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劝学 师说
预习
《劝学》
一、读准字音
中绳(zhòng) (róu) 槁暴(gǎo)(pù)
砺石(lì) 参省(cān)(xǐng) 跂(qǐ)
螯(áo) 舟楫(jí) 蛟龙(jiāo)
跬步(kuǐ) 骐骥(qí)(jì) 驽马(nú)
锲而不舍(qiè) 镂空(lòu) 蛇鳝(shàn)
二、辨识通假
(1)以为轮/使之然也(“”同“煣”,使弯曲)
(2)虽有槁暴(“有”同“又”)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见识)
(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资质、禀赋)
三、一词多义
(1)绝
(2)假
(3)劝
(4)望
(5)而
(6)利
四、词类活用
(1)木直中绳,以为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2)其曲中规(形容词作名词,弯曲的弧度)
(3)故木受绳则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天)
(5)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6)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走得快)
(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作动词,游水)
(8)积善成德(形容词作名词,善事)
(9)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10)用心一也(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五、古今异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文言句式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文白对译
eq \f(青,取 之 于蓝, 而 青 于 蓝; 冰,水,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可是比蓼蓝颜色更深;冰,是水)
eq \b\lc\[(\a\vs4\al\co1(青:靛(diàn)青,一种染料。,于:介词,从。蓝:草名,))
eq \b\lc\ \rc\](\a\vs4\al\co1(也叫蓼(liǎo)蓝,叶子可提取靛,青。于:介词,比。为:冻结成。))
eq \f( 以 为 轮, 其 曲 中,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它的弯度(就能)符合圆规(画出的)
eq \b\lc\[\rc\](\a\vs4\al\co1(中(zhònɡ):合乎。(róu):同“煣”,使弯,曲。以:把。为:做成。其:它的。规:圆规。))
eq \f(虽有 槁暴,不 复挺 者, 使 之 然 也。,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火烤使它变成这样的。)
eq \f(积土成山, 风 雨 兴 焉; 积水成 渊 ,蛟龙,堆土成为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渊,蛟龙在)
eq \f( 心 备 焉。故不积 跬 步,无 以 至 千里;不,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eq \f(积 小流,无以成 江海。,汇聚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eq \b\lc\[(\a\vs4\al\co1(焉:介词兼指示代词,相当于,“于此”。渊:深水。蛟(jiāo):))
eq \b\lc\ \rc\](\a\vs4\al\co1(一种龙。得:获得。备:具备。焉:语气词。跬(kuǐ)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舍:停止。锲(qiè):刻。镂(lòu):雕刻。“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句。上、下:向上、
《师说》
一、读准字音
句读(dòu) 阿谀(yú) 经传(zhuàn)
郯子(tán) 苌弘(cháng) 老聃(dān)
子蟠(pán) 贻之(yí)
二、辨识通假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不(向老师学习)]
三、一词多义
(1)师
(2)道
(3)而
(4)焉
(5)其
(6)说
(7)相
(8)传
四、词类活用
(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孔子师郯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学习)
五、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从而师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年十七,好古文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今之众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小学而大遗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文言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耻学于师。(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文白对译
官职的名称。苌弘:周敬王时的大夫,孔子向他请教过音乐
的事。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向他学过弹琴。
《劝学》
[资料链接]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其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散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用排比句,也善用比喻。
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善,是人为的。他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仪,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诸子百家
诸子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管子、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术流派。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法家、道家、儒家、墨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许多学派纷呈,众多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学术术语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或百家争鸣时期。
[文本鉴赏]
本篇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挥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1、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曰”这三个字有无必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段运用了五组比喻句,这几组比喻句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课文第3、4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文章第3段为什么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阐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时,从“积累”“坚持”“专心”三方面入手。文中哪些比喻是分别说明这三方面道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荀子的“性恶论”,来谈谈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总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6.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荀子却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二人的说法孰对孰错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说》
[资料链接]
韩愈(768—824),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进士。历任汴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职。因从裴度平淮西吴元济有功,升为刑部侍郎。两年后,又因上疏谏迎佛骨,触怒宪宗,贬为潮州刺史。穆宗即位,奉召回京,为兵部侍郎。卒谥文。与柳宗元共同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和“文道合一”的观点,反对因为追求声律和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偶文风。他的作品被后人编为《昌黎先生集》。
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至唐代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上层士族子弟无论德、行、学问如何均能为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而且鄙视从师。这种风气到韩愈所处之中唐时代有增无减,渐趋恶劣。韩愈当时35岁,正在国子监任教,他对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深恶痛疾,写下了这篇文章。当时是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陋习,表现出他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古文运动
六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以四字、六字为句,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俪六”),这种文体不重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导致文学创作中艳丽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逐渐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文本鉴赏]
本文针对当时社会士大夫“耻于相师”的不良社会风气,鲜明地提出了学者必有师的主张;通过反复论辩,申明了为师的性质与作用、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途径;明确阐述了“传道受业解惑”是为师的职责;深刻论证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进步观点,表现出作者不合于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1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章开头段中有哪些观点句?是针对教师说的,还是针对学生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句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课文第2、3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本文批判“耻学于师”的风气,主要批判对象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分析第3段举出备受文人崇敬的孔子的例子有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总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5.请结合韩愈士大夫时代“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谈谈作者是基于怎样的现实倡导师道回归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是否适合于现代社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荀子《劝学》与韩愈《师说》中,你认为有哪些观点需要继承和发扬?有哪些观点是应该更新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鲜明的对比论证
本文对比手法鲜明,说理有力。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作者先后以“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对比,前者“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有“六跪而二螯”,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原因何在?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2.写法指导
运用对比论证手法“四注意”
对比论证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它从正反两个方面去阐述道理,使文章的论证更加充分。形式上是一正一反、一阴一阳、一实一虚,内容上是真与假、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或用其他对立的两方作对比来发议论、抒感情。
对比可以是两个对象之间的比较,称为横向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对象自身前后不同阶段之间的比较,称为纵向比较。运用对比论证手法需注意以下四点:
(1)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确定是否运用对比论证,进行对比要阐述的道理是什么,一定要心中有数。
(2)寻求适当的对比材料。用作对比的事物必须有明确、统一的对比点。如果两种事物之间缺乏一定的可比性,就缺少了对比的依据,也就达不到有效论证的目的。
(3)要有相同的对比量。如果论述时从正面讲了两个方面,那么用来对照的部分一般也应该从反面讲两个方面。这样不仅能使对比相应均衡,而且能使文章结构更为清楚。
(4)对比之后要进行适当的分析议论,把蕴含其中的事理简明扼要地揭示出来。比是基础,议是升华。因此,对比后要旗帜鲜明地作出评价或得出结论,不能含糊其词、模棱两可。
3.迁移运用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在横线上补写出一段文字。
中原三国鼎立,孙权有谋,曹操有才,刘备有德。然而在青史竹帛中,最为人称道、流芳百世的还是刘备的“德”。因为厚德,五虎大将甘于以死献命,蜀国百姓也甘于与之出生入死。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更需要撑起这片道德的天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然而,今天的天空下,一些人的道德却出现了滑坡。从汶川地震的“范跑跑”事件到“三鹿毒奶粉”事件,让原本光滑美丽的道德外衣布满疤痕。正因为鄙德,让他们失去了良知,重现国民劣根。同在蓝天下,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看来我们确实要撑起道德这片蓝天。
[素材采撷]
一
1.素材积累
不断积累,贵有恒心
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学思精通则知明,学不思者则知不明。因此,他认为理想的“大儒”不只是博学多能,而最重要的是有超常的理性判断能力。“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的过程是渐进的过程,因为知识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人的道德情操也是不断培养与提高的过程。荀子认为用心专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进学修德的有效方法。学习是积累的过程,需要有恒心,有毅力。所谓“善假于物”,即善于学习利用前人已经积累的知识和工具,才能学有成效、学有创新。
【应用角度】 “积累”“专心”“舍与不舍”“知与行”“学与思”“恒心与毅力”等。
2.素材应用
毅力乃成功之本,它是一种韧劲,一种积累。荀子有云:“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毅力的表现往往是一个人在挫折中所展示的一股惊人的力量,有了它,人们就不会向挫折和困难低头,而是会更坚强地去面对。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不要自卑,要有信心,因为挫折是培养毅力的必要前提。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挫折是块磨刀石。”再锋利的刀一直不用,也会变钝。这时,就需要“挫折”这块磨刀石使它重新锋利起来。人的一生很精彩,没有离别的伤心,又怎能有重逢的喜悦呢?
二
1.素材积累
《师说》一文,针砭时弊。针对当时人“耻学于师”的现状,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这既体现了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也破除了对长者、权贵等权威迷信的观念。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则用动态的、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这种闪光的思想,被后世许多教育家引申发挥,为教育理论做出了很大贡献。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要学习这种精神。同时还要勇于探索,敢于怀疑,大胆创新,“不唯书,不唯上”,这样,才能提高自身能力。
【应用角度】 “博采众长者可成大器”“我们要敢于超越前人”“长与少”“贵与贱”等。
2.素材应用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简单地说就是“每个人都可以是我们的老师,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就像一棵树,如果花不娇艳,也许叶子会绿得青翠欲滴;如果叶子和花都不漂亮,也许枝干会长得错落有致;如果花、叶子和枝干都不漂亮,也许它的地理位置很好,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多姿。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找准每个人身上值得学习的点是很重要的,只有不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提升自己,充实自己并走向成功。
[群文阅读]
导读: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贾平凹的老师孙涵泊始终“表情木然,样子傲慢”,他虽然没有悬河般的教导,但一言一行让贾平凹发现着自己的不足。《学必求师》是一位同学的习作,文章摆事实、讲道理,指出在今天这个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唯有诚心拜师,虚心求知,才能在浩瀚的学海中扬帆远航。
我的老师
⊙贾平凹
我的老师孙涵泊,是朋友的孩子,今年三岁半。他不漂亮,也少言语,平时不准父母杀鸡剖鱼,很有些良善,但对家里的所有来客却不瞅不睬,表情木然,显得傲慢。开始我见他,只逗着他取乐,到后来便不敢放肆,并认了他做我的老师。
幼儿园的阿姨领了孩子们去郊游,他也在其中。阿姨摘了一抱花分给大家,轮到他,他不接,小眼睛翻着白,鼻翼一扇一扇的。阿姨问:“你不要?”他说:“花儿疼不疼?”人们对于美好的东西,往往不加爱惜,只想占有,甚至加以残害。孙涵泊却视一切都有生命,加以怜悯、爱惜和尊重。我想,他真该做我的老师。晚上看电视,七点钟,当中央电视台开始播放国歌时,他就要站在椅子上,不管在座的是大人还是小孩,是惊讶还是嗤笑,目不旁视,双手打起节拍……孙涵泊,孙老师,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街上两人发生了争执,先是对骂,再是拳脚,一个脸上就流下血来,遂抓起了旁边肉店案上的砍刀,围观的人轰然走散。他爹牵他正好经过,他便跑过去立于两人之间,大喊:“不许打架!打架不是好孩子!”现在的人,多半是胆小怕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孙涵泊不顾个人安危,敢于挺身而出,显得十分神勇。一点不假,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有一次,我在他家书写条幅,许多人围着看,一片叫好,他也挤了过来,头歪着,一手掏着耳朵。他爹问:“你来看什么?”他说:“看写。”再问:“写的什么?”说:“字。”又问:“什么字?”说:“黑字”。还有一次,朋友带了他去一个同事家拜年。同事家墙上新挂了印有西方诸神油画的年历,神是裸着或半裸着,来客没人时都注目偷看,一有旁人就神情严肃。同事也觉得年历不好,用红纸剪了小裤兜贴在那裸体上,大家都嗤嗤发笑起来。有人故意指着仍裸着的胸脯问他:“这是什么?”他玩变形金刚,玩得正起劲,看了一下,说:“妈妈的奶!”说罢又忙他的操作。孙涵泊无视权威,不瞧脸色,不转弯抹角,说话直奔事物的根本,没有丝毫的虚伪和做作,大大方方,自自然然。的的确确,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我的老师话少,对我没有悬河般的教导,不布置作业,他从未以有我这么个学生而得意过,却始终表情木然,样子傲慢。我是诚心诚意地待我的老师的,他使我不断地发现着我的卑劣,知道了羞耻。我相信有许许多多的人接触了我的老师都要羞耻的。所以,我没有理由不称他是老师!我的老师也将不会只有我一个学生吧!
(有删改)
学必求师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就是因为它告诉我们每一个人应有虚怀若谷的心胸,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为什么要求师呢?因为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学习是必须有老师指导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如果学生虚怀若谷,勤学苦练,那就可以从无知变成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从而使自己成为有丰富知识的人。正因为这个缘故,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
一切学者、科学家无不是“必有师”的。圣人孔子曾经拜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诺贝尔获奖者杨振宁拜芝加哥大学教授爱德华·特勒为师,李政道拜物理学家费米为师,华罗庚拜数学家熊庆来为师,陈景润拜沈元为师。当然无师自通的天才偶尔有之,但是少之又少。
学问学问,先学后问。既然求学需要求师,该向哪些人求师呢?就算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在众人之中也有人可成为你的老师。因为各行各业的人掌握的知识技术各有不同,所以有俗语“隔行如隔山”之说。一个大字不识的木匠可以成为你的老师,因为他灵巧的双手能造出漂亮的家具;一个能准确地挑出甜蜜爽口的西瓜老农,可以成为你的老师,因为他掌握了辨别西瓜成熟的方法;一个平凡普通的手机售货员可以成为你的老师,因为他熟知手机功能及鉴定质量的技巧。老师在家人中:王献之向父亲王羲之学习书法,成为书法大家。老师在朋友中:唐代齐己因写“昨夜数枝开”拜朋友郑谷为“一字之师”,留下“昨夜一枝开”的绝句。求师在路人中:后汉的荀淑一次出门,在路上遇到了年仅十四岁的黄宪,“揖与语,移日不能去”,对黄宪说“子,吾之师也”。正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呀!
求师一定要诚恳,要虚心。诚信拜师,虚心求知,方能长进。宋代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和他的朋友一块儿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此时外面开始下起大雪。杨时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在雪地里等了大半天,留下“程门立雪”的佳话。宋代宋濂仰慕圣贤的学说,担心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可以请教,曾经背着书箱,拖着鞋子,顶着凛冽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行走在深山大谷里,到百里以外有名望的前辈家中请教。他站在老师旁边,提出疑难,弯下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遇到老师大声斥责,他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最终博采众长,学有所成。
古人曰:“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在今天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要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及时发现他人的长处,怀揣“人皆我师”的虔诚,在浩瀚的学海中获得真知!
推荐作品:
《我的老师》(魏巍)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梁实秋)
[积文化常识]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1)“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而后“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自此,“君子”一词有了德性。
(2)“君子”一词,在《劝学》中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3.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驾:古代称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
5.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书。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传,这里指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诵国学经典]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选自《论语·卫灵公》)
[明理知义] 君子在穷困中也能固守道义(安守穷困),小人在穷困中就背信弃义,为非作歹了。
[成长启示] 君子在遇到人生的各种坎坷时,能够“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能够“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而小人在遇到风霜时,可能会不顾法律道德,只顾自己的利益,陷入邪恶的泥潭不能自拔。
答案
10 劝学 师说
预习
《劝学》
一、读准字音
中绳(zhòng) (róu) 槁暴(gǎo)(pù)
砺石(lì) 参省(cān)(xǐng) 跂(qǐ)
螯(áo) 舟楫(jí) 蛟龙(jiāo)
跬步(kuǐ) 骐骥(qí)(jì) 驽马(nú)
锲而不舍(qiè) 镂空(lòu) 蛇鳝(shàn)
二、辨识通假
(1)以为轮/使之然也(“”同“煣”,使弯曲)
(2)虽有槁暴(“有”同“又”)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见识)
(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资质、禀赋)
三、一词多义
(1)绝
(2)假
(3)劝
(4)望
(5)而
(6)利
四、词类活用
(1)木直中绳,以为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2)其曲中规(形容词作名词,弯曲的弧度)
(3)故木受绳则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天)
(5)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6)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走得快)
(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作动词,游水)
(8)积善成德(形容词作名词,善事)
(9)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10)用心一也(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五、古今异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2)古义:特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3)古义:(鸟兽的)爪子和牙齿。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4)古义:地下的泉水。今义:借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5)古义:寄居。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六、文言句式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君子的资质禀性并没有特异之处,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2)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冰,水为之,而于水寒” 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比蓼蓝的颜色显得(更)深;冰,是水(遇冷)凝结而成的,但它比水(更)寒冷。
(3)固定句式,“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所以,不积累一步一步的行程,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
(4)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
七、文白对译
eq \f(青,取 之 于蓝, 而 青 于 蓝; 冰,水,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可是比蓼蓝颜色更深;冰,是水)
eq \b\lc\[(\a\vs4\al\co1(青:靛(diàn)青,一种染料。,于:介词,从。蓝:草名,))
eq \b\lc\ \rc\](\a\vs4\al\co1(也叫蓼(liǎo)蓝,叶子可提取靛,青。于:介词,比。为:冻结成。))
eq \f( 以 为 轮, 其 曲 中,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它的弯度(就能)符合圆规(画出的)
eq \b\lc\[\rc\](\a\vs4\al\co1(中(zhònɡ):合乎。(róu):同“煣”,使弯,曲。以:把。为:做成。其:它的。规:圆规。))
eq \f(虽有 槁暴,不 复挺 者, 使 之 然 也。,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火烤使它变成这样的。)
eq \f(积土成山, 风 雨 兴 焉; 积水成 渊 ,蛟龙,堆土成为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渊,蛟龙在)
eq \f( 心 备 焉。故不积 跬 步,无 以 至 千里;不,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eq \f(积 小流,无以成 江海。,汇聚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eq \b\lc\[(\a\vs4\al\co1(焉:介词兼指示代词,相当于,“于此”。渊:深水。蛟(jiāo):))
eq \b\lc\ \rc\](\a\vs4\al\co1(一种龙。得:获得。备:具备。焉:语气词。跬(kuǐ)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舍:停止。锲(qiè):刻。镂(lòu):雕刻。“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句。上、下:向上、
《师说》
一、读准字音
句读(dòu) 阿谀(yú) 经传(zhuàn)
郯子(tán) 苌弘(cháng) 老聃(dān)
子蟠(pán) 贻之(yí)
二、辨识通假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不(向老师学习)]
三、一词多义
(1)师
(2)道
(3)而
(4)焉
(5)其
(6)说
(7)相
(8)传
四、词类活用
(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孔子师郯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学习)
五、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从而师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年十七,好古文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今之众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小学而大遗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2)古义:用来……的。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3)古义:跟随并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4)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5)古义:秦汉的散文。今义:“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6)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大多数人。(7)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初级正规教育学校。
六、文言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耻学于师。(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2)状语后置句,状语“于师”置于中心词“学”之后 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羞耻。
(3)固定句式,“庸……乎”表反问,译为“难道……吗”“哪里……呢” 哪管他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4)宾语前置句,宾语“句读”“惑”置于动词“知”“解”之前,“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不懂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七、文白对译
官职的名称。苌弘:周敬王时的大夫,孔子向他请教过音乐
的事。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向他学过弹琴。
《劝学》
[资料链接]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其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散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用排比句,也善用比喻。
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善,是人为的。他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仪,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诸子百家
诸子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管子、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术流派。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法家、道家、儒家、墨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许多学派纷呈,众多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学术术语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或百家争鸣时期。
[文本鉴赏]
本篇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挥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 ①学不可以已 ②注重积累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1、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曰”这三个字有无必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必要。作者在这里所说的“君子”,指的是“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作者是借助在学问品行上成功的人士的话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这比自己直接说更有力量,更令人信服。
2.第2段运用了五组比喻句,这几组比喻句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五组比喻句分三层意思:①“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②“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③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推论出人只要肯下功夫学习和参省就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这三层意思呈递进关系,从不同的层次论证了学习的重要性。
二、阅读课文第3、4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文章第3段为什么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其实就是强调了“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4.作者在阐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时,从“积累”“坚持”“专心”三方面入手。文中哪些比喻是分别说明这三方面道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积累是学习的重要手段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学习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学习应该专心致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5.请结合荀子的“性恶论”,来谈谈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荀子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它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学习意义重大,所以不能停止;二是要想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就必须不停地学习。三是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荀子如此重视学习,与他的思想观点密切相关。他认为“人性恶”,但后天环境可以改善这种本性,而学习就是改善的重要途径。
三、总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6.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荀子却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二人的说法孰对孰错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两位儒家大师的观点并不矛盾,其实并不相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是学习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思结合。荀子并没有否定思考,他反对的是单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的方法。他强调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
(观点二)荀子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雄辩地证明了空想不如“善假于物”的学习。荀子把“所学”与“善假于物”联系起来,“这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知识,去改造客观世界”。孔子的观点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的关系。两者的观点只是角度不同,但并不矛盾。
《师说》
[资料链接]
韩愈(768—824),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进士。历任汴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职。因从裴度平淮西吴元济有功,升为刑部侍郎。两年后,又因上疏谏迎佛骨,触怒宪宗,贬为潮州刺史。穆宗即位,奉召回京,为兵部侍郎。卒谥文。与柳宗元共同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和“文道合一”的观点,反对因为追求声律和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偶文风。他的作品被后人编为《昌黎先生集》。
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至唐代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上层士族子弟无论德、行、学问如何均能为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而且鄙视从师。这种风气到韩愈所处之中唐时代有增无减,渐趋恶劣。韩愈当时35岁,正在国子监任教,他对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深恶痛疾,写下了这篇文章。当时是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陋习,表现出他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古文运动
六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以四字、六字为句,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俪六”),这种文体不重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导致文学创作中艳丽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逐渐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文本鉴赏]
本文针对当时社会士大夫“耻于相师”的不良社会风气,鲜明地提出了学者必有师的主张;通过反复论辩,申明了为师的性质与作用、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途径;明确阐述了“传道受业解惑”是为师的职责;深刻论证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进步观点,表现出作者不合于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 ①古之圣人 ②于其身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1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章开头段中有哪些观点句?是针对教师说的,还是针对学生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一观点句主要针对学生;最后又得出观点“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该观点句主要强调从师的重要性,也是针对学生来说的。
2.如何理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句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一句鲜明地点出了择师的态度和标准。而当时的士大夫之族认为,年龄相近的不该相师,对道的认识相近的不该相师,官大的不该以官小的为师。作者的这一观点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阶层的门第观念和“耻学于师”的陋习,这不仅表现出作者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还体现了作者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辩证思想。
二、阅读课文第2、3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本文批判“耻学于师”的风气,主要批判对象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要的批判对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有二:第一,从行文的语气看,第3段结尾对士大夫之族不仅表露了作者的不满情绪,而且显示出一种鄙夷和蔑视的态度。说他们瞧不起劳动群众,却不如劳动群众聪明,不懂得从师的道理。第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正是这类人的特殊心态,也是门第观念很深的反映,而门第观念跟以“道”为师的正确主张恰恰是格格不入的。
4.联系全文,分析第3段举出备受文人崇敬的孔子的例子有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本段看,作者以孔子为例有两个作用:①一个阐明“圣人无常师”的观点;②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从全文看,则有两个作用:①进一步阐明从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②和当今不良风气形成对比,进一步批判这种风气。作者举孔子的事例,很好地阐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三、总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5.请结合韩愈士大夫时代“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谈谈作者是基于怎样的现实倡导师道回归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写下了《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
6.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是否适合于现代社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适合。古代虽有尊师重道,但在封建社会“官本位”意识中,是看不起教师的,到了唐代,士族子弟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之事。在这种恶劣风气盛行的情况下,韩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疾呼“学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确实有很大威慑力。今天,教育有了空前发展,但教师的职能、地位,从师的必要性和为师的荣耀感,都未从根本上解决。重读此名作,其实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观点二)适合。“尊师”与“重道”的内涵应该体现在学生内心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衍生出对老师的感激、敬佩之情——便是先“重道”,后“尊师”。情感有了,面对老师时流露的言行细节,必然是真正而明确的“尊师”。在现代社会,“尊师”与“重道”的意识在加强,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尊师”与“重道”会做得越来越好。
7.在荀子《劝学》与韩愈《师说》中,你认为有哪些观点需要继承和发扬?有哪些观点是应该更新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劝学》中的“学不可以已”强调终身学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说明学习需要借助一定的外物才能实现。《师说》中的“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强调择师学习的标准。②应更新的:《劝学》中的“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在强调学习要坚持的情况下,也要注意结合自身的特点辩证地看待,如果不适合自己的选择,应及时调整,不应一味地坚持。《师说》中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如果一味追求“道”而不考虑对象的品德,这样会给学习带来不利影响。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鲜明的对比论证
本文对比手法鲜明,说理有力。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作者先后以“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对比,前者“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有“六跪而二螯”,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原因何在?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2.写法指导
运用对比论证手法“四注意”
对比论证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它从正反两个方面去阐述道理,使文章的论证更加充分。形式上是一正一反、一阴一阳、一实一虚,内容上是真与假、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或用其他对立的两方作对比来发议论、抒感情。
对比可以是两个对象之间的比较,称为横向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对象自身前后不同阶段之间的比较,称为纵向比较。运用对比论证手法需注意以下四点:
(1)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确定是否运用对比论证,进行对比要阐述的道理是什么,一定要心中有数。
(2)寻求适当的对比材料。用作对比的事物必须有明确、统一的对比点。如果两种事物之间缺乏一定的可比性,就缺少了对比的依据,也就达不到有效论证的目的。
(3)要有相同的对比量。如果论述时从正面讲了两个方面,那么用来对照的部分一般也应该从反面讲两个方面。这样不仅能使对比相应均衡,而且能使文章结构更为清楚。
(4)对比之后要进行适当的分析议论,把蕴含其中的事理简明扼要地揭示出来。比是基础,议是升华。因此,对比后要旗帜鲜明地作出评价或得出结论,不能含糊其词、模棱两可。
3.迁移运用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在横线上补写出一段文字。
中原三国鼎立,孙权有谋,曹操有才,刘备有德。然而在青史竹帛中,最为人称道、流芳百世的还是刘备的“德”。因为厚德,五虎大将甘于以死献命,蜀国百姓也甘于与之出生入死。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更需要撑起这片道德的天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然而,今天的天空下,一些人的道德却出现了滑坡。从汶川地震的“范跑跑”事件到“三鹿毒奶粉”事件,让原本光滑美丽的道德外衣布满疤痕。正因为鄙德,让他们失去了良知,重现国民劣根。同在蓝天下,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看来我们确实要撑起道德这片蓝天。
[素材采撷]
一
1.素材积累
不断积累,贵有恒心
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学思精通则知明,学不思者则知不明。因此,他认为理想的“大儒”不只是博学多能,而最重要的是有超常的理性判断能力。“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的过程是渐进的过程,因为知识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人的道德情操也是不断培养与提高的过程。荀子认为用心专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进学修德的有效方法。学习是积累的过程,需要有恒心,有毅力。所谓“善假于物”,即善于学习利用前人已经积累的知识和工具,才能学有成效、学有创新。
【应用角度】 “积累”“专心”“舍与不舍”“知与行”“学与思”“恒心与毅力”等。
2.素材应用
毅力乃成功之本,它是一种韧劲,一种积累。荀子有云:“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毅力的表现往往是一个人在挫折中所展示的一股惊人的力量,有了它,人们就不会向挫折和困难低头,而是会更坚强地去面对。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不要自卑,要有信心,因为挫折是培养毅力的必要前提。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挫折是块磨刀石。”再锋利的刀一直不用,也会变钝。这时,就需要“挫折”这块磨刀石使它重新锋利起来。人的一生很精彩,没有离别的伤心,又怎能有重逢的喜悦呢?
二
1.素材积累
《师说》一文,针砭时弊。针对当时人“耻学于师”的现状,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这既体现了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也破除了对长者、权贵等权威迷信的观念。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则用动态的、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这种闪光的思想,被后世许多教育家引申发挥,为教育理论做出了很大贡献。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要学习这种精神。同时还要勇于探索,敢于怀疑,大胆创新,“不唯书,不唯上”,这样,才能提高自身能力。
【应用角度】 “博采众长者可成大器”“我们要敢于超越前人”“长与少”“贵与贱”等。
2.素材应用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简单地说就是“每个人都可以是我们的老师,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就像一棵树,如果花不娇艳,也许叶子会绿得青翠欲滴;如果叶子和花都不漂亮,也许枝干会长得错落有致;如果花、叶子和枝干都不漂亮,也许它的地理位置很好,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多姿。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找准每个人身上值得学习的点是很重要的,只有不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提升自己,充实自己并走向成功。
[群文阅读]
导读: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贾平凹的老师孙涵泊始终“表情木然,样子傲慢”,他虽然没有悬河般的教导,但一言一行让贾平凹发现着自己的不足。《学必求师》是一位同学的习作,文章摆事实、讲道理,指出在今天这个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唯有诚心拜师,虚心求知,才能在浩瀚的学海中扬帆远航。
我的老师
⊙贾平凹
我的老师孙涵泊,是朋友的孩子,今年三岁半。他不漂亮,也少言语,平时不准父母杀鸡剖鱼,很有些良善,但对家里的所有来客却不瞅不睬,表情木然,显得傲慢。开始我见他,只逗着他取乐,到后来便不敢放肆,并认了他做我的老师。
幼儿园的阿姨领了孩子们去郊游,他也在其中。阿姨摘了一抱花分给大家,轮到他,他不接,小眼睛翻着白,鼻翼一扇一扇的。阿姨问:“你不要?”他说:“花儿疼不疼?”人们对于美好的东西,往往不加爱惜,只想占有,甚至加以残害。孙涵泊却视一切都有生命,加以怜悯、爱惜和尊重。我想,他真该做我的老师。晚上看电视,七点钟,当中央电视台开始播放国歌时,他就要站在椅子上,不管在座的是大人还是小孩,是惊讶还是嗤笑,目不旁视,双手打起节拍……孙涵泊,孙老师,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街上两人发生了争执,先是对骂,再是拳脚,一个脸上就流下血来,遂抓起了旁边肉店案上的砍刀,围观的人轰然走散。他爹牵他正好经过,他便跑过去立于两人之间,大喊:“不许打架!打架不是好孩子!”现在的人,多半是胆小怕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孙涵泊不顾个人安危,敢于挺身而出,显得十分神勇。一点不假,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有一次,我在他家书写条幅,许多人围着看,一片叫好,他也挤了过来,头歪着,一手掏着耳朵。他爹问:“你来看什么?”他说:“看写。”再问:“写的什么?”说:“字。”又问:“什么字?”说:“黑字”。还有一次,朋友带了他去一个同事家拜年。同事家墙上新挂了印有西方诸神油画的年历,神是裸着或半裸着,来客没人时都注目偷看,一有旁人就神情严肃。同事也觉得年历不好,用红纸剪了小裤兜贴在那裸体上,大家都嗤嗤发笑起来。有人故意指着仍裸着的胸脯问他:“这是什么?”他玩变形金刚,玩得正起劲,看了一下,说:“妈妈的奶!”说罢又忙他的操作。孙涵泊无视权威,不瞧脸色,不转弯抹角,说话直奔事物的根本,没有丝毫的虚伪和做作,大大方方,自自然然。的的确确,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我的老师话少,对我没有悬河般的教导,不布置作业,他从未以有我这么个学生而得意过,却始终表情木然,样子傲慢。我是诚心诚意地待我的老师的,他使我不断地发现着我的卑劣,知道了羞耻。我相信有许许多多的人接触了我的老师都要羞耻的。所以,我没有理由不称他是老师!我的老师也将不会只有我一个学生吧!
(有删改)
学必求师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就是因为它告诉我们每一个人应有虚怀若谷的心胸,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为什么要求师呢?因为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学习是必须有老师指导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如果学生虚怀若谷,勤学苦练,那就可以从无知变成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从而使自己成为有丰富知识的人。正因为这个缘故,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
一切学者、科学家无不是“必有师”的。圣人孔子曾经拜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诺贝尔获奖者杨振宁拜芝加哥大学教授爱德华·特勒为师,李政道拜物理学家费米为师,华罗庚拜数学家熊庆来为师,陈景润拜沈元为师。当然无师自通的天才偶尔有之,但是少之又少。
学问学问,先学后问。既然求学需要求师,该向哪些人求师呢?就算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在众人之中也有人可成为你的老师。因为各行各业的人掌握的知识技术各有不同,所以有俗语“隔行如隔山”之说。一个大字不识的木匠可以成为你的老师,因为他灵巧的双手能造出漂亮的家具;一个能准确地挑出甜蜜爽口的西瓜老农,可以成为你的老师,因为他掌握了辨别西瓜成熟的方法;一个平凡普通的手机售货员可以成为你的老师,因为他熟知手机功能及鉴定质量的技巧。老师在家人中:王献之向父亲王羲之学习书法,成为书法大家。老师在朋友中:唐代齐己因写“昨夜数枝开”拜朋友郑谷为“一字之师”,留下“昨夜一枝开”的绝句。求师在路人中:后汉的荀淑一次出门,在路上遇到了年仅十四岁的黄宪,“揖与语,移日不能去”,对黄宪说“子,吾之师也”。正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呀!
求师一定要诚恳,要虚心。诚信拜师,虚心求知,方能长进。宋代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和他的朋友一块儿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此时外面开始下起大雪。杨时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在雪地里等了大半天,留下“程门立雪”的佳话。宋代宋濂仰慕圣贤的学说,担心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可以请教,曾经背着书箱,拖着鞋子,顶着凛冽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行走在深山大谷里,到百里以外有名望的前辈家中请教。他站在老师旁边,提出疑难,弯下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遇到老师大声斥责,他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最终博采众长,学有所成。
古人曰:“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在今天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要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及时发现他人的长处,怀揣“人皆我师”的虔诚,在浩瀚的学海中获得真知!
推荐作品:
《我的老师》(魏巍)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梁实秋)
[积文化常识]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1)“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而后“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自此,“君子”一词有了德性。
(2)“君子”一词,在《劝学》中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3.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驾:古代称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
5.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书。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传,这里指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诵国学经典]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选自《论语·卫灵公》)
[明理知义] 君子在穷困中也能固守道义(安守穷困),小人在穷困中就背信弃义,为非作歹了。
[成长启示] 君子在遇到人生的各种坎坷时,能够“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能够“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而小人在遇到风霜时,可能会不顾法律道德,只顾自己的利益,陷入邪恶的泥潭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