朽
C.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 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C
12. 据说欧洲人抄写一部《圣经》至少要用300张羊皮。纸的问世,大大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纸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值得纪念的发明之一。中国古代对纸的改进和普及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是( )
A. 蔡伦 B. 张仲景
C. 华佗 D. 司马迁
A
13. “三路军阀在赤壁之战之后,实力便已趋于均衡。在这种情况下,出于不进则退的忧虑,各方都致力于境内的经营与治理,在一段时间内使天下形成了比较稳定有序的状态。”材料的主要观点是( )
A. 三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分裂的状态
B. 三国时期经济发展促进局部统一
C. 三国时期局部统一利于社会稳定
D. 三国时期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C
14. 西晋永嘉年间,大批北方人口南迁,给南方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下列关于永嘉南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 原因是北方自然灾害严重
C.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D. 导致了南方的战乱
C
15. “(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旨在排除种族的区别,以社会身份这样一种贯穿于胡汉两个社会并具有普遍性的原理为基础建立其统治体制。”材料反映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的目的是( )
A. 改变鲜卑族习俗
B. 促进民族的交融
C.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D. 巩固统治的需要
D
16. 从605年起,隋朝皇帝征发了几百万人,开始开凿大运河。下列关于大运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大运河的中心在长安
B. 大运河北抵余杭,南至涿郡
C. 是隋文帝的主要政绩
D. 起着贯通南北交通的作用
D
17. 唐高宗时,宰相薛元超曾感叹自己虽然富贵,但非进士出身,这是人生最大遗憾;唐宣宗也羡慕进士,曾以“乡贡进士李道龙”自称。这说明( )
A. 殿试制度在唐朝成为定制
B. 科举制是唐朝唯一的选官制度
C. 进士身份在唐朝受到推崇
D. 下层民众成为进士的主要来源
C
18. 唐朝诗人元稹在其诗作《法曲》中写道:“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这反映了当时的唐朝( )
A. 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B. 经济繁荣,国库充盈
C. 文教昌盛,人才辈出
D. 民族交融,相互学习
D
19. 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B. 唐太宗时,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C. 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D. 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
C
20.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这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影响主要表现在( )
A. 发展了商业经济
B. 调和了民族关系
C. 造就了文治局面
D. 活跃了市民生活
C
21. 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澶渊之盟( )
A. 维持了宋辽间的长久和平
B. 实现宋辽双方的完全平等
C. 极大促进南方经济的繁荣
D. 使北宋军事力量完全瓦解
A
22. 宋代纺织业发达,棉纺织业兴起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行业。最能支持该结论的史料是( )
A. 记载中出现“棉”字的《宋书》
B. 北宋画家王居正的《纺车图》
C. 南宋诗人艾可叔的《木棉诗》
D. 浙江兰溪县出土的南宋棉毯
D
23. 宋代民间人物画突破了以往以帝王、圣贤为主的人物画局限,摆脱了“鉴戒贤愚”的人物画传统。那些表现田家婴戏、村童闹学、山樵村牧、耕织货郎、七夕夜市等题材的作品,被后世固化为中国人物画表现太平盛世的永恒题材。宋代民间人物画这一特点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 重文轻武政策的推行 B. 宋代社会经济的繁荣
C. 中央集权制度的弱化 D. 儒学被立为正统思想
B
24. 元朝在驿道上隔一段距离就设有“急递铺”。铺卒在接到紧急文书后,骑快马日夜兼程传到下一个急递铺,直到送达接收地。当时规定一昼夜要传递400里。这反映了元朝( )
A. 疆域辽阔统一
B. 中央集权衰落
C. 重视科技创新
D. 海外贸易发达
A
25. 下面是我国古代两个朝代的国家机构设置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 )
A.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 地方行政机构精简
D. 丞相权力不断增强
B
26. 张平同学在网上搜集了张骞、玄奘、郑和三人的相关资料进行专题学习。该同学学习的专题可能是( )
A. 英勇卫国的民族英雄
B. 创建新王朝的封建帝王
C. 贡献突出的交流使者
D. 辅佐帝王的有功之臣
C
27. 明朝时,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传入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这一现象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 提高了农业耕作技术
B. 增强了抵御饥荒能力
C. 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
D. 根除了人口增长压力
B
28. 龚自珍的诗句“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体现了清代读书人对文字狱的真实态度。清朝大兴“文字狱”的目的是( )
A. 防止人民反抗
B. 加强思想控制
C. 制造社会恐怖
D. 焚毁不利书籍
B
29. 清朝前期,政府先后出台了限制海上贸易、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等政策。这些政策( )
A. 加速了北方人口的南迁
B.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
C. 扭转了尚武轻文的风气
D. 妨碍了中外经济的交流
D
30. 1884年前后,《红楼梦》汉朝(中文与朝鲜文)对照全译本完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红楼梦》外文全译本,而最早的西方语言全译本是1958年出版的俄文版。至今,《红楼梦》的外语翻译一共有20多种,加上我国的少数民族语言,总共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材料反映了《红楼梦》( )
A. 人物众多 B. 内容丰富
C. 结构严谨 D. 流传广泛
D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2分,共40分)
31. (14分)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历史总能给人以新的启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地方管理】
材料一
①郡县制 ②刺史制度 ③三省六部制 ④八股取士 ⑤行省制度
⑥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⑦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⑧设立军机处
【人才选拔】
材料二 根据儒家“征召有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种种问题”的基本信条,隋唐时期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才打开了入仕的大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治国之道】
材料三 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在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唐玄宗在位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安邦之策】
材料四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授的“阵图”行军布阵……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从材料一的表中,找出下列各朝代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制度或措施,将序号填入表格。(4分)
朝代 秦朝 汉朝 元朝 明朝
制度或措施



④⑥⑦
(2)材料二中的“选官制度”是什么?(1分)该制度的创立有何意义?(2分)
科举制。该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任意写出两点即可)
(3)根据材料三,归纳“盛世局面”和“鼎盛时期”出现的共同原因。(2分)
知人善任、勇于改革、发展经济、关注民生等(任意写出两点即可)
(4)材料四反映的是宋朝的什么政策?(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政策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各是什么?(4分)
重文轻武政策。积极作用: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负面影响: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政府机构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任意写出一点即可)
32. (14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一部充满互动与交融、从多元到一体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胡之名,初本专指匈奴,后为北族通称,以其形貌相同,不可无以为别,故以方位冠之。乌丸、鲜卑之先,称为东胡是也。其后循是例,施诸西北,则曰西胡,曰西域胡。……其居地可以屡迁,俗尚亦易融合,惟形貌之异,卒不可泯,故匈奴、乌丸、鲜卑等,入中国后,胡名遂隐,惟西域人则始终蒙是称焉。
——摘编自吕思勉《读史札记·胡考》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唐]岑参《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唐]杜甫《黄河二首》
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致辞。
——[唐]白居易《西凉伎》
材料二
材料三 沙陀族建立的后唐、后晋与后汉王朝,并未带来严重的种族歧视与压迫,反而历经摸爬滚打促成了各民族的融汇。恰恰在这一时期之后,所谓“蕃兵胡将”问题,河北、河东地区的“胡化”问题,不再成为纳入士大夫视野的严重问题。活动在中原地区的沙陀、粟特、回鹘等民族,有许多就地融入了汉族社会。
——摘编自邓小南《论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
材料四 清军入关后,虽然建立了对全国的统治 ,但还没有完成全国真正统一的任务。康熙皇帝经过极大的努力,平定“三藩”,将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粉碎准噶尔部的分裂活动,终于建立起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写出两个称“胡”的民族。(2分)分析“胡”由“北族通称”变成仅指西域人的原因。(2分)
匈奴、乌丸、鲜卑。(写出任意两个即可)匈奴、乌丸、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后,与汉族逐渐交融;西域人容貌特征不易改变,故保留“胡”名。
(2)根据材料二中的诗歌和图片,提取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五代宋初“胡”“汉”观念的变化。(3分)
胡人;紫髯;绿眼;高鼻;深目;胡儿。
民族交融加深,隔阂与偏见减少,“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皇帝为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新疆、西藏分别做了哪些“努力”?(4分)
新疆:三次率军亲征,平定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西藏:1713年,册封格鲁派另一位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或:清军入藏平定准噶尔蒙古势力,稳定了西藏的局势)。
33. (12分)袁崇焕,明末著名军事将领。历史上,人们对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明代进士题名碑和《袁崇焕年谱》。
材料二
袁崇焕研究资料选编
时间 评价 参考文献
崇祯三年 袁崇焕被凌迟处死,“百姓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啖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 《明季北略》
明末清初 史学家谈迁评价袁崇焕“才非周公,使骄且吝”,又受到后金引诱,岂能不败 《国榷》
乾隆四十七年 乾隆披阅明史,认为袁崇焕“能忠于所事”,只因“彼时主昏政暗”被杀 《清高宗实录》
嘉庆元年 广东巡抚陈大文等呈请“(袁崇焕)入祀乡贤祠”,朝廷准奏 《清仁宗实录》
材料三 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关系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袁崇焕)其人也。
——梁启超《明季第一重要人物袁崇焕传》(1903年)
(1)材料一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提取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4分)
袁崇焕;万历;己未科(年);进士。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影响历史人物评价的因素(至少两个)。(4分)
所处立场(百姓、史学家、皇帝、官员);时代因素(明朝、清朝);政治因素(“能忠于所事”等);思维方式(“才非周公,使骄且吝”,又受到后金引诱,岂能不败等);个人情感(广东巡抚陈大文等呈请“入祀乡贤祠”等)。(结合材料,言之有理即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写作此文的时代背景。(4分)
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或: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或:戊戌变法失败),中华民族面临深重危机。
谢 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