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二部分 考前冲刺
考前冲刺六(八年级上册)
一、积累运用(24分)
1.默写古诗文。(共 10 分。答对一句得 1 分,满分不超过 10 分)
(1)_____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________________, 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春望》)
(3)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折戟沉沙铁未销
东风不与周郎便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4)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5)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塞上燕脂凝夜紫
似曾相识燕归来
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看见满院láng jí( )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2)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qiū hè( )。
(3)他们……在客厅里zhèng jīn wēi zuò( )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
(4)街上行人mó jiān jiē zhǒng( ),络绎不绝。
狼藉
丘壑
正襟危坐
摩肩接踵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树,是大地的孩子,根须盘踞为母亲守护一方水土;树,是大山的孩子,枝叶婆娑为母亲遮风挡雨。
B. 经过长途跋涉的我们终于到达峰顶,亲眼看到了万丈光芒劈开云层的那一刻,红日跃然而上,主宰着大地的心跳。
C. 著名书法家王友谊凭借深厚的古文字学功底,殚精竭虑历时三载,用四种不同风格的代表性大篆创作了长篇书法巨制《四书》。
D. 桂林的奇山胜景,因地制宜,吸引着无数游客去观赏。
D
【解析】“因地制宜”指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措施。而桂林奇山是自然造物,用于此处不恰当。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幅图片再现了身穿节日盛装的姑娘们绕着熊熊篝火歌舞狂欢。(在结尾处加“的场景”)
B.荞麦具有改善微循环、增加免疫力的功能,常用于高血压等疾病的辅助治疗。(把“增加”改为“增强”)
C.诚信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整体形象,更体现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把“道德”调到 “基本”前面)
C
D.双休日,大家郊游时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删去“不要”)
【解析】语序不当。应改为“诚信教育关系到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更体现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整体形象”。
5.古诗词鉴赏。(4分)
古 城 春 望
李梦阳
阴阴日欲暮,迢迢春望稀。野色吹寒立,林鸦逆雨归。
孤城还麦秀,白首且花飞。临路长杨袅,前朝今是非。
(1)首联点明时间,渲染了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一个“________”字总领全诗。(2分)
阴沉(或:萧条)
望
(2)同为“春望”,杜甫与李梦阳在各自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望》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情感。《古城春望》表达了诗人对故城不再的遗憾、感伤以及对时局的隐忧。
二、文言文比较阅读(19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略无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沿溯阻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属引凄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缺”,缺口。
逆流而上。
快。
连接
7.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在春、冬两个季节,就(可以看见)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和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乙】此石经始①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②,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奔浪万寻③,悬流千丈,浑洪赑④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叠迄于下口。方知慎子⑤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选自郦道元《河水龙门》)
【注释】①经始:开始。②捍:捍卫。③寻:古代八尺为一寻。④赑(bì):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⑤慎子:慎到,战国人,著有《慎子》,说:“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
参考译文:【乙】传说中这块石头当初是大禹所凿,河疲乏被水冲击而变得开阔,两岸高深,倾斜的山崖像是返过来捍卫着河水,巨大的石头居高临下,好像要坠落下来却又倚靠在山崖上。古人曾说:“水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够进入石头中。”确实是这样!龙门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在远处行走的人,好像是被雾气缠绕,往云雾的深处望去,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感觉。河水激起万重浪,有如瀑布千丈,河水好像愤怒的赑(古时一种动物),波浪像崇山峻岭,激流交叠,直奔下游而去。我这才知道,慎子乘竹筏下龙门的时候,四匹马拉的车也绝对追不上。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巨石临危/执策而临之
B. 信哉/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C. 素气云浮/素湍绿潭
D. 窥深悸魄/窥镜而自视
9.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浑 洪 赑 怒 鼓 若 山 腾 浚 波 颓 叠 迄 于 下 口。
B
【解析】A.面对着;B.确实/诚信;C.白色;D.看。
/
/
/
10.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5分)
(1)侧面描写是甲、乙两文共有的写作手法,从甲、乙两文中各找一句,并说说其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文——示例一:“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作用:突出山的高峻、连绵。示例二:“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作用:突出水的湍急。乙文——示例一:“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作用:突出水流急,水雾大。示例二:“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作用:突出水的湍急。
(2)甲、乙两文都写了水,试比较两文中水的特点的异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同点:两文中的水都有急、大的特点。
不同点:甲文中还写出了春冬之水清静(或:清澈)的特点。
三、名著阅读(10分)
①螳螂以这种奇特姿态一动不动地待着,目光死死地盯住大蝗虫,对方移动,它的脑袋也跟着稍稍转动。这种架势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螳螂是想震慑、吓瘫强壮的猎物,如果后者没被吓破了胆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
②它成功了吗?谁也搞不清楚蝗虫那长脸后面在想些什么,它那麻木的面罩上没有任何的惊恐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但是,可以肯定被威胁者是知道危险的存在的……
③据说,小鸟见到蛇张开的大嘴会吓瘫,看见蛇的凶狠目光会动弹不得,任由对方吞食。许多时候,蝗虫差不多也是这么一种状态。现在它已落入对方威慑的范围。螳螂将两只大弯钩猛压下来,爪子一抓,双锯合拢,夹紧。不幸的蝗虫已无还手之力:它的大颚咬不着螳螂,后腿只是胡乱地蹬踢。它的小命休矣。螳螂收起它的战旗——翅膀,复现常态,开始美餐。
(节选自《昆虫记》)
11.《昆虫记》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阅整本书的章节在内容安排上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 )(3分)
A.绝大多数章节主要写同类多种昆虫,突出一种昆虫。
B.绝大多数章节只写一种昆虫,从各个角度展开描述。
C.绝大多数章节写两种不同类的昆虫,进行对比分析。
D.绝大多数章节写同类的多种昆虫,归纳它们的共性。
B
【解析】结合全书内容总体分析,应选B项。
12.选文中螳螂在捕食时表现出哪些特征?简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震慑对方,凶恶可怕,盛气凌人。②出击迅猛,干净利落。
13.鲁迅评价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科学巨著《昆虫记》是“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简述这本书在“有趣、有益”方面的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①有益:《昆虫记》以其瑰丽丰富的内涵,唤起人们对万物、对人类、对科普的深刻反思,激发人们的科学探究精神。②有趣: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详细、深刻地描绘了各种昆虫的外部形态和生物习性,记录了各种昆虫的生活以及它们为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等内容,十分有趣。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