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学考复习课件(30张PPT)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学考复习课件(30张PPT)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3 20:30: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七单元
散文经典
探究景与情的关系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篇目 体裁 形 神 散文技巧
《故都的秋》
《我与地坛》
《赤壁赋》
抒情性散文
故都的秋
南方的秋
故都秋的景象
记叙兼抒情散文
文赋
清、净
悲凉
——秋士
对比
景物描写的方法
记地坛
赞母爱
理解生命
重塑自我
—怎么活
勇士
景物描写及哲思
舟游赤壁
感慨渺小无常
乐观旷达
——儒士之风
景物与怀古
南国的秋的作用
内容上
开头:描写南国秋的慢、润和淡,和北国秋的清、净、悲凉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结尾:运用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手法,南国之秋的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不上北国之秋。直抒胸臆,表达对北国之秋的眷念之情。
结构上
开门见山,奠定感情,为下文故都的秋的独特感受作铺垫;
前后呼应,表达对故国深沉的爱。
小院秋晨
秋槐落蕊
秋蝉残声
秋雨话凉
秋日胜果
具体画面有哪些?
情与景如何交融?
【思路】
1、说明景的特点:抓住意象,说明意象特点
2、关注景物中的人的情感:抓住主观性强的词语分析
3、往“神”上靠拢,说明表达效果。
4、情与景结合的方式——有我和无我
如何体现“清净悲凉”?
小院秋晨
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
高远、洁净,一尘不染,体现出清远疏朗的感觉
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细数一丝一丝的日光——
宁静、闲适,内心波澜不惊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衬托静谧
冷落萧条的“破屋”、蓝白冷色调的“牵牛花”、尖细且长的秋草
衰颓、冷落、萧瑟、悲凉
所描绘的景物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宁静、萧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悲凉。
为什么详细刻画一椽破屋?
故都旧院在北平最具居家的代表意义,它固有的清、净以及沧桑味,配合着北国自然的秋景,秋意也就更为浓烈与普遍。
人处故都所见的是院落的破旧,连花底还长着几根秋草,这些让人的清净悲凉的主观感受更为强烈。
秋士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对故都秋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寂廖、悲凉,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迟暮不遇之士
描写平民景象,清净悲凉,这是具有平民倾向,又颠沛流离之苦的知识分子的主观倾向。
《荷塘月色》
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伤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叠词、拟人、博喻、通感
《荷塘月色》
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伤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比喻、通感
中庸的思想美学——恰当好处
相通
清香
歌声
(嗅觉)
(听觉)
时断时续,隐隐约约
1
2
光影
名曲
(视觉)
(听觉)
光与影的和谐优美,写出月色的美好、柔和,烘托温馨、幽雅的氛围。
相通
1、紫藤萝花开了,那香气沁人心脾,仿佛也是淡紫色的。
2、红杏枝头春意闹
《荷塘月色》
品味字词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泻”:范围广,描绘出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
与“流水”相照应,化静为动,写出了月光的动态美,
且与“静静地”相配,更增加了月光流动的静谧感。
“浮”:动中有静,显示出雾的轻飘柔美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之态,营造了朦胧、静谧的境界
“洗”: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照耀下 的清新、鲜艳欲滴之状,
“笼”:写出月光下轻飘柔美的姿态。突出了月色朦胧、轻盈、清新、恬静
美丽的荷塘月色并没有给作者带来真正的欢乐,作者还是孤独的,这时候他想到了什么?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古代江南采莲习俗的热闹、风流、有趣,反衬现实生活的死寂、冷酷、无趣。“无福消受”暗示重新面对现实时作者的无奈和悲哀。
表现手法及效果:
由“忽然”引出一幅江南采莲图,至此由“实”到“虚”,开辟了一种与前文孤寂幽静相反的热闹欢乐的境界。一实一虚,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作者情感:
作者苦闷、忧愁、烦躁、困惑,这时候作者想到《西洲曲》和采莲,折射出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否定,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这个是时代变化在作者心灵的投影。
鉴赏散文的语言特色
【思路】
1、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复沓)、引用,借代等(然后顺着手法、结合内容往下说)
2、描写手法中的:白描、渲染、细节
3、用词特点(富有表现力):考虑叠词(音韵美),动词(准确、生动),形容词(形象、生动)——结合内容,举例说明
4、句式的特点:善用长句(丰富流畅);善用短句(精炼、紧凑、活泼);整句——包括排比、对偶(音韵和谐、气势贯通);散句(错落有致、自由活泼、富于变化,)长短相间,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具有典雅美)
5、语言风格:(豪放洒脱、朴实自然、轻快明丽、简洁凝练、含蓄蕴藉,华丽典雅,轻柔婉转)
6、音韵美——叠词、反复、整句、对偶,押韵
7、语体色彩——书面语(文言文):庄重典雅;口语、方言:生动活泼,地方色彩浓厚,具有生活情趣。
8、人称的使用(尤其注意第二人称)
景物一:赏析语段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1、拟人,赋予地坛以生命,照应前文地坛对自己的等待。
2、创造性地使用词语,打破常规。剥蚀、淡褪、坍圮、散落原本都是不及物动词,作者把它用作及物动词,使地坛因岁月流逝而客观的变化,变成了地坛有意为之,自主选择。
3、细节描写的对比。一方面是地坛的破败,一方面是老柏树的苍幽,野草荒藤的茂盛。彰显出生命本真不在于外在的浮华表象,而在于内心的坚韧和生机,从而让“我”看到了人生的真相。
景物二:说说景物的特点并体会划线句的作用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园子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景中寓理。借地坛的小昆虫与草木的形象来表达荒芜但是张扬着生命活力,以抚慰作者,虽然残疾却可以顽强而活。
①从内容角度:暗含了我与地坛的缘分与宿命的关系。“我”要像地坛那样地存在下去。
②从结构角度:总结上文,照应前文。
第七段的哲理暗示
夕阳映照着古园的坎坷之路,预示着人生道路坎坷,但仍就是光明的。当暮年之时,那些苦难令人自豪。
雨燕把天地叫得苍凉,隐含着落寞的人生必将爆发出无穷的力量。
孩子的脚印,让人充满希望。雪,表示纯洁
苍黑古柏站立多年,人应该在寂寞中前进,镇定顽强。
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预示遵循自然,平和安详。
即使生命结束也要照得灿烂,为生命留下诗意和坦然,以及曾经的芳华。
对待生命要踏实执着,尽力绽放自己的美丽。
归纳作者是如何把深沉的母爱描写在默默无言中的。
1、用无声的行动描写展示对母爱的理解。
2、用心理描写表现母爱的深度。
3、从“我”的角度,侧面烘托写出母爱的伟大。
多少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这样的总结,暗示了“我”的成长时时处处离不开母亲的爱,一个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而又奋然前行的人,必定蕴藏着母亲真挚的爱。这是对母亲的忏悔,更是对母亲的礼赞。
地坛

母亲
精神支柱
精神支柱
母亲和地坛融为一体:
地坛是“我”虚化了的母亲,告诉我要活下去;
母亲是“我”心中永远的地坛,告诉我该如何活下去。
地坛的物与地坛中的母亲启迪我实现生命的救赎。
赤壁赋
登泰山记
关于“赋”
赋是我国古代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为文赋;骈散结合;句式长短不齐,用韵错落有致,更多地表现了散文融景情理于一体的艺术特色。
关于“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分类: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④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说明,描写,记叙。
《赤壁赋》 赤壁之水月 历史之水月 哲理之水月
重点语句
各自特点 “变与不变”的辩证哲理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羡长江之无穷
抱明月而长终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造物者之无尽臧也,吾与子之所共适。
幽美、清爽、静谧、澄明、开阔
江山雄浑开阔壮美,永恒,万古长存,静静看着古今代谢
《登泰山记》 登泰山经过 观日出景象 沿途自然与人文景观
重点语句
各自特点 泰山日出的万千气象,气势磅礴。
①从京城到泰安
②登山的过程
登山路线:中谷,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山巅。
③登上泰山后(峰顶的风景)“泰山夕照图”: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待日出:
日将出: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正出: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旅程漫长,登山艰险,泰山山势高峻。
天门险峻。
登上山顶后所见的雄浑开阔,色彩鲜明,气势雄浑。壮美,令人心旷神怡
烘托泰山的高峻
以日观亭为参照,介绍了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的方位,然后写所见都是“唐显庆以来”的石刻,再古老的已经模糊或缺失,表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
《赤壁赋》为文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
《登泰山记》用笔俭省,精练雅洁,描写景物富有特色。
请仿照示例,从两篇中各选精要传神文字加以品评。
【示例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点评:写出自身融于自然之中的超然之感,仿佛遗世独立,与万物化为一体。从中可以感受到“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的快乐、适意,还有在广阔天地之间超脱世俗羁绊的自由、从容。
【示例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点评:写出初至山头一刹那的感受: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冰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动感,一个“负”字,赋予“苍山”以生命,使之人性化,新颖传神,境界全出;而苍山上的雪反照的日光照亮着天南,形象生动地写出积雪的光彩。
“主客问答”是赋体文章的特色,在文中也是儒道的对话,是苏轼内心两个自我的辩论。再读文章,各找出两处体现儒与道思想的语句,并体会苏轼的复杂情思。
《赤壁赋》 语句 情思
儒家思想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道家思想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以美人比君,可见忠君之殷切;情怀悠远,思为世用,建功立业,成就人事
客的观点和情感是苏轼日常的感受和苦恼。沉郁,充满人世沧桑、吾生有崖的感慨。

渴望冯虚御风,超尘出世,顺乎自然,获得精神的超脱
主人苏子所抒发的则是他超脱地俯察人与宇宙之后的哲学的领悟。达观,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姚鼐在《惜抱尺牍》中说:“以考证累其文,则是弊耳;以考证助其文之境,正有佳处。”桐城派的文章有“重学问和考据”的特色,这是一篇学者游记,请找出文中的考证文字,并说明其作用。
姚鼐文章,讲究“义理、考据、辞章”,此处正是“考据”之风的体现。对于姚鼐,这种“考据”内容与游记、写景的结合,是一种有意识的文学创作,体现了他对于一种“学者式”的散文之美的追求。
中谷饶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穿插考据,学者气质
“士”作为国家根本利益的维护者、精神家园的守护者要完成其历史任务,就只能倾尽全力于理想人格的建构,把心灵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宇宙的和谐融汇起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潘知常《中国美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