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1.4.1无理数》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1.4.1无理数》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6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5-24 22:06: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11.4.1无理数
学科 数学 学段 七至九年级 年级 八年级
相关领域 数与代数
教材 数学八年级上册 京教版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有效地数学活动不能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可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标准》还提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学习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知识结构中,才能成为有效的知识。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无理数的概念,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基于以上教学理论与课标内容的分析,本节课从拼图引入,让学生体会到无理数引入的必要性,在探索无理数的本质特点时,以为例,设计“说一说”、“算一算”、“看一看”、“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真正理解和掌握无理数的概念,渗透数形结合和无限逼近的数学数学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章可以看成后继代数内容的启示章,它是后面学习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函数、解直角三角形的基础。本节在《平方根》、《立方根》的基础上,引进了无理数的概念。无理数的引入,把研究数学问题的范围从有理数扩充到了实数,研究问题范围的扩大,使得我们所研究的问题具有了深度和广度。数系的扩展充满着对立和统一的辩证关系及分类思想,所以这节课不仅仅是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还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也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2. 学情分析(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有理数,明确有理数的概念,能熟练完成有理数的计算,在本章前两节的学习过程中了解了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及求法;在几何方面学生熟悉正方形面积与边长的关系;小学时知道圆周率的存在,但是对无理数几乎没有任何感性认识。(2)学生的学习现状大部分学生学习的基础较差,但是在课堂上学习数学的热情还比较高。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经历了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一些合作学习的经验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但学生的概括能力有待加强。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1)了解无理数的概念,会判断一个数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2)明确无理数产生的必要性,知道无理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3)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过程与方法:(1)经历无理数的发现过程,体会无理数引入的必要性,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体验数系扩展的过程,提高数学素养,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2)通过在数轴上演示无理数的生成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3)感受逼近思想,估算无理数的大小,从而培养逻辑思维和探究能力,充分感知无理数的“无限”性。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师生和生生互动交流中,感受成功的乐趣,建立自信心。(2)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无理数概念的探索过程;了解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区别,并能正确地进行判断。教学难点:无理数概念的建立。
教学流程示意
4.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问题1】拼一拼1.如何将两个边长为1个单位长度的正方形纸片拼成一个面积为2的正方形?2. 拼图后,可得此时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拼图,由1名学生在黑板演示拼图过程:【预设】 从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探索交流引入新知 【问题2】想一想1.什么是有理数?(引导学生回顾有理数的概念)2. 是有理数吗?【问题3】说一说从整数和分数的角度说明为什么不是有理数?【问题4】算一算精确到1精确到0.1精确到0.01精确到0.001………………
【活动】看一看利用计算机展示的螺旋图近似值。无限不循环小数有很多,类似的还有:由以上探究,引导学生得出无理数的概念: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回答有理数的定义【预设】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预设】(1)不是整数 因为12=1,22=4,32=9……,越来越大,所以不是整数。(2)不是分数因为最简分数的平方仍然是最简分数,所以不是分数。综上所述,不是有理数。利用计算器计算,尝试估算的范围【预设】因为1.412=1.9881,1.422=2.0164,所以1.41<<1.42;因为1.4142=1.999396,1.4152=2.002225,所以1.414<<1.415观察螺旋图,感受的无限不循环性借助实例,认识无理数 一方面,通过用有理数无限逼近无理数,学生在探究中获得了无理数可以用有限小数无限逼近的经验,这正切合了历史上康托尔用有理数列来认识无理数的做法;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知道了算术平方根变成小数形式的过程,感悟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存在性,使引出无理数的概念变得简单易懂。通过举例,引导学生得出无理数的概念,并发现无理数的一种表征方式:无限不循环小数。
深入理解揭示内涵 【活动设计1】试一试1.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有理数?哪些是无理数?,0,, ,, , -π, ,,,(两个1之间依次多一个2)【预设点拨】(1)是不是分数?分数是什么数?(2)什么是无理数?把化成小数得:=3.142857142857……2.判断正误①形如,的数是无理数②无限小数是无理数,无理数是无限小数3.请你写出一个3与4之间的无理数【活动设计2】画一画1. 有理数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那么无理数呢?2. 你能在数轴上找到表示的点吗?3. 从前面的折纸中,你能不能得到启发?教师总结作法:在数轴上以1个单位长度的线段OA为一边作正方形OABC,连接OB; 在轴上截取线段OD=OB,所以,点D所对应的数便是.总结:无理数也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这样,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活动设计3】读一读阅读下面材料:“有理数”、“无理数”这些名称不免叫人费解,有理数并不比别的数更“有道理”,而“无理数”也并不是“没有道理”。事实上,这是一个翻译上的失误。我们知道,有理数由分数和整数组成,而整数也可以表示成分数的形式:,,,,因此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m、n是整数且n≠0),这种形式也可以看作是两个整数之比,而无理数却不能写成两个整数之比。因此有理数rational number恰当的翻译应该是“可比数”,无理数irrational number则为“非可比数”。根据这一点,有的数学家建议给无理数摘掉“无理”的帽子。判断下列各数是否为无理数(1) (2) (3) 根据无理数的判断有理数和无理数【预设】会有学生认为是无理数由学生讨论解决是否是无理数举例说明【预设】π,,,,3.101101110…(两个0之间依次多一个1),……以为例,回忆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的步骤;类比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思考数轴上表示的点应满足的条件,从而找到在数轴上表示的方法。3.尝试叙述在数轴上表示的步骤。阅读、分析材料思考:除定义外,还有什么方法判定一个数是无理数?根据材料中所给的判断无理数的方法,回答问题 通过练习,让学生更加明确有理数、无理数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巩固对概念的理解。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一方面进一步加深对无理数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体会如何估算无理数的大小。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勾股定理,所以通过折纸“探索”活动,使学生从活动中得到启发。在学生看到在数轴上作出了表示的点后,可以直观地感悟无理数对应着数轴上的点。通过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发现无理数的另一种表征方式,然后通过练习,使学生对两种表征方式都给予了关注,一方面加深对无理数概念内涵的理解,另一方面,规避了日后由于只熟悉其中一种表征方式而影响对无理数的判断。
课堂小结感悟反思 1.知识与技能①无理数的概念。②无理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③运用有理数估计无理数的范围。④无理数的两种表征方式。2. 数学思想方法 ①数形结合。 ②运用逼近思想,估算无理数的大小。 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积极主动的进行自我评价,肯定他人。 培养学生总结知识的良好习惯,提高概括归纳、梳理知识的能力。
反馈检测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无限小数是无理数 B. 有根号的数是无理数 C. 无理数是开方开不尽的数 D. 无理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2. 下列各数:,,, ,, , ,,,(每相邻两个2之间依次多一个0)中,无理数的个数是( )3 B. 4 C. 5 D. 63.如图所示,数轴上点N表示的数可能是( )A. B. C. D. 独立完成 检测课堂学习成果,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分层作业 必做:1.课本P49 基础8,92.如图,数轴上表示1、的对应点分别为点A、点B. 若点B关于点A的对称点为点C,则点C所表示的数是_________3.写出一个2与3之间的无理数:_________4.写出与之间的所有整数:_________选做:1.已知是的小数部分,是的小数部分,求的平方根与立方根。2.阅读:课本P66 《希帕苏斯与无理数》 根据自己的能力以及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完成作业。通过课本P66的阅读,进一步完善学生对无理数的认识 作业分层处理有较大的弹性,体现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课上的操作、观察、实验、合情推理,延伸到课下的演绎推理,进一步感受无理数的存在。
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为全面准确地掌握本课的学习效果,我设计了学习效果评价表。评价的方式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老师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习方法和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状态和态度。首先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关注到学生的学习结果。通过完成课堂反馈题,教师可以直接得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发现漏洞,并给与有针对性的指导。第二,评价表更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的分析,能够得到更准确的学情,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态度,可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环节,对下一阶段的教学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完成学习效果评价表,学生从自评、互评、师评三个方面了解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发现自身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问题,肯定学生的长处,并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学生在互评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其他学生的优点和不足,进而取长补短,完善自我。学习效果评价表(总分100)评价方式评价项目评价得分学生自评30分1.积极参与课堂思考和学习2.课堂解题3.归纳总结学习内容同学互评20分4.学习的积极程度5.发言的次数、质量老师评价50分6.积极参与课堂思考和学习7.课堂解题8.反馈检测
6.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1.设计了丰富的数学活动,从不同角度认识无理数。通过“拼一拼”、“想一想”、“说一说”、“算一算”、“看一看”、“试一试”、“画一画”、“读一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讨论、交流、观察、反思,从数和形认识、理解、体会、感受无理数。2. 设计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思维。课上设置练习“写出一个3与4之间的无理数”,通过学生举例,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无理数的理解,考查了学生能否用有理数估计无理数,完善了学生对无理数内涵和外延的认识。课下作业仍然布置了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思维的空间。3. 充分运用阅读材料,完善学生的认知。通过课上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从“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表示成两个整数之比的数”这两种表征方式来理解无理数,规避了日后由于只熟悉一种表征方式而影响对无理数的判断。另外,在作业中安排课本P66的阅读理解,由课上的合情推理延伸到课下的演绎推理,加深了学生对无理数的理解。
创设学习情境
复习已有知识
认真观察
积极思考
反馈练习
记录作业
探索交流
引入新知
归纳总结
深入理解
揭示内涵
思考交流
解决问题
思考交流
巩固提高
开始
创设情境
复习旧知
课堂小结
感悟反思
反馈检测
分层作业
结束
启发、点拨
指导解题技巧
指导与点评
布置任务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