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被压扁的沙子课件(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被压扁的沙子课件(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5 07:09:4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18张PPT)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被压扁的沙子
1.以自学为主,把握《被压扁的沙子》一文的内容,理清说明顺序。(重点)
2.梳理作者推理的思路,掌握科学推理的方法。(重点)
3.探究两文写法的异同。(重点)
学习目标
课时目标
上节课我们印证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观点。那《被压扁的沙子》,又是怎样证明这一观点的呢?
二.检查预习
一.检查作业,复习导入
恐龙灭绝
“火山说”
“撞击说”
(1)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梳理文章的逻辑思路。
(3)深入阅读,分析文章涉及了哪些领域,是如何关联的。
方法提示:抓住关键词句,筛选主要信息,联系中心话题,做出正确判断。
自读任务
1.初读课文,理清文章主要内容。
科学家们是怎样运用地质学的研究成果解决恐龙灭绝年代问题的?
二.运用所学,自主阅读
第一部分
(1-6)
提出关于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问题,目前存在的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并指出科学家们为验证这两种理论一直在寻找证据。
第二部分
(7-17)
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思考,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
第一层(7-10)
讲述1961年一位苏联科学家发现了“斯石英”,并且介绍了它的性质,为下文佐证“撞击说”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分三层
第二层(11-13)
说明斯石英不仅可以在实验室制造,而且它在自然界中是可以存在的,不过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由此推断撞击是可以产生斯石英的。事实也证明,火山喷发是不会产生斯石英的,从而进一步佐证了“撞击说”。
第三层(14-17)
通过麦克霍恩等人研究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的例子,进一步证明“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从而得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的结论。
摆出对立理论
2.再读课文,梳理文章的逻辑思路。
单击增加标题
引出说明对象恐龙灭绝的不同观点
摆出对立理论
解释斯石英的成因、性质
推断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未发生过火山运动
恐龙年代岩层发现斯石英
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3.由“被压扁的沙子”说明“恐龙灭绝的原因是
撞击”。
表面上看,本文是说明“被压扁的沙子”这个物体,其实作者是想借此说明“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而本文和上一篇《恐龙无处不有》在说明事理的时候采用了同样的方法:“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去说明另一个科学领城的道理。”相同的方法将两篇文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可见作者科学探究的广度和深度。
小结
阅读全文,思考并讨论:
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
角度不同,试比较。
三.比较阅读
相同点
都用通俗的语言向读者介绍科学知识。二者不仅文体相同,而且内容相关,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都表达了“不同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的观点。
文体相同体
内容相关
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说明顺序
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引资料等)
说明方法
准确简练,浅显易懂。
说明语言
不同点
前者主要目的是用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后者主要是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前者运用的材料是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后者运用的材料是被压扁的沙子。
内容不同
《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
角度不同
这两篇科普短文,让我们见识了动物界的沧海桑田,欣赏了大自然的神奇奥妙,领略了科学家的敏锐聪慧,我们也要从中受到启发,平时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培养我们的创新能力。
四.课堂小结
被压扁的沙子
提出问题:恐龙灭绝的两种原因
分析问题:斯石英的性质及 形成
得出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科学的实验
事实的证明
严密的推理
撞击说
火山说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去说明另一个科学领域的道理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