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 7.3.3 生物进化的原因
一、单选题
1.公鹿往往用鹿角作为争夺配偶的武器。根据达尔文的观点,现代的公鹿鹿角发达的原因是
A.自然选择的结果 B.上帝造物的结果
C.代代使用的结果 D.繁衍后代的需要
2.对下列观点或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超级细菌”的形成是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抗药性不断增强的结果
B.害虫为了适应喷洒了农药的环境才产生了抗药性的变异
C.自然选择保留的变异不是永远都有利于生物的生存
D.枯叶蝶的体色和体形酷似枯叶,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下列观点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昆虫的保护色和食虫鸟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B.在农药的长期作用下,农业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长颈鹿“长颈”的形成是其长期努力吃高处树叶的结果
D.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的身体就产生了定向的白色变异
4.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观点,提出该观点的科学家是( )
A.林奈 B.达尔文 C.哈维 D.拉马克
5.下列关于达尔文进化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A.长颈鹿具有较长的颈,是为了摄取高处的树叶不断伸长的结果
B.抗生素的使用导致细菌出现了抗药性变异
C.蛇的四肢由于长期不用而退化,因而运动形式是爬行
D.草原上的猎豹和羚羊越跑越快,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6.在“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实验中,将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小纸片各100张撒在蓝色的布上,小组同学每转向桌子一次,快速选一张小纸片。一段时间后停止,统计布上剩余各色小纸片的数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实验中,蓝色布相当于“生活环境”,同学模拟“捕食者”,小纸片是“猎物”
B.经过“捕食者”几次捕食后,剩下小纸片的颜色绝大部分是蓝色
C.如背景换成红色布,经过“捕食者”几次捕食后,剩下的各色小纸片数会基本相同
D.体色与周围环境色彩相似的动物不易被发现,对躲避敌害或捕食猎物十分有利
7.下列关于达尔文进化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长颈鹿具有较长的颈,是为了摄取高处的树加叶不断伸长的结果
B.抗生素的使用导致细菌出现了抗药性变异
C.蛇的四肢由于长期不用而退化,因而运动形式是爬行
D.草原上的狼和兔子越跑越快,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8.家畜、家禽新品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定向变异 B.人工选择 C.环境改变 D.自然选择
9.达尔文曾发现一种兰花长着细长的花距,其底部储存着花蜜。达尔文推测,这种花的形成绝不是偶然的,肯定存在这种的昆虫,它们生有同样细长的吸管似的口器,可以从花距中吸到花蜜。大约50年以后,研究人员果然发现了这样的蛾类昆虫。(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这种蛾类生有吸管似的口器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吸管似的口器有助于该种蛾类避开与其他蛾的竞争
C.这种兰花可以在没有这种吸管似的口器蛾类昆虫的地方繁衍后代
D.该图中的兰花和蛾在进化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选择
10.目前临床治疗对付黄色葡萄球菌用“万古霉素”很有效,但不要滥用,否则万一出现耐药病人一旦出现严重感染就会无药可救。关于“耐药”葡萄球菌说法正确的是( )
A.霉素使葡萄球菌发生了耐药的变异 B.万古霉素选择了葡萄球菌中能抵抗耐药的变异
C.葡萄球菌会自然发生并巩固耐药的变异 D.万古霉素质量越来越差
11.长颈鹿的颈很长,按照达尔文的观点,其原因是( )
A.变异朝着有利于生殖的方向发展的结果
B.繁衍后代的需要
C.颈短的个体被淘汰,颈长的个体被保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为了吃高处的叶子,脖子越来越长
12.下列关于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工选择的时间短、见效快
B.人工选择保留的变异一般是人观察不到或体验不到的
C.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都是对变异的选择,都可创造出生物新类型
D.自然选择一般是长期、缓慢的发生或骤然发生
13.猎豹和羚羊的进化过程宛如一场漫长的“军备竞赛”。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猎豹为捕食羚羊产生了跑得快的变异
B.跑得快的猎豹定向选择了跑得快的羚羊
C.跑得慢的猎豹和跑得慢的羚羊被淘汰
D.猎豹与羚羊在相互选择中共同进化
14.下列有关“超级细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超级细菌对于细菌而言是一种不利变异
B.为防止超级细菌的产生,应该大量服用抗生素
C.超级细菌的产生是抗生素对细菌进行长期选择的结果
D.超级细菌具备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持续在人体细胞内自我复制
15.长期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杀菌效果下降。其原因是( )
A.病菌为了抵抗抗生素不断主动进化
B.长期使用抗生素使病菌产生抗药性
C.病菌的变异是定向的,但是抗生素的选择是不定向的
D.抗生素选择了病菌中有抗药性的变异
二、填空题
16.达尔文认为,生物的________和适应性是________的结果,自然选择是通过________实现的。
17.自然界中的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通过激烈的___________,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_____在《物种起源》中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自然选择的概念:自然选择是指生物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在_____中_____的过程。自然选择的原因:_____。自然选择的途径:_____。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的_____和_____。
三、综合题
19.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生活着一种桦尺蛾。19世纪中期,由于树干上长满地衣,桦尺蛾多数是浅色的,少数是深色的,到20世纪中期,由于工厂排出的煤烟杀死了地衣,并将树干熏成黑褐色,深色桦尺蛾成了常见种,浅色桦尺蛾成了少数。如图表示这两个时期两种桦尺蛾所占的比例,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浅色的柱形表示______色桦尺蛾的比例变化情况。
(2)19世纪中期,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蛾多数是浅色的,少数是深色的,这些深色的桦尺蛾是浅色桦尺蛾在自然条件下的______类型,可以______给后代。当自然环境条件改变时,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______中容易生存下来,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
(3)以上是根据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的______学说进行的解释。
20.某地蝽蟓的喙长而锋利,可刺穿无患子科植物的坚硬果皮,获得食物,如图1所示。1920年引入新种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其果皮较薄,蝽蟓也喜食,如图2所示。调查发现,当地蝽蟓喙的长度变化如图3。
(1)蝽蟓喙的长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分析图3可知,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的60年间,该地区______(长喙/短喙)蝽蟓的数量逐渐增加。
(2)蝽蟓取食果实,对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子的传播非常重要,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当地无患子科植物数量会______。
(3)在蝽蟓和无患子科植物进化过程中,有利变异个体生存下来,不利变异个体被淘汰掉,这个过程就是______,该过程是定向的,其方向是由______(遗传/环境)决定的。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
【详解】
公鹿的鹿角由于经常在争夺配偶中作为武器,这样鹿角发达的公鹿一般都能找到配偶,其性状经过逐代积累,而形成现在鹿角发达的公鹿类型,而鹿角不发达的公鹿由于得不到配偶,其性状得不到传递,而被淘汰,A正确。
故选A。
熟知自然选择学说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B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源于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
A.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细菌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抗生素时,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细菌,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抗生素时,又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样经过抗生素的长期选择,使得有的细菌已不再受抗生素的影响了,就出现了现在所谓的“超级细菌”,A正确。
B.生物中普遍存在变异现象,变异是不定向的,害虫的抗药能力是可遗传变异产生的,而不是农药引起,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不是为了适应环境才产生的变异,B错误。
C.自然选择留下来的变异不一定永远都是适应物种生存的环境的,物种生存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因而变异也就有不同的作用,有可能使物种生存的更好,也可能生存的更糟,C正确。
D.枯叶蝶的体色和体形酷似枯叶,这样利于枯叶蝶捕食和避敌,是一种拟态现象;达尔文认为,这是枯叶蝶在长期的生存斗争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3.A
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在自然界中,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为获取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详解】
A.具有保护色的昆虫不容易被鸟类发现,从而生存下来并产生后代;具有锐利目光的食虫鸟能够快速发现并捕食昆虫,从而生存下来并产生后代。所以,昆虫的保护色和食虫鸟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A正确。
B.害虫的抗药性是原来就存在的,并不是因为有毒农药的长期作用才产生的;农药对害虫起到了自然选择的作用,选择了具有抗药性的害虫,淘汰了没有抗药性的害虫个体,B错误。
C.古代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肢长和肢短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肢和颈长能够吃到高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肢和颈短个体,吃不到高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就会就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这样,长颈鹿一代代进化下去,就成今天上们看到长颈鹿。所以,长颈鹿“长颈”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不是长颈鹿长期努力吃高处树叶的结果,C错误。
D.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且变异不是生物的自主选择,因此肤色雪白的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此类现象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并不是因为“北极熊的身体能产生定向的白色变异”,D错误。
故选A。
4.B
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
【详解】
A.林奈是植物分类学家。他的伟大功绩还在于为植物进行了科学的命名,建立了植物“双名命名法”,A不符合题意。
B.达尔文在探究生物进化奥秘的过程中,具有重要贡献,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被恩格斯赞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是进化论的奠基人,B符合题意。
C.英国17世纪著名的生理学家和医生。他发现了血液循环的规律,奠定了近代生理科学发展的基础,C不符合题意。
D.法国博物学家,生物学伟大的奠基人之一。他最先提出生物进化的学说,是进化论的倡导者和先驱,提出了“用进废退学说”,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D
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
【详解】
A.长颈鹿具有较长的颈,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
B.细菌原来就存在着变异,不是抗生素使细菌发生了定向变异,B错误。
C.环境变化是物种变化的原因,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故蛇的四肢退化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错误。
D.草原上的猎豹和羚羊越跑越快,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D。
6.C
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相似,从而不易被敌害发现,利于其避敌和捕食,这种体色叫做保护色。达尔文认为保护色是动物在自然界长期演化中形成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详解】
A.组长在桌子上展开彩纸,作为生物的“生活环境”,并检查小纸片,记下纸片的颜色和数量。组长是监督人,其他同学都是“捕食者”,他们的“猎物”是小纸片,A正确。
B.背景色也就是“环境”是蓝色,所以经过"捕食者”几次捕食后,剩下的小纸片的颜色绝大部分是蓝色,B正确。
C.如果背景换成红色布,那么经过“捕食者”几次捕食后,剩下的小纸片的颜色绝大部分是红色,C错误。
D.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相似,从而不易被敌害发现,利于其避敌和捕食,这种体色叫做保护色,D正确。
故选C。
7.D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源于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
A.生物界普遍存在变异,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这样,长颈鹿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颈鹿,因此长颈鹿的长颈形成就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
B.首先细菌对抗生素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抗生素时,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细菌抗药性的增强是抗生素对细菌不断选择的结果,B错误。
C.蛇的四肢不是因为不用而退化,而是因发生退化变异能更好地适应环境被保存下来,C错误。
D.狼和兔子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跑得快的兔子有更大的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经过狼的逐代选择,兔子的奔跑速度加快;兔子奔跑速度加快后,只有奔跑快的狼才能获得足够的食物,生存并繁殖后代,因此狼的奔跑速度也加快,所以狼和兔子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奔跑的速度都比原来快是狼和兔子相互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D。
8.B
(1)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2)人工选择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原始祖先产生了许多变异,人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对不同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经过若干年的选择,使选择的性状通过遗传积累加强,最后形成不同的新品种。
【详解】
家畜、家禽新品种的形成是由于家畜、家禽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产生了许多变异个体,变异是不定向的,并能遗传下去。人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和需求,对具有不同变异的家畜、家禽进行了选择,经过若干年的人工选择、淘汰、培育,使所选择的性状积累加强,最后选育出家畜、家禽新品种,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9.C
本题考查自然选择学说。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
A.这种蛾类生有吸管似的口器与兰花细长的花距相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
B.吸管似的口器与兰花细长的花距相适应,该种蛾类可以避开与其他蛾的竞争而更好的生存下来,B正确。
C.这种兰花的花距细长,在没有这种吸管似的口器蛾类昆虫的地方无法繁殖,因为只有生有吸管似的口器的蛾类才能为它传粉,C错误。
D.细长花距的兰花作为环境选择了有吸管似的口器的蛾,吸管似的口器的蛾也作为环境选择了细长花距的兰花。所以兰花和蛾在进化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选择,D正确。
故选C。
10.B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细菌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抗生素时,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细菌,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抗生素时,又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
【详解】
A.在使用抗生素之前,葡萄球菌就存在着抗药性的变异,A错误。
B.葡萄球菌个体间存在着差异,叫做变异,在万古霉素的选择作用下,抗药性强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B正确。
C.葡萄球菌抵抗药物的变异积累是经万古霉素选择的结果,C错误。
D.不是万古霉素的质量越来越差,而是具有抗药性的个体越来越多,D错误。
故选B。
11.C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长颈鹿的颈很长,是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自然选择的结果。
【详解】
达尔文认为: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四肢长和四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四肢和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四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就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四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这样,长颈鹿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颈鹿,因此长颈鹿的颈很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选C。
12.B
自然选择是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人工选择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选择对人类有利的生物变异以形成新品种。
【详解】
ACD.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基础都是生物的变异,人工选择具有时间短,见效快的优点,而自然选择要经过若干年的积累,会缓慢发生或突然发生性状的改变,两者最后都会创造出新的类型,ACD三项正确。
B.人工选择保留的变异是人为选出的,可以直接观察到或体验到,B错误。
故选B。
13.A
(1)不同物种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2)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
A.变异具有不定向性,变异不是生物的自主选择。因此,猎豹不可能做到“为捕食羚羊产生了跑得快的变异”,A错误。
B.跑得快的猎豹,捕食了跑的慢的羚羊,定向选择了跑得快的羚羊,B正确。
C.跑得慢的猎豹捕不到羚羊而饿死,而跑得慢的羚羊会被猎豹捕食,故两者都会被淘汰,C正确。
D.猎豹与羚羊之间是捕食关系,在长期的捕食过程中有优势(跑的快)的个体会存活下来,并将有利的变异遗传给后代,实现了二者的共同进化,D正确。
故选A。
14.C
超级细菌的出现可以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细菌中由于基因突变,出现了极个别的能抵抗抗生素的个体。每一次使用抗生素,实际上就对细菌进行了一次选择,绝大多数普通细菌被杀死,原先不占优势的、具有抗药性的“超级细菌”存活下来并大量繁衍。
【详解】
A.超级细菌具有的抗药性变异对细菌而言是一种有利变异,使其能在抗生素环境下存活,A错误。
B.超级细菌具有的抗药性,大量服用抗生素对超级细菌没有作用,B错误。
C.由分析可知,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细菌中本身存在少部分抗药个体,抗生素长期作为环境条件选择了抗药性强的细菌存活并不断繁殖,从而产生超级细菌,C正确。
D.细菌是单细胞生物,个体较小,靠分裂进行生殖,并不能在人体细胞内自我复制,D错误。
故选C。
15.D
自然选择: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
A.变异不是生物的自主选择,因此病菌不能通过主动的变异,产生抗药性,来适应存在抗生素的环境,A错误。
B.病菌中由于基因突变会产生抗药性变异。“长期使用抗生素”不是病菌产生抗药性的原因,抗生素药物对病菌起到了自然选择的作用,B错误。
C.病菌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抗生素的选择是定向的,C错误。
D.每一次使用抗生素,实际上就对病菌进行了一次选择,淘汰了不抗药的病菌,保留了抗药的病菌。所以,抗生素药物对病菌进行了自然选择,选择了病菌中有抗药性的变异,D正确。
故选D。
16. 多样性 自然选择 生存斗争##生存竞争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物种是可变的。而且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
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哪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17. 竞争 自然选择
本题考查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
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基础,环境的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
18. 达尔文 生存竞争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过度繁殖 生存竞争 多样性 适应性
《物种起源》是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的第一部巨著,讲述生物进化的过程与法则。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详解】
《物种起源》是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的第一部巨著,讲述生物进化的过程与法则。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哪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因此,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自然选择的概念:自然选择是指生物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在生存竞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自然选择的原因:过度繁殖。自然选择的途径:生存竞争。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关键是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
19. 深 变异 遗传 生存斗争 自然选择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基因控制性状、保护色、自然选择。可以从基因控制性状、保护色、自然选择的过程方面来切入。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详解】
(1)桦尺蛾在自然条件下产生变异类型,其后代有浅色桦尺蛾和深色桦尺蛾。19世纪中期,由于桦尺蛾所处的环境颜色是浅色的,因而浅色桦尺蛾的体色是与环境颜色一致的,是一种不易被敌害发现的保护色;到20世纪中期,由于工业污染后使环境颜色变深,这时浅色桦尺蛾的体色就与环境颜色形成了反差成了易被敌害发现的体色,而深色桦尺蛾的体色这时反而成了保护色,不易被敌害发现。因此图中浅色的柱形表示深色桦尺蛾的比例在增加的情况。
(2)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桦尺蛾的体色有深浅之分,这是生物的变异现象;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对生物自身来说,生物的变异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3)19世纪中期,该地区原植物的树多呈浅色,浅色的桦尺蛾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这是适者生存,黑色桦尺蛾容易被敌害发现而吃掉,是不适者被淘汰;20世纪中期,煤烟将树干熏成了黑色。深色桦尺蛾就不容易被发现而生存下来是适者生存,而浅色桦尺蛾容易被敌害发现而吃掉,是不适者被淘汰。因此桦尺蛾的两种体色比例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学说是由达尔文提出的。
20.(1) 变异 短喙
(2)下降
(3) 自然选择 环境
(1)变异是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以子代个体之间性状上的差异。
(2)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1)
变异是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以子代个体之间性状上的差异,所以蝽蟓喙的长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变异。分析图3可知,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的60年间,该地区短喙蝽蟓的数量逐渐增加,短喙蝽蟓更好地适应环境,有利于个体的生存。
(2)
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蝽蟓主要取食平底苏雨树的果实,导致其取食无患子科植物的果实减少,因此当地无患子科植物数量会下降。
(3)
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活下来,并将这些变异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即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就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因此,在蝽蟓和无患子科植物进化过程中,有利变异个体生存下来,不利变异个体被淘汰掉,这个过程就是自然选择,该过程是定向的,其方向是由环境决定的。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