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壶口瀑布
文章主旨
本文描摹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的赞美和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结构图示
考点提炼
借景抒情
[问题] “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这段话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有什么作用 (对应训练见第12题)
[点拨] 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包括因事缘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史抒怀等。借景抒情,首先,要对景物细致观察、逼真描写,为抒情打好基础。其次,要把真切的感受融入所写景物中,做到情景交融。最后,要把立足点放在抒情上,写景是次,抒情是主;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
[解答] 这段话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壶口瀑布的各种情状,展现了壶口瀑布的柔美壮观,表达了作者对壶口瀑布的赞美之情。
拓展链接
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黄河奔流至此,河口忽然收束,在不到五百米的距离内,河面宽度从数百米急剧收窄为二三十米,河水流速陡增,势若万马奔腾;同时,河水从二十多米的高处,飞速跌落至直径五十余米的大石潭中,声如洪钟巨雷,形成罕见的奇观。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弥漫(mí) 乘隙(xì) 驰骋(chéng) 推推搡搡(sǎng)
B.雾霭(ǎi) 凝重(níng) 寒噤(jīn) 怒不可遏(è)
C.汩汩(gǔ) 潺潺(chán) 霎时(shà) 如丝如缕(lǚ)
D.出轧(yà) 打旋(xuán) 迂回(yū) 挟而不服(xié)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告诫 洪蜂 从从容容 至柔至和
B.水幕 龙槽 奋力抗争 以力相较
C.滩壁 漩涡 浑厚庄重 搏大宽厚
D.刹那 铸就 浪沫横谥 窟窟窍窍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云台山有落差巨大的云台瀑布,游客在远处就能听到震耳欲聋的轰鸣声。
B.省纪委发布通知,要求官员到基层开展工作不能前呼后拥、大造声势,而应以轻车简从为佳。
C.小刚听了小明的一番话怒不可遏,刚要反驳,却被同桌岔开了话题。
D.夜幕降临,霓虹灯照亮了四通八达的立交桥,也照亮了鳞次栉比的街道。
4.下列对语法知识的分析与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
B.“前呼后拥”“跌得粉碎”“枯水季节”“铸成性格”分别是并列短语、主谓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
C.“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句中的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
D.“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我寻找飞瀑”。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凭栏眺望,但见巨瀑似布如帛,汹涌澎湃。 。 。 。 。
。
①顺着弯弯曲曲的石径,我们又来到峡谷底
②溅起的水珠高五六丈,闪银亮玉,极为壮观,仿佛那是无数晶莹透亮的珍珠在阳光下跳跃
③瀑水由悬崖直泻入潭中,气势磅礴
④瀑布那强有力的节奏,如同一支交响曲在我耳边回荡,它的美是无法形容的,它是一颗未经雕琢的钻石,那样晶莹,那样纯朴
⑤从下往上看,瀑布就像一块巨大的白纱披在青山少女的肩上,又似老人白雪般的银发一落千丈
A.①③②⑤④ B.③②①⑤④ C.③②④①⑤ D.①③⑤②④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6.作者先后两次观看壶口瀑布,根据文章具体内容,填写下表。
次数 观瀑时间 观瀑角度 描写详略 瀑布共同特点
第一次
第二次
7.具体说说“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一句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德天瀑布记(节选)
赵丽宏
①无风,无雨,无雾。蓝天下群山叠翠,几片白云凝固在若有若无的峰峦间,路边的兰草和头顶的桉树叶纹丝不动。不远处的归春河,是中越边境的界河,河道曲折,蜿蜒而下,河水澄澈如水晶,温润如碧玉,在我的视野中缓缓滑动。天地间,仿佛只写着两个字:幽静。
②然而静寂中却有奇异的声响传来,使人忍不住屏息谛听。这声音来自极遥远的地方,虽然不大,却浑厚深沉,如无数幽囚在深山中的男子,不停地呐喊吟唱,歌声翻越崇山峻岭,一阵高,一阵低,隐隐而来,越往前走,声音便越大,如山谷中林涛喧腾,夹着风雨哗然而至。随着这奇异的声音不断增强,心中的疑惑也如云雾旋绕。被树荫隔断的远山中,分明正奔腾着千军万马,天地间回荡着马蹄和金戈的撞击,交织着号角的呜咽和人马的嘶喊……
③绿荫中白光一闪,眼帘豁然大开。河道尽头,群山壁立,一挂瀑布自天而降,如一道巨屏,气势万千地横陈在绿色的崖壁上。那震撼天地的巨响,是高山流水的声音,是瀑布的喧哗。这就是德天瀑布,是我追寻的目标。瀑布还在远方,然而那浩大的气势已经逼人。瀑布看上去洋洋洒洒,层层叠叠,宽阔的流水从绿树丛生的山顶跌落,在山腰间受阻,又分成几叠飞泻而下。从远处看,瀑布形成的过程似乎优美徐缓,流水以柔婉的姿态舒展在天地间,仿佛是一列宽银幕,正放映着一幕浪漫的流水交响曲。然而听它们的轰鸣,便可想见,那流水是怎样的一种规模和气势。
④沿着归春河畔的小路,迎着越来越响的轰鸣声,一步步走近大瀑布。呈现在我眼帘中的德天瀑布,奔腾犹如天缸倾翻,大水滔滔滚滚,轰然而下,像要淹没整个世界。然而山下早已为瀑布准备了落脚之地,流水泻入深潭,翻卷起一簇簇雪浪,飞溅起一缕缕水雾,气势汹汹,最终却还是循规蹈矩,在阔大的水潭里盘旋了片刻,又匆匆涌入河道,缓缓向下游淌去。这样的景象,已经持续了多少年 一亿年 一万年 还是千百年 当地的友人告知,这瀑布,古已有之,归春河流淌了多少年,这瀑布就奔泻了多少年。不知多少代居民在水声中老去,瀑布却长流不竭,永远像活泼的孩童,像雄姿英发的男子汉,保持着勃勃生机。
⑤随友人坐上竹筏,筏子逆流而上,渐渐靠近瀑布。在阔大的瀑布面前,我们的筏子是漂浮于水面的一只小甲虫,游动得小心翼翼,唯恐被急流颠覆。我的周围,轰鸣的水声和飞扬的水雾笼罩了整个世界。瀑布前有一组岩石从水底崛起,色泽斑驳,形状怪诞,如一头巨大的异兽浮出水面,对着瀑布昂起脑袋,似乎在追寻那空中的水流。飞泻的瀑布劈头盖脸打来,溅起漫天飞雪,而那异兽犟头倔脑,毫不退缩,任凭浪花击打。瀑布和异兽,就这样对峙着,异兽,永远也无法登临山巅,而瀑布,大概也无法将它赶走。
⑥“看,彩虹!”
⑦筏子上有人惊呼。无须指点,坐在筏子上的人都看见了出现在阳光和水雾中的奇观。一座七彩虹桥,在朦胧的水雾中凌空而起,一端在水花飞溅的瀑布底部,一端升入飘忽迷蒙的空间,任凭波流翻涌,水声如雷,那光彩斑斓的虹桥却在空中浑然不动,像是在等候游人上桥登空,步入仙境。在瀑布前,只要有阳光和雾气,这彩虹就不会消失。
⑧瀑布下的水流汹涌激荡,筏子再也无法向前,只能原路折返,回到岸上。从瀑布北侧的小路拾级上山,来到瀑布背后的山顶。轰鸣的水声仍在耳畔回旋,眼前的景象却已经迥然不同,但见一片明澈如镜的平湖,倒映着蓝天白云,衬托着起伏逶迤的远山,湖中小岛丛生,花木葳蕤,彩色的鸟雀从平静的水面上掠过,清可见底的水中,鱼群来往穿梭。谁能想到,那惊天动地的大瀑布,距离这世外桃源般的静水,只有几十米。
⑨这瀑布,以一潭静深蕴万千磅礴,在这里飞泻了千年万年,轰鸣了无数个春秋,只为向世人启迪:天籁,是世间最永恒的激情。
8.阅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4分)
立足点 观察角度 景物特点
河畔小路 远眺 瀑布:①
② 瀑布:滔滔滚滚,轰然而下
③ 平视 岩石:色泽斑驳,形状怪诞
仰望 虹桥:④
瀑后山顶 俯瞰 平湖:明澈如镜,恍若桃源
9.文章第①段描写环境的幽静有何作用 (4分)
10.请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1.作者在欣赏德天瀑布的过程中,时时传达着他的情感与思考。结合语境,说说你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4分)
12.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有什么作用 (3分)★
13.有人说:“看照片同样可以欣赏德天瀑布,完全可以替代《德天瀑布记》这类游记作品的阅读。”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请结合本文内容及链接材料,简述理由。(4分)
链接材料 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选自《壶口瀑布》)
14.学习了本文后,班上开展了以“巡礼黄河”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请你为主持人设计一段关于本次活动的开场白。
(2)观察右边黄君璧的画作《飞瀑雷鸣》,写一段解说文字,至少用上一个成语。
17 壶口瀑布
1. C A项,“骋”应读“chěnɡ”;B项,“噤”应读“jìn”;D项,“轧”应读“zhá”。
2. B A项,“洪蜂”应为“洪峰”;C项,“搏大宽厚”应为“博大宽厚”;D项,“浪沫横谥”应为“浪沫横溢”。
3. D “鳞次栉比”指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形容房屋等密集。句中用来形容街道,用错对象。
4. A B项,“跌得粉碎”是补充短语;C项,句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D项,句子的主干应为“我想寻找飞瀑”。
5. B 文段开始总写“巨瀑”,那么接下来一定从瀑布入手。仔细阅读所给句子,③句与前面句子衔接紧密,故③句为第一句。②句具体写“瀑水”,接③句。再综合起来看①⑤句,肯定是先到峡谷底,再从下往上看,故⑤句紧承①句;④句从视觉转入听觉,也是全段的总结句。据此,正确的排序应为③②①⑤④。
6.
次数 观瀑时间 观瀑角度 描写详略 瀑布共同特点
第一次 雨季 远眺 略写 气势磅礴、壮丽
第二次 枯水季节 近观 详写
7.起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个问句既是对上文所描写的壶口瀑布所显示出来的磅礴、雄壮气势的赞美,也巧妙地完成了由写景到抒情的过渡。
8.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第①空,根据第③段中的“瀑布看上去洋洋洒洒,层层叠叠”可得出“洋洋洒洒,层层叠叠”。第②空,根据第④段中的“沿着归春河畔的小路,迎着越来越响的轰鸣声,一步步走近大瀑布”可得出“近观”。第③空,根据第⑤段中的“随友人坐上竹筏,筏子逆流而上,渐渐靠近瀑布”可得出“河中竹筏”。第④空,根据第⑦段中的“那光彩斑斓的虹桥却在空中浑然不动,像是在等候游人上桥登空”可得出“光彩斑斓,浑然不动”。
[答案] ①洋洋洒洒,层层叠叠 ②近观 ③河中竹筏 ④光彩斑斓,浑然不动
9. 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联系下文可知,本段描写环境的幽静与下文描写德天瀑布的喧腾磅礴形成对比,并与第⑧段中的“谁能想到,那惊天动地的大瀑布,距离这世外桃源般的静水,只有几十米”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答案] 与下文德天瀑布的喧腾磅礴形成对比;与文章结尾写瀑布背后山顶的静水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10.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泻”指很快地流,在句中表现了瀑布流速非常快的特点。“翻卷”写出了德天瀑布的水量之大。“飞溅”写出了德天瀑布的冲击力度之大。“气势汹汹”把德天瀑布人格化,这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几个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德天瀑布奔腾汹涌、气势磅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德天瀑布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答案] “泻”写出瀑布流速之快,“翻卷”“飞溅”写出德天瀑布的水量之多、冲击力度之大,“气势汹汹”则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德天瀑布的气势之盛、不可阻挡。这几个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德天瀑布奔腾汹涌、气势磅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德天瀑布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11. 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这句话把德天瀑布比作“活泼的孩童”“雄姿英发的男子汉”,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联系本句中“长流不竭”“保持着勃勃生机”可知,此处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德天瀑布古老却又年轻、永远奔腾磅礴、充满勃勃生机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德天瀑布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居民在水声中老去,瀑布却长流不竭”,在对比中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
[答案] 运用对比、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德天瀑布古老却又永远年轻、永远奔腾磅礴、充满勃勃生机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德天瀑布由衷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
12. 本文从不同的视角,给读者呈现了声响如雷、气势磅礴的德天瀑布,七彩虹桥,以及明澈如镜的平湖等景观,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德天瀑布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因此在抒情方式上属于借景抒情。
[答案] 借景抒情。本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德天瀑布的磅礴气势和勃勃生机,由此抒发了作者对德天瀑布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13. 本题考查个性化解读。对于这种观点,应持否定态度。因为游记与照片不同,照片是客观的,是静态的,主要靠形象、构图、光线的组合来表现事物。而游记则不同,除了描绘景物之外,还会运用借景抒情的写法表现作者的某种感情。如本文与链接材料都写瀑布,调动听觉和视觉两种感官,向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富有活力的瀑布图,不仅表现了瀑布的形态、声音,还表达了作者对瀑布的喜爱和对大自然伟力的赞美之情。除此之外,游记还有一定的知识性,读者能从中获得知识积累。如本文中“不远处的归春河,是中越边境的界河”一句,提到了归春河的地理位置,使读者获得知识积累。这些都是照片所不具备的。
[答案] 示例:不同意。游记与照片不一样,它比照片要丰富得多。照片是静态的,靠形象、构图、光线来表现事物;而游记则是动态的,不仅写出了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还渗透着作者的情感。以本文和链接材料为例:首先,本文和链接材料写瀑布落下,都从听觉、视觉的角度展开,展示的是一幅动态的瀑布图,表现的是瀑布的形美、音美、力量美。其次,具有“画外”之音,表达了作者对瀑布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以及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考与感悟。此外,游记还具有知识性,读者能从中获得相关知识。如本文谈到归春河的地理位置,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以上这些是看照片所无法获得的。
14.(1)示例: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它奔腾不息,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中华文明。今天,就让我们做一次黄河文化的巡礼,去捡拾那些积淀着文明印记的文化珍宝,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黄河情。
(2)示例:画作由瀑布、树木、山崖等构成。银色的瀑布如泛起的雪涛向高崖下猛扑,传来震耳欲聋的轰鸣,大有雷霆万钧之势。瀑布下方水汽氤氲,上方源流蜿蜒,与瀑布的勇猛强悍相互映衬,显出刚柔相济的特色;而旁侧的瀑布半掩半露,与主体瀑布相得益彰,再添一层气势。整幅画作气韵生动、气势磅礴、浑然一体,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厚独到的艺术造诣。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