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广东省高州市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共30道,每道2分,共60分)
1.(2021八上·高州开学考)下图给我们提供的历史信息是( )
A.隋朝的建立 B.隋朝建立与灭亡
C.隋朝的统一 D.隋朝建立与统一
【答案】D
【考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南北朝时期分裂割据局面,使南北重归统一。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以历史知识图为切入点,考查隋朝建立的相关知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杨坚建立隋朝。
2.(2021八上·高州开学考)“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近2000年之久,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这一制度"始于( )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答案】A
【考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 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是科举制,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故“这一制度”始于隋朝。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科举制,知道科举制始于隋朝。本题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2021八上·高州开学考)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期间许多诗歌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材料表明( )
A.战争推动文学发展 B.历史变迁影响文学创作
C.唐朝诗歌繁荣发展 D.皇帝好恶决定诗歌创作
【答案】B
【考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被后人称为“诗史”。他的诗,有的气魄雄浑,有的沉郁悲怆,语言淳朴厚重,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人们称他为“诗圣”。据“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期间许多诗歌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可知,材料表明历史变迁影响文学创作。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杜甫诗歌特点形成的原因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杜甫诗歌特点形成的原因的相关史实。
4.(2021八上·高州开学考)唐代有男女同服之俗,男女同样参加骑马、打球、饮酒、舞蹈等活动。唐代女服还流行由波斯(今伊朗)传入的胡服。材料直接反映出唐代( )
A.经济的繁荣 B.社会风气的开放
C.政治的清明 D.文学艺术的繁荣
【答案】B
【考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 唐代有男女同服之俗,男女同样参加骑马、打球、饮酒、舞蹈等活动。唐代的女服还曾流行由波斯(今伊朗)传入的胡服。材料直接反映出唐代社会风气的开放。唐朝时期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社会风气兼容并蓄,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了唐朝社会风气的开放。唐都长安规划整齐,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城北的大明宫含元殿,气势宏伟,富丽堂皇。
5.(2021八上·高州开学考)“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选自《旧唐书》)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答案】A
【考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唐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 从题干材料“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提取关键信息:“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实非王臣也”可以判定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解答的关键是从“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切入,结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行思考,本题考查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考查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2021八上·高州开学考)(唐)高祖武德到太宗贞观年间,女性多穿“羃”(古代遮蔽脸部的巾)。武则天执政后,“帷帽大行,羃渐息”。开元初期,女性“皆着胡帽,靓装露面,无复障蔽”。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唐朝( )
A.女性社会地位每况愈下 B.女性服饰丰富多彩
C.少数民族服饰大受欢迎 D.社会风气日趋开放
【答案】D
【考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女皇武则天
【解析】【分析】 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包,他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据“(唐)高祖武德到太宗贞观年间,女性多穿‘霉’ (古代遮蔽脸部的巾)。武则天执政后,‘帷帽大行,嚣渐息’.开元初期,女性‘皆着胡帽,靓装露面,无复障蔽’。”可知,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唐朝社会风气日趋开放。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唐朝时期开放的社会风气的相关史实。识读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时期开放的社会风气的相关史实。
7.(2021八上·高州开学考)《步辇图》是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作品真实地记录了1300多年前唐太宗会见吐蕃使者的场景,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这幅名画创作的历史背景是( )
A.文成公主入藏 B.金城公主入藏
C.安西都护 D.北庭都护府设立
【答案】A
【考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 唐朝画家阎立本擅长人物故事画,他的画笔力刚健,线条像盘屈的铁丝,人物神形兼备。名作之一是《步辇图》。《步辇图》取材于唐贞观八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事件,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步辇图》这幅名画创作的历史背景文成公主入藏,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步辇图》这幅名画创作的历史背景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唐朝时期的友好民族关系。
8.(2021八上·高州开学考)下面是“主要外国使团来唐概况表”表格,据此可以说明( )
主要外国使团来唐概况表
主要外国使团来唐概况表
国家 大食 新罗 波斯 天竺 日本 百济 高丽 拂箖
次数 37 26 26 25 13 8 7 7
A.唐朝对天竺的影响最大 B.唐朝与周边国家交往频繁
C.与唐交往的都是欧洲国家 D.唐朝完全模仿周边国家
【答案】B
【考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盛唐经济的繁荣;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 唐朝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交往,如唐与新罗往来,新罗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唐朝与天竺交往不绝。贞观年间,玄奘西游天竺取经,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使者。故依据“主要外国使团来唐概况表”可知与唐朝与周边国家交往繁有关。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以“唐朝与周边国家交往繁”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唐朝时期的对外交往。弄清唐朝为与周边国家交往频繁是根本原因。
9.(2021八上·高州开学考)我国古代对外交往频繁,促进了当时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下列历史人物与其对外交往的史实相符的是( )
A.张骞﹣﹣七下西洋,促进亚非交流
B.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大唐文化
C.郑和﹣﹣西行天竺,学习佛教文化
D.玄奘﹣﹣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答案】B
【考点】遣唐使;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鉴真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的贡献,故B符合题意;
A项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故A不符合题意;
C项郑和七下西洋,促进亚非交流,故C不符合题意;
D项玄奘西行天竺取经,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本题主要考查了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0.(2021八上·高州开学考)近代印度考古研究者通过查阅中国古代的一部著作,先后找到了印度那烂陀寺的废墟、王舍城的旧址等遗迹。这部中国古代著作可能是( )
A.《东周列国志》 B.《史记》
C.《三国志》 D.《大唐西域记》
【答案】D
【考点】遣唐使;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因此这部中国古代著作可能是《大唐西域记》,选项D符合题意;
A项《诗经》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A不符合题意;
B项《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B不符合题意;
C项《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记载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二百三十年的史事,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玄奘西行,唐太宗西行天竺,学习佛法,玄奘到达日烂陀寺讲学,并著有《大唐西域中亚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
11.(2021八上·高州开学考)今年(2021)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早在元朝时期中央就设置过管理西藏地区的机构,该机构是( )
A.西域都护 B.宣政院 C.驻藏大臣 D.伊犁将军
【答案】B
【考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 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将这一地区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管理边疆地区的措施,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管理西藏的机构”。
12.(2021八上·高州开学考)宋朝城镇的“瓦子”,出现了很多切合市民阶层口味的表演艺术,比如说书、唱曲等,以通俗直白的话语写成,故事曲折引人入胜。材料反映出“瓦子”的主要功能是( )
A.饮食兼住宿 B.商业兼住宿 C.娱乐兼商业 D.宗教兼商业
【答案】C
【考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 随着城市的发展,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的丰富,所以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属于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所以C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宋代的社会生活。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宋代社会生活的相关知识点。
13.(2021八上·高州开学考)英国哲学家培根在《新工具》中写道:“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这三种发明”取得突出成就是在( )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答案】C
【考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 据“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在航行方面·····”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三种发明”取得突出成就是在宋元。材料中所讲的“这三种发明”,在文学、战争上、航海上改变了世界面貌的分别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北宋发明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到南宋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并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北宋时期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的效率,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三大发明的外传,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火药摧毁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军事基础;指南针为西欧人新航路的开辟和海外殖民征服创造了条件,加强各地的联系,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四大发明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我国的四大发明的相关史实。
14.(2019·沈阳)元朝有众多的海外贸易港口和细密的管理规章,使运载货物更多,来往更便捷。当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40多个,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上述材料说明了元朝( )
A.民族关系融洽 B.科学技术发达
C.对外贸易繁盛 D.军事实力强大
【答案】C
【考点】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
【解析】【分析】材料“ 当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40多个 ”强调的是元朝对外贸易的繁荣,C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未涉及到民族关系,A选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科学技术,B选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军事技术,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对外贸易,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材料的主旨是突出元朝的对外贸易。
15.(2016七下·大同期中)南宋时期,有一位阿拉伯商人运载一批货物到泉州销售,他抵达泉州后应到哪个机构办理手续( )
A.都护府 B.市舶司 C.宣政院 D.理藩院
【答案】B
【考点】宋代经济中心南移的原因
【解析】【分析】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时期,阿拉伯商人抵达泉州后应到市舶司办理手续。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宋朝政府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的相关史实。
16.(2021八上·高州开学考)明朝前期国力强盛,对外交往频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以下内容,不能够反映明朝经济发展的有( )
A.景德镇盛产唐三彩
B.引进玉米、甘薯等作物
C.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出现许多较大商业城市
D.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
【答案】A
【考点】盛唐经济的繁荣;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 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其中唐三彩造型美观,釉色绚丽,是世界工艺的珍品。明代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明代从国外引进,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明代从国外引进的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不少地方推广种植。明清时期引进美洲的物种丰富了食物品种,有利于人口增殖。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明清时期,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他们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其中著名的有安徽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选项A不能够反映清明经济发展,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清明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史实。明朝前期国力强盛,对外交往频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清明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史实。
17.(2021八上·高州开学考)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上述记载中介绍的科技成就是( )
A.蔡伦改进造纸术 B.华佗制成“麻沸散”
C.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D.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答案】D
【考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 材料所说的是关于活字印刷的发明,再根据材料中的“更互用之”,可知印刷完的刻字板并不会浪费掉,而是能重新排版使用,这便是活字印刷术,北宋时期的毕昇发明的泥活印刷术,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成就。北宋时期的毕昇发明的泥活字标志活字印刷术的诞生。掌握字印刷术的发明成就和影响。
18.(2021八上·高州开学考)《明史·刑法志》中提到,厂卫只听命于皇帝,其本身的约束缺乏制度,逐渐沦为帝王极端私欲的鹰犬;厂卫具有单独的羁押、刑讯取证的权力,其设立对司法体系造成严重的伤害。由此可知,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自身缺乏制度的强制约束 B.传统的司法监察体系逐渐瓦解
C.君主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 D.特务机构沦为皇权专制的工具
【答案】D
【考点】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明朝时期,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君主专制、加强皇权,其中之一就是设置厂卫特务机构监视臣民,如明太祖时期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特务机构,其设立对司法体系造成严重的伤害,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特务机构沦为皇权专制的工具。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重点掌握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19.(2021八上·高州开学考)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
A.纵论军务,谋划战事 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奉旨笔录,上传下达
【答案】D
【考点】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分析】 据“军机处--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帝时撤销,军国大事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直接听命于皇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军机处。军机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于雍正七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0.(2021八上·高州开学考)加强思想控制是古代帝王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措施。明朝时,皇帝为了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控制,巩固专制统治,将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局限于( )
A.四书五经 B.宋词
C.唐诗 D.《资治通鉴》
【答案】A
【考点】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解析】【分析】 为了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员,明政府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为了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员,明政府实行八股取士。注意准确识记八股取士的有关内容。
21.(2021·临沭一模)作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他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战争;作为诗人,他写下了“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等壮丽诗篇。这位民族英雄和诗人是( )
A.岳飞 B.文天祥 C.郑成功 D.戚继光
【答案】D
【考点】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A.岳飞,不符合题意;
B.文天祥,不符合题意;
C.郑成功,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戚继光作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战争,写下了“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等壮丽诗篇,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识记回答,这些都是课本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回答。
22.(2021八上·高州开学考)它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科学技术著作,其特点是图文并茂、注重实践,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这部书是( )
A.《农政全书》 B.《天工开物》
C.《齐民要术》 D.《本草纲目》
【答案】B
【考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 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图文并茂、注重实践,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多个生产部门,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和自然力相配合。这部书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天工开物》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的相关史实。《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23.(2021八上·高州开学考)中医药在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明代李时珍对中医药学发展的贡献是( )
A.开创“望闻问切”四诊法 B.撰写《伤寒杂病论》
C.编写《本草纲目》 D.编写《千金方》
【答案】C
【考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 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在行医的同时,到各地进行实地考察、搜集民间药方,广泛采集标本,并亲自试验药物性能,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他写出一部具有总结性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这部内容丰富,考订详细,附有大量插图.后来陆续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重要文献,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明代李时珍对中医药学发展的贡献是编写《本草纲目》。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明代李时珍对中医药学发展的贡献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我国古代的医学著作。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代李时珍对中医药学发展的贡献的相关史实。
24.(2019·常州)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宋王室的一个历世相传的家训,厥为优待士大夫,永远让文人压在武人的头上。”这反映了宋朝的治国策略是( )
A.强干弱枝 B.分解相权 C.民贵君轻 D.重文轻武
【答案】D
【考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找出关键信息“宋王室,优待士大夫,让文人压在武人的头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这种“重文轻武政策”的实行,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故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宋朝时期的治国策略。解题关键是对宋朝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的掌握。
25.(2021八上·高州开学考)《大国海图人物志:惊涛骇浪里的六道轮回》记载了一位中国高僧为了东渡日本,历尽千辛万苦,历时十二载,才完成夙愿。下列哪一项不是这本书介绍的内容( )
A.讲授佛经
B.介绍中国的医药、建筑、雕塑等知识
C.主持修建唐招提寺
D.他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
【答案】D
【考点】佛教与道教
【解析】【分析】 由题干中“中国高僧为了东渡日本,历尽千辛万苦,历时十二载,才完成夙愿”判断是鉴真东渡日本。ABC三项表述的是鉴真东渡的相关史实,均表述正确。D项《大唐西域记》是玄奘西游天竺,回国后根据自己的见闻写的,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的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鉴真东渡的相关知识,注意区分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史实。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注意扎实掌握鉴真东渡的主要史实。
26.(2020八上·高明期末)1838年,林则徐上书道光帝,痛陈鸦片“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由此得出,他主张严厉禁烟的原因是( )
A.闭关锁国,腐败不堪 B.兵弱银荒,国力日衰
C.列强瓜分,国家危亡 D.惩治毒贩,打击侵略
【答案】B
【考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的说明如果让鸦片在中国流行,那么数十年之后,中国就没有能抵抗外敌的军队了,也没有银子打仗了。说明了鸦片传入中国带来“兵弱银荒,国力日衰”的严重危害,所以必须制止鸦片在中国的流通。1939年6月林则徐在虎门海滩销毁大量鸦片,捍卫了民族尊严。AC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B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林则徐禁烟运动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
27.(2021八上·高州开学考)鸦片战争前,英国向中国大量贩运鸦片的直接目的是( )
A.损害中国人的身心健康 B.削弱清朝军队的战斗力
C.破坏清政府的禁烟令 D.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答案】D
【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 鸦片战争前,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英国的商品上很难推销,英国在对中国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大量贩运鸦片。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以鸦片战争前,英国向中国大量贩运鸦片的直接目的为切入点,考查虎门销烟。本题以虎门销烟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8.(2018·镇江)下图是小明同学创作的历史学习卡片,它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南京 B.上海 C.厦门 D.虎门
【答案】D
【考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挑起鸦片战争。故D符合题意;ABC与题干历史事件发生地点不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虎门销烟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还要掌握虎门销烟的时间和历史意义。
29.(2021八上·高州开学考)“1840—1842年,天朝大国被英国一支数千人的海军舰队接连挫败。中国的落后和西方的先进最终在战场上见了分晓。”该材料描述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A
【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 据题干“1840-1842年,天朝大国被英国一支数千人的海军舰队接连挫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0-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侵略我国,清政府战败。故材料描述的是鸦片战争。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知道1840-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侵略我国,清政府战败。本题考查鸦片战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0.(2021八上·高州开学考)“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要除去中国设在经商道路上的无数障碍。”下列《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哪项内容最能体现英国这一意图( )
A.割香港岛给英国
B.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C.赔款2100万银元
D.获取领事裁判权
【答案】B
【考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开放通商口岸最能体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故B项符合题意;其余选项均不能最佳体现英国的经商需求,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南京条约》。学生需要熟记《南京条约》内容和意义。掌握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相关知识。
二、材料分析题。(共3道,共40分)
31.(2021八上·高州开学考)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繁荣稳定的基础,商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长安城设东、西两市,两市各占两坊之地,各行各业应有尽有,是当时长安城商业活动的中心。据记载,当时西市有大衣行、秤行、絹行、鱼行、笔行、药材肆等,东市有铁行、内行、金银行等许多行业,店铺很多。西市还专门设有“波斯邸”“胡姬酒肆”“收宝胡商”等。
——摘编自曹尔琴《唐长安的商人与商业》
材料二:宋朝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当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六十多个,还出现了闻名世界的广州和泉州两大商港,宋朝统治者为管理海外贸易设置了专门的机构。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固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朝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这种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导致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长安城商业繁荣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策和科技两个角度分析“宋朝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的原因。宋朝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采取的对外政策及其产生的消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切身感受,请你为我国现代商业发展提出建议。
【答案】(1)表现:①有专门的商业区域;②商铺林立、行业众多;③中外贸易繁荣。
(2)原因:政府的重视;造船业发达,商业繁荣。机构:市舶司。
(3)闭关锁国;使中国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形势,使中国错失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对外交往能促进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促进国家的发展,积极吸引外资,重视海外贸易,积极拥抱经济全球化;闭关锁国,只会阻碍社会进步和发展,所以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加强交流合作。
【考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盛唐经济的繁荣;宋代的经济发展;明朝的经济发展;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 (1)据材料一可知,唐朝长安城商业繁荣的表现包括有专门的商业区域;商铺林立、行业众多;中外贸易繁荣。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的原因包括政策方面政府的重视,科技方面造船业发达,商业繁荣。宋朝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市舶司。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采取的对外政策是闭关锁国,其产生的消极影响是使中国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形势,使中国错失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对外交往能促进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促进国家的发展,积极吸引外资,重视海外贸易,积极拥抱经济全球化;闭关锁国,只会阻碍社会进步和发展,所以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加强交流合作。
故答案为:
(1)表现:有专门的商业区域;商铺林立、行业众多;中外贸易繁荣。
(2)原因:政府的重视,造船业发达,商业繁荣;机构:市舶司。
(3)闭关锁国;使中国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形势,使中国错失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对外交往能促进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促进国家的发展,积极吸引外资,重视海外贸易,积极拥抱经济全球化;闭关锁国,只会阻碍社会进步和发展,所以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加强交流合作。
【点评】 本题考查盛唐气象、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宋代的经济发展、闭关锁国政策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盛唐气象、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宋代的经济发展、闭关锁国政策等相关史实。
32.(2021八上·高州开学考)高考是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关系国家人才选拔,关系社会公平,关系广大学生和家庭的切身利益。回顾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科举制从创立之初就采用自由报考的办法,与以往士子被动的等待举荐入选有本质区别。而考试成绩是取会的主要依据,且是竞争性的差额考试,之前一般是非竞争性的等额录取。从选人标准上将具体且有标准化衡量尺度的文化知识作为考试内容,相比之前以名望等模糊标准这又是进步。
——摘编自赵家冀等《中国教育通史隋唐卷》
材料二:宋太祖“黄袍加身”夺取政权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协助他登上皇位的将领实权予以削夺。为了填补这些武将留下的空缺,统治者将目光转向普通知识分子。因此通过科举选拔文官成为强化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北宋前期科举次数与录取进士人数统计表:
时期 科举次数(次) 录取进士总数(人) 平均每榜录取进士数(人)
宋太祖 15 188 13
宋太宗 8 1487 186
宋真宗 12 1760 147
宋仁宗 13 4561 351
——摘编自李兵《科举:不只是考试》
材料三:明朝以八股取士,专取“四书”“五经”命题考试。“四书”要以朱熹的集注为依据。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章。这是一种僵死的官僚式文体,把知识分子的思想控制在孔孟之道、程朱理学的范围内。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科举制创立的朝代。与以前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有何进步之处。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前期科举制的发展。并说出北宋前期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科举制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古代的科举制度?
【答案】(1)隋朝;进步之处:士子可以自由报考;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考试内容主要是文化知识等。
(2)发展: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3)考试内容必须来自“四书”“五经”,答题格式为“八股文”。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对中国思想文化、科技进步的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
(4)一分为二,全面客观的认识科举制。既要看到科举制实施的积极意义,又要看到明清时期科举制的消极影响。
【考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创立的朝代是隋朝。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前期科举制的新发展是大幅度增加科学取士名额,提高进土地位。北宋前期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重文轻武。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科举制发生的变化变化表现在考试内容固定;文件格式僵化,八股取土。八股取士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对中国思想文化,科技进步的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
(4)综合上述材料,对待古代的科举制度,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全面客观的认识科举制。既要看到科学制实施的积极意义。又要看到明清,时期科举制的消极影响。
故答案为:
(1)期代:隋朝;进步之处: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只要件合上述题意即可得分)
(2)新发展:大幅度增加科学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目的:重文轻武。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3)变化:考试内容固定;文件格式僵化,八股取土。消极影响: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对中国思想文化,科技进步的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
(4)一分为二。全面客观的认识科举制。既要看到科学制实施的积极意义。又要看到明清,时期科举制的消极影响。
【点评】 本题以三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科举制创立的朝代以及意义、北宋前期科举制的新发展、北宋前期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明朝科举制发生的变化以及影响、正确认识古代的科举制度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33.(2021八上·高州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记亿万千。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炮子谣》
材料二:6月3日……林则徐命人在海滩高处,围起栅栏……待石灰将池水煮沸后,投下鸦片,鸦片就渐渐销毁。
——摘自八年级教材
材料三:“1839年的这场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
——《安德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
材料四: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危害。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重大事件?我们如何评价这一事件?
(3)材料三中的“运动”“战争”指的是哪两个事件?有人说,没有这场“运动”就没有这场“战争”,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4)从这场战争中你得到怎样的认识?
【答案】(1)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许多官员、士兵吸食鸦片,不但严重摧残了他们的体质,更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
(2)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3)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不同意。
(4)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考点】林则徐禁烟运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 (1)依据材料一“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记亿万千。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可知,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许多官员、士兵吸食鸦片,不但严重摧残了他们的体质,更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
(2)依据材料二”6月3日······林则徐命人在海滩高处,围起栅栏······待石灰将池水煮沸后,投下鸦片,鸦片就渐渐销毁。“可知,反映的是林则徐虎门销烟。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3)依据材料三“1839年的这场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可知“1839年的这场运动“是指虎门销烟。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的导火线。“战争”指的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即便没有虎门销烟,也会爆发
鸦片战争。因此不同意题干的说法。
(4)依据材料四”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可知,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故答案为:
(1)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许多官员、士兵吸食鸦片,不但严重摧残了他们的体质,更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
(2)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3)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不同意。
(4)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点评】 本题考查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的史实。掌握虎门销烟的意义和鸦片战争的原因和影响。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掌握虎门销烟的意义和鸦片战争的原因和影响。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广东省高州市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共30道,每道2分,共60分)
1.(2021八上·高州开学考)下图给我们提供的历史信息是( )
A.隋朝的建立 B.隋朝建立与灭亡
C.隋朝的统一 D.隋朝建立与统一
2.(2021八上·高州开学考)“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近2000年之久,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这一制度"始于( )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3.(2021八上·高州开学考)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期间许多诗歌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材料表明( )
A.战争推动文学发展 B.历史变迁影响文学创作
C.唐朝诗歌繁荣发展 D.皇帝好恶决定诗歌创作
4.(2021八上·高州开学考)唐代有男女同服之俗,男女同样参加骑马、打球、饮酒、舞蹈等活动。唐代女服还流行由波斯(今伊朗)传入的胡服。材料直接反映出唐代( )
A.经济的繁荣 B.社会风气的开放
C.政治的清明 D.文学艺术的繁荣
5.(2021八上·高州开学考)“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选自《旧唐书》)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6.(2021八上·高州开学考)(唐)高祖武德到太宗贞观年间,女性多穿“羃”(古代遮蔽脸部的巾)。武则天执政后,“帷帽大行,羃渐息”。开元初期,女性“皆着胡帽,靓装露面,无复障蔽”。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唐朝( )
A.女性社会地位每况愈下 B.女性服饰丰富多彩
C.少数民族服饰大受欢迎 D.社会风气日趋开放
7.(2021八上·高州开学考)《步辇图》是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作品真实地记录了1300多年前唐太宗会见吐蕃使者的场景,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这幅名画创作的历史背景是( )
A.文成公主入藏 B.金城公主入藏
C.安西都护 D.北庭都护府设立
8.(2021八上·高州开学考)下面是“主要外国使团来唐概况表”表格,据此可以说明( )
主要外国使团来唐概况表
主要外国使团来唐概况表
国家 大食 新罗 波斯 天竺 日本 百济 高丽 拂箖
次数 37 26 26 25 13 8 7 7
A.唐朝对天竺的影响最大 B.唐朝与周边国家交往频繁
C.与唐交往的都是欧洲国家 D.唐朝完全模仿周边国家
9.(2021八上·高州开学考)我国古代对外交往频繁,促进了当时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下列历史人物与其对外交往的史实相符的是( )
A.张骞﹣﹣七下西洋,促进亚非交流
B.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大唐文化
C.郑和﹣﹣西行天竺,学习佛教文化
D.玄奘﹣﹣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10.(2021八上·高州开学考)近代印度考古研究者通过查阅中国古代的一部著作,先后找到了印度那烂陀寺的废墟、王舍城的旧址等遗迹。这部中国古代著作可能是( )
A.《东周列国志》 B.《史记》
C.《三国志》 D.《大唐西域记》
11.(2021八上·高州开学考)今年(2021)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早在元朝时期中央就设置过管理西藏地区的机构,该机构是( )
A.西域都护 B.宣政院 C.驻藏大臣 D.伊犁将军
12.(2021八上·高州开学考)宋朝城镇的“瓦子”,出现了很多切合市民阶层口味的表演艺术,比如说书、唱曲等,以通俗直白的话语写成,故事曲折引人入胜。材料反映出“瓦子”的主要功能是( )
A.饮食兼住宿 B.商业兼住宿 C.娱乐兼商业 D.宗教兼商业
13.(2021八上·高州开学考)英国哲学家培根在《新工具》中写道:“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这三种发明”取得突出成就是在( )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14.(2019·沈阳)元朝有众多的海外贸易港口和细密的管理规章,使运载货物更多,来往更便捷。当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40多个,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上述材料说明了元朝( )
A.民族关系融洽 B.科学技术发达
C.对外贸易繁盛 D.军事实力强大
15.(2016七下·大同期中)南宋时期,有一位阿拉伯商人运载一批货物到泉州销售,他抵达泉州后应到哪个机构办理手续( )
A.都护府 B.市舶司 C.宣政院 D.理藩院
16.(2021八上·高州开学考)明朝前期国力强盛,对外交往频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以下内容,不能够反映明朝经济发展的有( )
A.景德镇盛产唐三彩
B.引进玉米、甘薯等作物
C.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出现许多较大商业城市
D.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
17.(2021八上·高州开学考)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上述记载中介绍的科技成就是( )
A.蔡伦改进造纸术 B.华佗制成“麻沸散”
C.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D.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18.(2021八上·高州开学考)《明史·刑法志》中提到,厂卫只听命于皇帝,其本身的约束缺乏制度,逐渐沦为帝王极端私欲的鹰犬;厂卫具有单独的羁押、刑讯取证的权力,其设立对司法体系造成严重的伤害。由此可知,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自身缺乏制度的强制约束 B.传统的司法监察体系逐渐瓦解
C.君主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 D.特务机构沦为皇权专制的工具
19.(2021八上·高州开学考)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
A.纵论军务,谋划战事 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奉旨笔录,上传下达
20.(2021八上·高州开学考)加强思想控制是古代帝王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措施。明朝时,皇帝为了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控制,巩固专制统治,将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局限于( )
A.四书五经 B.宋词
C.唐诗 D.《资治通鉴》
21.(2021·临沭一模)作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他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战争;作为诗人,他写下了“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等壮丽诗篇。这位民族英雄和诗人是( )
A.岳飞 B.文天祥 C.郑成功 D.戚继光
22.(2021八上·高州开学考)它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科学技术著作,其特点是图文并茂、注重实践,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这部书是( )
A.《农政全书》 B.《天工开物》
C.《齐民要术》 D.《本草纲目》
23.(2021八上·高州开学考)中医药在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明代李时珍对中医药学发展的贡献是( )
A.开创“望闻问切”四诊法 B.撰写《伤寒杂病论》
C.编写《本草纲目》 D.编写《千金方》
24.(2019·常州)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宋王室的一个历世相传的家训,厥为优待士大夫,永远让文人压在武人的头上。”这反映了宋朝的治国策略是( )
A.强干弱枝 B.分解相权 C.民贵君轻 D.重文轻武
25.(2021八上·高州开学考)《大国海图人物志:惊涛骇浪里的六道轮回》记载了一位中国高僧为了东渡日本,历尽千辛万苦,历时十二载,才完成夙愿。下列哪一项不是这本书介绍的内容( )
A.讲授佛经
B.介绍中国的医药、建筑、雕塑等知识
C.主持修建唐招提寺
D.他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
26.(2020八上·高明期末)1838年,林则徐上书道光帝,痛陈鸦片“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由此得出,他主张严厉禁烟的原因是( )
A.闭关锁国,腐败不堪 B.兵弱银荒,国力日衰
C.列强瓜分,国家危亡 D.惩治毒贩,打击侵略
27.(2021八上·高州开学考)鸦片战争前,英国向中国大量贩运鸦片的直接目的是( )
A.损害中国人的身心健康 B.削弱清朝军队的战斗力
C.破坏清政府的禁烟令 D.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28.(2018·镇江)下图是小明同学创作的历史学习卡片,它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南京 B.上海 C.厦门 D.虎门
29.(2021八上·高州开学考)“1840—1842年,天朝大国被英国一支数千人的海军舰队接连挫败。中国的落后和西方的先进最终在战场上见了分晓。”该材料描述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0.(2021八上·高州开学考)“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要除去中国设在经商道路上的无数障碍。”下列《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哪项内容最能体现英国这一意图( )
A.割香港岛给英国
B.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C.赔款2100万银元
D.获取领事裁判权
二、材料分析题。(共3道,共40分)
31.(2021八上·高州开学考)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繁荣稳定的基础,商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长安城设东、西两市,两市各占两坊之地,各行各业应有尽有,是当时长安城商业活动的中心。据记载,当时西市有大衣行、秤行、絹行、鱼行、笔行、药材肆等,东市有铁行、内行、金银行等许多行业,店铺很多。西市还专门设有“波斯邸”“胡姬酒肆”“收宝胡商”等。
——摘编自曹尔琴《唐长安的商人与商业》
材料二:宋朝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当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六十多个,还出现了闻名世界的广州和泉州两大商港,宋朝统治者为管理海外贸易设置了专门的机构。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固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朝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这种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导致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长安城商业繁荣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策和科技两个角度分析“宋朝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的原因。宋朝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采取的对外政策及其产生的消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切身感受,请你为我国现代商业发展提出建议。
32.(2021八上·高州开学考)高考是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关系国家人才选拔,关系社会公平,关系广大学生和家庭的切身利益。回顾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科举制从创立之初就采用自由报考的办法,与以往士子被动的等待举荐入选有本质区别。而考试成绩是取会的主要依据,且是竞争性的差额考试,之前一般是非竞争性的等额录取。从选人标准上将具体且有标准化衡量尺度的文化知识作为考试内容,相比之前以名望等模糊标准这又是进步。
——摘编自赵家冀等《中国教育通史隋唐卷》
材料二:宋太祖“黄袍加身”夺取政权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协助他登上皇位的将领实权予以削夺。为了填补这些武将留下的空缺,统治者将目光转向普通知识分子。因此通过科举选拔文官成为强化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北宋前期科举次数与录取进士人数统计表:
时期 科举次数(次) 录取进士总数(人) 平均每榜录取进士数(人)
宋太祖 15 188 13
宋太宗 8 1487 186
宋真宗 12 1760 147
宋仁宗 13 4561 351
——摘编自李兵《科举:不只是考试》
材料三:明朝以八股取士,专取“四书”“五经”命题考试。“四书”要以朱熹的集注为依据。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章。这是一种僵死的官僚式文体,把知识分子的思想控制在孔孟之道、程朱理学的范围内。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科举制创立的朝代。与以前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有何进步之处。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前期科举制的发展。并说出北宋前期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科举制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古代的科举制度?
33.(2021八上·高州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记亿万千。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炮子谣》
材料二:6月3日……林则徐命人在海滩高处,围起栅栏……待石灰将池水煮沸后,投下鸦片,鸦片就渐渐销毁。
——摘自八年级教材
材料三:“1839年的这场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
——《安德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
材料四: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危害。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重大事件?我们如何评价这一事件?
(3)材料三中的“运动”“战争”指的是哪两个事件?有人说,没有这场“运动”就没有这场“战争”,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4)从这场战争中你得到怎样的认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考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南北朝时期分裂割据局面,使南北重归统一。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以历史知识图为切入点,考查隋朝建立的相关知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杨坚建立隋朝。
2.【答案】A
【考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 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是科举制,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故“这一制度”始于隋朝。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科举制,知道科举制始于隋朝。本题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B
【考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被后人称为“诗史”。他的诗,有的气魄雄浑,有的沉郁悲怆,语言淳朴厚重,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人们称他为“诗圣”。据“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期间许多诗歌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可知,材料表明历史变迁影响文学创作。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杜甫诗歌特点形成的原因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杜甫诗歌特点形成的原因的相关史实。
4.【答案】B
【考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 唐代有男女同服之俗,男女同样参加骑马、打球、饮酒、舞蹈等活动。唐代的女服还曾流行由波斯(今伊朗)传入的胡服。材料直接反映出唐代社会风气的开放。唐朝时期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社会风气兼容并蓄,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了唐朝社会风气的开放。唐都长安规划整齐,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城北的大明宫含元殿,气势宏伟,富丽堂皇。
5.【答案】A
【考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唐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 从题干材料“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提取关键信息:“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实非王臣也”可以判定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解答的关键是从“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切入,结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行思考,本题考查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考查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答案】D
【考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女皇武则天
【解析】【分析】 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包,他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据“(唐)高祖武德到太宗贞观年间,女性多穿‘霉’ (古代遮蔽脸部的巾)。武则天执政后,‘帷帽大行,嚣渐息’.开元初期,女性‘皆着胡帽,靓装露面,无复障蔽’。”可知,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唐朝社会风气日趋开放。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唐朝时期开放的社会风气的相关史实。识读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时期开放的社会风气的相关史实。
7.【答案】A
【考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 唐朝画家阎立本擅长人物故事画,他的画笔力刚健,线条像盘屈的铁丝,人物神形兼备。名作之一是《步辇图》。《步辇图》取材于唐贞观八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事件,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步辇图》这幅名画创作的历史背景文成公主入藏,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步辇图》这幅名画创作的历史背景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唐朝时期的友好民族关系。
8.【答案】B
【考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盛唐经济的繁荣;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 唐朝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交往,如唐与新罗往来,新罗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唐朝与天竺交往不绝。贞观年间,玄奘西游天竺取经,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使者。故依据“主要外国使团来唐概况表”可知与唐朝与周边国家交往繁有关。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以“唐朝与周边国家交往繁”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唐朝时期的对外交往。弄清唐朝为与周边国家交往频繁是根本原因。
9.【答案】B
【考点】遣唐使;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鉴真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的贡献,故B符合题意;
A项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故A不符合题意;
C项郑和七下西洋,促进亚非交流,故C不符合题意;
D项玄奘西行天竺取经,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本题主要考查了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0.【答案】D
【考点】遣唐使;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因此这部中国古代著作可能是《大唐西域记》,选项D符合题意;
A项《诗经》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A不符合题意;
B项《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B不符合题意;
C项《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记载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二百三十年的史事,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玄奘西行,唐太宗西行天竺,学习佛法,玄奘到达日烂陀寺讲学,并著有《大唐西域中亚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
11.【答案】B
【考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 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将这一地区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管理边疆地区的措施,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管理西藏的机构”。
12.【答案】C
【考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 随着城市的发展,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的丰富,所以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属于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所以C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宋代的社会生活。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宋代社会生活的相关知识点。
13.【答案】C
【考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 据“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在航行方面·····”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三种发明”取得突出成就是在宋元。材料中所讲的“这三种发明”,在文学、战争上、航海上改变了世界面貌的分别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北宋发明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到南宋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并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北宋时期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的效率,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三大发明的外传,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火药摧毁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军事基础;指南针为西欧人新航路的开辟和海外殖民征服创造了条件,加强各地的联系,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四大发明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我国的四大发明的相关史实。
14.【答案】C
【考点】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
【解析】【分析】材料“ 当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40多个 ”强调的是元朝对外贸易的繁荣,C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未涉及到民族关系,A选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科学技术,B选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军事技术,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对外贸易,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材料的主旨是突出元朝的对外贸易。
15.【答案】B
【考点】宋代经济中心南移的原因
【解析】【分析】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时期,阿拉伯商人抵达泉州后应到市舶司办理手续。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宋朝政府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的相关史实。
16.【答案】A
【考点】盛唐经济的繁荣;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 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其中唐三彩造型美观,釉色绚丽,是世界工艺的珍品。明代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明代从国外引进,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明代从国外引进的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不少地方推广种植。明清时期引进美洲的物种丰富了食物品种,有利于人口增殖。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明清时期,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他们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其中著名的有安徽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选项A不能够反映清明经济发展,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清明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史实。明朝前期国力强盛,对外交往频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清明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史实。
17.【答案】D
【考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 材料所说的是关于活字印刷的发明,再根据材料中的“更互用之”,可知印刷完的刻字板并不会浪费掉,而是能重新排版使用,这便是活字印刷术,北宋时期的毕昇发明的泥活印刷术,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成就。北宋时期的毕昇发明的泥活字标志活字印刷术的诞生。掌握字印刷术的发明成就和影响。
18.【答案】D
【考点】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明朝时期,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君主专制、加强皇权,其中之一就是设置厂卫特务机构监视臣民,如明太祖时期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特务机构,其设立对司法体系造成严重的伤害,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特务机构沦为皇权专制的工具。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重点掌握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19.【答案】D
【考点】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分析】 据“军机处--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帝时撤销,军国大事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直接听命于皇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军机处。军机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于雍正七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0.【答案】A
【考点】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解析】【分析】 为了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员,明政府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为了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员,明政府实行八股取士。注意准确识记八股取士的有关内容。
21.【答案】D
【考点】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A.岳飞,不符合题意;
B.文天祥,不符合题意;
C.郑成功,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戚继光作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战争,写下了“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等壮丽诗篇,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识记回答,这些都是课本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回答。
22.【答案】B
【考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 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图文并茂、注重实践,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多个生产部门,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和自然力相配合。这部书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天工开物》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的相关史实。《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23.【答案】C
【考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 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在行医的同时,到各地进行实地考察、搜集民间药方,广泛采集标本,并亲自试验药物性能,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他写出一部具有总结性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这部内容丰富,考订详细,附有大量插图.后来陆续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重要文献,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明代李时珍对中医药学发展的贡献是编写《本草纲目》。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明代李时珍对中医药学发展的贡献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我国古代的医学著作。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代李时珍对中医药学发展的贡献的相关史实。
24.【答案】D
【考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找出关键信息“宋王室,优待士大夫,让文人压在武人的头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这种“重文轻武政策”的实行,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故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宋朝时期的治国策略。解题关键是对宋朝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的掌握。
25.【答案】D
【考点】佛教与道教
【解析】【分析】 由题干中“中国高僧为了东渡日本,历尽千辛万苦,历时十二载,才完成夙愿”判断是鉴真东渡日本。ABC三项表述的是鉴真东渡的相关史实,均表述正确。D项《大唐西域记》是玄奘西游天竺,回国后根据自己的见闻写的,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的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鉴真东渡的相关知识,注意区分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史实。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注意扎实掌握鉴真东渡的主要史实。
26.【答案】B
【考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的说明如果让鸦片在中国流行,那么数十年之后,中国就没有能抵抗外敌的军队了,也没有银子打仗了。说明了鸦片传入中国带来“兵弱银荒,国力日衰”的严重危害,所以必须制止鸦片在中国的流通。1939年6月林则徐在虎门海滩销毁大量鸦片,捍卫了民族尊严。AC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B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林则徐禁烟运动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
27.【答案】D
【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 鸦片战争前,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英国的商品上很难推销,英国在对中国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大量贩运鸦片。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以鸦片战争前,英国向中国大量贩运鸦片的直接目的为切入点,考查虎门销烟。本题以虎门销烟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8.【答案】D
【考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挑起鸦片战争。故D符合题意;ABC与题干历史事件发生地点不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虎门销烟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还要掌握虎门销烟的时间和历史意义。
29.【答案】A
【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 据题干“1840-1842年,天朝大国被英国一支数千人的海军舰队接连挫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0-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侵略我国,清政府战败。故材料描述的是鸦片战争。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知道1840-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侵略我国,清政府战败。本题考查鸦片战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0.【答案】B
【考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开放通商口岸最能体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故B项符合题意;其余选项均不能最佳体现英国的经商需求,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南京条约》。学生需要熟记《南京条约》内容和意义。掌握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相关知识。
31.【答案】(1)表现:①有专门的商业区域;②商铺林立、行业众多;③中外贸易繁荣。
(2)原因:政府的重视;造船业发达,商业繁荣。机构:市舶司。
(3)闭关锁国;使中国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形势,使中国错失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对外交往能促进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促进国家的发展,积极吸引外资,重视海外贸易,积极拥抱经济全球化;闭关锁国,只会阻碍社会进步和发展,所以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加强交流合作。
【考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盛唐经济的繁荣;宋代的经济发展;明朝的经济发展;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 (1)据材料一可知,唐朝长安城商业繁荣的表现包括有专门的商业区域;商铺林立、行业众多;中外贸易繁荣。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的原因包括政策方面政府的重视,科技方面造船业发达,商业繁荣。宋朝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市舶司。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采取的对外政策是闭关锁国,其产生的消极影响是使中国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形势,使中国错失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对外交往能促进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促进国家的发展,积极吸引外资,重视海外贸易,积极拥抱经济全球化;闭关锁国,只会阻碍社会进步和发展,所以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加强交流合作。
故答案为:
(1)表现:有专门的商业区域;商铺林立、行业众多;中外贸易繁荣。
(2)原因:政府的重视,造船业发达,商业繁荣;机构:市舶司。
(3)闭关锁国;使中国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形势,使中国错失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对外交往能促进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促进国家的发展,积极吸引外资,重视海外贸易,积极拥抱经济全球化;闭关锁国,只会阻碍社会进步和发展,所以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加强交流合作。
【点评】 本题考查盛唐气象、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宋代的经济发展、闭关锁国政策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盛唐气象、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宋代的经济发展、闭关锁国政策等相关史实。
32.【答案】(1)隋朝;进步之处:士子可以自由报考;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考试内容主要是文化知识等。
(2)发展: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3)考试内容必须来自“四书”“五经”,答题格式为“八股文”。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对中国思想文化、科技进步的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
(4)一分为二,全面客观的认识科举制。既要看到科举制实施的积极意义,又要看到明清时期科举制的消极影响。
【考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创立的朝代是隋朝。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前期科举制的新发展是大幅度增加科学取士名额,提高进土地位。北宋前期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重文轻武。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科举制发生的变化变化表现在考试内容固定;文件格式僵化,八股取土。八股取士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对中国思想文化,科技进步的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
(4)综合上述材料,对待古代的科举制度,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全面客观的认识科举制。既要看到科学制实施的积极意义。又要看到明清,时期科举制的消极影响。
故答案为:
(1)期代:隋朝;进步之处: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只要件合上述题意即可得分)
(2)新发展:大幅度增加科学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目的:重文轻武。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3)变化:考试内容固定;文件格式僵化,八股取土。消极影响: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对中国思想文化,科技进步的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
(4)一分为二。全面客观的认识科举制。既要看到科学制实施的积极意义。又要看到明清,时期科举制的消极影响。
【点评】 本题以三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科举制创立的朝代以及意义、北宋前期科举制的新发展、北宋前期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明朝科举制发生的变化以及影响、正确认识古代的科举制度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33.【答案】(1)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许多官员、士兵吸食鸦片,不但严重摧残了他们的体质,更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
(2)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3)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不同意。
(4)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考点】林则徐禁烟运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 (1)依据材料一“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记亿万千。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可知,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许多官员、士兵吸食鸦片,不但严重摧残了他们的体质,更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
(2)依据材料二”6月3日······林则徐命人在海滩高处,围起栅栏······待石灰将池水煮沸后,投下鸦片,鸦片就渐渐销毁。“可知,反映的是林则徐虎门销烟。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3)依据材料三“1839年的这场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可知“1839年的这场运动“是指虎门销烟。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的导火线。“战争”指的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即便没有虎门销烟,也会爆发
鸦片战争。因此不同意题干的说法。
(4)依据材料四”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可知,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故答案为:
(1)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许多官员、士兵吸食鸦片,不但严重摧残了他们的体质,更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
(2)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3)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不同意。
(4)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点评】 本题考查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的史实。掌握虎门销烟的意义和鸦片战争的原因和影响。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掌握虎门销烟的意义和鸦片战争的原因和影响。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