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复习测试题(含答案)
(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第一部分(24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迸溅( ) 忍俊不禁( ) zhù( )立 chàn( )悔
2.补写出下列空缺的诗句、作者。(10分)
(1)相信吧, 。 (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念天地之悠悠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3)造化钟神秀, 。荡胸生曾云, 。 (杜甫《望岳》)
(4)不畏浮云遮望眼, 。 (王安石《登飞来峰》)
(5) ,柳暗花明又一村。 ,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
(6) ,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7)烟笼寒水月笼沙, 。 (杜牧《泊秦淮》)
3.依次填入语段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野草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平凡和普通的植物,但却具有最顽强的生命力。野草是有灵性的,有春的绚丽,有夏的 ,有秋的 ,更有冬的 。
A.泼辣 蕴蓄 丰硕 B.丰硕 蕴蓄 泼辣
C.蕴蓄 丰硕 泼辣 D.泼辣 丰硕 蕴蓄
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请客 ——这是应该的。”于足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
B.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C.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D.我实在描写不出,只能借用白居易的两句诗‘“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来概括了。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A.这篇作文真难写。我用了整整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才写好交卷。
B.我们应当认真研究和解决同学的倡议。
C.张老师的一席话把我之前的顾虑全赶跑了。
D.几个学校的中层干部就近期的德育工作发表了很好的意见。
6.体会下面一段话中老师和学生的对话,回答问题。(4分)
老师催促学生交作业,他扬了扬手上的作业木,问:“都交齐了吗 不会有漏网之鱼吧 ”有位学生怯怯地说:“老师,那条鱼明天自投罗网可以吗 ”
(1)老师话中的意思是什么 (2分)
(2)学生话里的意思是什么 (2分)
第二部分( 36分)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7—11题。(13分)
【甲】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乙】赠从弟(其二)
[东汉]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丙】
宗承,字世林,南阳安众人。承少而修德雅正,确然①不群,征聘不就。闻德而至者如林。魏武②弱冠,屡造其门。值宾客盈门,不能得言,乃伺承起,往要之,捉手请交。承拒而不纳。后为司空③辅汉朝,乃谓承曰:“卿昔不顾吾,今可为交未?”承曰:“松柏之志犹存。”魏武不说,以其名贤,犹敬礼之。命其子④修子弟礼,就家拜汉中太守。魏武犹以旧情介意,薄其位而优其礼,就家访以朝政,居宾客之右。
(选自《楚国先贤传》)
【注释】①确然:刚强的样子。②魏武:曹操。③司空:官名,分掌宰相职能。④其子:指曹丕。
7.阅读甲乙诗文,用诗中词语填空。(2分)
《赠从弟》中寒风“ ”、冰霜“ ”,可看作是对甲文“岁寒” 的具体描写。
8.“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富有气势,请做赏析。(2分)
9.为下列句中“就”字选择恰当的解释。(3分)
(1)征聘不就 ( )
(2)就家拜汉中太守 ( )
(3)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 ( )
A.从事 B.就职、赴任
C.完成 D.前往
10.对丙文中画线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闻德而至者如林。魏武弱冠,屡造其门。
理解:听闻宗世林德行而到他家(拜访)的人很多。曹操成年后,多次到他家拜访。这 样写,从侧面表现了宗世林品德高尚,受人敬重。
B.魏武不说,以其名贤,犹敬礼之。
理解:曹操不高兴,但因为自己有贤德的美名,所以对宗世林还是非常尊敬。“犹”字富有意味,表现了曹操复杂的心理。
11.揣摩曹操与宗世林的对话,完成小题。(4分)
“卿昔不顾吾,今可为交未”
“松柏之志犹存。”
(1)朗读曹操问话,你觉得适合用怎样的语气?为什么?
(2)借助甲乙诗文,谈谈宗世林以“松柏之志犹存”回答的妙处。
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1分)
丝路“糖史”
①中国人食用及制作蔗糖的历史十分悠久,其发展历程同陆上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②蔗糖原产热带,公元前传播、种植于印度及南洋地区。先秦时期中国南方就已开始种植及食用蔗糖,常见的食用方法为生啖或榨取“柘(zhè)浆”直接饮用。后来。人们也尝试对蔗糖粗加工,即以暴晒煎煮去掉蔗糖中的部分水分,制成浓度较高的“蔗饧(táng)”。 “蔗饧”乃是一种稠厚的糖浆,若是进一步冷凝,可以固结为赤褐色的糖块,因其形色似石,味甜如蜜,得名“石蜜”。不过,这种粗制糖块水分含量大。极易融解,不易运输。而在不产甘蔗的北方,人们要想品尝石蜜的滋味,就得依靠沿丝绸之路远道而来的外国使团和西域胡商。他们带来的“西极石蜜”产于西域,因经过高超的脱水处理而呈干燥的饼块状。不但易携带。易储存,而且滋味品质都优于南方粗制的蔗饧。
③公元 661 年, 唐高宗命人从印度请来 10 位制糖专家,利用印度的“竹甑(zèng)法”制出了颜色较浅亮的精沙粒糖“煞割令”。自此,天竺制糖法在中华神州落地生根,而印度的制糖技术也在新的环境、新的理念下获得富有想象力的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蔗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④北宋时期,四川一带的匠人凭借“窨制法”,造出了一种异常细腻、净白、美味的结晶糖霜。苏轼有诗云“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黄庭坚也以“我舌犹能及鼻尖”的俏皮诗句,极言糖霜的美味。
⑤到了南宋绍兴年间,随着甘蔗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制作技术的推广,糖霜在满足南方本地用糖需求的同时尚有富余。于是,产于南方的糖霜不但乘船北上,而且也漂洋过海,向南销往占城、真腊、三佛齐、单马令等南洋国家,甚至到达波斯、罗马等地。“中国糖”由此开始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
⑥元朝崛起后,中外文化交流达到新的高峰。一些阿拉伯制糖人来到中国,将他们较为先进的“树灰炼糖法”传授给了福州糖工,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白糖的质量。《马可 波罗游记》中提到,福州人能大量炼制“非常白的糖”。这种大规模、高效率的白糖生产,对于提升中国糖的国际竞争力、激发进一步技术革新,是很有帮助的。
⑦到了明清时期,中国人在以往制糖技术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发明出“黄泥水淋脱色法”,生产出洁白如雪、颗粒晶莹的精制蔗糖,其中最为雪白细腻的被称为“西洋糖”。此时中国人已凭借手工脱色技术,在世界蔗糖生产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角色是输出而非输入。“西洋糖”出口的目的地也较以往更多,航线距离更长,不仅包含占城、暹罗等 “老主顾”,还覆盖了日本、波斯湾及欧洲多个国家。
⑧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制造的白糖与脱色技术在明代传入印度孟加拉,此后在印地语、孟加拉语等几种印度语言中,白糖均被称为“继尼(cī nī)”,意为“中国的” 。“继尼”与唐代的“西极石蜜”“煞割令”遥相呼应,分别在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上,见证了千百年来中外各国因蔗糖结下的缘分,以及彼此间互通有无、愿结友好的恒久心意;也见证了中国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中国古人于蔗糖制造历程中展现出的开阔胸怀与精进精神,在古老丝路重焕新生的今天,仍可成为烛照文化传承的一盏明灯。
1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农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蔗饧”与“西极石蜜”相比,在干燥程度、运输方便性、滋味品质方面都有较大差距.
B.唐代引进的印度制糖技术在中国获得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C.“竹甑法”“树灰炼糖法”是从国外引进的制糖技术。“窨制法”“黄泥水淋脱色法”是中国人发明的制糖技术。
D“石蜜”“糖霜” “煞割令””是中国生产的蔗糖品种。“西极石蜜”“西洋糖”是外国生产的蔗糖品种。
13.第④段引用苏轼和黄庭坚的诗句,有何作用 (2分)
14.第⑦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主要”能不能去掉 为什么 (3分)
此时中国人已凭借手工脱色技术,在世界蔗糖生产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角色是输出而非输入。
15请简要分析第⑧段画波浪线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3分)
阅读下文,完成16—20题。(12分)
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
刘心武
①从1950到1959年,我8岁列17岁。家里平时就我和母亲两人。回忆那10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
②物质上,母亲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有得穿就行了;用的,如家具,也十分粗陋。但在吃上,那可就非同小可了,母亲做得一手极地道的四川菜,且不说她能独立做出一桌宴席,令父亲的那些见过大世面的朋友交口称赞,就是她平日不停歇地轮番制作的四川腊肠、腊肉等,也足以叫邻居们啧啧称奇。有人就对我发出警告:“你将来离开了家,看你怎么吃得惯啊!”但是母亲几乎不给我买糖果之类的零食,偶尔看见我吃果丹皮、关东糖之类的零食,她总是要数落我一顿。母亲坚信,一个人只要吃好三顿正经饭,便可健康长寿,并且那话里话外,似乎还传递着这样的信念:人只有吃“正经饭”才行得正,吃零嘴意味道德开始滑落——当然很多年以后,我才能将所意会到的,整理为这样的文句。
③母亲在饮食上如此令邻居们吃惊,被一致认为对我的“娇惯”和“溺爱”。但跟着还有令邻居们吃惊的事。那就是我家是大院中有名的邮件大户。如果那几十种报刊都是我父亲订的,当然也不稀奇,但我父亲其实只订了一份《人民日报》,其余的竟都是为我订的。就有邻居大妈不解地问我母亲:“你怎么那么舍得为儿子花钱啊!你看你,自己穿得那么破旧,家里连套沙发椅也不置!”母亲回答得很坦然:“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
④1959年,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勉勉强强地去报到了。我感到“不幸中的万幸”,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我满以为,母亲会纵容我“依然如故”地那样生活。但是她却给我准备了铺盖卷和箱子,显示出她丝毫没有犹豫过。母亲不仅把我“推”到了学校,而且,也不再为我负担那些报刊的订费,我只能充分地利用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
⑤1960年春天,有一个星期六我回到家中,一进门就发现情况异常,仿佛在准备搬家似的……果不其然,父亲奉命调到张家口一所军事院校去任教,母亲也随他去。我呢?父亲和母亲都丝毫没有犹豫地认为,我应当留在北京。问题在于:北京的这个家,要不要给留下?如果说几间屋都留下太多,那么,为什么不至少为我留下一间呢?但父亲却把房全退了,母亲呢,思想感情和父亲完全一致,就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应当开始完全独立的生活。父亲迁离北京的那周的星期六下午,我忽然意识到我在北京除了集体宿舍那张上铺位,再没有可以称为家的地方了!我爬上去,躺到那铺位上,呆呆地望着天花板上的一块污渍,没有流泪,却有一种透彻肺腑的痛苦,难以言说,也无人可诉。
⑥1966年春天,我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就在那个春天,我棉被的被套糟朽不堪了,那是母亲将我放飞时,亲手给我缝制的被子。它在为我忠实地服务了几年后,终于到了必须更换的极限。于是我给在张家口的母亲写信要一床被套,这对于我来说是自然到极点的事。母亲很快寄来了一床新被套,但同时我也就接到了母亲的信,她那信上有几句话我觉得极为刺心:“被套也还是问我要,好吧,这一回学雷锋,做好事,给你寄上一床……”睡在母亲所寄来的新被套里,我有一种悲凉感:母亲给儿子寄被套,怎么成了“学雷锋,做好事”,彷佛是“义务劳动”呢?现在我才憬悟,母亲那是很认真很严肃的话,就是告诉我,既已将我放飞,像换被套这类的事,就应自己设法解决。她是在提醒我,“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独立解决”。
⑦母亲将我放飞以后,我离她那双给过我无数次爱抚的手,是越来越远了,但她所给予我的种种人生启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从细小处,挖掘出珍贵的宝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6.结合上下文,写出第④段中加点词“不幸”和“万幸”分别指代的内容。(2分)
17.第①段中画横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分)
18.文中一共写了母亲对“我”的三次“放飞”,“我”的情感也随之发生变化。诸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表格。(2分)
母亲的三次“放飞” “我”的情感变化
第一次:儿子考上北京师专,母亲把儿子“推”到学校住读 意外
第二次:① 痛苦
第三次:母亲把给儿子寄被套当作“学雷锋,做好事” ②
19.标题中“放飞”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有什么表达效果 (3分)
20.文中母亲的育子方法,你是否赞成 请结合文本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3分)
第三部分(40分)
21.“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是宗璞《紫藤萝瀑布》的开头。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吸引“我”驻足观赏,使“我”浮想联翩……生活中,你是否有过“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的经历 是什么让你的脚步停住 你又有怎样的感受与思考
请以“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开头,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
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参考答案
1.beng e第四声; jin i第一声; 伫;杆
2.(1)快乐厨日子将会来临 普希金 (2)独枪然而涕下 (3)阴阳割昏晓决跳入归鸟
(4)自缘身在最高层 (5)山重水复疑无路舞鼓追随春社近 (6)落红不是无情物 (7)夜泊秦淮近酒家
3.D4.C5.C
6.(1)不会还有没交作业的同学吧? (2)我没有交作业,明天交可以吗?
7.瑟瑟惨凄
8.用“风声”之“盛”衬托“劲松”之“劲”,用两个“一何”加以咏叹,富有气势,突出对松
的赞美。
9.(1)B (2)D (3)A10.A
11.(1)示例一适合用自信的语气。曹操此时位高权重,认为宗世林应该会愿意结交,示例二:适合用嘲讽的语气。曹操介意当初被拒,现在身居高位,借机嘲讽。
(2)松柏做雪凌霜,具有刚直的气节。宗世林借此表明自己清高自守的品性,又表达了拒绝结交的态度。
[参考译文]
[丙]宗承,宇世林,南阳安众人。宗承小时候就有修养,遇事有见解,不同流俗。朝廷多次征召他做官,他都不去。听说他品德高尚而来结交他的人不绝如缕,魏武帝刚成年也曾多次拜访他。正好赶上满屋的其客,魏武帝一句话也插不上,等到宗承起身要出去时,魏武帝急忙挤上前,抓住宗承的手,表明希望结交的意愿。宗承却拒绝了。后来,曹操做了司空辅佐汉王朝,于是对宗承说:“你先前不肯和我结交,现在可以了吗?”宗承说:“我们现在仍有松柏之志。”魏武帝很不高兴,因为宗承名气大又贤能,对待他还很客气。让曹玉拜宗承为师,派人到宗承家里任命他做了汉中太守。魏武帝因为结交道而拒绝的事而心生芥蒂,任命宗承担任的官职不大却以隆重的礼节优待他。到宗承家里询问政事,让宗承坐在宾客之中的尊位上以示尊常。
12.D
13.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糖霜异常细腻、净白、美味的特点;同时增强了文章的文化韵味。
14.不能去掉,因为“主要”表明中国在国际蔗糖市场上输出为主,输入为辅:去掉后则变成只输出,不输入。这与实际情况不符,表达不准确。
15.结构上:呼应开头,总结全文。内容上:总结了中国古人在蔗糖制作历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开阔胸怀与精进精神,并指出其在古老经路重焕新生的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16.不幸:我“自认为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或”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万幸:北京师专就在北京市内,“我”每天晚上可以回家吃饭和睡觉(或“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
17.结构上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写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内容上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18.①举家外迁,不给儿子在北京留下一间房 ②悲凉
19.,“放飞"就是“放手”之意,即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放飞“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送母亲的想法,一旦孩子长大,就应尽早地、坚快地、完全地放手”。
20.示例一:赞成。①这位母亲注重孩子的饮食,对衣着和家中摆设却毫不讲究,这种做法有把“身体好"放于首位之意,有利于培养孩子不慕虚荣的纯朴天性:②反对孩子吃零食,却十分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并不惜“巨额投资”,显然,这对刘心武日后成为一名有成就的作家是极有影响力的:③三次“放飞”孩子,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子女作长远打算,这是高层次的父母之爱。
示例二:不赞成。①这位母亲在饮重上孩子过厅“娇惯”和“溺爱”,没有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不利于培养孩子适应集体生活的习惯;②培养该子兴趣爱好的方法有很多,不一定要花巨资订报刊:③三次“放飞”孩子过于狠心,不利于培养母子情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