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4 21:3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自信是帆,让我们的成功之舟,乘风破浪,勇往直前;自信是根,让我们的成功之树,枝繁叶茂,生机盎然;自信是火,让我们的成功之光,光芒四射,夺目耀眼。自信是我们成功的源泉,自信让你散发美丽的光环!
选择自信,就是选择豁达坦然,就是选择在名利面前岿然不动,就是选择在势力面前昂首挺胸,撑开自信的帆破流向前,展示搏击的风采。
DENG

飞来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
诗人介绍
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作“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当过宰相。
写作背景
《登飞来峰》是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高168米,山体由石灰岩构成。由于长期受地下水溶蚀作用,飞来峰形成了许多奇幻多变的洞壑,有“无石不奇、无水不清、无洞不幽、无树不古”之称。
飞来峰面朝灵隐寺的山坡上,遍布五代以来的佛教石窟造像,多达三百四十余尊,为我国江南少见的古代石窟艺术瑰宝,堪与重庆大足石刻媲美。
飞来山上千寻塔,
飞来峰上耸立着高高的宝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千寻
夸张

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
虚实结合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品读诗歌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


不畏浮云遮望眼,
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
自缘身在最高层。
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浮云—引用典故
小贴士:“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奸邪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原比喻奸佞之徒蒙蔽君主,后泛指小人当道,社会一片黑暗。
联系到王安石之后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以及实行变法,与保守派的坚决斗争等,这可说是个战斗的宣言,表现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石有怎样的政治抱负与人生哲理呢?
表现了诗人在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信心并揭示了这样的人生哲理:人不能害怕眼前的困难,应该关注大局和长远。
小贴士:苏轼也有一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王安石
小结
登飞来峰
景:虚实结合
情:政治抱负与雄心壮志
理: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北宋 王安石
文本探究
表达的情感 不同点 相同点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随军出征,因谏言被贬,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寂寥中阐释的是怀才不遇的情感 内容都是登高望远
《登飞来峰》 仕途得意对前途无限憧憬的王安石则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无畏精神。
文本探究
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不同点(写作背景) 相同点
《望岳》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诗人虽考场失利,仍充满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同样是写山,并极言山高,青年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年少气盛,抱负不凡的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都表现了自己远大的抱负和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精神。
《登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表达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西

陆游

诵读感知
豚(tún)
冠(guān)
乘(chéng)
拄(zhǔ)
叩(kòu)

诗意理解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腊酒:腊月酿的酒,浑:浑浊
浊酒:浑浊便宜,“浊酒一杯家万里”
清酒:清酒贵重,“金樽清酒斗十千”
备足鸡肉、猪肉。
豚:小猪、这里指猪肉
翻译:
不要笑农家的腊酒太浑浊,丰收之年招待客人(我),可是备足了鸡肉、猪肉的。
热情好客的丰年留客图
画面: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翻译:
青山重重叠叠,绿水往复回环,小路曲折,有时像无路可走了,却忽然看到另一个柳暗花明的美丽村落。
春光明媚的山水村落图
画面:
既是实写,又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
“山重水复”之后,一定会有“柳暗花明”。
唐诗重在抒情,而宋诗重在理趣,即使写细碎的生活,也能凝练人生哲理。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春社:古代的风俗,祭拜土地神,祈求丰收,在西周的时候就已盛行。
翻译:
将近社日,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人们穿衣戴帽的风格简单朴素,古风犹存。
热闹古朴的春天迎神图
画面: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闲乘月:趁着月明来闲游。
翻译:
从今以后,如果您应许我趁着月色闲游,我将拄着拐杖随时叩门拜访。
惬意舒适的月夜叩门图
画面:
无时: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

知人论世
知人
陆游(1125—1210)
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今浙江绍兴),一生笔耕不辍,诗作现存九千多首,主要有爱国题材,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还有闲适题材,记录他喝茶、品美食、养宠物和游山玩水等。
论世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赞助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 “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故里。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手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品读情感
①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热情待客、淳朴民俗的赞赏。
②表达了诗人方入绝境又忽见美景的喜悦。
③表达了诗人重来山西村游玩的愿望。
④蕴含了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会出现豁然开朗之境界的人生哲理。
表达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的人生思考,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着什么道理?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字璱sè人,号定盦ān,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道光进士,官礼部主事。龚自珍任官期间,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
龚自珍
诗集介绍
《己亥杂诗》是诗人被迫辞官后的诗集,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按干支纪年这年为己亥年,故称《己亥杂诗》。
这年诗人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接眷属,期间往返九千里,诗人共写了绝句315首。叙述了诗人的家世出身、仕宦经历、师友交往、生平著述以及思想感情、革新建议等。
知识拓展
天干地支纪年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古人用天干地支来纪年,把天干和地支按一定顺序组合,共60个组合,称六十甲子,如:甲子年、乙丑年等,其中红色字组合就是己亥年。
浩荡离愁白日斜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化无形为有形
“白日斜”则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失落、孤独的情怀。
吟鞭东指即天涯
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移情于物
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也表达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国家的命运,始终为国效力的情感和献身精神。
情感:
今多指甘愿牺牲自我的奉献精神。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两句诗托物言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以落红自喻,以落红护花生动形象地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不向命运低头,积极进取、执着追求的信念和关心国家的命运,为社会无私奉献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