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最后一次讲演
文章主旨
本文围绕李公朴被害事件,揭露了反动派的无耻暴行和虚伪本质,赞颂了烈士的斗争和牺牲精神,号召人民与敌人斗争到底。
结构图示
考点提炼
对比手法及其作用
[问题] “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 有什么作用 (对应训练见第10题)
[点拨] 对比是指把两个对立的事物或把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对比手法的作用主要有: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使形象更鲜明、主题更突出、感情更强烈等。
辨析对比手法及其作用类题目的常见答题模式为:将……与……对比,突出了……,更好地表现了事物……的特征/人物……的形象/人物……的感情。
[解答] 对比手法。这句话把反动派与李公朴进行对比,以反动派的“无耻”衬托李先生的“光荣”,又以李先生的“光荣”反衬反动派的“无耻”,两者互相作用。在强烈的对比中,表现出对反动派的愤怒与蔑视、对李先生的赞扬,充分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大义凛然、爱憎分明的爱国主义感情。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桩(zhuāng) 诬蔑(miè) 卑劣(lüè) 挑拨离间(tiǎo)
B.捶击(chuí) 蛮横(héng) 赋予(yǔ) 义愤填膺(yīng)
C.恐怖(bù) 舆论(yú) 卑鄙(bǐ) 慷慨激昂(kǎi)
D.悲愤(fèn) 遭受(zāo) 氛围(fèn) 无耻之徒(chǐ)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叠起,形势紧张。
B.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
C.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奋痛恨。
D.你们看见联大走了,学生放署假了,便以为我们没有力量了吗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班长的挑拨离间下,王辉和吴军终于和好如初了。
B.上课迟到了,他向老师喊了一声“报告”后,赶紧偷偷摸摸地回到座位上。
C.爱好和平的各界人士对其以强凌弱的行径义愤填膺,纷纷对其进行了严厉的谴责。
D.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今天一千多到会的青年聆听了闻一多先生的演讲。
B.福楼拜家的客厅里常常回荡着爽朗的笑声和深情的眼神。
C.李公朴之所以被特务们暗杀,是因为他用笔写出了人民的心声,用嘴说出了人民的心声造成的。
D.雾霾天气不仅大大影响了城市的空气质量,也加剧了城市的交通拥堵。
5.(2021自贡)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赤子之心是助人实现理想的正能量。 而赤子之心则能赋予我们追求理想的执着。
①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即有大成就的人都有一颗婴儿般的心。
②他们选择职业时,仅看到行业的光鲜和收入的可观,却看不到背后的辛苦和压力。
③这样的人一旦遇到困难就会灰心丧气,停步不前,何谈实现理想
④但是,许多年轻人是从功利的角度确立目标的。
A.④②③① B.①④②③ C.②④①③ D.④②①③
◆课内精读
阅读“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回答问题。
6.选文中的“你们”“我们”各指的是谁 交替使用两种人称有什么作用
7.试分析“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一句的含义,并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8.选文第2段举希特勒、墨索里尼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让人文之光照亮未来
赵应云
①最近,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在社会各界特别是社科界引起热烈反响,再次引发人们对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精神的关注与思考。
②人文浸润科技,科技传播人文。科学与人文历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共同构筑起人类文明的大厦。做新时代的追梦人,要有对科学精神的追求与崇尚,也要有人文情怀的涵养与修为。
③让人文之光照亮民族复兴之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除了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的硬实力外,也离不开以国家凝聚力、民族创造力、文化感召力等为重要内容的软实力。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让民族精神、国民素质缺位,而应兴民族之人文、启民众之精神。清华大礼堂有一块“人文日新”的牌匾,就是提醒人们要常怀人文之心。人文思想之光,可以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我们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并对民族未来有更理性的把握,从而点燃实现梦想的激情与希望。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民族复兴,更要弘扬人文精神。要通过加强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地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让世界更全面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明。
④让人文之光照亮社会进步之路。一部人类文明史,一方面记述着科学技术创造的无数奇迹,另一方面也烙印着人文社会科学不断演进的足迹。从“诸子百家”到“二十五史”,人文之光烛照中华民族数千年,今天依旧给我们温暖和力量。“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说过:“一个理性的时代会在人类的进步发展中产生。在这个时代中,不仅是存在决定意识,而且人类的高尚思想追求将影响世界。”建设一个如晨曦般澄明、如日升般进步的社会,如果缺乏精神的滋养和引领,社会文明将失去自己的内核和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塑造民族品格,将直接影响社会进步的水平和文明的程度。
⑤让人文之光照亮公众生活之路。古人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精神不但可以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而且通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可以带来认知社会的新视野和新境界。培养人文情怀,不仅仅要读文史哲,更要培养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对真理的探索和敬畏,对信仰的执着和坚定。新时代需要造就知识丰富、情操高尚、意志坚定、素养深厚、人格健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不是只有物质生活、缺乏精神生活的“单面人”。让人文精神照进现实,并照亮每个人的心灵世界,这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⑥我们要深刻认识人文精神对个人对社会之“大用”,对国家对民族之“大用”,通过涵养人文精神,更好地激发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人文之光照亮复兴征程、照亮民族未来。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05月18日)
9.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10.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有什么作用 (4分)★
1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3分)
12.“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最醒目的标识之一。”这两句话放在文中哪里最合适 请说明理由。(4分)
13.大江中学八年级将开展“走近闻一多”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下面是介绍闻一多先生的一段话,请按要求进行修改。
他向往民主,反对独栽,把对祖国的一腔热情,用恰当的行动体现得淋漓尽致。现实虽然如“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他却愿意付出生命,沸腾人们心中激昂的热血,愿意付出生命,唤起人们对反动势力的斗志。
①语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
②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修改。
③画线句有一处标点错误,请修改。
(2)请结合闻一多的特点,根据下联补写上联。
上联:
下联:博学多才造诣精深
(3)学校准备邀请本市著名的闻一多研究专家黄教授于3月18日下午2点来学校报告厅,就“闻一多先生精神风范”做一次主题讲座。请你以校学生会主席的身份对他进行电话邀请。(80字左右)
(4)请仿照画线句,在横线上再写一句赞扬闻一多先生的话。
你是一束光,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在失望中抓住自我;
。
14.课文第4段中三个“他们……”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直接痛斥反动派的无耻行径,增强了批判的语气,强烈地表达了闻一多先生的愤怒之情。请你也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100字左右)
[课文片段] 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怎样长的!
答案
13 最后一次讲演
1.[解析] C A项,“劣”应读“liè”;B项,“横”应读“hèng”;D项,“氛”应读“fēn”。
2.[解析] B A项,“叠起”应为“迭起”;C项,“悲奋”应为“悲愤”;D项,“署假”应为“暑假”。
3.[解析] C A项,“挑拨离间”指引起是非争端,使别人不和。贬义词,用在此处与语境不符。B项,“偷偷摸摸”形容瞒着人做事,不敢让人知道。此处形容手脚动作轻,应该用“轻手轻脚”。D项,“趋之若鹜”指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形容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种事物(含贬义)。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4.[解析] D A项,语序不当,应把“到会的”移到“一千多”前面;B项,搭配不当,“回荡”和“眼神”不能搭配,可删去“和深情的眼神”;C项,句式杂糅,可删去“造成的”。
5.[解析] B 通读文段可知,文段谈论的中心话题是“赤子之心”。①句紧承文段前句,引用孟子的话解释“赤子之心”的含义;④句转折,指出许多年轻人从功利角度确立目标,接①句;②句紧承④句,具体叙述他们选择职业的标准;③句紧承②句,谈论这种人遇到困难的表现,与文段末句在语意上形成对比。综合以上分析可知正确的排序应为①④②③。
6.“你们”指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我们”指包括作者在内的进步人士及爱国民众。用“你们”,对敌人正面指斥、揭露,显示出作者毫无畏惧,直接向敌人挑战,向敌人发起攻击,流露出极其愤怒的感情和轻蔑的态度。鼓动人们团结斗争时用“我们”,表现出讲演者与群众亲密的、战友般的感情。交替使用两种人称使得对比鲜明,更显出讲演者感情的鲜明,立场的坚定。
7.杀死李公朴吓不倒人民,会有更多的人不畏牺牲,起来斗争。其中蕴含着作者对敌人的愤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8.希特勒、墨索里尼都是反人民的势力的代表,他们最后都被人民打倒了。作者以他们为例,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既给国民党反动派、特务以沉重打击,又给人民以信心,鼓舞了人民的斗志。
9.[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章的中心论点。本文的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答案] 让人文之光照亮未来。
10.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文章第④段主要论述了“让人文之光照亮社会进步之路”的观点,段落前半部分从正面进行论证,“如果缺乏精神的滋养和引领,社会文明将失去自己的内核和灵魂”这句话从反面进行论述;通过正反对比,强调“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塑造民族品格,将直接影响社会进步的水平和文明的程度”,从而论证了中心论点。
11.本文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论述的:让人文之光照亮民族复兴之路;让人文之光照亮社会进步之路;让人文之光照亮公众生活之路。
12.放在第⑥段开头最合适。因为这两句话是总说人文精神的意义的,而第⑥段也是谈人文精神的意义,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论述。同时第⑥段是对全文的总结,这两句加进去,使论证更加完整。
13.(1)①独栽 独裁
②将“虽然”放在“现实”前面。
③将“热血”后的逗号改为分号。
(2)示例:爱国爱民义无反顾
(3)示例:黄教授,您好!我是大江中学学生会主席××,我校想邀请您于3月18日下午2点到我校报告厅,为同学们做一次关于“闻一多先生精神风范”的主题讲座,不知您是否有空
(4)示例: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黑夜,引领着国人,在危难中奋起抵抗
14.示例:诵读经典,“怎么读”重要,“读成什么样”也重要。在品味与诵读过程中,如果深切领悟到古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体会到古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感受到古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并能把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继承、发扬下去,就意味着读出了真意,读出了滋味。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