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石壕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诗歌,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方面的特点。
2.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
3.感受作者关注民生疾苦的博大情怀,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学习重点〗
1.朗读背诵诗歌,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方面的特点。
2.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
〖学习难点〗
感受作者关注民生疾苦的博大情怀,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学习时间〗1课时
〖学习进程〗
一、导入新课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公元755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一时间山河支离破碎,百姓流离失所。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的杜甫亲身经历“安史之乱”,所作的《三吏》《三别》更真实反映了唐朝末期战争给人带来的苦难,今天我们学习其中流传最广的《石壕吏》。
二、有关资料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 代表作有《春望》、《三吏》、《三别》等。
2.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8年,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yè)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此时从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著名的"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3.文体知识
古体诗 也叫古诗或古风,唐代以来指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形式,句数没有限制,每句的字数可以不等,平仄和用韵都比较自由。
预习设计
1.请把杜甫的《春望》一诗补写完整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按课文填空
⑴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⑵知不足,______________;知困,______________。
⑶是故谋闭而不兴,__________________,故外户而不闭。
⑷_________,不成器;人不学,_________。
3.根据提示填空
⑴《虽有佳肴》中,说明学习和教学之后能让人知道自身不足的句子: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⑵《马说》中能概括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学常识填空
杜甫,字______,自号__________,唐代伟大的__________诗人,被誉为______。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______”。 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5.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壕( ) 逾( ) 邺( ) 戍( ) 裙( ) 妪( ) 咽( )
四、朗读课文
㈠初读课文
1.读准加点字的音 2.划分句子朗读节奏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辞:"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㈡再读课文
1.读出情感。
如“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同情苦难的百姓,痛恨凶恶的差役,无奈于腐朽的政治统治 ——读出一种真挚的情感(忧国忧民)。
2.读出角色。
⑴通过句中关键词长时间停顿来表达人物感情,例:“怒”“苦”。⑵通过句中关键词重读来表达人物感情,例:“一何”。 ——读出两人不同的口吻(官吏——暴,老妇——苦)。
五、疏通文意
1.解释加点词语
⑴暮投( )石壕村,有吏( )夜捉人。
⑵老翁逾( )墙走( ),老妇出门看。
⑶吏呼一何( )怒,妇啼一何苦。
⑷听妇前( )致( )词,三男邺城戍( )。
⑸一男附书( )至( ),二男新( )战死。
⑹存( )者且( )偷生( ),死者长已( )矣。
⑺室中更( )无人,惟( )有乳下孙。
⑻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
⑼老妪力虽衰,请( )从( )吏夜归。
⑽急应( )河阳役,犹得( )备晨炊。
⑾夜久语声绝( ),如( )闻泣幽咽( )。
⑿天明登( )前途( ),独( )与老翁别。
2.翻译下列句子
⑴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⑶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⑷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⑸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⑹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⑺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⑻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六、合作探究
1.《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按照故事的发展过程,这首叙事诗可以分几个部分?
2.从全文主旨角度,赏析“有吏夜捉人”,特别是“捉”字。
3.“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我们能推知是谁吗?
4.请谈谈对“独与老翁别”这句诗的理解。
5.本诗题目是“石壕吏”,但对诗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
七、课堂总结
1.诗歌主旨
2.写作特色
八、拓展延伸
下面是同学根据课文改编的短剧,看一下这样的改编有没有道理
⑴怎么开门这么慢!老太婆,你们家的男人呢?⑵你们家还有别人吗?⑶撒谎!我还听到有孩子在哭!⑷这么小的孩子没有母亲吗?快叫她跟我们走!⑸这是为国效力,她必须跟我们走!⑹就你?去了又能干什么呢?
九、课堂检测
1.根据提示默写
⑴《石壕吏》中及其形象、概括地写出吏与妇尖锐矛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石壕吏》中老妇人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石壕吏》中暗示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⑴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老翁逾( )墙走 ②一男附书( )至
③存者且( )偷生 ④死者长已( )矣
⑵这首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⑶对《石壕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壕吏》虽然抨击的是石壕吏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罪恶。
B.诗中正面描写老妇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安史之乱”,提示主题。
C.“有吏夜捉人”依据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一个“夜”字,含义丰富,既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又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狠毒。
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中的“呼”和“啼”、“怒”和“苦”对照强烈,“一何”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同时“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
十、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 2.将《石壕吏》改编为一个400-600字的小故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石壕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诗歌,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方面的特点。
2.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
3.感受作者关注民生疾苦的博大情怀,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学习重点〗
1.朗读背诵诗歌,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方面的特点。
2.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
〖学习难点〗
感受作者关注民生疾苦的博大情怀,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学习时间〗1课时
〖学习进程〗
一、导入新课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公元755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一时间山河支离破碎,百姓流离失所。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的杜甫亲身经历“安史之乱”,所作的《三吏》《三别》更真实反映了唐朝末期战争给人带来的苦难,今天我们学习其中流传最广的《石壕吏》。
二、有关资料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 代表作有《春望》、《三吏》、《三别》等。
2.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8年,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yè)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此时从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著名的"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3.文体知识
古体诗 也叫古诗或古风,唐代以来指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形式,句数没有限制,每句的字数可以不等,平仄和用韵都比较自由。
预习设计
1.请把杜甫的《春望》一诗补写完整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按课文填空
⑴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⑵知不足,______________;知困,______________。
⑶是故谋闭而不兴,__________________,故外户而不闭。
⑷_________,不成器;人不学,_________。
3.根据提示填空
⑴《虽有佳肴》中,说明学习和教学之后能让人知道自身不足的句子: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⑵《马说》中能概括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学常识填空
杜甫,字______,自号__________,唐代伟大的__________诗人,被誉为______。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______”。 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5.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壕( ) 逾( ) 邺( ) 戍( ) 裙( ) 妪( ) 咽( )
四、朗读课文
㈠初读课文
1.读准加点字的音 2.划分句子朗读节奏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辞:"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㈡再读课文
1.读出情感。
如“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同情苦难的百姓,痛恨凶恶的差役,无奈于腐朽的政治统治 ——读出一种真挚的情感(忧国忧民)。
2.读出角色。
⑴通过句中关键词长时间停顿来表达人物感情,例:“怒”“苦”。⑵通过句中关键词重读来表达人物感情,例:“一何”。 ——读出两人不同的口吻(官吏——暴,老妇——苦)。
五、疏通文意
1.解释加点词语
⑴暮投( )石壕村,有吏( )夜捉人。
⑵老翁逾( )墙走( ),老妇出门看。
⑶吏呼一何( )怒,妇啼一何苦。
⑷听妇前( )致( )词,三男邺城戍( )。
⑸一男附书( )至( ),二男新( )战死。
⑹存( )者且( )偷生( ),死者长已( )矣。
⑺室中更( )无人,惟( )有乳下孙。
⑻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
⑼老妪力虽衰,请( )从( )吏夜归。
⑽急应( )河阳役,犹得( )备晨炊。
⑾夜久语声绝( ),如( )闻泣幽咽( )。
⑿天明登( )前途( ),独( )与老翁别。
2.翻译下列句子
⑴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⑶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⑷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⑸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⑹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⑺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⑻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六、合作探究
1.《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按照故事的发展过程,这首叙事诗可以分几个部分?
2.从全文主旨角度,赏析“有吏夜捉人”,特别是“捉”字。
3.“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我们能推知是谁吗?
4.请谈谈对“独与老翁别”这句诗的理解。
5.本诗题目是“石壕吏”,但对诗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
七、课堂总结
1.诗歌主旨
2.写作特色
八、拓展延伸
下面是同学根据课文改编的短剧,看一下这样的改编有没有道理
⑴怎么开门这么慢!老太婆,你们家的男人呢?⑵你们家还有别人吗?⑶撒谎!我还听到有孩子在哭!⑷这么小的孩子没有母亲吗?快叫她跟我们走!⑸这是为国效力,她必须跟我们走!⑹就你?去了又能干什么呢?
九、课堂检测
1.根据提示默写
⑴《石壕吏》中及其形象、概括地写出吏与妇尖锐矛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石壕吏》中老妇人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石壕吏》中暗示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⑴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老翁逾( )墙走 ②一男附书( )至
③存者且( )偷生 ④死者长已( )矣
⑵这首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⑶对《石壕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壕吏》虽然抨击的是石壕吏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罪恶。
B.诗中正面描写老妇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安史之乱”,提示主题。
C.“有吏夜捉人”依据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一个“夜”字,含义丰富,既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又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狠毒。
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中的“呼”和“啼”、“怒”和“苦”对照强烈,“一何”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同时“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
十、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 2.将《石壕吏》改编为一个400-600字的小故事。
参考答案
三、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⑴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⑵然后能自反也 然后能自强也⑶盗窃乱贼而不作⑷玉不琢 不知道。
3.⑴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⑵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4.子美 少陵野老 现实主义 诗圣 诗史 春望 三吏 三别
5.háo yú yè shù qún yù yè
五、1.⑴投宿 差役⑵越过;翻过 跑,这里指逃跑⑶多么⑷上前,向前 对……说 防守⑸书信 回来 最近⑹活着,生存着 姑且,暂且 苟且活着 停止⑺再 只⑻离开 泛指衣服⑼请求 跟从,跟随⑽响应 能够⑾断绝;停止 好像 低微、断续的哭声⑿踏上 前行的路 唯独、只有
2.⑴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⑵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⑶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⑷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⑸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⑹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⑺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⑻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六、1.官差深夜捉丁不能,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3-10)借老妇人的口述,写战乱给这一家带来的遭遇,是故事的发展和高潮。
第三部分(11-12)写诗人独与老翁告别,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是故事的结局。
2.“捉”字暗示当时的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因此“捉”,刻画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在如实描绘之中,体现了作者对官吏们残暴手段的揭露和批判。
3.哭泣者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
“夜久”表明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
“如闻” 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一方面显示诗人以关切之心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
4.“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
5.详写老妇人,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的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七、1.本文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趁夜捉人,连老妇也被抓去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2.叙事完整,情感明显。
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诗人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中,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毫无概念化的感觉。诗人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矛盾双方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再写“吏”,而“吏”的蛮横、凶暴,却在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诗人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经被带走。
八、(演的最突出的谁 官吏,但在原文似乎他没说一句话,不过这样增添故事情节确实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节更加完整了。采访一下演官吏的同学,你是读了那句话受启发才演的惟妙惟肖的 )
明确:这是本文在艺术构思上的特色,全文虽只有120个字,但情节并不简单,题目以石壕吏为题,但诗人在正文中给他暗写,老妇人用明写,成为一篇抒情独白,但用心品味发现这些语句是官吏逼问出来的,凶残的特点暴露无疑。这叫“藏问于答”文言文经常用到。
九、1.⑴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⑵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⑶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2.⑴①越过②书信③姑且,暂且④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
⑵本诗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⑶C(因为单单一个“夜”字,是不能表现捉人的频率和手段的,只能表现战争之激烈,需要连夜捉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