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过关检测(2019人教版) 5.1原子核的组成(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二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过关检测(2019人教版) 5.1原子核的组成(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5-23 18:04:08

文档简介

5.1原子核的组成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核是可分的
B.天然放射现象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是可分的
C.卢瑟福猜想原子核内存在中子,他的学生查德威克通过实验证实了这个猜想
D.光电效应中从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是从原子核中出射的
【答案】C
【详解】
A.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是可分的,但是不能说明原子核是可以再分的,故A错误;
B.天然放射现象中的射线来自原子核,说明原子核内部有复杂结构,并不是认识到原子是可分的,故B错误;
C.卢瑟福猜想原子核内存在中子,他的学生查德威克通过实验证实了这个猜想,故C正确;
D.光电效应中从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是从原子中出射的,并不是原子核,故D错误。
故选C。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结构模型的提出按时间先后,顺序为“玻尔原子结构假说一核式结构模型一枣糕模型”
B.原子序数大于或等于83的元素都能自发地发出射线,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不会发出射线
C.自然界中较轻的原子核,质子数与中子数大致相等;较重的原子核,中子数大于质子数
D.只有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宏观物体只具有粒子性
【答案】C
【详解】
A.原子结构模型的提出按时间先后,顺序为“枣糕模型一核式结构模型一波尔原子结构假说”,故A错误;
B.原子序数大于或等于83的元素都能自发地发出射线,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有些也会发出射线,故B错误;
C.自然界中较轻的原子核,质子数与中子数大致相等,对于较重的原子核,中子数大于质子数,越重的元素,两者相差就越大。故C正确;
D.根据德布罗意的观点,宏观物体也具有波粒二象性,故D错误。
故选C。
3.下列现象中,与原子核内部变化有关的是(  )
A.天然放射现象 B.光电效应现象 C.粒子散射现象 D.原子发光现象
【答案】A
【详解】
A.天然放射现象是原子核内部发生变化自发地放射出射线或射线,从而发生衰变或衰变,反应的过程中核内核子数、质子数、中子数发生变化,A正确;
B.光电效应是原子核外层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逸出,没有涉及原子核的变化,B错误;
C.粒子散射实验表明了原子内部有一个很小的核,并没有涉及核内部的变化,C错误;
D.原子发光是原子跃迁形成的,没有涉及原子核的变化,D错误。
故选A。
4.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内部有复杂结构
B.德布罗意把光的波粒二象性推广到实物粒子,认为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
C.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的规律
D.按照玻尔理论,核外电子均匀地分布在各个不连续的轨道上
【答案】B
【详解】
A.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内部有复杂结构,A错误;
B.德布罗意把光的波粒二象性推广到实物粒子,认为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B正确;
C.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子说及光电效应方程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C错误;
D.根据定态假设,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的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这些状态叫定态。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跟电子沿不同的圆形轨道绕核运动相对应,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的可能轨道的分布也是不连续的,电子在这些可能的轨道上的运动是一种驻波形式的振动,D错误。
故选B。
5.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发现天然放射性现象;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J·汤姆孙发现电子;1909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指导学生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1919年卢瑟福用镭放射出的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发现了质子;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发现中子……人们对微观世界的探究一直在不停地深入。下列现象中,与原子核内部变化有关的是(  )
A.天然放射现象 B.光电效应现象 C.原子发光现象 D.α粒子散射现象
【答案】A
【详解】
A.天然放射现象是原子核内部发生变化自发的放射出α粒子或电子,从而发生α衰变或β衰变,反应的过程中核内核子数,质子数,中子数发生变化,故A正确;
B.光电效应是原子核外层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逸出,没有涉及到原子核的变化,故B错误;
C.原子发光是原子跃迁形成的,即电子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释放的能量以光子形式辐射出去,没有涉及到原子核的变化,故C错误;
D.α粒子散射实验表明了原子内部有一个很小的核,并没有涉及到核内部的变化,故D错误。
故选A。
6.从原子核中能放出α、β、γ射线,关于原子核的组成,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子核中,只有质子和中子
B.原子核中,有质子、中子,还有α粒子
C.原子核中,有质子、中子,还有β粒子
D.原子核中,有质子、中子,还有γ粒子
【答案】A
【详解】
原子核中,只有质子和中子,在β衰变中,核内的一个中子转变为质子,同时释放一个电子,在α衰变中,核内的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作为整体即α粒子从原子核中抛出,在发生α衰变和β衰变过程中伴随能量以γ粒子的形式放出
故选A。
7.下列叙述中符合物理学史的有(  )
A.玻尔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学说
B.爱因斯坦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
C.爱迪生通过对阴极射线的实验研究,发现了电子和质子
D.贝克勒尔通过对天然放射性的研究,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
【答案】B
【详解】
A.卢瑟福通过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学说,波尔提出了能级的概念,故A错误;
B.爱因斯坦提出了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故B正确;
C.汤姆孙通过研究阴极射线实验,发现了电子的存在,故C错误;
D.居里夫人通过对天然放射性的研究,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Pa)和镭(Ra),故D错误;
故选B。
8.太阳内部持续进行着这样的热核反应:4H→He+kX,X的电荷量为e,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为电子 B.X为质子 C.k=2 D.k=3
【答案】C
【详解】
AB.根据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可知,X的质量数为零,带正电,故AB错误;
CD.由于X的电荷量为e,因此X为正电子,可得
k=2
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9.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的核反应方程为:,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详解】
根据质量数守恒可知
解得
根据电荷数守恒可知
解得
故选D。
10.关于、、三种射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射线是原子核发射出的氦核,它的穿透能力最强,电离本领最弱
B.射线是电子流,它具有最强的穿透能力
C.射线一般伴随着射线或射线产生,它的穿透能力最强,电离本领最弱
D.射线是电磁波,它的穿透能力最弱,
【答案】C
【详解】
A.射线是原子核发射出的氦核,它的电离作用最强,A错误;
B.射线是原子核内的一个中子变成一个质子时,放射出的一个电子,它具有中等的贯穿能力,B错误;
C.射线一般伴随着射线或射线产生,它的穿透能力最强,电离本领最弱,D错误C正确。
故选C。
11.核电荷数Z不能表示(  )
A.相应元素在周期表上的顺序编号 B.中性原子内电子的个数
C.原子核内质子的个数 D.原子核内中子的个数
【答案】D
【详解】
核电荷数等于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也等于元素周期表元素序数,对于中性原子来说,也等于核外电子数,但由于原子内质子和中子数并不一定相等,因此不能表示核内中子个数,故D不符合题意,ABC符合题意。
故选D。
12.某种元素的原子核用表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子核的质子数为Z,中子数为A
B.原子核的质子数为Z,中子数为A-Z
C.原子核的质子数为A,中子数为Z
D.原子核的质子数为A-Z,中子数为Z
【答案】B
【详解】
根据原子核的符号的含义可知,表示质量数,表示质子数,则中子数为,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3.下列论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天然放射性现象表明了原子核内部是有复杂的结构的
B.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表明了原子核内部是有复杂的结构的
C.汤姆生发现电子表明原子内部是有复杂的结构的
D.粒子散射实验是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实验基础
【答案】B
【详解】
A. 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性现象表明了原子核内部是有复杂的结构的,故A正确;
B. 粒子散射实验是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实验基础,没有揭示原子核内部的情况,故B错误;
C. 汤姆生通过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表明原子内部是有复杂的结构的,故C正确;
D. 粒子散射实验是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实验基础,故D正确。
故选B。
14.下列事实中能够作为“原子核可再分”依据的是(  )
A.电子的发现 B.天然放射现象
C.α粒子散射实验 D.原子发光现象
【答案】B
【详解】
A.汤姆孙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从而证明了原子可再分,故A错误;
B.天然放射现象是原子发生衰变之后会放出三种射线,这说明原子核可再分,故B正确;
C.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故C错误;
D.氢原子发光说明核外电子的跃迁,不能说明原子核可再分,故D错误;
故选B。
15.用中子轰击氧原子核的核反应方程式为,对式中X、a、b的判断正确的是(  )
A.X代表中子,a=17,b=1
B.X代表正电子,a=17,b=-1
C.X代表正电子,a=17,b=1
D.X代表质子,a=17,b=1
【答案】C
【详解】
根据质量数、电荷数守恒可知
因此X可表示为,为正电子,故ABD错误,C项正确。
故选C。
16.在元素周期表中查到铅的原子序数为82,一个铅原子质量数为20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核外有82个电子,核内有207个质子
B.核外有82个电子,核内有82个质子
C.核内有82个质子,207个中子
D.核内有125个核子
【答案】B
【详解】
在元素周期表中查到铅的原子序数为82,即一个铅原子中有82个质子。由于原子是电中性的,则核外电子数为82个。根据质量数(核子数)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可知,铅原子核的中子数为
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中含有带负电的电子,所以原子带负电
B.原子核中的中子数一定跟核外电子数相等
C.用α粒子轰击氮、氟、钠、铝等元素的原子核都可以打出质子,因此人们断定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D.绝大多数原子核的质量跟质子质量之比都大于原子核的电荷量跟质子的电荷量之比,因而原子核内还存在一种不带电的中性粒子
【答案】CD
【详解】
A.原子中除了有带负电的电子外,还有带正电的原子核,故选项A错误;
B.原子核中的中子数不一定跟核外电子数相等,故选项B错误;
C.正是用α粒子轰击原子核的实验才发现了质子,故选项C正确;
D.因为绝大多数原子核的质量跟质子质量之比都大于原子核的电荷量跟质子的电荷量之比,才确定原子核内还有别的中性粒子,故选项D正确。
故选CD。
18.在人类对微观世界进行探索的过程中,科学实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说法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玛丽·居里和皮埃尔,居里从沥青铀矿中分离出了钋(Po)和镭(Ra)两种新元素
B.汤姆孙通过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偏转的实验,发现了阴极射线是由带负电的粒子组成的,并测出了该粒子的比荷
C.卢瑟福通过对粒子大角散射实验的研究发现了质子
D.贝克勒尔通过对天然放射现象的研究,发现了原子中存在原子核
【答案】AB
【详解】
A.居里夫妇通过对含铀物质的研究发现了钋(Po)和镭(Ra),故A正确;
B.汤姆孙通过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偏转的实验,说明了阴极射线是由带负电的粒子组成的,并测出了粒子的比荷,故B正确;
C.卢瑟福α粒子大角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故C错误;
D.贝克勒尔通过对天然放射现象的研究,明确了原子核具有复杂结构,故D错误。
故选AB。
19.下列有关近代物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天然放射现象说明了原子核内部是有复杂结构的
B.阴极射线是带电粒子流
C.α粒子散射实验证明了原子的全部负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里
D.玻尔原子理论第一次将量子观念引入原子领域,提出了定态和跃迁的概念,该理论能解释所有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
【答案】AB
【详解】
A.天然放射现象说明了原子核内部有复杂结构,A正确;
B.汤姆孙发现了阴极射线是电子流,B正确;
C.α粒子散射实验证明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里,C错误;
D.玻尔的原子理论只能解释氢原子的光谱,D错误。
故选AB。
20.下列叙述中符合史实的是(  )
A.汤姆孙发现了阴极射线,并指明其本质为带负电的粒子流
B.卢瑟福根据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提出了原子的能级假设
C.玻尔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氦原子的光谱
D.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这个现象说明原子核具有复杂结构
【答案】AD
【详解】
A.汤姆孙发现了阴极射线,并通过它在电场和磁场中发生偏转,证明了该射线是带负电的粒子流,并测出的它的比荷,A正确;
B.卢瑟福根据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B错误
C.玻尔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氢原子的光谱,C错误;
D.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这个现象说明原子核具有复杂结构,D正确。
故选AD。5.1原子核的组成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核是可分的
B.天然放射现象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是可分的
C.卢瑟福猜想原子核内存在中子,他的学生查德威克通过实验证实了这个猜想
D.光电效应中从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是从原子核中出射的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结构模型的提出按时间先后,顺序为“玻尔原子结构假说一核式结构模型一枣糕模型”
B.原子序数大于或等于83的元素都能自发地发出射线,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不会发出射线
C.自然界中较轻的原子核,质子数与中子数大致相等;较重的原子核,中子数大于质子数
D.只有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宏观物体只具有粒子性
3.下列现象中,与原子核内部变化有关的是(  )
A.天然放射现象 B.光电效应现象 C.粒子散射现象 D.原子发光现象
4.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内部有复杂结构
B.德布罗意把光的波粒二象性推广到实物粒子,认为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
C.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的规律
D.按照玻尔理论,核外电子均匀地分布在各个不连续的轨道上
5.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发现天然放射性现象;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J·汤姆孙发现电子;1909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指导学生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1919年卢瑟福用镭放射出的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发现了质子;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发现中子……人们对微观世界的探究一直在不停地深入。下列现象中,与原子核内部变化有关的是(  )
A.天然放射现象 B.光电效应现象 C.原子发光现象 D.α粒子散射现象
6.从原子核中能放出α、β、γ射线,关于原子核的组成,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子核中,只有质子和中子
B.原子核中,有质子、中子,还有α粒子
C.原子核中,有质子、中子,还有β粒子
D.原子核中,有质子、中子,还有γ粒子
7.下列叙述中符合物理学史的有(  )
A.玻尔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学说
B.爱因斯坦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
C.爱迪生通过对阴极射线的实验研究,发现了电子和质子
D.贝克勒尔通过对天然放射性的研究,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
8.太阳内部持续进行着这样的热核反应:4H→He+kX,X的电荷量为e,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为电子 B.X为质子 C.k=2 D.k=3
9.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的核反应方程为:,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 B.,
C., D.,
10.关于、、三种射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射线是原子核发射出的氦核,它的穿透能力最强,电离本领最弱
B.射线是电子流,它具有最强的穿透能力
C.射线一般伴随着射线或射线产生,它的穿透能力最强,电离本领最弱
D.射线是电磁波,它的穿透能力最弱,
11.核电荷数Z不能表示(  )
A.相应元素在周期表上的顺序编号 B.中性原子内电子的个数
C.原子核内质子的个数 D.原子核内中子的个数
12.某种元素的原子核用表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子核的质子数为Z,中子数为A
B.原子核的质子数为Z,中子数为A-Z
C.原子核的质子数为A,中子数为Z
D.原子核的质子数为A-Z,中子数为Z
13.下列论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天然放射性现象表明了原子核内部是有复杂的结构的
B.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表明了原子核内部是有复杂的结构的
C.汤姆生发现电子表明原子内部是有复杂的结构的
D.粒子散射实验是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实验基础
14.下列事实中能够作为“原子核可再分”依据的是(  )
A.电子的发现 B.天然放射现象
C.α粒子散射实验 D.原子发光现象
15.用中子轰击氧原子核的核反应方程式为,对式中X、a、b的判断正确的是(  )
A.X代表中子,a=17,b=1
B.X代表正电子,a=17,b=-1
C.X代表正电子,a=17,b=1
D.X代表质子,a=17,b=1
16.在元素周期表中查到铅的原子序数为82,一个铅原子质量数为20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核外有82个电子,核内有207个质子
B.核外有82个电子,核内有82个质子
C.核内有82个质子,207个中子
D.核内有125个核子
1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中含有带负电的电子,所以原子带负电
B.原子核中的中子数一定跟核外电子数相等
C.用α粒子轰击氮、氟、钠、铝等元素的原子核都可以打出质子,因此人们断定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D.绝大多数原子核的质量跟质子质量之比都大于原子核的电荷量跟质子的电荷量之比,因而原子核内还存在一种不带电的中性粒子
18.在人类对微观世界进行探索的过程中,科学实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说法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玛丽·居里和皮埃尔,居里从沥青铀矿中分离出了钋(Po)和镭(Ra)两种新元素
B.汤姆孙通过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偏转的实验,发现了阴极射线是由带负电的粒子组成的,并测出了该粒子的比荷
C.卢瑟福通过对粒子大角散射实验的研究发现了质子
D.贝克勒尔通过对天然放射现象的研究,发现了原子中存在原子核
19.下列有关近代物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天然放射现象说明了原子核内部是有复杂结构的
B.阴极射线是带电粒子流
C.α粒子散射实验证明了原子的全部负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里
D.玻尔原子理论第一次将量子观念引入原子领域,提出了定态和跃迁的概念,该理论能解释所有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
20.下列叙述中符合史实的是(  )
A.汤姆孙发现了阴极射线,并指明其本质为带负电的粒子流
B.卢瑟福根据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提出了原子的能级假设
C.玻尔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氦原子的光谱
D.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这个现象说明原子核具有复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