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4 唐诗三首 石壕吏课件(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4 唐诗三首 石壕吏课件(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5 09:41: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唐诗三首
石壕吏
杜甫
情境导入
我们在上学期学习了杜甫的《春望》,《春望》和《石壕吏》分别写于“安史之乱”前期的757年和759年,当时,诗人已值中年,因此,诗作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容均有较大变化。《春望》中诗人面对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愁。全诗深沉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感。《石壕吏》则不同。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杜甫的《石壕吏》写了哪些内容。
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了解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状。(重点)
2.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方面的特点,学习通过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刻画人物形象。(重点)
3.体会作者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为民的人生观、价值观。(难点)
课时目标
作者 生卒年 712-770 籍贯 河南巩县
(今河南巩义西)
朝代 自号 字
评价 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儒家崇高的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被誉为“ ”,他也被后人尊为“ ”。 作品 风格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语言精练,以沉郁为主。 相关 作品 “三吏”( )和 “三别”( )等。 作者简介
杜甫
少陵野老
子美
诗史
诗圣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识记字音。
课中重点词语 石壕吏( ) 老妪( )             逾墙( ) 幽咽( ) 邺城戍( )( )
初读课文,读准节奏
háo lì




shù
石 壕 吏
杜 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辞:"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2.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暮: 在傍晚。
投: 投宿。
吏: 小官,这里指差役。
逾: 越过,翻过。
走: 跑, 这里指逃跑。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石 壕 吏
故事的开端,写“致词”的由来:诗人日暮投宿,夜遇差役捉人,烘托紧张气氛。
文章释义
呼: 叫喊, 叫嚷。
一何: 多么。
怒: 恼怒,凶猛,这里指凶狠。
前致词: 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戍: 防守。附书至: 捎信回来。
新: 最近。
长已矣: 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
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更: 再也。
乳下孙: 还在吃奶的孙子。
有孙母未去: (因为)有孙子在,
(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
完裙: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
老妪: 老妇。衰: 衰弱,衰微。
从: 跟从。应: 应征。
役: 兵役。犹得: 还能够。
故事的发展和高潮,写老妇人一家在战乱中的悲惨境况。
夜久: 夜深了。绝: 断绝, 停止。
如:好像,仿佛。
幽咽: 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登前途: 踏上前行的路。
独: 唯独、只有。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故事结局,写老妇人被抓走后这一家的凄苦情况,照应开头。
1.这首诗从内容来看是一首叙事诗,那么记述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 主要人物是谁
时间:晚上
地点:石壕村老妇人(百姓)家里
事件:诗人夜投石壕村,看到官吏抓壮丁。
主要人物:老妇人和官吏。
筛选信息,了解内容
2.这首诗共分为几部分?各个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目睹官吏夜捉人,揭开故事序幕。
开端
哭啼申诉家境凄惨,“自愿”服役。
发展、高潮
老妇被捉,独别老翁,凄凉绵绵无尽。
结局
3.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展现了她一家人的悲惨
遭遇。请同学们读老妇的话语,说一说这个家庭“苦”在何处
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战乱丧子之苦)
儿媳出入无完裙,孙子尚需哺乳。(家境困窘之苦)
老妪暮年从军,老翁妻离子散。(力衰应征之苦)
4.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以第一人称“我”,也就是杜甫的口吻,来复述故事。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诗歌,分析诗人是怎样表达情感态度的。
走近杜甫,体悟情怀
示例1:我觉得他是在客观描述中传达悲悯之情,诗中有这样两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何苦!”小吏的喊声多么凶狠,老妇人的啼哭多么凄苦。还有下面“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从中能感受到老妇人当时的那种无助,但是为了自己的家庭不得不这样做。
1.把握写法,理解情感。
示例2:“有吏夜捉人”一句中,“夜”“捉”二字除了客观叙述事件,也让读者认识到封建统治阶级于黑夜捉人的凶残面目!诗人精练而又准确的叙述,使其揭露、批判之意不言自明!
示例3:“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诗人在客观表明事件结束的同时,也暗藏了对事件的感受:从“暮投”到“夜久”再到“天明”,反映了老妪哭诉、官吏威逼时间之长,同时也反映了诗人整夜难眠,一直关注着事态的发展;“幽咽”二字把年轻寡妇忍气吞声、无力回天的悲惨命运刻画了出来,也表现了诗人的同情之心;“独”字写诗人与孤单的老翁分别的情形,诗人的悲痛之情也尽在其中。
杜甫目睹了官吏捉人的整个过程,他写自己“暮投石壕村”,从“暮”到“夜”,到“夜久”,再到“天明”,他看见了这出人间悲剧,但是他像隐身了一样,没有任何动作,连一句安慰的话都没有说。这个矛盾怎么解释呢
示例1:我感觉杜甫的确是两难,他作为一个官员,虽然同情老妇一家,但他更担忧国家的前途,所以他只能忠实记录事件,而不能出手相助。
2.合作探究,理解情感。
示例2:他是于客观描述中传达悲悯。因为杜甫他不是一个新闻记录者,他只是一个诗人,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写作背景中提到,杜甫从新安、石壕、潼关等地经过,他看到的不会只有这一个场景,肯定还看到了千万家悲苦。他想从这些事情之中以小见大,让大家看见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的悲苦。所以他是在客观的描述中传达他心中忧国忧民的情怀。
示例3:因为杜甫是个官员,而且我们从他其他的诗歌中也知道了,他是非常忧国忧民的。当时叛军把唐军击溃,唐军为重整队伍而去征兵,这时杜甫很为国家着急。但是从“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中可以读出,老妇人也是很可怜的,所以杜甫不做任何感情上的表达,只是如实地记录。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
深刻,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抒写了忧国忧
民的情怀,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人民大
众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和民众的脉搏
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
课文小结
石 壕 吏
开端
官吏的残暴
战争的残酷
人民的苦难
结局
有吏夜捉人
独与老翁别
板书设计
发展、高潮
战争牺牲
家境凄惨自请服役
致词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