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科学第二单元高难度练习卷
一、单选题
1.有等质量的镁和铁,前者放入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中,后者放入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中,产生氢气的质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镁和铁中至少有一种剩余
B.消耗的稀硫酸和稀盐酸质量相等
C.消耗铁的质量一定大于消耗镁的质量
D.这个实验不能证明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
2.烧杯中盛有MgSO4和HCl的混合溶液若干,向其中逐滴滴加Ba(OH)2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滴加的溶液质量关系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对应溶液中只有1种溶质
B.bc段发生2个反应
C.原溶液中SO42-与H+个数比约为3:4
D.m=38.85
3.下列图像中有关量的变化趋势与对应叙述关系正确的是( )
A.向一定质量表面生锈的铁片中滴加盐酸至过量
B.向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滴加水
C.向氯化铁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
D.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
4.往含有少量HCl的MgSO4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最终得到BaSO4和Mg(OH)2两种沉淀,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的Ba(OH)2溶液质量的关系图像为( )
A. B.
C. D.
5.向某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某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B.d点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NaOH
C.ab段(不含b点)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
D.整个变化过程溶液中镁离子数目没有改变
6.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对应叙述的是( )
A.向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B.向一定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氧化钙
C.向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锌和铁
D.向一定量的盐酸和硫酸钠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
7.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A图表示向一定量浓度的NaOH溶液中加水稀释
B.B图表示向BaCl2溶液中加入稀H2SO4至过量
C.C图表示在电解水的实验中加入少量H2SO4,通电一段时间
D.D图表示向一定量的饱和Ca(OH)2溶液中加入CaO
8.我市某化工厂用废钢铁和稀硫酸生产硫酸亚铁。在一定量的稀硫酸中不断加入废钢铁,下列图像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9.一定温度下,向ag FeCl3溶液中加入NaOH固体,溶液的质量与加入NaOH固体的质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P点对应的溶液中NaOH达到饱和状态
B.加入 ngNaOH时,NaOH固体和FeCl3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C.m>c-a
D.生成Fe(OH)3的质量为(b-a)g
10.如图所示的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镁在氧气中燃烧
B.向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C.向一定量铁粉和铜粉的混合物中加入硫酸铜溶液
D.等质量的镁、铝分别与质量分数相等且足量的稀硫酸反应
11.如图所示的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向质量均为M克的锌粉和铁粉中分别滴加100克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
B. 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至恰好完全反应
C. 一定量的稀盐酸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至过量
D. 一瓶浓盐酸和一瓶浓硫酸,在实验室中敞口放置一定时间
12.将一定质量的铁和氧化铜的混合物粉末放入足量稀盐酸中,充分反应后产生气体0.2g,并得到残留固体6.4g.则原混合物粉末的质量是( )
A.5.6g B.13.6g C.19.2g D.25.6g
13.探究中和反应是否发生的方法有多种。小方同学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并用图象分别描述了实验过程中的現象。其中依据图像不能判断中和反应一定发生的是( )
A.在稀盐酸中加入氯化铜,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
B.在NaOH溶液中加入CaCO3,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C.在NaOH溶液中加入CuO,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D.在NaOH溶液中加入Ba(NO3)2,溶液,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14.下列图像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合理的是( )
A.相同质量的镁、锌跟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
B.向氢氧化钠和硝酸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C.在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逐渐加入氢氧化钡溶液
D.向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氧化钙
15.氢氧化铝[Al(OH)3]难溶于水,受热易分解,产生水并吸收热量,可用作阻燃剂,神州飞船返回仓上就涂有它;能与NaOH溶液反应,也是药物“复方胃舒平”的主要成分之一。现往一定量Al(NO3)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时发生的反应有:
第一步:Al(NO3)3+3NaOH=Al(OH)3↓+3NaNO3
第二步:Al(OH)3+NaOH=NaAlO2+2H2O(NaAlO2读作偏铝酸钠,是一种可溶性盐)反应生成的沉淀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中a与b的比值为3∶4
B.图中A,B所对应的时刻中溶液中阴离子种类之比为1∶1
C.氢氧化铝属于碱,化学性质不稳定,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
D.实验室一般不用NaOH 溶液来制备Al(OH)3
二、填空题
16.扑克是生活中用来休闲的娱乐项目之一,聪明的小华发明了一种扑克新玩法-“化学扑克”。“化学扑克”的玩法是:上家出牌,如果下家牌中的物质能与上家的发生反应,即可出牌,按此规则,出完牌的为赢家。下图表示的是某局牌的最后一轮。桌面上是一张图甲的“盐酸”牌,ABCD四位玩家手中都剩下一张牌(如图)。
(1)如果本局每一位玩家的牌都能出掉,则四位玩家的出牌顺序为:(填标号)甲→ ;
(2)如果本局只有一位玩家的牌出不掉,他们的出牌顺序为:(填标号)甲→ 。
17.化学实验小组为验证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1)按如图进行实验,写出甲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为确定两个实验后剩余物的成分,继续实验:
①将少量氧化铁加入甲实验后的溶液中,发现红棕色固体消失,溶液变为 色。
②取乙实验所得上层清液于烧杯中,为确定溶质成分,下列实验方案可行的是 (填序号)
A.将烧杯久置于空气中,杯内物质质量增加(忽略水的蒸发)
B.向烧杯内通入二氧化碳,变浑浊
C.向烧杯内加入足量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
D.向烧杯内加入氯化铵并微热,产生有氨味的气体
18.如图所示是为了验证稀硫酸化学性质所做的三个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A实验最终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2)C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若要证明C实验所加的BaCl2溶液过量,小明的实验操作及现象是:取少量C中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AgNO3溶液,如果产生白色沉淀,则证明C实验所加BaCl2溶液过量。你认为该同学的做法对吗?请你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
19.同学们从山上采集到一种石灰石,进行实验。取用8克石灰石样品,把40克稀盐酸分四次加入样品中(杂质既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充分反应后经过过滤、干燥等操作,最后称量,得实验数据如表。
实验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10 10 10 10
剩余固体的质量/g 5.5 M 1.0 1.0
(1)上表中m的值应为 。
(2)列式计算实验所用的稀盐酸的质量分数。
(3)求第三次实验充分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为 克。
20.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变质,现向一定质量且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并振荡。如图表示反应过程中溶液质量随加入盐酸质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则:
(1)图线BC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 ,在B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是 。
(2)在右图中画出产生气体的质量与加入盐酸的质量关系。
21.归纳是学习的重要方法,在学习酸、碱、盐后,绘制出如图所示的物质之间的反应关系,(图中短线连接的物质表示能相互反应),请填写下列空白:
(1)在图中空白方框中可填写指示剂或 (填物质类别)
(2)验证反应①,可以选择下列_________(两种物质序号)进行反应
A.Na2SO4 B.KNO3 C.Ba(OH)2 D.NaOH
(3)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的原因是,碱溶液中都含有 (填微粒符号)
22.某种矿石由氧化镁、氧化铁、氧化铜和二氧化硅组成,用它制备氢氧化镁的流程示意图如图所示(已知:二氧化硅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
请回答下列问题:
气氧化物 Fe(OH)3 cu(OH)2 Mg (OH)2
开始沉淀的pH 1.5 4.2 8.6
完全沉淀的pH 3.2 6.7 11.1
(1)溶液A中共含有 种阳离子;
(2)在溶液A中加入熟石灰调节溶液的pH,可以使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转化为沉淀,该实验条件下,使金属阳离子沉淀的相关pH数据见表.为保证产品纯度、减少产品损失,并便于操作,溶液B的pH可允许的范围为是 ;
(3)溶液B中一定含有的溶质为 (填化学式).
三、实验探究题
23.某小组同学利用pH传感器对碳酸氢钠、碳酸钠的某些性质进行以下探究。
25℃时,向等体积、含等碳原子数的碳酸氢钠和碳酸钠溶液中,分别逐滴加入相同
浓度的盐酸,用pH传感器测得pH变化与时间的关系如图1、图2所示。将图2的
阴影部分与图1进行叠加,发现两者基本重合。回答下列问题:
(1)开始实验时NaHCO3溶液呈 。(选填“碱性”、“酸性”或“中性”)
(2)a点的溶质为 。(填写化学式)
(3)依据实验获取的信息,你说说如何区分NaHCO3溶液和Na2CO3溶液 。
(4)含有等碳原子数的NaHCO 3 和Na2CO 3 溶液,加入足量的盐酸,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 。
A.碳酸氢钠多 B.碳酸钠多 C.两者一样多 D.无法确定
24.我校科学兴趣小组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其方法是:将样品与盐酸反应,测定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再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求出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测定二氧化碳的质量,他们设计了以下三种方案,请帮助他们完成设计方案:
方案一:称量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的 (选填“增大”或“减小”)量。
方案二:称量吸收二氧化碳前后盛有氢氧化钠溶液容器质量的 (选填“增大”或“减小”)量。
方案三:选用图中 (填“甲”或“乙”)装置可测量产生的二氧化碳的体积,再根据此时二氧化碳的密度,可计算二氧化碳的质量。
25.如图所示的三个实验均可验证酸与碱能发生反应:
(1)根据实验一回答:该实验通过稀盐酸与 反应的现象,验证了酸与碱能发生反应;
(2)实验二通过两支试管中的现象对比,可以判断稀盐酸与Ca(OH)2能反应,该实验除需控制所加水和稀盐酸的温度、体积相同外,还需控制 相同;
(3)实验三中,加入X可验证稀硫酸与碱能发生反应,则X可能是下列物质中的 。
A.酚酞 B.CuO C.Na2CO3 D.Ba(NO3)2
26.为确定木炭还原氧化铜后的固体成分,请你与兴趣小组的同学完成以下探究。
(1)【对固体猜想】
猜想Ⅰ:全部是金属铜;
猜想Ⅱ:除铜外,还含有氧化铜;
猜想Ⅲ:除铜外,还含有木炭;
猜想Ⅳ:除铜外,还含有氧化铜、 。
(2)【进行实验】实验流程见图:
【问题与讨论】
⑴步骤②包括溶解、过滤两步操作,它们共同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烧杯、 。
⑵C的化学式为 ,D的化学式为 ,由此推出固体B中含有 (填化学式),步骤④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⑶结合(2)的结论推断:如果溶液A显蓝色,则溶液A的溶质的化学式为 ,说明样品中含有 ,则证明猜想 成立;如果溶液A无色,则证明猜想 成立。
27.为验证Ba(OH)2的化学性质做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
(1)实验一中能够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是 。
(2)实验二、三验证了Ba(OH)2能和某些 (填物质类别)发生化学反应;
(3)将上述实验后四支试管中的所有物质倒入同一个烧杯,充分混合后过滤,得到白色固体和溶液A。取一定量溶液A,加入少量Ba(OH)2溶液,振荡后只得到无色溶液,综上分析,溶液A中除酚酞外,一定还含有的溶质是 。
四、解答题
28.同学们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CO2后,用废液缸收集了残留的废液(石灰石所含杂质不与酸反应且不溶于水)。小科想探究废液中溶质的组成,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向少量废液中滴加石蕊试液,试液变红色。
②向10mL废液中滴加Na2CO3溶液,测得沉淀总质量与加入的Na2CO3溶液总质量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第一次测量 第二次测量 第三次测量 第四次测量
加入Na2CO3溶液的总质量/g 10 20 30 40
生成沉淀总质量/g a 0.5 1.5 2
请分析计算:
(1)实验室制取CO2后,废液中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2)表格中a= 。
(3)另取10mL废液置于通风橱充分加热蒸发,可得固体质量多少
(4)第三次测量后,加入质量为m(m<10g) 的Na2CO3溶液,则生成沉淀的总质量可能为 (要求答出所有的可能性)。
29. 12 克大理石(杂质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与稀盐酸反应,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生成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
(1)当加入 73 克 10%稀盐酸时,稀盐酸与碳酸钙恰好完全反应,求:
①反应生成的气体的质量是多少?
②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结果保留为 0.1%)
(2)当加入 120 克稀盐酸时,溶液中溶质是 (填化学式)
30.听说墨鱼骨能治疗胃酸过多,好学的小科和小妍想探个究竟。查阅资料,墨鱼骨含碳酸钙70%~85%以上,还含有多种氨基酸(有机物在高温条件下易分解)。为了测定墨鱼骨中碳酸钙的含量,他们先将墨鱼骨洗净晒干,并按各自设计实验方法进行研究。
(1)小科称取10克洗净晒干的墨鱼骨,高温灼烧至质量不变,冷却后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5.4克,处理如下:
CO2 质量=10克-5.4克=4.6克
设碳酸钙质量为M
CaCO3 CO2↑+CaO
100 44
M 4.6g
所以M=10.5克
CaCO3% =10.5克÷10克×100%=105%
小科的计算结果与事实不符,产生错误的原因是: 。
(2)小研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其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
(3)小妍将30mL稀盐酸分3次加入到5克样品中,每次加入盐酸后充分反应,待量筒内的水的体积不再变化时,读出水的体积,结果见下表。已知本实验条件下CO2的密度为2.0克/升,求:该墨鱼骨粉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加入稀盐酸的体积(毫升) 10 10 10
进入量筒内水的体积(毫升) 330 660 880
31.Mg(OH)2具有广泛的应用,常用菱镁矿制备。研究人员向一定质量的菱镁矿粉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充分溶解后除杂、过滤,得到只含MgSO4和H2SO4的混合溶液,为确定混合溶液中镁的含量,取4份混合溶液各100g,向每份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4%NaOH溶液,得到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编号 ① ② ③ ④
NaOH溶液质量/g 10.0 20.0 30.0 40.0
Mg(OH)2质量/g 0.232 0.522 0.580 0.580
(1)实验 (填实验编号)中硫酸镁完全反应。
(2)计算100g混合溶液中含MgSO4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32.利用中和反应可以测定酸或碱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向20g溶质质量分数为4%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滴加40g稀盐酸。
(1)当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pH=7,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a、b、c三溶液,滴入石蕊试液呈红色的是 溶液。
(2)从微粒的角度分析,此反应的实质是 。
(3)求滴加的稀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要有计算过程,精确到0.01%,下同)
(4)求c点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分析】通过图象分析得出二者生成氢气的质量相等,给出一个方便计算的特殊数值,例如氢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可设制取2g氢气,然后分别计算所需镁、铁、稀硫酸、稀盐酸的质量,便可得出答案。
【解答】设制取2g氢气需要镁的质量为x,需稀硫酸的质量为z,
Mg+H2SO4═MgSO4+H2↑
24 98 2
x z×10% 2g
;
解得:x=24g; z=980g 。
设制取2g氢气需要铁的质量为y,需稀盐酸的质量为m,
Fe+2HCl═FeCl2+H2↑
56 73 2
y m×10% 2g
;
解得: y=56g; m=730g;
由上面的计算可知:要想制取相同质量的氢气(2g),需要镁的质量是24g,而需要铁的质量为56g。而题目中指出是相同质量的金属,则镁有剩余,故A、C正确不合题意;
需要稀硫酸和稀盐酸的质量不相等,故B错误符合题意;
根据图像可知,当时间相同时,与镁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更大,即镁反应更快,可以证明镁的金属活动性大于铁,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2.【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氢氧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溶于酸的氢氧化镁沉淀,然后结合图象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
【解答】o-a段生成的是硫酸钡沉淀,ab段生成的是硫酸钡和氢氧化镁沉淀,bc段生成的是氢氧化镁沉淀。
A.a点对应溶液中有氯化镁、硫酸镁2种溶质,故A错误;
B.b~c段只发生氢氧化钡和氯化镁的反应,故B错误;
D.根据图像可知,加入100g氢氧化钡溶液时,生成沉淀硫酸钡23.3g;
设氢氧化钡的质量分数为x
Ba(OH)2+MgSO4=BaSO4↓+Mg(OH)2↓
171 233
x×100g 23.3g
;
解得:x=17.1%;
根据图像可知,ab段加入氢氧化钡溶液的质量为:150g-100g=50g;
设生成硫酸钡质量为y,生成氢氧化镁质量为z,
Ba(OH)2+MgSO4=BaSO4↓+Mg(OH)2↓
171 233 58
50g×17.1% y z
;
解得:y=11.65g,z=2.9g
所以m=23.3g+11.65g+2.9g=37.85g,故D错误;
C.在oa段,氢氧化钡中的氢氧根离子和稀盐酸中的氢离子结合生成水,
二者的个数之比为1:1,即氢离子的个数和氢氧根离子的个数相等。
在Ba(OH)2中,氢氧根离子和氢氧化钡的分子数的比为:2:1;
即氢氧根离子的个数是分子数的2倍。
oa段加入氢氧化钡的质量为:100g×17.1%=17.1g;
则其中氢氧根离子的个数可以看作:;
ob段生成硫酸钡的质量为:23.3g+11.65g=34.65g;
则其中硫酸根离子的个数为:;
因此硫酸根离子和氢离子的个数之比:;
故C正确。
故选C。
3.【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是图像的判断题,解答时要通过题目要求分析涉及到的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结合变化趋势先做出判断,如随着横坐标物质量的变化,纵坐标表示的物质的量的变化趋势,增加或降低等,再确定图形中的起点、终点、转折点是否符合题意。
【解答】A、 向一定质量表面生锈的铁片中滴加盐酸至过量 ,先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然后再铁与盐酸反应,所以产生氢气要在加入一定质量盐酸之后开始,符合题意;
B、向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滴加水,酸性变弱,溶液pH变大,不符合题意;
C、 向氯化铁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 ,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然后再与氯化铁反应,所以沉淀要在加入一定质量氢氧化钠之后才开始产生,不符合题意;
D、 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固体质量减少,但最终不会减小到0,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答案】D
【解析】【分析】注意物质之间的反应顺序和生成沉淀的速度,从而对图像的形状进行判断即可。
【解答】往含有少量HCl的MgSO4溶液中滴加Ba(OH)2 溶液,氢氧化钡和和硫酸镁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镁,而氢氧化镁又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因此在开始一段时间内只有硫酸钡沉淀生成。当稀盐酸完全反应后,就同时生成硫酸钡和氢氧化镁两种沉淀,此时沉淀质量增幅比原来变大。当硫酸镁完全反应后,溶液中的氯化镁再次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此时沉淀增速减缓。当氯化镁完全反应后,不再有沉淀生成,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5.【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结合各点反应情况确定溶液中溶质成分分析。
【解答】 A、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然后再与氯化镁反应, a点为盐酸部分发生反应,所以溶液呈酸性, 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不符合题意;
B、 d点溶液为氯化镁恰好与氢氧化钠完全反应,溶质是NaCl,不符合题意;
C、 ab段(不含b点)为盐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 ,符合题意;
D、镁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整个变化过程溶液中镁离子数目减少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是图像的判断题,解答时要通过题目要求分析涉及到的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结合变化趋势先做出判断,如随着横坐标物质量的变化,纵坐标表示的物质的量的变化趋势,增加或降低等,再确定图形中的起点、终点、转折点是否符合题意。
【解答】A、 向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与硫酸发生反应,然后再与硫酸铜反应,所以沉淀质量需在加入一定质量氢氧化钠溶液之后产生 ,不符合题意;
B、 向一定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氧化钙 ,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同时放热,溶液溶剂减少,且随温度升高氢氧化钙析出,待温度恢复后,因温度改变析出的氢氧化钙又溶解,所以溶液质量先减小再增大,不符合题意;
C、 向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锌和铁 ,因铁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锌,消耗等质量的金属时,铁产生氢气质量大于锌,最终盐酸完全反应,产生氢气质量相等,符合题意;
D、 向一定量的盐酸和硫酸钠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 ,因硫酸钠与氢氧化钡反应产生的硫酸钡沉淀不溶于盐酸,所以沉淀从原点起即开始增加,至反应结束保持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是图像的判断题,解答时要通过题目要求分析涉及到的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结合变化趋势先做出判断,如随着横坐标物质量的变化,纵坐标表示的物质的量的变化趋势,增加或降低等,再确定图形中的起点、终点、转折点是否符合题意。
【解答】A、向一定量浓度的NaOH溶液中加水稀释,溶液pH降低但不会低于7 ,不符合题意;
B、 向BaCl2溶液中加入稀H2SO4至过量 ,氯化钡与硫酸反应会产生硫酸钡沉淀,沉淀质量增加,至反应结束保持不变,符合题意;
C、 在电解水的实验中加入少量H2SO4,通电一段时间 ,硫酸质量不变,但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质量减少,则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在原有基础上增加至反应结束保持不变,图像起点错误,不符合题意;
D、 向一定量的饱和Ca(OH)2溶液中加入CaO ,氧化钙会吸收溶液中的水生成氢氧化钙,溶液中水减少,溶质析出,溶液质量会减少,一直加氧化钙,会减少至0,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是图像的判断题,解答时要通过题目要求分析涉及到的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结合变化趋势先做出判断,如随着横坐标物质量的变化,纵坐标表示的物质的量的变化趋势,增加或降低等,再确定图形中的起点、终点、转折点是否符合题意。
【解答】A、 在一定量的稀硫酸中不断加入废钢铁, 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溶液pH会增加,不符合题意;
B、铁与硫酸反应溶液质量增加, 不符合题意;
C、在一定量的稀硫酸中不断加入废钢铁, 铁与硫酸反应产生氢气,氢气质量从原点开始随着钢铁加入增加,至硫酸完全反应后保持不变 ,符合题意;
D、 硫酸亚铁质量应从原点开始随钢铁的加入增加,至硫酸完全反应再保持不变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氯化铁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生氢氧化铁沉淀,氯化铁反应完全后氢氧化钠过量,至氢氧化钠达到饱和后溶液保持不变及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解答】A、M点氢氧化钠将氯化铁完全反应,继续加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溶解,溶液质量增加,至 P点,达到饱和,所以溶液质量不再增加,不符合题意;
B、 加入 ngNaOH时,NaOH固体和FeCl3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不符合题意;
C、c-a为溶液增加质量,因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后,氯化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所以增重质量小于所加氢氧化钠质量,不符合题意;
D、 生成Fe(OH)3的质量为(b-a-n)g ,符合题意;
故选D。
10.【答案】B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描述的实验过程,然后与图像反应的变化关系进行对照即可。
【解答】A.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因此氧化镁的质量会增大,而氧气和镁的质量都会减小,但是镁的质量会减小到零,故A错误;
B.向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时,生成氧气的质量与加入过氧化氢的质量成正比,故B正确;
C.铁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单质,因此固体的质量会不断增大,直到铁粉安全反应,但是反应开始前,固体的质量不为零,故C错误;
D.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铝强,因此反应速度更快,生成氢气的速度更快。
根据反应的方程式:
Mg+H2SO4=MgSO4+H2↑
24 2
m
2Al+3H2SO4=Al2(SO4)3+3H2↑
54 6
m
质量相等的镁和铝,完全反应后,铝生成的氢气质量更大,故D错误。
故选B。
11.【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是图像的判断题,解答时要通过题目要求分析涉及到的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结合变化趋势先做出判断,如随着横坐标物质量的变化,纵坐标表示的物质的量的变化趋势,增加或降低等,再确定图形中的起点、终点、转折点是否符合题意。
【解答】A、 向质量均为M克的锌粉和铁粉中分别滴加100克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 ,等质量的酸产生氢气相等,金属完全反应时铁消耗酸的质量大于锌,则产生氢气质量铁大于锌,不符合题意;
B、 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至恰好完全反应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会生成水,水的质量增加,不符合题意;
C、 一定量的稀盐酸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至过量 ,盐酸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沉淀增加至完全反应时沉淀保持不变,不符合题意;
D、 一瓶浓盐酸和一瓶浓硫酸,在实验室中敞口放置一定时间 ,浓盐酸有挥发性,溶液质量减少,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溶液质量增加,符合题意;
故选D。
12.【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将一定质量的铁和氧化铜的混合物粉末放入足量稀盐酸中, 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氧化铜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铁又能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结合生成氢气和生成铜的质量,利用方程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铁和 氧化铜的质量分析。
【解答】 将一定质量的铁和氧化铜的混合物粉末放入足量稀盐酸中, 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氧化铜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铁又能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铜不与酸反应,所以残留固体为生成铜的质量,
设产生0.2克氢气反应的铁的质量为x
Fe+2HCl=FeCl2+H2
56 2
x 0.2g
56:2=x:0.2g
x=5.6g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氧化铜质量为=8g
设与氯化铜反应的铁的质量为y
Fe+CuCl2=FeCl2+Cu
56 64
y 6.4g
56:64=y:6.4g
y=5.6g
混合物质量为8g+5.6g+5.6g=19.2g;
故选C。
13.【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中和反应是酸和碱发生的反应及图像中消耗酸的质量与反应的现象分析。
【解答】A、 在稀盐酸中加入氯化铜,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 ,氢氧化钠会先与盐酸反应,然后再与氯化铜反应,所以沉淀要加入氢氧化钠一段时间后产生,即可说明酸和碱发生了反应,不符合题意;
B、 在NaOH溶液中加入CaCO3,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加入稀盐酸一段时间后才产生气体,可说明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发生了中和反应,不符合题意;
C、 在NaOH溶液中加入CuO,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溶液蓝色程度在加入硫酸一段时间后开始发生变化,可说明开始加入硫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中和反应消耗,不符合题意;
D、 在NaOH溶液中加入Ba(NO3)2,溶液,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一开始即产生沉淀,无法证明硫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中和反应,符合题意;
故选D。
14.【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是图像的判断题,解答时要通过题目要求分析涉及到的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结合变化趋势先做出判断,如随着横坐标物质量的变化,纵坐标表示的物质的量的变化趋势,增加或降低等,再确定图形中的起点、终点、转折点是否符合题意。
【解答】A、镁和锌消耗等质量的硫酸生成氢气质量应相等,不符合题意;
B、硫酸与硝酸钡反应产生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沉淀质量应从回入硫酸时就开始产生,不符合题意;
C、在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溶液pH会从小于7增加至恰好反应等于7,氢氧化钡过量再增到大于7,符合题意;
D、 向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氧化钙 ,氧化钙会与部分溶剂反应生成氢氧化钙,饱和溶液中溶剂减少则溶质会析出,所以溶质质量应减小至氧化钙完全反应后不再发生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答案】B
【解析】【分析】(1)根据Al(NO3)3+3NaOH═Al(OH)3↓+3NaNO3、Al(OH)3+NaOH═NaAlO2+2H2O进行解答;
(2)根据图像确定反应进度,然后根据反应产物确定离子的种类;
(3)根据氢氧化铝属于碱,难溶于水进行解答;
(4)根据氢氧化铝能被过量的氢氧化钠溶解进行判断。
【解答】A.由Al(NO3)3+3NaOH═Al(OH)3↓+3NaNO3、Al(OH)3+NaOH═NaAlO2+2H2O可知,氢氧化铝的质量相等,则这两步中消耗的氢氧化钠的质量比为3:1,所以图中a与b的比值为:(3+1)=3:4,故A正确不合题意;
B.A是硝酸铝和氢氧化钠恰好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硝酸钠,溶液中阴离子为硝酸根离子,而B点是一部分氢氧化铝溶解生成偏铝酸钠,溶液中阴离子为硝酸根离子和偏铝酸根离子,图中A、B所对应的时刻中溶液中阴离子种类之比为1:2,故B错误符合题意;
C.氢氧化铝属于碱,难溶于水,化学性质不稳定,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氢氧化铝能被过量的氢氧化钠溶解,所以实验室一般不用NaOH溶液来制备Al(OH)3,而使用氨水,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6.【答案】(1)CDBA
(2)BDC
【解析】【分析】先判断物质间哪些是可以反应的
【解答】(1)如果本局每一位玩家的牌都能出掉,即相邻排列的物质均可发生反应,顺序应为:HCl→Fe→CuSO4→Ca(OH)2→CO2。
(2)如果本局只有一位玩家的牌出不掉,即只有最后两种物质不发生反应,顺序应为:HCl→Ca(OH)2→CuSO4→Fe,CO2出不掉。
故答案为:(1)CDBA (2)BDC
17.【答案】(1)Ca(OH)2+2HCl=CaCl2+2H2O
(2)黄色;B
【解析】【分析】考查碱的化学性质、盐的性质及用途、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及现象,甲实验中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
【解答】(1) 甲实验中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OH)2+2HCl=CaCl2+2H2O
(2)①将少量氧化铁加入甲实验后的溶液中,发现红棕色固体消失,是因为氧化铁和过量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溶液变为黄色。
②A.将烧杯久置于空气中,杯内物质质量增加(忽略水的蒸发),可能是氢氧化钙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也可能是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也可能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钠都和二氧化碳反应,该选项不可行。
B.向烧杯内通入二氧化碳,变浑浊,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钙,即氢氧化钙过量,溶质是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该选项可行。
C.向烧杯内加入足量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说明溶液中不含有碳酸钠,不能判断是否含有氢氧化钙,该选项不可行。
D.向烧杯内加入氯化铵并微热,产生有氨味的气体,可能是氯化铵和氢氧化钙、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两种物质反应,该选项不可行。
故填B。
18.【答案】(1)溶液呈蓝色
(2)H2SO4+BaCl2=BaSO4↓+2HCl
(3)错误,生成的HCl也能与AgNO3反应生成沉淀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反应分析: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稀硫酸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
【解答】(1)稀硫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过量的氢氧化钠使溶液呈碱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A实验最终能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变蓝。
(2) C实验中稀硫酸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 化学方程式为 H2SO4+BaCl2=BaSO4↓+2HCl
(3)该同学判断错误, C实验中 反应生成 HCl , HCl 也能与 AgNO3反应生成沉淀 ,不能 证明C实验所加BaCl2溶液过量。
19.【答案】(1)3
(2)设2.5g碳酸钙完全反应需要HCl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73
2.5g x
;
解得:x=1.825g。
实验所用的稀盐酸的质量分数为:。
(3)33.92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中的信息进行分析;
(2)根据第一组数据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然后根据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稀盐酸溶质质量,最后根据计算出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3)根据碳酸钙的质量计算出共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而第三次反应后溶液的质量=样品质量+稀盐酸质量-二氧化碳质量。
【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第一次加入10g稀盐酸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5.5g,则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应该为:8g-5.5g=2.5g。则第二次加入10g稀盐酸后,仍然有2.5g碳酸钙反应,那么剩余固体的质量为:8g-2.5g×2=3g。
(2)设2.5g碳酸钙完全反应需要HCl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73
2.5g x
;
解得:x=1.825g。
实验所用的稀盐酸的质量分数为:。
(3)在第三次实验中,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为:8g-1g=7g;
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7g z
;
解得:x=3.08g。
则第三次实验中溶液的质量为:7g+30g-3.08g=33.92g。
20.【答案】(1)气泡产生;NaCl、Na2CO3
(2)
【解析】【分析】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水、氯化钠和二氧化碳。
【解答】 (1)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变质:2NaOH+CO2=Na2CO3+H2O,部分变质导致氢氧化钠溶液中存在碳酸钠,加入盐酸会发生反应:NaOH +HCl=NaCl+H2O;Na2CO3+2HCl=2NaCl+CO2↑+H2O;有图像可知:AB对应是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BC段时盐酸和碳酸钠的反应,B点代表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完,故BC段会有气泡产生,B点溶质有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和未反应的碳酸钠;
(2)由于盐酸刚开始与氢氧化钠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然后再与碳酸钠反应产生气泡,所以图像就可以画出。
故答案为:(1)1、气泡产生;2、NaCl、Na2CO3;(2)
。
21.【答案】(1)氧化物
(2)A;C
(3)OH-
【解析】【分析】(1)酸可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碱可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2)反应①是碱和盐的反应,碱和盐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3)碱是指电离出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解答】(1)酸可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碱可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故图中空白方框中可填写氧化物;
(2)由图可知,反应①是碱和盐的反应,碱和盐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生成物必有沉淀,反应才可进行;盐Na2SO4与碱Ba(OH)2反应可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符合条件,故选:AC;
(3)碱是指电离出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碱溶液中都含有 OH- 。
22.【答案】(1)4
(2)6.7-8.6
(3)MgCl2、CaCl2
【解析】【分析】(1)根据加入盐酸后生成物质的种类及盐酸过量分析;
(2)根据氢氧化铁和氢氧化铜完全转化的pH和氢氧化镁开始转化的pH分析;
(3)根据反应过程中离子的转化步骤及生成物分析。
【解答】(1)矿石中氧化镁、氧化铁、氧化铜都能与盐酸反应,分别形成氯化镁、氯化铁和氯化铜,因所得溶液pH小于1,则呈酸性,说明盐酸过量,所以溶液a中共有镁离子、铁离子、铜离子和氢离子4种阳离子;
(2)溶液B的pH要将铁离子和铜离子完全转化,不转化镁离子,所以其数值应在6.7-8.6之间;
(3)经过第一步加熟石灰,氯化铁和氯化铜完全反应,所以溶液B中一定含有未转化的氯化镁和生成的氯化钙。
故答案为:(1)4;(2)6.7-8.6 ;(3)MgCl2、CaCl2 。
23.【答案】(1)碱性
(2)NaCl、HCl
(3)分别取两种固体加入适量的水溶解,逐渐滴加稀盐酸,若立即产生气泡是碳酸氢钠,若开始无气泡,一段时间后有气泡,则为碳酸钠
(4)C
【解析】【分析】(1)根据图1确定碳酸氢钠溶液的pH值,大于7呈碱性,等于7呈中性,小于7呈酸性;
(2)根据反应产物和a点时的pH值判断溶质种类;
(3)比较图2和图1可知,在开始的一段时间内,碳酸钠和稀盐酸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钠,然后碳酸氢钠再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因此可通过生成气体的时间快慢区分二者。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判断。
【解答】(1)根据图1可知,碳酸氢钠溶液开始时的pH=8,溶液呈碱性。
(2)a点时,溶液pH<7,呈酸性,因此此时的溶质为反应产物氯化钠和过量的稀盐酸。
(3)依据实验获取的信息,区分NaHCO3溶液和Na2CO3溶液方法:分别取两种固体加入适量的水溶解,逐渐滴加稀盐酸,若立即产生气泡是碳酸氢钠,若开始无气泡,一段时间后有气泡,则为碳酸钠。
(4)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中碳原子只能来自于碳酸氢钠和碳酸钠,既然二者碳原子的个数相同,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那么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相等,故选C。
24.【答案】减小;增大;甲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以及碱的性质。
【解答】方案一:称量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的减小量,减小量即为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
方案二:称量吸收二氧化碳前后盛有氢氧化钠溶液容器质量的增大量,增大量即为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
方案三:选用图中甲装置可测量产生的二氧化碳的体积,再根据此时二氧化碳的密度,可计算二氧化碳的质量。图中水面上油层所起到的作用是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
25.【答案】(1)氢氧化铜
(2)氢氧化钙粉末的质量
(3)A;B
【解析】【分析】(1)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氢氧化铜再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据此分析解答。
(2)如果右边试管中氢氧化钙的粉末质量远远大于左边,那么当稀盐酸完全反应后还会残留一大部分,此时就容易得到氢氧化钙与稀盐酸没有反应的错误结论。
(3)根据酸和碱的反应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1)根据实验一回答:该实验通过稀盐酸与氢氧化铜反应的现象,验证了酸与碱能发生反应;
(2)由控制变量法分析,本实验中除了水和稀盐酸的种类不同外,其它各量必须保持相同,水和稀盐酸的温度、体积相同,还需控制 氢氧化钙粉末的质量相同。
(3)A.在碱中加入过量的酸后,溶液显酸性,再加入酚酞后溶液仍为无色,说明碱已经不存在了,进而证明了酸与碱确实发生了反应,故A符合题意;
B.如果H2SO4和NaOH没有反应,那么加入CuO后,CuO和H2SO4反应生成CuSO4,CuSO4会继续和NaOH反应生成Cu(OH)2蓝色絮状沉淀;如果H2SO4和NaOH发生了反应,则CuO会和过量的H2SO4反应生成CuSO4,但由于NaOH已反应掉,则不会有蓝色絮状沉淀产生,故B符合题意;
C.由于硫酸是过量的,不管H2SO4和NaOH有没有发生反应,C都会有气泡产生,故C不合题意;
D.硝酸钡和硫酸、硫酸钠反应都生成白色沉淀,因此硝酸钡溶液不能验证稀硫酸与碱反应,故D不合题意。
故选AB。
26.【答案】(1)木炭
(2)玻璃棒;CO2;CuO;C和Cu;CuO+2HCl=CuCl2+H2O;CuSO4;氧化铜(或CuO);Ⅳ;Ⅲ
【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后物质成分除生成物外还可能有反应物剩余分析;
(2)根据氧化铜与硫酸反应可生成蓝色硫酸铜溶液,铜和炭不与硫酸反应,碳与氧气反应可生成二氧化碳,铜与氧气反应可生成氧化铜分析。
【解答】(1)由反应前后物质可知,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固体除铜外还可能有木炭、氧化铜一种或两种;
(2) 步骤②包括溶解、过滤两步操作,它们共同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烧杯、玻璃棒,碳和铜不与硫酸反应,固体B为碳,灼烧后碳与氧气反应产生二氧化碳,铜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则产生 C的化学式为 CO2 ;D的化学式为 CuO ;由此可知固体B中含有铜和碳; 步骤④为氧化铜与硫酸的反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O+2HCl=CuCl2+H2O ; 如果溶液A显蓝色, 则A为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铜溶液, 则样品中还含有氧化铜;由此证明猜想 Ⅳ 成立;若A为无色,则说明不含氧化铜,只有铜和木炭,猜想 Ⅲ 成立。
故答案为:(1)木炭;(2)玻璃棒; CO2 ; CuO ; C和Cu ; CuO+2HCl=CuCl2+H2O ; CuSO4 ;氧化铜; Ⅳ ; Ⅲ 。
27.【答案】(1)溶液变红色
(2)盐
(3)HCl NaCl MgCl2
【解析】【分析】(1)酚酞试液遇到酸不变色,遇到碱变红色;
(2)盐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据此确定实验二、三中加入的两种物质的物质类型;
(3)根据氢氧化钡和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钡和水进行分析。
【解答】(1)氢氧化钡溶液呈碱性,因此实验一能够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是:溶液变成红色。
(2)氯化镁和硫酸钠,都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都是盐,则:实验二、三验证了Ba(OH)2能和某些盐发生化学反应;
(3)实验二氯化镁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钡,实验三硫酸钠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氢氧化钠,实验四盐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将上述试管内溶液混合后,得到白色固体和溶液A,说明溶液不显碱性。而加入少量Ba(OH)2溶液,振荡后只得到无色溶液,说明混合后,盐酸过量,不含有硫酸钠,因此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盐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盐酸与氢氧化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而氯化钡与硫酸钠可以生成硫酸钡和氯化钠,因此溶质一定有氯化钡、氯化钠、氯化氢。
28.【答案】(1)CaCl2、HCl
(2)0
(3)解:将10mL废液加热蒸发,溶液中的HCl挥发,最后得到的固体为CaCl2。
设:10mL废液中CaCl2质量为x
Na2CO3+ CaCl2=2NaCl+ CaCO3↓
111 100
x 2 g
得:x=2.22g
答:将10mL废液蒸发,可得固体质量2.22g。
(4)当m<5g时,沉淀质量为1.5g+0.1m;当5g≤m<10g时,沉淀质量为2g。
【解析】【分析】(1)根据废液呈酸性及加入碳酸钠产生沉淀质量分数废液成分分析;
(2)根据加入10克碳酸钠溶液只盐酸与碳酸钠反应分析;
(3)根据生成碳酸钙质量利用方程式中物质的质量关系计算氯化钙的质量分析;
(4)根据碳酸钙质量计算出碳酸钠溶液质量分数,再利用碳酸钠溶液质量判断氯化钙反应进程及生成碳酸钙质量分析。
【解答】(1)由表中数据及溶液使石蕊变红可知,第一次加入碳酸钠没有沉淀生成,说明废液中盐酸有剩余,加入碳酸钠时盐酸先与碳酸钠反应,盐酸反应完全后氯化钙再与碳酸钠反应,所以废液中溶质为CaCl2、HCl;
(2)由加入20克碳酸钠溶液完全与氯化钙反应产生1克沉淀可知,第一次加入碳酸钠全部被盐酸反应,则a=0;
(4) 设所用碳酸钠溶液质量分数为m
Na2CO3+ CaCl2=2NaCl+ CaCO3↓
106 100
10gm 1g
106:100=10gm:1g
m=10.6%
第四次加入40克碳酸钠溶液,得到沉淀2克,说明碳酸钠有剩余,氯化钙完全反应,设生成0.5克沉淀需碳酸钠溶液质量为y
Na2CO3+ CaCl2=2NaCl+ CaCO3↓
106 100
10.6%y 0.5g
106:100=0.6%y:0.5g
y=5g
第三次测量后,加入质量为m(m<10g) 的Na2CO3溶液, 当m<5g时,沉淀质量为1.5g+0.1m;当5g≤m<10g时,氯化钙完全反应,沉淀质量为2g。
故答案为:(1) CaCl2、HCl ;(2)0;(3)2.22g;(4)当m<5g时,沉淀质量为1.5g+0.1m;当5g≤m<10g时,沉淀质量为2g。
29.【答案】(1)①设碳酸钙质量为x,反应生成氯化钙质量为y,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z,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73 111 44
x 73g×10% y z
;
解得:x=10g,y=11.1g,z=4.4g。
答:反应生成的气体的质量是4.4g。
②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2)CaCl2、HCl
【解析】【分析】(1)①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生成的氯化钙和二氧化碳的质量;
②反应结束后溶液的质量=参加反应的碳酸钙质量+稀盐酸溶液质量-二氧化碳质量,最后根据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
(2)根据反应产物和剩余的物质确定反应产物。
【解答】(2)当加入 120g稀盐酸时,加入的稀盐酸过量,则溶液中溶质是反应生成的氯化钙和过量的氯化氢。
30.【答案】(1)因为墨鱼骨中的氨基酸是有机物,高温条件下分解,质量减少,使测得的 CO2偏多。
(2)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图中浓硫酸的作用是:除尽 CO2中的水蒸气,减小实验误差。
(3)进入量筒内水的体积即为产生二氧化碳的体积,由此可知产生二氧化碳体积为880毫升,即0.88升,则二氧化碳质量为0.880L× 2.0克/升 =1.76g
设碳酸钙质量分数为x
CaCO3+2HCl=CaCl2+H2O+ CO2↑
100 44
5g·x 1.76g
x=80%
答:该墨鱼骨粉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80%。
【解析】【分析】(1)有机物中含有碳元素,在高温灼烧时也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则实验测得的二氧化碳的量肯定比碳酸钙分解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要大;
(2)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中会带出部分水蒸气,而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出去水分,减小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3)根据表格可知,每加入10毫升的稀盐酸,会生成330毫升的二氧化碳气体,那么第三次时应该为:330毫升×3=990毫升。因为880毫升<990毫升,所以第三次时墨鱼骨粉已经充分反应,即最终生成二氧化碳880毫升,再密度公式m=ρV计算出二氧化碳的质量。写出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列出比例式,从而得到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解答】(1)小科的计算结果与事实不符,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因为墨鱼骨中的氨基酸是有机物,高温条件下分解,质量减少,使测得的 CO2偏多。
(2)小研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其中浓硫酸的作用是: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图中浓硫酸的作用是:除尽 CO2中的水蒸气,减小实验误差。
31.【答案】(1)③④
(2)设100混合溶液中含MgSO4的质量为x
2NaOH+MgSO4=Na2SO4+Mg(OH)2↓;
120 58
x 0.580g
;
解得:x=1.2g
100g混合溶液中含硫酸镁的质量分数:。
【解析】【分析】(1)比较①②组数据,确定10g氢氧化钠加入后生成沉淀的质量,然后将后面的沉淀质量与它比较,如果沉淀质量减小,那么说明硫酸镁完全反应了;(2)根据生成的氢氧化镁的质量,结合反应的方程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硫酸镁的质量,最后根据计算即可。
【解答】(1)由实验②可知,每消耗10.0gNaOH溶液生成氢氧化镁沉淀0.29g,第③次在增加10.0gNaOH溶液沉淀增加的质量为0.058g<0.29g,说明此时硫酸镁完全反应,氢氧化钠已过量,所以实验③④中硫酸镁完全反应。
(2)设100混合溶液中含MgSO4的质量为x
2NaOH+MgSO4=Na2SO4+Mg(OH)2↓;
120 58
x 0.580g
;
解得:x=1.2g
100g混合溶液中含硫酸镁的质量分数:。
32.【答案】(1)NaCl;c
(2)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
(3)解:设25g稀盐酸中氯化氢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质量为y,
NaOH+ HCl═ NaCl+H2O
40 36.5 58.5
20g×4% x y
= = ,
x=0.73g,y=1.17g,
滴加的稀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2.92%
(4)c点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 ×100%=1.95%
【解析】【分析】(1)根据氢氧化钠和稀盐酸的反应产物确定溶质的种类。石蕊试液遇到酸变红色,遇到碱变蓝色;
(2)根据酸碱中和反应的本质解答;
(3)根据图像可知,25g稀盐酸与20g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写出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根据氢氧化钠的质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和生成氯化钠的质量,最后根据计算出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4)将氢氧化钠和稀盐酸的溶液质量相加得到c点的溶液总质量,再根据计算出氯化钠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1)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则:当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pH=7,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c点时溶液的pH<7,呈酸性,可以使滴入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2)从微粒的角度分析,此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
1 /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