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同步训练: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同步训练: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4 15:51: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追溯背景
  这两篇科普短文选自阿西莫夫的代表作《新疆域》。阿西莫夫在本书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这两篇短文被编排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说明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相互参照阅读。
文章主旨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证明了大陆漂移说;被压扁的沙子,证明了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这一切说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证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结构图示
严谨求实
考点提炼
说明顺序及其作用
[问题] 结合全文,分析《恐龙无处不有》一文的说明顺序及其作用。(对应训练见第5题)
[点拨] 此类题目可按以下步骤作答:①判断文章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还是逻辑顺序;②根据各种说明顺序的常见作用,结合文章内容作答。
[解答] 本文采用的是逻辑顺序。文章先提出问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南极去的 然后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接着介绍“板块构造”理论并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有”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另一个有力证据。作用: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更有利于人们认识和了解“板块构造”理论,使文章脉络更加清晰。
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老人小心翼翼地打开了那个布满褶皱的羊皮纸包,里面是一个结构十分致密的物件。关于这一物件的由来,可以追sù到四十年前的某一天。这一天,老人和战友正在执行一项原本天衣无缝的计划,但由于叛徙的出卖,计划失败,战友全部牺牲,这一物件也遗失了。在这场令人震惊的结难中,只有老人活了下来。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小心翼翼(  )  褶皱(  )  追sù(  )
(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改为           改为    
2.给下列句子选填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
(1)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    ,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
(2)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    。
(3)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    。
A.细密 紧密 熔化     
B.致密 严密 溶化
C.致密 紧密 熔化
D.细密 严密 溶化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北京的新老建筑和谐衬托,相得益彰。
B.这个构思天衣无缝,简直无懈可击。
C.这幅画把儿童活泼有趣的神态画得惟妙惟肖。
D.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以宏阔的背景、惊心动魄的情节、绚丽震撼的视听效果,让观众感觉焕然一新。
4.(2020黔东南)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如何确诊 新闻报道中常提到确诊病毒感染的诊断手段“核酸检测”。那么,什么是“核酸检测”呢     ,    。    。    。    ;如结果呈阴性,则表明被测试者可能并没有感染这种病毒。
①“核酸检测”指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检测被测者体内是否存在某种病毒的核酸
②如结果呈阳性,则表明被测试者体内存在该种病毒
③病毒主要就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
④核酸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的总称
⑤主要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是生命的最基本物质之一
A.①②③⑤④ B.④①③⑤② C.④⑤③①② D.①④⑤③②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跟着植物去探矿
江 南
①有一种野生石竹,繁殖能力极差,所以这种花都是“独来独往”,大约一百平方米才有一株。但在1985年,科学家在胶东三山岛附近发现了大量连片生长的野生石竹,让人大惑不解。经过五年的调查研究,科学家竟然发现此处的地下有储量丰富的金矿!
②除了石竹花之外,还有一些植物能带你找到金矿。比如沙漠中的蒿子和兔唇草就被称作“金草”,因为在这两种植物生长茂盛的地方,地下极有可能藏有金矿。此外,野薤子、杉木、铁芒萁、凤眼兰等,都是金矿的“引路者”。有的植物更是“金玉其外”,澳大利亚科学家在2013年发现一些桉树的叶子上有很多金色的斑点,感到非常奇怪,于是检测了其生长的土壤,意外地发现地下有一座金矿。因为植物的根会吸食金子的微小成分,并将其稀释,传导至它们的脉络系统内,而叶子是聚集密度最大的部分,于是在叶面形成了较大的结晶,所以看起来就是金光闪闪的。
③不仅仅是黄金,银、铜、锰、铁、锡、硒等元素都可以通过植物“引路”找到矿藏。如羽扇豆长得茂盛的地方,地下可能有锰矿;紫云英开出浅红色花朵,或喇叭花大量生长的地方,地下可能有铀矿;当三色堇花的蓝、黄、白三种颜色特别鲜艳时,地下可能有锌矿;针茅草或锦葵大量生长的地方,可能会有镍矿……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共有七十多种植物常作为找矿人员的“向导”。
④那么,这些植物指示矿藏的原因是什么呢 原来,地下矿藏经过地下水的冲蚀、溶解和搬运作用后,大量游离元素渗入表层土壤。植物庞大的根系除了吸收氮、磷、钾等必需的矿物质外,还会吸收其他元素,并大量储存在自身内部,同时表现出一些与众不同的外部特征。至于吸收哪些元素,就要看植物的“喜好”了。如海州香薷最喜欢“吃”铜,所以在这种植物生长茂盛的地方,极有可能隐藏着一座铜矿。
⑤利用植物找矿,在我国古代早有文字记载。《荀子·劝学》说“玉在山而草木润”,最早记录了矿藏和植物生长的关系。公元三世纪的《文子》中曾说:“山有宝玉,木旁枝皆下垂。”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本地理专著《地镜图》记载更为详尽:“草茎赤秀,下有铅;草茎黄秀,下有铜器。”唐朝文学家段成式在他的《酉阳杂俎》中也记载说:“山上有葱,下有银;山上有薤,下有金;山上有姜,下有铜、锡。”直到几百年之后,世界上其他国家才开始有了这方面的记载。比如罗马帝国时期,人们通过堇菜和海石竹(后来这两种植物被称为“锌草”)在德国的亚琛附近找到了锌矿;公元17世纪左右,在约克郡吉斯巴勒,英国的查洛纳爵士兄弟通过栎树矮小粗壮的树干和深绿色的叶子找到了一个铝矿。
⑥真正把植物找矿作为一项科学技术并运用于实践的是苏联科学家特卡利奇,他最早提出了植物地球化学概念,并在1938年将其应用于找矿行业中,之后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和新西兰等国家将其逐渐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科学家在科罗拉多高原上利用桉树找到了五个铀矿;1963年,我国科学家周德忠、陈再演利用大叶醉鱼草找到了汞矿。
⑦大自然中的植物真是奇妙无比,不但绿化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还热情地引路,帮我们寻找地下无穷的宝藏。那就让我们跟着植物,去探矿吧!
5.选文的说明对象是       ,说明顺序是      。(2分)★
6.选文第①段有哪些作用 (3分)


7.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8.选文第⑦段中的加点词“引路”有什么表达效果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怎样的特点 (4分)

9.大自然中的植物真是奇妙无比,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生活环境,还启迪了人类智慧,以另一种方式为人类服务。请举出植物启迪人类智慧的另外两个例子。(4分)


答案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1)yì zhě 溯 (2)徙—徒 结—劫
2.C 
3.[解析] D A项,“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B项,“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C项,“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D项,“焕然一新”形容出现了崭新的面貌。这里用来形容科幻电影带给观众的感觉,不恰当。此处应用“耳目一新”。
4.[解析] C 横线前一句“什么是‘核酸检测’呢”提出疑问,后面的内容是回答。而要弄明白什么是核酸检测,先要弄明白什么是核酸。从选填的五个句子中,可知④⑤两句承接问题而来。接下来分析①②③句,会发现①②句说的就是核酸检测及其结果,也和后面的“如结果呈阴性”衔接,③句应放在①②句之前,承接对核酸的介绍,来说明病毒的主要成分之一就是核酸。因此,正确的顺序应该是④⑤③①②。
5.植物和矿藏的关系 逻辑顺序
6.[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文开头段的作用。本文第①段写科学家发现在一处大量连片生长的野生石竹的地下有储量丰富的金矿,由此引出了说明对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案] 开头段通过叙述科学家调查研究大量连片生长的野生石竹并发现金矿之事,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7.[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第③段画线句有“七十多种”这一数字,故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能帮助人们找矿的植物之多;“作为找矿人员的‘向导’”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植物”比作“向导”,说明了植物在探矿中的重要作用。
[答案] 运用了列数字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能帮助人们找矿的植物之多,以及植物在探矿中的重要作用。
8.[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及其作用。“引路”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大自然中的植物能带领我们找到地下无穷的宝藏,语言生动形象。
[答案] “引路”意为带路,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们可以利用植物找到矿藏。将道理寓于形象之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9.[解析] 本题考查课外知识积累。举出大自然中的植物启迪人类智慧的例子即可。
[答案] 示例:根据荷叶的形状,人类发明了雨伞;由攀爬时手被草叶边缘的齿划伤得到启发,人类发明了锯;受蒲公英的启发,人类发明了降落伞;等等。(答出两个即可)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