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交融写青山之青绿山水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少版八年级下册第四课的教学内容,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国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萌芽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开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习近平同志说:“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本节课重点学习青绿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绘画题材之一。对传统山水画的学习进一步强化了民族文化,符合课标的要求。
引导学生体验中国山水画不同的笔墨以及技法的同时,学生通过尝试山水画的笔墨语言,这节课学习的青绿山水与上节课学习的水墨山水形成对比,接触新的山水文化,引导学生热爱和继承传统文化并且保护我们的环境。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造型能力,也已具备了一定的欣赏认知能力,对美术作品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小学和七年级的课上也学习过一些关于国画的知识,对于用毛笔学生并不陌生,也动手尝试过,所以第一课时我就让学生接触了专业性相对较强的石的不同皴法、山水画的构图以及树的不同画法,可以组合完成一幅水墨山水画作品。第二课时就计划让学生接触不同于水墨山水的青绿山水,想让学生接触新鲜元素,学习掌握不同于水墨山水画的技法及上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赏析。对比大师的作品,探究青绿山水的概念、发展历程以及青绿山画的绘画步骤及技巧,结合上节课学习的皴法、笔墨知识完成一幅青绿山水画,进一步加深对山水画理解。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对比历代青绿山水画大师的作品,总结出青绿山水的发展历程。通过动手尝试掌握青绿山水画的技能以及总结出注意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赏析山水画、体会山水画笔墨语言的同时,尝试不同于水墨山水画的青绿山水,既是对山水画深入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继承,提高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青绿山水画的发展历程,青绿山画的绘画步骤及技巧
教学难点:青绿山水画晕染技法及意境表达。
课前准备:
教具:国画颜料、提前剪好的圆形宣纸、两只毛笔、盘子、洗笔筒、清水、生宣纸、餐巾纸、多媒体课件等。
学具:国画颜料、两只毛笔、盘子、洗笔筒、生宣纸、餐巾纸、清水。
教学活动:
复习导入:
上节课学习的皴法有哪些:
斧劈皴---- 马远《踏歌图》中运用---学生回答:(斧劈皴)
常用中锋勾勒山石轮廓,以侧锋横向之笔画出石质肌理,再用淡墨渲染。运笔多顿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故称为斧劈皴。其中包括大斧劈皴和小斧劈皴。
披麻皴---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运用---学生回答:(披麻皴)
由参差松软的条形墨线组成,用笔灵活,皴擦并用,注意浓淡干湿的丰富变化,一般中锋用笔偏多。
牛毛皴、解锁皴
折带皴——这种皴法用侧锋卧笔向右行,再转折横刮,向左行可逆锋向前,再转折向,画出的墨线如“折带”故以名之。代表作品有“元四家”之一倪瓒的《渔庄秋霁图》,用笔变中锋为侧锋,折带皴画山石,枯笔干墨,淡雅峻秀,意境荒寒空寂,风格萧散超逸,极具艺术魅力。
米点皴:米芾、米友仁
雨点皴——常用中锋稍间以侧锋点出,亦叫豆瓣披,为长点形的短促笔触,表现山石的苍劲厚重。代表作品有范宽《雪山萧寺图》,具有“峰峦浑厚,势状雄健”的独特风格。
石分三面以及石头的穿插组合成山,以及近处和远处不同的山石处理,有层次,对比,前后。
构图:
倪瓒·《容膝斋图》中三段式构图:近景、中景、远景。(本节课重点运用近景和远景)
山水画三远法构图:高远、深远、平远。
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师:上节课我们学生的是没有色彩的水墨山水,中国山水画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没骨山水等。这一节课我们就重点来学习青绿山水。
导入新课----《青绿山水》
讲授新课:
活动一:什么叫青绿山水?
请同学大声朗读一下 :青绿山水是山水画的一种。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钩廓,少皴笔,着色浓重,装饰性强;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罩青绿。
(请学生大声朗读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青绿山水的概念,以及分为大青绿、小青绿。)
师总结大、小青绿:
大青绿:多勾廓,少皴笔。着色重,装饰性强。
小青绿:多皴笔,着色相对大青绿较轻。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青绿山水的发展历程。
活动二:探究青绿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萌芽时期---早期山水画是作为人物画背景而存在的,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画科。
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人物和山水比例有什么特点?
学生总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
师总结:魏晋时期可以说是山水画的萌芽时期。
形成时期---
发展到隋代·展子虔《游春图》:人物和山水又发生什么变化?山水画和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又有什么不同?请学生仔细观察回答。
(人物和山水有了恰当的比例,丈山、尺树、寸马、豆人)画面还运用了浓重的青绿填色作为主调,是春天自然景色的特征。这种色彩的使用,被称为“青绿法”,开创了中国山水画一种独具风格的画法。为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的青绿山水奠定了基础。
青绿山水杰出代表----“大小李将军”
李思训《江帆楼阁图》
李昭道《明皇幸蜀图》
请学生说一说他们的作品和之前学习的又有什么不同?
(有了很重的色彩,画面青绿色较多,而且没有明显的皴法。)
师总结:唐代以后水墨山水画迅速发展,在技法和审美上所取得的成就对青绿山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再这种绘画样式中水墨画的一些技法变得越来越重要,使色彩的运用越来越服从于水墨技法的表现。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就是其代表。
兴盛时期---
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整个画面统一于大青绿的基调中但也有较丰富的皴法,技法写实,呈现出光彩夺目的千里山河。它是大青绿发展史的又一高峰。两宋以后大青绿衰落,小青绿样式出现并成为青绿山水域的主流。
潜隐时期---
元代·赵孟頫《鹊华秋色图》:皴法越来越多,色彩越来越服从于技法。
到了明清时期,小青绿样式又有所改变,它是在以披麻一路皴法为主要样式的文人水墨画加上色彩。而色彩则多以水色渲染为主,偶以石色点缀。这样水色较强的透明性可使水墨变化、用笔不为所伤。明清所谓青绿山水画的发展其实只是水墨山水发展的一种演绎,真正意义上的青绿山水实际上早已经不存在了。
师总结:青绿山水发展历程
萌芽-----魏晋时期
形成-----隋唐时期
兴盛------唐到两宋
潜隐------元明清
活动三:学习怎么画青绿山水?
示范: 第一步 在盘子上挤出石绿、花青(分开放,不要堆在一起)
第二步 拿出两支毛笔,一支笔蘸花青、另外一支笔蘸石绿,切记颜料不要太厚,一点一点来,尝试加入适当的水分,且不可过多。示范出水分太多的绘画效果,颜色染出了山石的轮廓线。可以适当的用我们的餐巾纸吸一下。
第三步:分析画面、分析石头的阳面与阴面。阳面较亮我们可以用石绿,阴面较暗可以用较深的花青,形成对比。但是有一点必须注意,两种颜色的换笔速度一定要快,就像我们学习工笔画大小白云一样,速度慢,颜色干了会导致色彩衔接不容,不能很好的融合。以此类推,每一块石头,山都是如此画。树以及树叶、果实等的表现一定要有深有浅有层次,有对比。
第四步:调整画面,近处的石头、树比较实 ,远处的相对而言比较虚,颜色比前面的就比较淡一点。有一个前后层次关系。
下面就请同学们开始画吧,一定要记住我们的注意点,开始吧。
活动四:课堂作业
利用上节课学习的皴法,结合近景与远景景构图法,完成一幅青绿山水。
要求:1、注意水水分的把握,色彩的融合
2、注意画面的整体,前后关系
课堂巡视环节发现大多数存在问题:
1、挤的颜料太多,笔上的颜料太厚、太干,需要添加水,可以第一层颜色轻一点,逐渐加入。画之前一定要先试笔。
2、石绿和花青两种色彩的融合性不好,换笔速度要快,在画的过程中发现画的比较好的,也在投影仪下展示,例如色彩的融合比较好,水分把握的很好。
3、画面缺少对比性:前后山石的色彩对比、虚实对比等调整。
作品展环节:
师:已经画好的作品展示在白板上,一定要小心轻贴,不要毁坏作品。由于时间关系没画好的停下手中的毛笔,下次课继续完成。
课堂评价:
学生互相评价:请四个同学起来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给我们自己鼓鼓掌)
教师评价:好的;色彩运用的特别棒,绿色和红色对比性请,色彩融合也很棒。
不怎么好的一幅分析原因,一时水分太少。二是两支毛笔换笔速度太慢,色彩干的快,分界明显。
课堂总结:
青绿山水的一般作画步骤及上色的注意点,水分,色彩等。
课堂升华:
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中国画艺术,青山绿水就是我们的金山银山,要保护和热爱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