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情境导入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其中,《大学》《中庸》本是《礼记》
中的两篇,南宋理学家朱熹把
它们与《论语》《孟子》
编排在一起,并为之作注。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背诵课文。(重点)
2.体会短文的句式特点,学习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论述观点。(难点)
3.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点,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重点)
课时目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课中重点词语 嘉肴( ) 教学相长( ) 弗食( ) 兑命( ) 自强( )
学( )学( )半
yáo
zhǎnɡ
fú
yuè
qiǎnɡ
xiào
xué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示范朗读,读出节奏。
◎通过朗读,同学们发现本文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句式上的特点:多用对偶句式,句式整齐,节奏分明,朗朗上口。
3.诵读指导,读准语气。
首句,要注意读出两个分句内部的层次感(转折、假设),两个分句的结尾句要读出惋惜、遗憾的感情。第二句,“是故”后停顿,“学”“教”后亦停顿,“不足”“困”应重读,语速要渐缓,表现出一种沉重感。第三句,要在第二句的基础上语调略微上扬,重读“自反”“自强”,表现出一种振奋感。第四句,是全文的中心句,是经过前文层层推导得出的结论,要读得语重心长。第五句,是从《尚书·兑命》中发现了上述观点的佐证,“其此之谓乎”要读出一种欣喜的感觉。此外,全文短短70字的篇幅内出现了五个“也”,起舒缓语气的作用,读来应有一种谆谆教诲之感。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美味的菜肴
味美
最好的道理
好
类比论证:类比亲身学习的重要性。
4.小组合作,初步翻译课文。
【译文】即使有鲜美的菜肴摆在那里,如果不吃,就不能知道它的味美;
虽然有最好的道理(最好的义理),
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
美好可贵。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
困惑
自我反思
自我勉励。强,勉励。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教与学的关系:教学相长
【译文】所以深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知识的贫乏,教育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学识上的困惑。知道自己知识不够,然后才能自我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愤图强。所以说:“教”和“学”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发生作用,教育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曰“ 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即《说(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
表示猜测
引用论证:进一步强调教学相长的关系。
【译文】《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3.检测重点字词
(2)古今异义
不知其旨也
(古义:味美。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1)通假字
学学半
(“学”同“敩”,教导)
(3)一词多义
学
学学半( )
学学半( )
动词,同“敩”,教导
动词,学习
品读课文,探究文意
第一层
1.理清层次。
虽有嘉肴……不知其善也。
第二层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学相长也。
第三层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探究写法。
本文说理条理分明,采用类比引入—层层推进—得出结论—引用补证的方式,严谨而有趣味地完成了说理。
首先用“嘉肴”“至道”做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接着从教和学两方面的关系来加以论证;得出“教学相长”这个结论,最后用《兑命》里“学学半”的话加以证明,印证“教学相长”论点的正确性。
◎文章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这个观点的
读完本文,你有哪些方面的体会
诵读课文,明其启发
教者的角度: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学者的角度:实践出真知,重视实践,在教与学的实践里“知不足”“知困”,不断提升自己,得到进步与发展。
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教学相长”也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你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课堂小结
本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虽有嘉肴
板书设计
类比引入
逐层论证
引用作结 ——学学半
弗食佳肴,不知其旨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教学能相长
实践出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