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 学为中心 讲授精要 当堂反馈
华东师范大学广陵实验初级中学 历史 学科学案
第3课、土地改革
【学习目标】
1.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及基本过程。
2.理解土地改革顺利完成的重要意义。
【自学学习】
1.土地改革的背景:
_____________尚未进行土地改革;_________________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_________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土地改革的基本过程:
①开始时间:______年 ②颁布文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主要内容:废除_________________的土地所有制,实行______ _的土地所有制
④结果:_______年底,除部分_________________地区外,____________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3.土地改革的意义:
①彻底摧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度,消灭了___________;
②_______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③巩固了_____________,解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________________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材料三 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富农所有之出租的小量土地,亦予保留不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材料一的图片说明了什么现象?图片表明我国当代仍属于什么样的土地制度?为此党和政府实行哪一土地政策进行调整?
(2)从料二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实施这一土地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为减少土地改革中阻力,促进生产发展,党和政府对富农采取了怎样的政策?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1950年,我国进行土地改的根本原因是( )
A. 建立了新中国,开始进行新的改革 B.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C. 农民没有土地,生产力落后 D. 广大农民希望得到土地
2.下列选项属于土地改革意义的是( )
①建立土地公有制 ②解放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③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④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3.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而占乡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约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作,仍不得温饱。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
A. 土地改革的背景 B. 土地改革的内容 C. 土地改革的性质 D. 土地改革的影响
4.建国初期,广大农民获得的最重要的权利是对土地有( )
A. 使用权 B. 管理权 C. 经营权 D. 所有权
5.以下对应关系搭配恰当的一组是( )
A.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西藏和平解放——实现了祖国完全统一,实现了民族大团结
C. 抗美援朝——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D. 土地改革完成——我国农村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6.关于土地改革的完成,农民有深切体会,其中符合当时情景的是( )
A.“我们总算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B.“今年多收三五斗,还要向地主交租!”
C.“加入农业合作社就是好,集体力量办大事” D.“实行土地承包,收成比往年高很多!”
7.1950年11月,我国北方农村某家庭正在召开家庭会议。关于这次会议的内容可能有( )
①宣传土地改革的内容 ②商谈参加开国大典的事宜
③商量参军保卫国家安全的事宜 ④商量欢迎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的问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8.想象土地改革后,你去农村采访,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A. 农民生产积极性很高 B. 地主成为一无所有的阶级
C. 原来一无所有的农民也住上了房屋 D. 农民各有自己的私有土地
9.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不同的于其他地区的土地改革政策,其原因是( )
①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是山区,没有耕地,所以不用认真
②少数民族地区情况比较复杂,应从实际出发 ③有利于民族团结
④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数量少,没必要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改革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10.1950年,土地改革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当时尚未进行土地改革的省份是( )
A.安徽 B.浙江 C.甘肃 D.西藏
二、过关清单
1、实行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土地改革中颁布的重要文件是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3、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有哪些重要意义?
以学定教 精讲精教 适时引导 精准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