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
一、学科素养:
本节课主要培育四大地理学科素养当中的——地理实践力与人地协调观这两个学科素养。
二、课程标准:
1. 在地图中指出区域的位置、范围,了解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2. 在地图中识别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3. 用事例说明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主张:
通过具体的情境设置,让学生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再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将学生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程度,培育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最后,通过对区域农业特色的了解,增强学生区域认知能力,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地协调观。
四、教材分析:
本节是西北地区的概述,主要讲述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本节教材分为两个标题。第一个标题为“草原和荒漠”,从西北地区的景观入手,介绍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最突出特征——干旱。第二个标题为“牧区和灌溉农业区”,主要介绍在干旱的自然条件下,西北地区农业生产所具有的突出特色——牧业和灌溉农业比较发达。
五、学情分析:
学生对区域的认知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西北地区的区域特色还知之甚少。再加上,学生好奇心强,尤其对贴近生活的、教材上没有的地理事物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设置了一些情境,适当选取了一些西北地区的风土人情资料,吸引学生注意力。
六、教学目标:
1. 通过观看视频,整体感知西北地区概况,进而理性认识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特点及表现,初步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2. 通过读图分析,理解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及变化规律,认识西北地区的位置特点。
3. 通过活动探究,认识西北地区干旱环境下的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特色,初步树立人地和谐相处的观念。
七、教学重难点:西北地区的农业特色及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八、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问题式教学法
九、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十、教学课时:1课时
十一、教学准备:PPT
十二、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解释
【导入】俯瞰西北了解西北地区概况,认识西北地区最大的自然环境特征。 教师 学生 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整体感知西北地区概况。两个问题的设置,通过学生思考分析,理性认识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环境,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教师播放航拍西北纪录片——《干旱的西北地区》。提问:视频中播放的是我国四大地理分区中的哪一个?你都看到了什么?西北地区的地表景观有?西北地区的动植物有?3.总结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 1.学生观看视频,关注西北地区的地理事物。2.根据问题进行思考并回答。3.与教师共同总结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特点。
【环节1】理看西北认识西北的地理位置及与干旱的关系认识西北地区干旱的空间变换规律。 教师 学生 通过学生读图,回答教师问题,理性认识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及空间变化规律,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区域认知的方法、综合思维的能力
过渡:地理位置就像基因一样决定着区域的自然环境。展示PPT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填充任务,并思考,如何描述西北地区的位置?提供资料,呼和浩特和喀什距海距离,让学生明晰距海较远是西北干旱的主要原因。展示西北地区不同的景观图片,通过师生互答,让学生认识西北地区干旱的变化规律。 完成填充任务,主动思考,描述西北地区的位置特点。仔细读图,明白西北干旱的原因。回答教师问题,逐步认识西北地区干旱的空间变化规律。
【环节2】走进西北——牛羊成群的地方深入了解西北地区的畜牧业的分布、畜种、空间分布特点,认识到农业与当地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农业的分布是人类因地制宜的结果。 教师 学生 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对西北地区的感性认识。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西北地区畜牧业的分布特点,了解西北地区的地形特点。通过问题分析,师学生产生因地制宜的意识。
西北地区有什么美食?西北地区为何喜食牛羊肉?A.读上图,西北地区分为几个牧区?B.上述牧区代表性的畜种分别是什么?C.读教材相关文字部分,思考上述牧区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D. 因此,发展农业时应主要考虑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兴趣。学生根据教材、PPT合作学习,台前展示学习成果。
【环节3】走进西北——瓜果飘香的地方深入了解西北地区灌溉农业区的空间分布特点,认识到农业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同时,了解人类还可以适当改造自然,形成人地协调发展的意识。 教师 学生 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认识西北地区灌溉农业的分布特点,知道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因地制宜的观念。通过对坎儿井的认识,增强学生对西北地区气候的认识,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
过渡:西北地区,也是一个瓜果飘香的地方。1.西北地区发展种植业有哪些有利和不利条件?2.A、B、C、D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灌溉农业区,分别是哪儿?3. 坎儿井的开凿利用了当地的哪些有利条件?为什么修建暗渠而不修建较容易开凿的明渠? 1.结合地图,自主思考问题2.合作探究,坎儿井的开凿利用了当地的哪些有利条件?为什么修建暗渠而不修建较容易开凿的明渠?
【总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教师 学生 帮助学生形成知识逻辑,认识区域认知思想内核,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理念。
结合板书,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布置作业 与教师一起总结这节课。
十三、板书设计: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