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4 19:51:1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8张PPT)
第24课 唐诗三首
石壕吏
古今中外,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都是无比深重的。
公元755年,唐朝发生了一场由盛转衰的大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公元758年,为平息叛乱 ,郭子仪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胜利在望。第二年春天,由于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加上史思明援军的夹击,唐军大败,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杜甫这时刚好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用记录历史的真实笔录,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写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
创作背景
“三吏”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石壕吏》这首诗所表现的是当时兵役中最不合理、最残酷,因而也最悲惨的一幕。
创作背景
石壕吏
即石壕村,在今河南三门峡东南。
小官,这里指差役。
绝句
古典诗歌
古体诗
律诗
(格律诗)
近体诗



(古风)
有五言、七言、四言、六言、杂言;
押韵自由、灵活。
有五言、七言;四句,偶数句押韵。
有五言、七言;八句,四联;偶数句押韵。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感知诗意;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诗歌通过侧面描写刻画人物、揭示主旨的写法。(重点)
3.感受诗人感怀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难点)
1.作者回顾
杜甫(712-770),字_____,因居少陵,自号_________,唐代伟大的_______诗人,被誉为_____。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格律严谨。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_____”。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______”。 代表作有《春望》“三吏”“三别”等。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杜甫
读书漫游 《望岳》
困局长安 《兵车行》《丽人行》
陷贼为官 《春望》“三吏”“三别”
西南漂泊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叙事诗
叙事诗是诗歌体裁(表达方式划分)的一种。它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它的情节一般较为简单、完整而集中,人物性格突出而典型,有浓厚的诗意,又有简练的叙事和层次清晰的生活场面。古典诗歌中著名的叙事诗有《十五从军征》《木兰诗》《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琵琶行》等。
二、自主学习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暮投石壕村
吏呼一何怒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死者长已矣
出入无完裙
如闻泣幽咽
投宿
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多么
捎信回来
防守
最近
停止,指生命结束
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
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译文:傍晚时我投宿在石壕村,有差役在夜晚抓人。老翁(吓得)越过墙逃跑,老妇(慌忙)出门察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译文:差役吼叫得多么凶狠!老妇啼哭得多么凄苦!(我)听到老妇走上前对差役说:“我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译文: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生命永远结束了。
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男人,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但她出出进进 没有完整的衣服。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请允许我跟从您连夜归营。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给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天亮后我登程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老汉一人告别。
(1)诗中概括吏与妇尖锐矛盾的语句是: ! !
(2)诗中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是: , !
(3)诗中暗示老妇人被抓走的语句是: , 。
(4)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语句是: , 。
, 。
(5)《石壕吏》中“ , ”揭露了战争的残酷与罪恶。
3.古诗文默写
4.为什么不说“征兵”而说“捉人”,而且是在夜晚?
暗示百姓不愿去当兵,但官吏不顾百姓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捉”,刻画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体现了作者对官吏们残暴手段的揭露和批判。
第一 ,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
第二,表明差役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们都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个突然袭击。


5.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用自己的话理清这首叙事诗的故事情节。
开端:第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写“致词”的由来;
发展、高潮:第二段,先用对比,写官吏的蛮横及老妇的悲苦,接着实录老妇的致词,老妇的致词又分为两层,一是老妇叙述家中的不幸,二是老妇主动请求从军;
结局:最后一段,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连用两个“一何”有什么作用?
2.赏析“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的“独”字。
3.结合诗歌,说说“老妇”苦在何处?
4.诗题为《石壕吏》,但诗歌中略写官吏的言行,详写老妇的哭诉,这是为什么?
合作探究

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连用两个“一何”有什么作用?
对比。
官吏的“呼”“怒”与老妇的“啼””“苦”形成对比,概括写出官吏的蛮横和老妇的悲苦,表现了官府欺压百姓,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连用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官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并为下文老妇的诉说营造出悲剧气氛。
2.赏析“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的“独”字。
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
3.结合诗歌,说说“老妇”苦在何处?
①三男二死,丧子之苦。
②衣不蔽体,贫困之苦。
③自请服役,应征之苦。
4.诗题为《石壕吏》,但诗歌中略写官吏的言行,详写老妇的哭诉,这是为什么?
用老妇人的哭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地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5.有人读完诗歌说显然老妇人致辞的三层意思不是一口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
藏问于答
藏问于答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也叫寓问于答,最通俗的解释应该是省去问话,问从答知。藏问于答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言有尽而意无穷, 耐人寻味,引人遐思,发人深省。
寻隐者不遇
贾岛〔唐代〕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宋代〕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6.诗歌题目是《石壕吏》,而诗中却重点写了老妇人的致词,这是为什么?你能读出一个什么样的官吏形象?
侧面描写
①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
②从侧面形象地突出了封建官吏凶暴、蛮横、冷酷的形象;
③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深受苦难的人民的同情。
“吏呼一何怒”——补白石壕吏
全诗大多数语句都是老妇哭诉其"苦",把"吏呼"的内容补充出来。
吏: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断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吏:
老妪:空中更无人。
吏:
老妪:惟有乳下孙。
吏: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吏: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展炊。
汝家有男丁否
还有他人否?
其真无人耶?
孙母现何在?
汝家必征一人。
对于文中的“石壕吏”“老妪”和作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石壕吏:飞扬跋扈、凶神恶煞
老妪:饱受摧残、内心痛苦、勇于担当
诗人:忧国忧民、爱国无私
主旨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反映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请思考:老妇为什么要自请应役?
1.保全丈夫、儿媳、孙子
2.为了国家勇于担当苦难
深度思考 勇于质疑
如果抓人服兵役的不是唐军,而是叛军,老妇人会怎么做?也会“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吗?
有国才有家
保家卫国,义不容辞
新时代中国青少年
能力责任担当!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当时社会本身是矛盾的。在当时的背景下,民不聊生。一方面,安史叛军烧杀捕掠,对中原地区生产力和人民生活的破坏是空前的。另一方面,国难当头,唐朝统治者却昏庸无能,把战争造成的灾难全部推向人民,要钱要人,根本不顾人民死活。这两种矛盾,在当时的社会中尖锐地存在着。当时的人民虽然怨恨唐王朝,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走上前线支持平叛战争,保卫自己的故土家园。
因此,杜甫的“三吏”既揭示战争背景下百姓的苦难,统治集团不顾人民死活:
如《新安吏》中的“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潼关史》中的“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等,
又旗帜鲜明地肯定平叛战争,甚至对应征者加以劝慰和鼓励。如《新安史为中的“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潼关吏》中的“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等。
1.阅读《石壕吏》和《春望》,完成后面各题。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用《石壕吏》中的一个字概括老妇人一家的遭遇,这个字是“_____”。
(2)《春望》与《石壕吏》都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战争背景下创作的,但两首诗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 《春望》抒发的是_______________;而《石壕吏》则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苦 忧国思亲的情怀 对处于悲惨境遇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的强烈控诉)
杜甫当时是位小官。杜甫不是陕州石壕村本地人而且是个官儿(华州司功参军),官儿再小也是个官儿,吏动不了官。而且杜甫是华州的官儿,无权干涉石壕村所在的陕州,所以无法出面阻止石壕吏抓人。
2.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
对照答案,红笔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