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探究实验专题复习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生物探究实验专题复习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5-25 13:50: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生物探究实验专题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学会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
如何找变量、设计对照;
能区别对照组和实验组;
能设计和补充完善某一实验。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寻找变量、对照组与实验组,能描述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并用所学知识解释。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为探究婚后幸福满意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社会学家做了这样一个调查:
对3000名已婚人士进行满意度调查,婚龄跨度从1年到40年,然后制作了婚龄---婚姻满意度图,表示如下:
图1:婚姻满意度随婚龄的变化曲线图
社会学家对结论作出了解释:结婚时幸福度较高;孩子出生之后,夫妻照顾孩子,满意度下降;15岁时,孩子外出求学,夫妻双方有时间经营感情,满意度上升。
20年后,心理学家维兰特认为这个实验不对,于是重新做了实验:他选取哈佛大学300名毕业生,进行了为期40年的跟踪调查,最后做了下面的表格:
图2.婚姻满意度随婚龄的变化曲线图
为什么两者的结果会不同?学习了今天的内容,我们就可以很轻松的回答这个问题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进入初中生物实验专题的学习。
讲授环节
(一)学习目标
师:今天我们主要
师:我们在课本中的实验学了三种,哪三种?探究实验、调查法、观察法。调查法和观察法只要了解就好,但是探究实验是学习的重点,大家要熟练掌握并运用。下面请同学来回答一下,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有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教师:说的很好,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个例子。
(2020年福建中考)蚜虫以植物的汁液为食。为有效防治蚜虫,科研人员对扁豆的抗虫性进行了研究。在种植两个品种的扁豆时发现,大量的蚜虫寄生在绿色扁豆上,而在相邻的紫色扁豆上仅有少量。蚜虫对扁豆的选择是否与颜色的刺激有关?
提出问题:蚜虫对扁豆的选择是否与颜色的刺激有关?
做出假设:蚜虫对扁豆的选择与颜色的刺激有关。
设计实验:
①取两个相同的透光玻璃装置,分别编号为甲、乙;
②每个装置内放入生长状态相同的绿色、紫色扁豆各一棵;
③将甲放入明亮处,乙放入黑暗处,引入20只发育阶段相同的蚜虫;
④一段时间后,观察记录蚜虫的分布情况。
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实验条件?哪些相同,哪些不同?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为什么要设置甲乙两个实验?
为什么引入20只蚜虫?有何好处?
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变量
定义:是指实验过程中所被操作的特定因素或条件
(1)寻找方法:
实验过程中找不同的条件或因素
提出问题(假设)中体现变化的词语
(2)原则:单一变量原则
(3)练习:找出变量
为进一步探究生物硫铁投加时间对铬污染水体中斑马鱼存活率的影响(2019福建真题)
兴趣小组研究不同浓度食醋对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2018福建真题)
某科研小组将涡虫作为实验对象,研究烟焦油浓度变化对其移动速度的影响(2017福建真题)
(三)探究实验中的对照
A、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一组(与假设相一致的组);如“鼠妇怕光”的实验中,有光的一组做为实验组。
B、对照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一组。如“鼠妇怕光”的实验中,无光的一组做为对照组。
原则:设置对照实验原则 多次重复实验原则
练习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取同种、同龄、等体重的成年雌鸟分成数量相等的两组,甲组饲以正常食物(不含DDT),乙组饲以同种但含DDT的食物,然后比较两组鸟的蛋壳厚度。
DDT能影响在该实验中,可作出的假设为蛋壳的厚度,其中实验组是乙组,对照组是甲组。
(四)设计和补充完善实验。
1、归纳实验设计过程的思维:
明确实验目的和原理
找出相关变量
确定控制变量的对照方法
结合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案
利用相关对照,逻辑推理相关结论(或预期结果)
简明、准确地组织语言文字
实验组别编号描述如:凡实验中涉及到两组或两组以上,所用器材需用1、2、3或A、B、C甲、乙、丙……等加以编号便于区分。
实验步骤分步描述并加以编号(一般不宜连续描述)如:第一步……
在量上难以做到准确的量化描述,应尽可能用“定性”的语言表达。如:“一段时间”、“适宜的温度”、“适量的”、“一定量的”等。
2、 在探究实验题中常见的错误
审题错误———没有弄清题意
实践经验不足——实验材料、仪器功能不熟悉
缺乏方法—不会控制变量、观察和测量实验变化
数据解读错误—不善于从图、表中获取有效的信息
结论错误5不会用有关的原理解释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的表达不完整—表达能力不强
3、练习
找出实验设计的描述错误并改正例为“探究淀粉在口腔内的消化”,某同学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法和步骤:
①在A、B两只试管中分别加入2m经冷却的浆糊
(2)在A试管中加1ml清水,B试管中加2ml唾液
③将两只试管摇匀后,置于60℃左右的水中10分钟;
④取出A、B两只试管各滴入2滴碘液,摇匀,
⑤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该实验方案有几项明显错误,请指出错误并改正。
答案:
(1)步骤②中加入的清水和唾液应等量,把加入1m清水改为2ml,与唾液量相等。
(2)步骤③中置于60℃的温水中,温度太高,会导致唾液淀粉酶失去活性,应改为37温水。
补充和完善
某一实验例小明为证明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想出了一个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为:将甲乙两组都进行灭菌处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接种细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
请你帮助小明一起分析该探究实验:
实验前,小明必须先将同树的落叶分成等量的两份,标为甲、乙两组。实验过程中滴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足够的水分。
(2)该实验的实验组是乙组;照组是甲组(3)实验结果预测:经过一段时间后,树叶有腐烂现象。说明细菌对植物遗体有分解作用。
三、归纳总结
让学生分享今天所学知识,教师点评并补充。
四、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册实验专题部分,下周一之前上交。
板书设计
1、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
2、如何找变量、设计对照;·
3、区别对照组和实验组;
4、设计和补充完善某一实验。
点评
内容详实、结构完整,与学生互动多。
PPT题目最好用探究实验,字号要大一些,最好用30号或者36号字体。
内容较多,实验题较难,是难点,应该集中一点,深入讲解。
除了大题之外,应该适当补充选择题相关的实验题。
有规范学生的语言,有利于学生的书面表达。
教学反思
初中生物实验题难度又大,而且分值占比还多,做题时很容易在细节上出错。大多同学都也是在生物实验题上丢分较多,实验题不是单单背背概念、公式就能得分。必须要掌握每个实验的原理、分布、实验结果才行,所以实验题也一直都是中考的重难点。
在平时的教学中,同学们已经积累了一部分的实验经验,但是这些经验没有形成理论,也没有系统的联系,于是在我就打算给学生进行一次系统的,有条理的整理,并加强练习,以此强化学生的实验能力。
我从探究实验的过程、如何理解实验、变量、原则、评价、结果的描述、结论的书写、以及应用八个方面让学生深入了解实验过程,提升实验能力,课上反馈良好,多数同学能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而且考试34题的得分率从2.8分,提升到5.3分。
不过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由于时间的原因,有些地方没有讲透,在一些点上学生掌握的不好,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案例都是会考的34题,而没有与课本中的实验紧密结合,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注意纠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