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第十七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下)语文导学案
设计教师: 陈练 复查教师: 审批教师:
参与集体备课的老师:
6.黄河颂
流程
内容
教师随笔
学
习
目
标
1、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2、努力培养朗读、感悟和理解诗歌的能力。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4、体味歌词意境,把握作者感情。
5、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6、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决心,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教
学
重
点
1、努力培养朗读、感悟和理解诗歌的能力。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体味歌词意境,把握作者感情。
教
学
难
点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决心,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2、努力培养朗读、感悟和理解诗歌的能力。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预
习
1、你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吗?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东北地区;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了我国的华北地区。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也积极地投入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他们通过自己创造的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2、你知道《黄河颂》的创作者是谁吗?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3、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澎湃(péng)(pài) 气魄( pò ) 高山之巅(diān) 狂澜(lán)
哺育(b?) 浊流(zhuó) 屏障(zhàng)
4、齐读课文,思考:
(1)开头的朗诵词的作用是什么?
朗诵词以呼告的手法,直称读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
(2)歌词包括几层意思,你能概括一下吗?
歌词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描绘黄河气势,赞美黄河精神。
导
入
小组展示及讨论
预习内容
组间合作探究
1、诗歌诵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2、感悟黄河:
在你朗读的过程中,你认为哪节最有气势?请你读给全班同学听。,并交流一下朗读感受。
3、题目《黄河颂》中,哪个字是关键词?
题目中“颂”是关键词。
4、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一往无前、无坚不摧)
5、诗中三次出现的“啊,黄河”有什么作用?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黄河的英雄气概的?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方面赞美黄河的英雄气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教师答疑
知识
自测自结
这节课的收获与不足: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流程
内容
教师随笔
学
习
目
标
1、体味歌词意境,把握作者感情。
2、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决心,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预
习
1、朗读课文
2、巩固旧知
导
入
小组展示及讨论
1、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颂黄河部分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三个层次
一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历史贡献;
二是黄河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
三是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精神源远流长。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2、结合时代背景,请根据诗歌的内容,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黄河精神。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组间合作探究
2、品读赏析:
①分小组自由选定最欣赏、理解最深刻的片段进行朗读赏析。
②在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些诗直白抒情,风格豪迈,有些诗则委婉含蓄.你认为这首诗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法制渗透点
1、文中所描写的黄河“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是什么样的景象?
结合地理知识作答。
黄河含沙量大,多曲流
2、当今我国已对环境保护高度重视,并且制定了相关法律条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五条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责任保护水环境,并有权对污染损害水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检举。
因水污染危害直接受到损失的单位和个人,有权要求致害者排除危害和赔偿损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六条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四十一条 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处理;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免予承担责任。
3、在注重环保的今天,我们有能为环保事业做些什么呢?
教师答疑
知
识
自
测
、
自
结
1. “望黄河滚滚”的“望”字,统领诗中哪些内容?
即“望”字以后的诗句。从“望黄河滚滚”至“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2.根据下面的提示,写出文中相应的诗句。
诗中所“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条理清楚,章法谨严。先是近镜头特写: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3.诗中说“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铁的臂膀”指什么?这个比喻有什么深刻含义?
指众多的支流。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广大,她孕育了万千强壮有力的儿女。
4.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摇篮。诗中说:“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你能从历史长河中撷取一朵浪花来解释一下吗?(扣住“文化”“民族精神”举例,如“四大发明”“文天祥”等。)
本节课的收获与不足: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