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爱迪生
一勤天下无难事----中国俗语
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伤仲永宋代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初读课文:正音正字
隶 谒 邑
泯 称 卒初读课文:正音正字
隶Iì 谒 yè 邑yì
泯 mǐn 称chèn
卒zú复读课文:读清句读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2.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 余闻之也|久
译读课文:把握文意1.翻译课文
2.文言文知识大比拼
3.认读课文难点提示:
1.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他先天得到的才能,远远的胜过有才能的人。
2.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
3.卒之:最终;之,语气助词,不译
4.夫:那些,代词
5.固:本来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文言知识大比拼:解释下列各题中红色的字:1、世隶耕
2、并自为其名
3、稍稍宾客其父
4、环谒于邑人
5、泯然众人矣
6、贤于材人远矣7、未尝识书具
8、指物作诗立就
9、或以钱币乞之
10、不能称前时之闻
11、受之于天
12、得为众人而已耶文言知识大比拼:解释下列各题中红色的字:1、世隶耕:属于
2、并自为其名:题上
3、稍稍宾客其父:渐渐
4、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
5、泯然众人矣:完全
6、贤于材人远矣:胜过7、未尝识书具:曾经
8、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9、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10、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
11、受之于天:承受
12、得为众人而已耶:能够闻:名声一词多义:
之
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
余闻之也久:
不能称前时之闻:
卒之为众人:
于
环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受于人者不至:显示答案一词多义: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件事。指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引出对象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受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注意下列句中红色字的含义
1.父异焉:
2.邑人奇之:
3.宾客其父:
4.利其然:
5.伤仲永:对…感到惊奇,形容词作动词。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认为…有利可图,名词作动词。哀伤,叹惜,形容词作动词。对…感到诧异,形容词作动词。全文可分两部分:
一、第1、2段,简叙方仲永由天才变为普通人的过程.
二、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思读课文:理清思路,理解作者观点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用意何在?
3、文中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4、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思 考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并背诵。评读课文:自主评价作者的观点
请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
要求:1、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
2、自己确定发言角度,观点
要鲜明,(要有理有据);
3、思路要清楚,语言要简练。品读课文:探究文章美点, 体会妙处立意上,寓理于事 选材上,见闻交织
剪裁上,详略得当 手法上,先扬后抑
行文上,言简意赅 感悟上,天赋人为
表达上,叙议结合延读课文:拓展视野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1.”没”的意思是”沉入水底”,所以”没人”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_________”.
2.从”涉”到”_____”到”_____”是游水的三个阶段,这里”涉”的意思可理解为”_________”.
3.文章中说游泳高手是因为”有得于水之道”,这句话的大意是:
A.找到过水的道理. B.领会游水的方法,道理.
C.弄清了游泳的道理. D.得到会游泳人的传授.
4.不会游泳的人只是按别人的经验介绍去游泳,没有不被水淹死的.这个意思在原文中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
5.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是一个______句,大意可译成________________.
6.这段话的作者设喻说理.用浪线标出体现这个道理的中心句.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