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黄河大合唱西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冼星海(1905~1945),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中国作曲家。1905年6月13日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1918年入岭南大学附中学小提琴,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从师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留法期间,创作了《风》《游子吟等十余首作品,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1935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1938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1940年去苏联学习、工作,1945年10月30日卒于莫斯科。人物简介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我国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作品用感情饱满的笔墨,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作品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 保卫黄河冼星海和田汉抗战岁月抗战岁月抗战岁月配乐朗读课文hóng jiǒng chuí
洪(洪水) 炯(炯炯有神) 槌 (棒槌)
zhá gěng
闸(闸门) 埂 (火柴梗)
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第一部分(1——3段)引出回忆第二部分(4-——5段)合唱队的描写第三部分(6——9段)激情演唱的情景第四部分(10——11段)奔赴抗日前线音乐欣赏学习第一部分(1——3段)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表现了什么?
愤怒的情绪、坚定的节奏,有力地表现了游击健儿的英勇气概,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
学习第二部分 (4-——5段)合唱队的描写
1、默读第4段,这支合唱队是怎样的? “三四百人”、“从台上直排到台下”、“构成一个巨大的扇面”体会合唱队队伍庞大,为后文恢弘的气势做铺垫。2、找出神态描写的词语,说说它的作用? “目光闪闪”、“神情严峻”可以感受到队员们的认真和坚毅。朗读第5段,课文为什么说这个乐队很奇特?有什么奇特之处?
奇特:大提琴是洋油桶改制的,古钟是从庙里摘下的,马号是从号兵连借来的,还有牛皮鼓……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条件的艰苦和队员们的满腔热情。 课文赏析 细读第三部分内容,分别找出写演出和作者的联想与想象的句子,说说自己独特的感受。 (1)“这声音,把我带到了黄河畔……联想到黄河畔散发出淡淡清香的枣花,旋转奔流的雄浑河水,目光炯炯的船夫和艄翁…… (2)犹如”冲出闸门的洪水“,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啊!是作者丰富的想象,写出了气势磅礴,势不可挡的气概。其余是写演出的场景。 6、7、8段,是作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烘托了气氛,深化了主题,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课文赏析这些联想与想象有什么作用?课文赏析学习第四部分(10—11段)奔赴抗日前线 (1)“小伙子们背着满袋手榴弹、鼓鼓的子弹袋,脖子上挂着一条干粮袋,皮带上系一双草鞋,一个个那么轻便、利落、敏捷。”“一双双眼睛那么机警而深沉:闪射着投入激战前的焦灼和快乐,迫不及待的复仇意志,可以忍受巨大考验的刚毅火花。”说说这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找出有关语句体会一下。 战士们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准备,沉着刚毅,
蓄势待发,随时都可以投入战斗,经得起任何
巨大的考验,斗志昂扬,英勇无畏。
(2)“大道上传来了沙沙的声响,仔细听去,才觉出是脚步声。“”几百个人,脚步轻得就像蚕咬桑叶。” 那轻而急促的脚步声让人感受到了紧张的气氛和战士们的坚定信念。 课文赏析
课文赏析 (3)“明天,在那稠密的青纱帐里、地道里、田埂上,就会有无数的人们,在小号的号音中,‘挥动着大刀长矛’,跟在部队后面,唱着雄壮的歌曲,迎接战斗!”
这是作者展开的想象,战斗的号角已经吹响,中华儿女英勇无畏,不可战胜。作者描绘了一幅在田间、地头战斗的热烈场面,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 10——11段:写抗日部队奔赴前线的场面。那轻而急促的脚步声让人感受到了紧张的气氛,对战士战斗准备和神态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了他们的刚毅与沉着,作者由此展开想象,描绘了一幅在田间、地头的热烈的战斗场面,振奋人心。
第四部分总结
1.摘抄文中鲜活生动的词句,积累语言。
2. 朗读《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的朗诵词或歌词,开展一次朗诵比赛。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