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7《包身工》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7《包身工》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3 22:36: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包身工
夏衍
教学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2.学习文本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分析文中三个主要人物的形象。
3.揭露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相互勾结残酷压榨包身工血汗的罪行,控诉这种不人道的制度,引导学生珍惜当下美好生活。
【学习重难点】
1.通过学生的诵读梳,把握课文内容。
2.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揭露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相互勾结残酷压榨包身工血汗的罪行,控诉这种不人道的制度,引导学生珍惜当下美好生活,努力学习。
一、导入
打工人,又称打工仔,是现在很多上班族的自称。一句“你好,打工人!”是年轻人对于生活重担的调侃,更是年轻人在平凡岗位上耕耘属于自己一片新天地的决心。但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同样有一群人,他们没有作为个体的尊严,没有生存的权利,没有像样的衣食,在工厂的夹缝里苟延残喘,他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包身工。
《光明》创刊号的社评曾指出:“《包身工》可称在中国的报告文学上开创了新的记录。”这“新的记录”自然不是数字的突破,而是质的变化。《包身工》是真正意义上的报告文学,它比较充分、完美地体现出报告文学的属性特色:兼具新闻和文学的特点,它既缩短了报告文学与小说的距离,又在报告文学与小说之间划出了严格的界限。
二、导读
1.学习特写镜头构思全文的方法
(1)什么是特写镜头?
特写镜头简称“特写”。电影中拍摄人像的面部,人体的某一局部,一件物品的某一细部的镜头。
(2)追问:本文纪录了几个特写镜头?
三大特写镜头:起床、早餐、上工特写。
2.文章哪部分内容是起床特写?
①她们什么时间起床?
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
②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描写她们起床时的情景?
打哈欠、叹气、寻衣服、穿错鞋子、胡乱踏、叫喊小便。(动作描写)
③这个场面给人一种什么感觉?请用一个词概括。
乱哄哄。
④她们的居住环境如何?
七尺阔十二尺深、横七竖八、十六七个,环境恶劣。空气充满汗臭粪臭湿气、居住狭窄、空气污浊。
⑤哪些行为表现了她们的精神面貌?
争夺马桶、半裸体起来开门——精神迟钝麻木、狼狈不堪。
⑤课文中她们被称作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1)生物、猪猡、懒虫。
(2)这些花季少女,已经失去了作为人的起码称呼,那些老板们也根本没有拿她们当人看、非人待遇。这些豆蔻年华的少女因为长期过着非人的生活,疲倦拥挤杂乱,失去了腼腆害羞爱漂亮的女孩子的天性。
⑥在读了这个场景之后,你们最急于想知道是什么?
身工的身份与来历。
【小结】作者介绍了包身工的身份与来历(P45第1—3自然段)、带工老板“手面”和财产(P45第4自然段)。这就让我们看到,包身工是在那种社会制度和生活环境下才变得麻木不仁的。
3.文章哪部分内容是早餐特写?
①她们早饭吃什么?
薄粥,粥菜?不可能有的。
②她们怎样吃早饭?
一窝蜂的抢一般、用舌舔碗边、四散蹲伏、站立在路上。(动作描写)
③吃不上早饭的包身工吃什么?
老板娘特意制作的美食。
于是老板娘拿起铅桶到锅子里去刮一下锅焦、残粥,再到自来水龙头边去冲一些清水,用她那双才在梳头的油手搅拌一下,气哄哄地放在这些廉价的、不需要更多维持费的“机器”们面前。“死懒!躺着死不起来,活该!”
④在这个场景里面,作者想告诉读者什么?
早餐特写——饮食恶劣。
4.文章哪部分内容是上工特写?
(1)带工老板最青睐的处罚就是殴打,包身工是如何挨打的?我们一块来看是如何挨打的?
①小福子为什么受惩罚?
整好了烂纱没有装起。
②小福子受到什么惩罚?
“拿摩温”打她,东洋婆罚她头顶皮带盘心子,向着墙壁站立。
③由小福子受罚这件事看出包身工受罚有怎样的特点?
随意性、残酷性、多样性。
典型地表现了她们劳动环境的恶劣,受压迫的惨重,遭受的是非人的待遇,这一典型事件是对前面对包身工非人的劳动环境的面上的概括介绍的一个有力的点上的补充。
(2)除此之外,作者还介绍了什么?
除此之外,作者还介绍了出入厂凭证(包身工打印子的簿子),以及东洋厂“飞跃地庞大”起来的许多具体数字等。这样的穿插,使得文章既展现生活现象,又揭示社会本质。
【总结】按照时间顺序,抓住“包身工”们一天生活的三个特写镜头,从住、吃、劳动条件等方面描述了包身工的非人般的生活。在作者精巧的构思下,一幅血淋淋的包身工生活图画展现于读者面前。
5.日本人为什么要使用包身工?
(1)廉价(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2)安全(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
(3)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得自由)
这就深刻的揭示出了资本主题的吃人本质。从这一层面而言,解说词已经成为了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深化主题有着十分积极的效果。
6.包身工面临哪三大威胁和哪三大危险?
三大威胁——音响、尘埃、湿气;
三大危险——殴打、罚工钱、停生意。
7.形成包身工制度的根源是什么?
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加速了中国农村破产,抵抗不了水旱自然灾害;农村破产造成大量劳动力流入城市。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勾结起来拼命压榨剥削。
总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是使农村少女变成双重奴隶的社会根源。
【主旨】揭露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相互勾结残酷压榨包身工血汗的罪行,控诉这种不人道的制度,并预言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必将来临。
三、赏析
1.点面结合的写法
作者从自己想要表现的主题为出发点,并未局限在特定的镜头中,而是重点描写了“芦柴棒”,从“芦柴棒”的身上看到了其他包身工的镜头,该种描写方式有着极强的画面感。下面,让我们一起探讨。
(1)勾画描写“芦柴棒”的语段,并思考三个片段分别从哪些角度来写“芦柴棒”的?
第一次,由老板喊她的名字而写出她那“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的外貌。
第二次,写她病倒了,尽管是急性的重伤风,尽管“她很见机地将身体慢慢地移到屋子的角上,缩做一团,尽可能地不占地方”,尽管她“用手做着手势,表示身体没力,请求他的怜悯”,但是,老板为了不丧失一天的利润,还是要用各种毒辣的手段来强制她做工。
第三次,写她身体瘦得像骷髅一样,甚至连“抄身婆”都不愿意用手去接触她的身体,即使这样,老板也绝不放她回去。
(2)作者详细刻画“芦柴棒”,有什么作用?
①“芦柴棒”是众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①作者虽然写的只是一个“芦柴棒”,但是读者看到的却是成百上千个“芦柴棒”。②“芦柴棒”遭毒打、受折磨的情景,是包身工经常受到的虐待和污辱的缩影。③老板要芦柴棒“做到死”,也是每个包身工们最终都不可逃脱的厄运。
②通过对“芦柴棒”悲惨遭遇的描述,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命运。“点”与“面”有机结合,让画面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有效的反映出了主题。
【点拨】什么叫点面结合?
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面”上的描述搭起了一个包身工悲惨生活的概括性材料,“点”的刻画则是填充其中的具体性材料。面上的材料使文章的内容充分,典型突出的点上的材料使文章内容深刻鲜明。点面结合,相得益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粥菜是不可能有的。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
“慈祥”褒词贬用,老板提供“粥菜”,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的生活,实质上是为了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精美的菜肴。
从小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当然算不上什么佳肴,作者故意称其为“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的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差,暗含讽刺的意味。
3.如何理解东洋婆和拿莫温对小福子“合理的惩戒”“文明的惩罚”及其表达效果?
“合理”与“文明”褒词贬用,是反语。
包身工原本没有什么大的过错,无论什么样的“惩戒”都是不“合理”的。所谓的“合理的惩戒”,只不过是从“格外着力”的殴打变成头顶皮带盘心子靠墙站着,使惩戒手段变得没有那么暴力和血腥而已;至于“文明”,东洋婆“揪”“扯”的动作,让一个幼弱的女孩顶着重重的皮带盘心子靠墙一站就是两个多小时,最终还不免于带工老板的殴打,哪里有一点点“文明”可言!
效果:表现了工厂所有者和拿莫温对包身工挖空心思、不择手段地折磨和摧残,揭露出他们极端凶残、毫无人性的本质。
4.“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①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 “饲养”它的本义是喂养动物,说明资本家根本不把工人当人看待,而是像喂养动物一样饲养小姑娘,并从中谋利。所以作者就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来,这样更能揭露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
②运用联想对比,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鸭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
5.倒数第二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运用排比句。“六个没有”强调黑暗深重,表达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极大憎恨。后一句中,“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这同“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形成巨大反差,两种事物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揭露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
6.“黑夜,静寂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句中的“黑夜”象征着什么?黎明象征着什么?用“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黑夜象征着旧社会,黎明象征着光明的新世界;“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新社会出现的坚强信念。
诅咒中外反动派对劳动人民肆行压榨和虐待的“黑夜”,深信“黎明”必将到来,表现了作者要摧毁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强烈的愿望。同时,向肆无忌惮地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帝国主义者和一切反动统治者发出了警告: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小结】人吃人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是我们得记住:要赶走帝国主义,要推翻人吃人的社会制度,人们的先人曾献出了无数的眼泪、血汗与生命。幸福不是无代价可以得来的,我们要居安思危,懂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地来之不易的。为了今天的幸福,为了更幸福的将来。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应该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
7.了解解说词,并分析其作用
(1)什么是解说词?
是对人物、画面、展品或旅游景观进行讲解、说明、介绍的一种应用性文体。采用口头或书面解释的形式,或介绍人物的经历、身份、所做出的贡献(成绩)、社会对他(她)的评价等,或就事物的性质、特征、形状、成因、关系、功用等进行说明。
就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而言,它是对电视画面内容的文字解释和说明。如央视的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2)本文哪些内容属于解说词?有何作用?
解说词包括:①在起床特写同时,作者介绍了包身工的身份与来历(P45第1—3自然段)、带工老板“手面”和财产(P45第4自然段)。这就让我们看到,包身工是在那种社会制度和生活环境下才变得麻木不仁的。②在早餐特写同时,作者介绍了日本工厂使用包身工的原因(P46第3自然段—P47第2自然段),这就深刻的揭示出了资本主题的吃人本质。③在上工特写同时,作者介绍了出入厂凭证(P48第2自然段),以及东洋厂“飞跃地庞大”起来的许多具体数字等(P49第6自然段)。这样的穿插,使得文章既展现生活现象,又揭示社会本质。
作用:特写镜头从住、吃、劳动条件等方面描述了包身工的非人般的生活,生动形象;点面结合,让画面内容更加丰富而深刻;解说词则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揭示了包身工制度产生的根源,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三者互相交织、互相配合、互相补充,这样,就收到既形象又深刻,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的艺术效果。
8.《包身工》是报告文学,本文是如何体现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1) 选择典型人物。选择了“芦柴棒”重点刻画,并贯穿全文。读者从“芦柴棒”瘦小的躯体上看到的是每一个包身工的可怜形象。
(2)选择典型细节。刻画出了包身工们起床时的场面、早晨吃粥的情景,把包身工悲惨的生活揭示得入木三分。
(3)选择典型场面。如文章开始,作者简明地指出了时间、地点之后,就描写一个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在大声地呼喊,接下去就写了在“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这个环境中,包身工们的各种活动,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当地的情景。
(4)选择典型数据。在说明包身工居住条件的恶劣,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速扩大的情况,工人中包身工惊人的比例等时,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数据,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有力地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具有雄辩的力量。
四、探究
1.除了领会以上所分析的作品的主题外,我们能否探究一下《包身工》的现实意义?比如人权、尊严等。
生存权是人权的核心要义。在《包身工》一文里,包身工囚服式的衣着、拥挤不堪的居住环境、低劣的饮食和恶劣的工作条件,无不说明她们所受到的非人待遇与折磨。包身工“猪秽”“懒虫”“生物”等等污辱性称谓,不知羞耻的植物人状态,以及“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问,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的生存背景,无不显示出她们被践踏的命运。人权何在?尊严何在?
所以,我们认为,《包身工》一文的主旨,除了控诉、揭露东洋资本家与买办势力的罪恶外,还应包括作者对人性的唤醒以及对人权的诉求。
2.《包身工》自发表距今已80多年了,包身工制度在中国被废除也已经70多年了。对于学习这篇文章的意义,有人说是为了让年轻人记住一段历史,一段国家贫弱、国民苦难的历史明确青年一代的时代责任。有人说可以发挥警钟的作用,警醒人们,防止包身工制度死灰复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
观点一:赞成第一种观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就全面废除了包身工制度。包身工制度在中国,已经成为一段不可能再度重来的历史。我们今天学习《包身工》,其意义在于了解什么是旧社会,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的中国;了解什么是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经济侵略;了解一个丧失了独立主权和自由的民族会有怎样的苦难;了解在一个腐败、落后的中国,愚弱的国民是怎样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的。《包身工》记迷的苦难史,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我们民族的苦难史,就是中国亿万农民、工人苦难家族史的一部分。记住这段历史,也就是记住了我们的责任—一热爱党,热爱祖国,为国家和民族的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让我们的祖国和人民永远远离积贫积弱、受人欺侮、遭人践踏的苦难。
观点二:同意第二种观点。包身工制度作为一种罪恶制度,早在70多年前,便在中国消失了,而且是永远地消失了。但是,非法、地下、变相的“包身工”却并没有完全绝迹,且隐隐有死灰复燃之势。据2001年9月10日《工人日报》报道,武汉市劳动部门在劳动监察过程中发现,一家私营企业长期使用不满14岁的儿童做工,这些孩子每天早晨六点上班,晚上八九点钟才下班,有时工作时间更长,还没有公休日。2001年,上海市劳动监察部门也在一家日资企业发现了相同情况,次查出该公司使用童工逾10名,14岁的孙某从7月26日至8
月5日的10天中,加班达87.5小时!除此之外,劳动监察部次查出该公司使用童工逾10名,14岁的孙某从7月26日至8月5日的10天中,加班达87.5小时!除此之外,劳动监察部门还查出该公司员工工资低于上海市最低工资标准,且员工工资每月只发放一半。据劳动监察部门调查,沦为国内“包身工”的打工人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那就是在劳务黑市上轻信用工者的谎言,等醒悟过来时,已身陷“囹圄”,不仅身上分文皆
无,证件被扣,而且失去人身自由。
由此可见,我们今天学习《包身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虽然包身工制度已经被取缔,但我们仍然不能大意,要警钟长鸣,防止变相包身工制度死灰复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