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5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5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4 21:31:5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55张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大唐王朝
一个老翁
痛失
唯一住所
大约800年前 唐肃宗元年间
成都浣花溪一楼房被毁案
作案手段奇葩/涉案金额未知/
涉案人数未知
这天午后,一个满头白发的老翁摇摇晃晃地走进了浣花溪派出所报案……
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是一件怎样的案件呢?
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01-整理笔录
任务一:明确报案人信息
报案人
课题背景
杜甫,字 , 代伟大的 诗人,他的诗作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有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 “ ”,他本人也被后世尊称为 “ ”。因一度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居住,曾自称“ ”,世称“ ”。
子美

现实主义
诗史
诗圣
少陵野老
杜少陵
任务一:明确报案人信息
报案人口述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案情回顾
案发时间:761年秋
案发地点:成都浣花溪旁
报案人:杜子美
案件描述:自建房破败,全家生活艰难。
谁是嫌疑犯?
南村
群童
夜雨
丧乱
秋风
任务二:找出嫌疑犯
02-立案调查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嫌疑犯1:秋风
文中哪些词对“肇事者”秋风作了生动的刻画?
怒号:怒吼,表现出风的猛烈气势。
卷:写出风力量的强劲、猛烈无情。
三重:多重,写风的气势和威力。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嫌疑犯1:秋风
风的威力如此之大,造成了哪些后果?表现诗人怎样的心理感受?
这几个动词刻画了茅草随风飘飞的动态场面,形象地表现了秋风破屋的惨状,写出诗人艰难窘迫的处境,流露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焦急。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飞、渡、洒、挂罥、飘转、沉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嫌疑犯2:南村群童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原本茅草捡回来还可以修补,可……
·何为“盗贼”?
·一群天真烂漫的孩童抱走不值钱的茅草的行为算得上“盗贼”吗?
·群童为什么趁火打劫当“盗贼”?
天真淘气的背后,隐藏的是生活的辛酸和悲苦。
谁是嫌疑犯?
“归来倚仗自叹息”,杜甫在叹息什么?
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
愤懑、无奈
嫌疑犯2:南村群童
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
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
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谁是嫌疑犯?
嫌疑犯3:夜雨
·把目光投向杜甫家,找出描写杜甫生活状况的句子。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
·说说这几句诗歌中,哪些词用得传神,反映了诗人怎样的生活状况?
谁是嫌疑犯?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

写出被子的冷、硬、脏。说明长期颠沛流离,诗人生活困窘。

雨点密集,密密麻麻。更能突出屋漏给诗人一家带来的困苦。。

写出被子的破旧,因为破旧才容易蹬裂。。
极言屋子的简陋和破旧。。
诘问式的感叹,表明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明的急切心情。
悲凄愁苦!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嫌疑犯4:丧乱
·杜甫在当时的社会是拥有特权,享有尊严的,他享受免赋税、免兵役的待遇。可为何会穷困至此?
——“自经丧乱少睡眠 ”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嫌疑犯4:丧乱—安史之乱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嫌疑犯4:丧乱—安史之乱
《旧唐书》记载:
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
城邑之内,不满千户。
方圆百里,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社会陷入混乱,无数苦难百姓流离失所。
战乱死伤众多,劳动力不足,社会农业生产停滞,各地饥荒严重。
战争迫使官府大量增加税收, 导致民不聊生!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嫌疑犯4:丧乱—安史之乱
此时杜甫将家搬到鄜州避难,经历了夫妻异地分离,幼儿饿死等人生不幸。
肃宗即位,杜甫只身前往投奔,途中被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后逃出虎口,直奔凤翔,任左拾遗。
因受房琯案牵连,758年,杜甫被贬华州司功参军。759年,关中大旱,杜甫痛心时政,弃官离开。
几经辗转来到成都,在朋友资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边盖了一座草堂,有了暂时的栖身之所,结束了十余年颠沛流离的生活。
谁是嫌疑犯?
呼不得
捡不得
睡不得
住不得
03-受害人陈词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受害人陈词
我杜子美今天报案,不是为了卖惨,更不是为了求好心人募款,也不是为了查明真相。犯人是谁我心里清楚,但我不需要衙门为我主持公道。
我只有一个愿望:希望天下如我一般的可怜人,都能住进风吹雨打都不怕的大房子里,不用像我这样苦大仇深,毕竟做人最紧要就是开心。
我杜子美就是冻死,死外边,从这里跳下去,也愿意,只要老天能成全我。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05-感受精神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受害人的愿望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
坚定、悲壮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感受精神
这样一个诗人,让我们感受到他怎样的高尚情怀?
自己
天下寒士
愿得广厦
破屋漏雨
·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
·饱览人间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感受精神
天下四等人
第一等人是高尚的圣人,他们宁苦身以利人。
第二等人是推身利以利人。
第三等人是只顾自己不顾别人。
第四种人是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杜甫,无疑是这种文化精神史上最耀眼的一颗珍珠,最宏伟的一座丰碑。。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感受精神
其实,从古到今,家国情怀是渗透在中国文人血脉里的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世代传承。
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杜甫呼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范仲淹写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顾炎武呐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艾青深情地吟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感受精神
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前苏联〕别林斯基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草堂
诗为事作,屋凭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现在草堂的浣花溪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今天变成现实,如果诗人在天有灵,他定会感到欣慰。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朱德参观杜甫草堂的题词。我们但愿杜甫草堂长留人世,杜甫诗篇光芒千秋永照 。
杜甫的一生
一、读书与漫游(35岁以前)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19 岁漫游吴越,5 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中。再漫游齐赵。25岁写成代表作《望岳》,30岁时在洛阳遇李白。
二、困守长安十年(35—44岁)
到长安不久,父亲去世,失去经济来源.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忠君、渴望为官、建功立业,却又对求官之路深感失望,壮志难酬,无奈、孤独、无助;对于百姓生活的关注与同情,让杜甫开始关注民生。代表作《兵车行》。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45---48岁)
(从“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在投奔新皇帝唐肃宗的途中为安史叛军俘获,半年后,他潜逃至凤翔,找到了唐肃宗,这一经历,被称为杜甫的“陷贼时期”)和为官。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西南漂泊(公元 760年至770 年,48 岁至58岁)
忧国忧民,对以诸葛亮为代表的忠臣、名臣的崇敬;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和对世事的感怀;隐居心境的恬淡;对亲人的思念。代表作《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文体相关
思考:这首诗与平时所学唐诗有何不同?
歌行,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 化。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行”是乐曲的意思。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文体相关
叙事诗是诗歌体裁的一种。它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与小说戏剧相比,它的情节一般较为简单。这种体裁形式,有故事、人物等小说的内容,而且情景交融,兼有抒情诗的特点;情节完整而集中,人物性格突出而典型,既有浓厚的诗意,又有简练的叙事和层次清晰的生活场面。

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卷茅
内心痛惜
群童抱茅
无奈痛心
破屋漏雨
痛苦难眠
祈求广厦
忧国忧民
饱尝民生疾苦
体察人间冷暖胸怀博大宽广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回顾课文,看图背诵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字词积累
通假字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同“现”,出现。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字词积累
卷我屋上三重茅
秋天漠漠向昏黑
高者挂罥长林梢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古义:接近。 今义:方向。
古义:高。 今义:长度。
古义:到天亮。今义:彻底。
古义:概数,表多数。
今义:数词,表确数。
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安定。
古今异义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字词积累
娇儿恶卧踏里裂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裂。
风雨不动安如山
名词用作动词,风吹雨打。
词类活用
课堂练习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通过前两节的层层铺叙,为后一节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B.“风怒号”三字,音响洪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彩。
C.“归来倚杖自叹息”一句写出了诗人的衰老形态和投诉无门的困窘之状。其中“倚杖”又与“唇焦口燥呼不得”相照应。
D.“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诗,诗人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
【解析】“倚仗”与“老无力”相照应。
C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D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对诗歌的主要内容、主旨情感的把握和诗歌的表达方式。最后一段主要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并没有“叙述”,故错误。
对“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诗人幽默风趣的写法,既活灵活现地描绘出南村群童的顽皮,又巧妙含蓄地刻画了自己因年迈而无力改变现状的那种无可奈何的微妙心理。
B.南村群童竟然不知道“我”是著名的“诗圣”,表达了“我”对他们年少无知的不满。
C.南村群童连不值钱的茅草都抢,可见当时人们的生活贫困到了何种程度。
D.称之为“盗贼”,表达了诗人对南村群童不良行为的强烈愤恨。
A
下面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意思是忍心能够当面做贼,公开抢抱着自己的屋上茅草钻入竹林。
B.“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自从丧乱以来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泪洒衣襟又有什么用呢?
C.“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是诗人的理想,这是一种饱览民生饥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中写“三吏”、“三别”一样。
D.本文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频繁的韵角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B
【解析】夜雨屋漏导致“长夜沾湿”,非“泪洒衣襟”。因此B项有误。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诗人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情怀的句子是: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是: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3)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精神的诗句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4)杜甫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起过渡作用的诗句是: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主旨句,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作者博大胸怀、济世情怀、旷达胸襟的诗句是: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博大的胸襟、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诗是: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愁惨的心境(或描写天气变化)的句子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1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诗人无可奈何的诗句是: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11)描写秋天凄凉氛围的语句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12)诗中升华精神,最能表现诗人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两句诗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了诗人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同时表露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的诗句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化用“邻人相暴,对门相盗”这个成语,慨叹世风之薄,表现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的诗句是: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15)诗中抒发诗人政治理想的句子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诗是: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7)身处逆境还关心社会,表现博大的胸襟诗句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8)诗中最能体现诗人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9)清代郑板桥有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该诗中也有表达类似情怀的句子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0)诗中表达出诗人对美好生活强烈渴望的句子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21)中国古代许多文人虽然身处逆境但依然心系天下,并在他们的诗文中表现出博大的胸襟,正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所言: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2)安史之乱时,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以博大的情怀,体察人间冷暖,道出了崇高理想的诗句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3)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胸怀的两句诗(诗歌的主旨句)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请你谈谈杜甫这首诗是如何“为时”“为事”而写的。
“为时”(为反映社会现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事”(为体现诗人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民生疾苦(民生艰苦)
忧国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