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关键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及改变地理学习方法。在本课的教学中,改变了传统学习模式,用新的视角引导学生学地理、看世界。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用不同颜色构建一个五彩斑斓的东北地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通过对东北地区的学习,进一步强化区域分析方法,在本册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并为后面其它区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和掌握东北的地理位置,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了解东北的自然环境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新的视角去发现东北的“美”。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书本、多媒体、想象、读图、讨论、交流、师生归纳、课堂练习等方式进行学习,运用启发式提问法、讨论法、思维发散法、讲授法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与我们生活环境差异很大的区域,激发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热情,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地理对生活是有用的。通过师生互动,创建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
用东北的“白”、“绿”、“黄”、“黑”,导出东北的地理位置、气候、水文、植被等要素并分析特征,引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
四.教学过程
(一)设问
设问1:观看纪录片片段说出所讲的地区?
设问2: 我们知道东北的冬天是白色的,如果要用几种颜色来表达你对东北的了解,你们觉得还可以用哪些颜色呢?
多媒体展示集中东北冬天的白、夏天植被的绿、秋天农田的黄、土壤的黑。
思考两个问题引导出东北的位置范围,通过地图、上网查询、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读图--讨论答题--启发学习。
探究新知:运用学习区域地理的“模”:“在哪里”——“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办”,根据地理现象推断地理特征,并掌握基本地学原理的分析方法来了解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
地形:指导读图并总结东北地形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候:通过中国气候分布图和哈尔滨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感受东北的冷
学案练习:读哈尔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回答下列问题
哈尔滨最高月均温是 ℃,最低月均温 ℃,年温差 ℃,
哈尔滨一年有 个月月均温在0℃以下。
(2)降水集中在 季。
(3)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 。
(4)哈尔滨的气候寒冷的原因: 。
3.拓展探究引入湿地的概念,切合生活实际介绍湿地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呼吁人们保护湿地的生态环境。
拓展探究1:东北气候冷湿和地势低平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
A.没有凌汛现象
B.湿地面积大,冻土广布
C.适合常绿阔叶林的生长
D.草原面积最广
4.视频设问:东北的植被类型
5.结合地形、气候、植被对河流的影响介绍东北的河流及水文特征,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6.土壤。
7.东北的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拓展探究2:思考东北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的自然条件。
8.通过对自然环境的了解,小组讨论东北的旅游项目
拓展探究3:于都青年旅行社推出一条最新旅游线路——东北地区,但作为土生土长的南方人来讲,不知道该策划出哪些旅游项目,请大家帮忙谋划谋划!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六.巩固练习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结合“东北地区矿产城市和交通分布图”,完成第1-2题。
1. “龙江熟,天下足”,下列属于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的有利社会条件的是( )
A. 土壤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 B. 雨热同期,气候适宜
C. 地形平坦,土地集中连片 D. 农业科学技术水平高
2. 东北重工业基地形成的主要有利条件是( )
A. 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B. 先进的高科技条件
C. 发达的水运条件 D. 丰富的矿产资源
3.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三江平原水草丰美,湿地面积广大,野生动物种群繁多,被称为生态的净土,但近年来该地区湿地面积锐减。
材料二:东北地区示意图和东北某水文站多年平均径流量图
北三省山环水绕的格局十分明显,A是 山脉。
东北三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这里分布着肥沃的 色土壤。
图乙两个汛期出现的季节分别是 和 。请解释M汛期形成的原因: 。
(4)近年来东北地区湿地面积锐减的原因 ,
湿地减少带来的问题是 。所以在东北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非同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