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读“诣”“禽”“惠”3 个字,会写“梁”“诣”“禽”3 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把握课文大意,了解谐音双关的语言修辞,感知杨氏之子聪慧机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语句,读懂内容,从而感受杨氏之子的机智与用语的巧妙,学习其待人接物之礼数。
教学难点:
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语句,读懂内容,从而感受杨氏之子的机智与用语的巧妙。
教学过程:
联系姓氏,解说题目
文言文是我国语言文字宝库中的瑰宝。它词句简约,却寓理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来学习《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
1.简介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2.解题释“之”。
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之”字是古文中常用的一个字,请用“之”组词。(预设:朗读之星、幸福之家)“之”为“的”之意,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初读课文,读通语句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读通课文。
2.检查读通情况。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曰、禽、诣、为、应。
(2)引导学生重点读好以下句子。
未闻/ 孔雀/ 是夫子家/ 禽。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要停顿。)
孔/ 指以/ 示儿/ 曰
(指、示、曰三个表示动作的词,表达着连续的动作与问答,因此要停顿。)
(3)引导学生读准全文停顿。
梁国/ 杨氏之子/ 九岁,甚/ 聪惠。孔君平/ 诣其父,父/ 不在,乃/ 呼儿出。为/ 设果,果/ 有杨梅。孔/指以/ 示儿/ 曰:“此是/ 君家/ 果。”儿/ 应声答曰:“未闻/ 孔雀/ 是夫子家/ 禽。”
(4)反复熟读。
三、再读课文,把握大意
1.自读课文,对照课文中的注释和插图读懂每个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同桌交流或请教老师。下列词语可能影响学生对课文大意的把握,联系课文解释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聪惠:聪明智慧。“惠”同“慧”。
诣:拜访、拜见。
乃:就,于是。
示:给(杨氏之子)看。
夫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可以解释为“您”。
家禽:家里的鸟,不同于现代语言中的“家禽”(人们驯养的鸟,如鸡、鸭、鹅等)。
2.朗读课文,读完思考: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从人物、事件、经过、结果或从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两个方面概括故事内容。
以人物、事件、经过、结果几个要素或以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为主线概括故事内容,旨在梳理课文脉络,把握故事主要内容。杨氏之子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应对“此是君家果(杨家果)”这是故事核心内容,也是故事的高潮。梳理课文脉络、概括故事内容,
把握课文大意,引导体会杨氏之子的形象特点。
品读课文,领悟情思
1.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指导:注意正确停顿。
孔/ 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 孔雀/是夫子家禽。”
2.根据课文注释,尝试理解:
读注释:注释让我们知道了哪些内容?
重点解说:
(1)《世说新语·言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南朝宋时刘义庆组织门客编写的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篇幅多短小精炼。
(2)“惠”与“慧”
根据课文注释:惠=慧
分析:两个字有相同的部首“心”——这两个字都表示心智聪明。
3.杨氏之子的“聪惠”表现在哪里?
(1)代父招待客人——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
(2)应对客人的玩笑——儿应声答曰……
4.自由读课文,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大家讨论:
“乃呼儿出”是谁呼儿出?——可能是家中人看到孔君平来了,主人不在,就让主人的儿子来接待一下客人;也可能是孔君平来了见主人不在,想关心一下主人的儿子,就叫他出来见个面。
文中的两个“君”的意思有什么联系?——第一个“孔君平”的“君”用在人名中表示人的祝福和追求:
谦谦君子是古代读书人的形象追求。而后一个“君”则是礼貌用语,此处指孔君平对杨家的敬称:“君家”即“杨家”。
5.作为故事中重要道具的“杨梅”在文中有几种表示方法:
(1)杨梅——“果有杨梅”,直接指出名称。
(2)以——“指以示儿”,指着杨梅给杨氏之子看。
(3)君家果——杨家的果子,这样的说法可以如何解释?
A.指杨家招待客人的水果。
B.这果子叫杨梅,也就是姓杨。
孔君平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一语双关,考考杨氏之子能不能听出来)
6.杨氏之子听出来了吗?(立刻听出来了——应声)
分析应对的机智:按照孔君平的理论类推,
“ 孔雀”自然应该是与“夫子(孔君平敬称)”同姓“孔”啦。
分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之妙:
A.推断:“未闻”——没听说,隐含此理解为按照前面孔君平的判断而推理所得。如果孔君平不同意此说法,也就必须推翻自己前面的观点。
B.礼貌:“夫子”为敬称。
C.思维:“杨梅”姓“杨”,要反击必须按照这个思路思考一下——孔君平姓“孔”,必须找一“姓孔”的事物应对。
D.速度:此为孔君平话音未落,杨氏子“应声”而对,说明其“听”得专心,“想”得专心,“说”得专心。由此可见其“甚聪惠”!
7.尝试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五、拓展延趣,课后荐读
结合注释阅读《口中狗窦》,感受八岁张吴兴的机智与聪慧。
口中狗窦
张吴兴,年八岁,口中缺一齿。人因戏之曰:“君口中何为开狗窦?”张曰:“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耳!”人莫能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