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八上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4~5节测试卷
总分:100分 姓名: 班级: 得分: .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物质放入一定量水中,充分搅拌后形成乳浊液的是(▲)
A.蔗糖 B.麻油 C.食盐 D.白醋
【答案】B
【解析】小液滴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是乳浊液;不溶性的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是悬浊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乳浊液的本质特征、各种物质的水溶性方面的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A、蔗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麻油不溶于水,把麻油放到水里是液滴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故选项正确。C、食盐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白醋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故选:B。
2.某“天气瓶”通过樟脑在酒精溶液中的结晶情况反映气温变化。如图为该“天气瓶”在三种不同气温下的状况,则瓶内溶液一定为相应气温下樟脑饱和溶液的是(▲)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甲、乙、丙
【答案】C
【解析】根据饱和溶液的定义分析判断,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不能再继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
【分析】本题较为简单,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判定方法即可分析判断。
【详解】由图示可知,在乙、丙中都含有未溶解的樟脑晶体,是相应气温下樟脑饱和溶液。
故选:C。
3.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的上层浓度小,下层浓度大
B.溶液蒸干后,均能得到固体溶质
C.溶液中只有一种溶质时,溶液为纯净物
D.物质在溶解得到溶液的过程中,可能会有放热或吸热的现象出现
【答案】D
【解析】【分析】【详解】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所以溶液中各部分成分完全相同,A错误;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所以蒸干后,不一定都能得到固体溶质,B错误;溶液的成分包括溶剂和溶质两部分,为混合物,C错误;物质在溶解得到溶液的过程中,通常有放热或吸热的现象出现,D正确。故选D。
4.将一定质量的食盐溶解在10毫升水中,下列等式中,一定成立的是(▲)
A.食盐密度十水的密度=溶液的密度 B.溶质质量十水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C.食盐体积十水的体积=溶液的体积 D.食盐质量十水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答案】B
【解析】A、根据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和溶液的关系解答;
B、由于食盐和水的密度不同,所以它们的体积不能相加;
C、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D、两种不同密度的物质混合后,混合物的密度不能是这两种物质密度的和.
【分析】本题考查溶液、溶质以及溶剂的相互关系与判断.熟悉溶液与饱和溶液的联系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详解】A、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可以相加,但密度不可以相加;故本选项错误;
B、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所以溶质质量+水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故本选项正确;
C、密度不同的两种物质混合后,体积不能相加,所以,食盐体积+水的体积≠溶液的体积,故本选项错误
D、若食盐水不是饱和溶液的话,食盐质量+水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B。
5.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面粉与水的混合物可以形成溶液 B.溶液可以含有多种溶质
C.溶液中的溶质都是固体 D.无色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
【答案】B
【解析】根据溶液的概念和特征进行分析。溶液的概念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分析】【详解】A、面粉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悬浊液,故A错误;
B、溶液中可以含有多种溶质,只有一种溶剂,故B正确;
C、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故C错误;
D、无色透明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例如蒸馏水不属于溶液,故D错误。
故选B。
6.20℃时,将36克氯化钠完全溶解在100克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B.该溶液的质量为100克
C.向该溶液中再加入2克固体氯化钠,则溶液的质量为138克
D.向该溶液中加入10克水,则该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答案】D
【解析】【分析】【详解】A、溶解的单位是克,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不是36,故选项说法错误。
B、20℃时,将36g氯化钠完全溶解在100g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则该溶液的质量为100g+36g=136g,故选项说法错误。
向该溶液中再加入2g固体氯化钠,不能继续溶解,则溶液的质量仍为136g,故选项说法错误。
D、向该溶液中加入10g水,则该溶液能继续溶解氯化钠,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
7.用氯化钠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现有下列操作:
①溶解;②称取氯化钠;③过滤;④量取水;⑤计算;⑥蒸发结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⑤②④①
C.①③⑤②① D.①③⑥⑤②④①
【答案】B
【解析】根据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的实际实验步骤来选择答案。
【分析】通过做本题可知配制溶液的基本步骤是:计算、称量、量取、溶解配制。
【详解】配制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先进行计算:需要氯化钠:100 g×20%=20g,需要水:100g-20g=80g,用托盘天平称量20g氯化钠,放到烧杯中,再用量筒量取80g水,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进行搅拌溶解,即可得到所配溶液。所以基本步骤是: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故选:B。
8.硫酸镁在工农业以及医疗上有广泛应用,其溶解度如下表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温度/℃ 10 30 50 70 90
溶解度/g 27.3 39.3 49.0 54.1 51.1
A.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10℃时,27.7克硫酸镁和72.3克水可配制成质量分数为27.7%的硫酸镁溶液
C.50℃时,100克硫酸镁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49:100
D.70℃时的硫酸镁饱和溶液升温至90℃,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答案】C
【解析】A、根据硫酸镁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10℃时,硫酸镁的溶解度为27.7g,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50℃时,硫酸镁的溶解度为49.0g,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100%,进行分析判断。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硫酸镁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趋势、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100%、溶解度的含义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A、由硫酸镁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可以看出10℃~70℃时,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大于70℃时,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B、10℃时,硫酸镁的溶解度为27.7g,1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27.7g硫酸镁固体,10℃时,72.3g水最多能溶解的硫酸镁的质量小于27.7g,则形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27.7%,故选项说法错误;
C、50℃时,硫酸镁的溶解度为49.0g,5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49.0g硫酸镁固体,该温度下硫酸镁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49.0g:100g=49:100,故选项说法正确;
D、70℃时的硫酸镁饱和溶液升温至90℃,硫酸镁的溶解度减小,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100%,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9.已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下图是有关硝酸钾溶液的实验操作及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操作I一定是加溶质 B.整个实验过程中硝酸钾的溶解度一定不变
C.①与②的溶质质量可能相等 D.②与③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等
【答案】C
【解析】A、根据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根据操作Ⅰ若采用的是降低温度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根据操作Ⅰ若采用的是降低温度至恰好饱和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②与③均为相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进行分析判断。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结晶的方法、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A、操作I不一定是加溶质,也可能是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故选项说法错误。
操作I若采用的是降低温度的方法,整个实验过程中硝酸钾的溶解度会发生改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操作I若采用的是降低温度至恰好饱和的方法,溶质的质量不变,则①与②的溶质质量可能相等,故选项说法正确。
D、②与③均为相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不是可能相等,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
10.制作“叶脉书签”需要配制100g12%的氢氧化钠溶液(设水的密度为1g/mL)。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称量前调节天平平衡时发现指针向右偏转,可调节游码
B.用天平称取12.0g氢氧化钠固体
C.将准确称取的氢氧化钠固体直接倒人装有水的量筒中溶解
D.选用100mL量筒量取100mL的水
【答案】B
【解析】【分析】【详解】略
1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某温度下两种不同物质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同,则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一定相同
B.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200毫升某溶液,密度为1.2克/厘米3,其中含溶质24克
C.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D.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答案】B
【解析】A、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分析解答;
B、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 = ×100%分析解答;
C、恒温蒸发溶剂,物质的溶解度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D、据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分析解答。
【分析】【详解】A、溶质的质量分数=×100%,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可能溶解度不同,等量的水溶解等量的溶质造成,若是饱和溶液,则该说法成立,但不知溶液是否饱和,故错误;
B、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200毫升某溶液,密度为1.2克/厘米3,其中含溶质200毫升×1.2克/厘米3×10%=24克,正确;
C、若恒温蒸发溶剂,物质的溶解度不变,则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错误;
D、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常用方法是加入溶质、蒸发溶剂、降温,若采取降温恰好饱和的方法,溶质、溶剂不变,则溶质的质量发生不变,故错误;
故选:B。
12.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
B.将50℃时A、B、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30℃,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C>A=B
C.降温可以使接近饱和的C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D.M点表示30℃时A、B两种物质的容解度相间
【答案】D
【解析】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
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错误;
将50℃时A、B、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30℃,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C>A=B错误:
降温可以使接近饱和的C溶液变为饱和溶液错误:
D、M点表示30℃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正确。
【分析】本考点考查了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还考查了有关溶液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等,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详解】A、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错误,因为没有指明温度;故选项错误:
将50℃时A、B、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30℃,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A=B>C,C>A=B错误;故选项错误;
降温可以使接近饱和的C溶液变为饱和溶液错误,因为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故选项错误:
D、M点表示30℃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正确,因为M是交点;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3.小林打开冰箱,从4℃的储藏室里拿出一杯底部还有少量蔗糖晶体的溶液A,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晶体消失了,得到溶液B。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4℃时,溶液A一定是饱和溶液
B.溶液A的质量分数大于溶液B的质量分数
C.室温下,溶液B一定是饱和溶液
D.蔗糖晶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答案】A
【解析】5℃拿出一杯底部有少量蔗糖的溶液A,因为蔗糖未全部溶解,所以A在5℃时,溶液A一定是饱和溶液,放置室温一段时间后晶体消失,说明未溶解的蔗糖再次溶于水,所以溶液A的质量分数小于溶液B的质量分数,蔗糖晶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室温下溶液B不一定是饱和溶液,可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
【分析】此题是对溶液变化的状态的考核,解题的关键是能够对溶液的各步的变化有较深入的认识,分清溶液是否在变化后处于饱和状态,是一道能训练学生思维的综合题。
【详解】在整个变化过程中A溶液在4℃时,因存在不溶的晶体,所以溶液A一定是饱和溶液。放置室温一段时间后晶体消失,说明未溶解的蔗糖再次溶于水,溶液是否饱和无法判断,但溶质质量分数会变大,由4℃变到20℃时物质的溶解度变大,也就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故选:A。
14.用下列实验操作可完成两个实验,甲实验为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乙实验为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实验的步骤是①④⑤,当蒸发皿中的滤液全部蒸干后才能停止加热
B.甲实验各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都是相同的
C.乙实验若按照②③①的步骤进行操作,则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大
D.乙实验中,若①所用的烧杯内壁沾有水,对配制的溶液浓度无影响
【答案】C
【解析】A.粗盐提纯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的操作步骤是溶解、过滤、蒸发,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溶解、过滤、蒸发操作中的玻璃棒的作用进行分析判断;
C.量取的水为42g;
D.乙实验中,若①所用烧杯刚刚用清水洗过,会造成溶剂的质量偏大。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实验基本操作,难度不大,掌握粗盐提纯的步骤与注意事项、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步骤与注意事项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A.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的操作步骤是溶解、过滤、蒸发,即步骤是①④⑤,其中去除杂质的关键一步是过滤(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故A错误;
B.甲实验各步操作中,溶解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能够加快粗盐的溶解速率;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蒸发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防止液体飞溅;玻璃棒的作用不相同,故B错误;
C.量取的水为42g,由溶质质量分数的公式可知,会导致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大,故C正确;
D.乙实验中,若①所用烧杯刚刚用清水洗过,会造成溶剂的质量偏大,则会导致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小,故D错误;
故选:C。
15.20℃时,将等质量的氯化钠、硝酸钾分别放入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溶解后如图甲所示,升温到50℃时如图乙所示。氯化钠、硝酸钾在20℃和50℃时的溶解度如表所示,则(▲)
温度(℃) 20 50
溶解度(g) 氯化钠 36.0 37.0.0
硝酸钾 31.6 85.5
A.图甲烧杯①中的溶液为20℃时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B.图乙烧杯①中的溶液为5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C.图甲烧杯①中的溶液和图乙烧杯②中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图甲烧杯②中的溶液和图乙烧杯①中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答案】D
【解析】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所以20℃时,将等质量的NaCl、KNO3固体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有剩余固体的是硝酸钾;并据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分析判断。
【分析】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溶解度的四要素,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熟悉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其应用,能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答相关问题。
【详解】A、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所以充分搅拌后有剩余固体的烧杯①中是硝酸钾,故错误;
图乙烧杯①中的溶液为50℃时KNO3全部溶解,无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故错误;
将等质量的NaCl、KNO3分别放入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图甲烧杯①中的溶液中固体没有完全溶解,图乙烧杯②中的溶液中固体全部溶解,溶质质量分数:图甲烧杯①<图乙烧杯②,故错误;D、将等质量的NaCl、KNO3分别放入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图甲烧杯②中的溶液和图乙烧杯①中的溶液中固体全部溶解,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除注明外,每空2分,共43分)
16.(3分)下列混合物中,属于悬浊液的是 ▲ ,属于乳浊液的是 ▲ ,属于溶液的是 ▲ 。
①牛奶 ②黄河水 ③高锰酸钾溶于水 ④矿泉水 ⑤碘酒
⑥色拉油混合水 ⑦面粉混合水 ⑧冰水混合物
【答案】②⑦; ①⑥; ③④⑤
【解析】根据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的含义进行解答,不溶性的固体小颗粒悬浮到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是悬浊液;不溶性的液体小滴悬浮到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是乳浊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悬浊液以及乳浊液的本质特征的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悬浊液、乳浊液不均一、不稳定。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详解】悬浊液是固体颗粒悬浮于液体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黄河水、面粉混合水都属于悬浊液;乳浊液是液体小液滴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牛奶、色拉油混合水都属于乳浊液;溶液是指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具有三个特点:均一、稳定、混合物,E属于纯净物不属于溶液,所以高锰酸钾溶于水、矿泉水、碘酒符合溶液的特点,属于溶液;
故答案为:②⑦; ①⑥; ③④⑤。
17.碘是紫黑色晶体,可以溶解在汽油中,形成紫红色溶液。
(1)碘的汽油溶液中,溶剂是 ▲ (填名称)。
(2)甲、乙、丙三个同学分别画出如图的示意图,表示完全溶解后溶液中碘分子的分布(汽油分子没有画出)。根据你的经验,你认为 ▲ (填“甲”“乙”或“丙”)的示意图符合事实,你的理由是 ▲ 。
【答案】(1)汽油; (2)甲; 因为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解析】(1)碘的汽油溶液中,溶质是碘,溶剂是汽油;
(2)甲、乙、丙三个同学分别画出如图的示意图,表示完全溶解后溶液中碘分子的分布(汽油分子没有画出)根据我的经验,我认为甲的示意图符合事实;因为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分析】本考点考查了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还考查了微观图示的辨别等,基础性比较强,要加强记忆知识点,并理解应用。
【详解】(1)碘的汽油溶液中,溶质是碘,溶剂是汽油;故答案为:汽油;
甲、乙、丙三个同学分别画出如图的示意图,表示完全溶解后溶液中碘分子的分布(汽油分子没有画出)根据我的经验,我认为甲的示意图符合事实;因为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故答案为:甲;因为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故答案为:(1)汽油; (2)甲; 因为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18.甲烧杯中盛有30℃、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饱和硫酸铜溶液100克,进行如图所示实验(不考虑水分蒸发)。
(1)乙中溶液 ▲ (填“是”“不是”或“可能是”)饱和溶液。
(2)丙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1)不是; (2)23.8
【解析】由题目的信息可知,(1)乙中溶液不是饱和溶液,因为在该温度下,又加了5g无水硫酸铜粉末全部溶解;(2)丙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23.8%。
【分析】本考点考查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等,综合性强,要加强记忆,理解应用;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详解】(1)乙中溶液不是饱和溶液,因为在该温度下,又加了5g无水硫酸铜粉末全部溶解;故答案为:不是;
(2)丙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23.8%; 故答案为:23.8%;
故答案为:(1)不是; (2)23.8%
19.如图是某同学配制质量分数为10%的食盐溶液的操作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称量食盐时,天平平衡时的状态如图⑤所示,游码刚好位于标尺零刻度线处,则配得的溶液质量为 ▲ g;需要水的体积为 ▲ mL。
(2)配制溶液的步骤为②→ ▲ →③(用序号表示)。
(3)下列情况中,会使食盐溶液质量分数低于10%的是 ▲ 。
A.称取的食盐不纯,有杂质
B.在量取水时,俯视液面读数
C.配制好的溶液转移时,不小心有少量液体溅出
D.配制好的溶液装入刚清洗完还未干燥的试剂瓶中保存
【答案】(1)150; 135; (2)⑤→①→④; (3)A、D
【解析】【分析】【详解】略
20.化学中有许多概念是相对的,又是统一的。如图反映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以及稀溶液的关系。
(1)0.9%的医用生理盐水可归于图中 ▲ 区域(填“I”“Ⅱ”“Ⅲ”或“IV”)。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若要使它变为饱和溶液,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 或 ▲ 。
(2)生产上要配制5000g10%的盐酸来清洗钢材,需38%的盐酸 ▲ g(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答案】(1)Ⅲ; 加入氯化钠; 蒸发溶剂; (2)1315.8
【解析】【分析】【详解】略
21.在一定温度下,向100g水中依次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钾固体,充分溶解。加入氯化钾的质量与得到相应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1)实验③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是 ▲ 。3次实验所得溶液质量分数由小到大的关系是 ▲ 。
(2)实验②的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 ▲ (填“是”“不是”或“无法判断”)。
【答案】(1)28.6%; ①<②=③; (2)是
【解析】(1)根据一定温度下,100g水中溶解氯化钾的质量考虑;(2)根据是否能继续溶解溶质考虑。
【分析】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溶解度的四要素:一定温度、100g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溶解的质量。
【详解】(1)根据图示可知100g水中加入60g氯化钾所得溶液质量为140g,说明只溶解了40g,所以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是40g;实验③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00%≈28.6%;实验①中只溶解了20g氯化钾,实验②、③中都溶解了40g氯化钾,溶剂都是100g,所以①质量分数最小,实验②③质量分数相等。 故答案为:28.6%; ①<②=③;
(2)实验①中只溶解了20g氯化钾,实验②、③中都溶解了40g氯化钾,溶剂都是100g,所以实验①是不饱和溶液,实验②、③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故填:是。
故答案为:(1)28.6%; ①<②=③; (2)是。
22.氯化钾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的数据如下表: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溶解度/g 27.6 31.0 34.0 37.0 40.0 42.6 45.5 48.3 51.1 54.0 56.7
(1)60℃时,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氯化钾 ▲ g。
(2)90℃时,100g饱和氯化钾溶液冷却到30℃时,溶液的质量(填“>”“<”或“=”) ▲ 100g。
(3)40℃时,氯化钾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 ;该溶液升温到60℃时,溶液属于 ▲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答案】(1)45.5; (2)<; (3)28.6%; 不饱和
【解析】(1)根据图表中,有关6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来分析;
(2)根据表格信息,分析氯化钾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情况来解答;
(3)根据4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以及受温度的影响情况来分析.
【分析】做好该题的关键是注意概念与图表结合,利用好溶解度和温度及二者的关系。
【详解】(1)由图表信息可知,6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5.5g,也就是在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45.5g氯化钾就达到饱和状态;故填:45.5;
(2)由表格信息可知,氯化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90℃时,100g饱和KCl溶液冷却到30℃时,会出现晶体析出现象,溶液的质量减小; 故填: <;
(3)40℃时,KCl的溶解度为40.0g,此时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28.6%; 故填: 28.6%;
氯化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该溶液升温到60℃时,转化为了不饱和溶液; 故填:不饱和。
故答案为:(1)45.5; (2)<; (3)28.6%; 不饱和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14分)
23.某兴趣小组的三位同学为了探究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设计了如下实验并记录了相关的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甲同学 乙同学 丙同学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7
温度/℃ 25 25 25 50 60 70 25
溶剂种类 水 水 水 水 水 水 酒精
溶剂质量/g 10 20 30 20 20 20 10
溶质质量/g 7 7 7 5 5 5 7
溶解物质质量/g 2.1 4.2 6.3 5 5 5 0
(1)试验后后,甲同学认为物质溶解性大小与溶剂的多少有关,而老师认为该结论是错误的,你认为老师的理由是 ▲ 。
(2)乙同学定成实验操作后结合数据得出结论: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无关。但是这一结论与事实不符,那么他该如何改进实验: ▲ 。
(3)丙同学所做实验可以和第 ▲ 组形成对照,所探究的问题是 ▲ ?
【答案】(1)溶解物质的质量与溶剂的质量成正比,容剂质量对溶解性无影响;
(2)物质的质量太小,应该加入过量的该物质;
(3)1; 探究此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否相同
【解析】【分析】【详解】(1)从实验的数据可以看出,溶剂的质量翻倍,被溶解的溶质的质量也翻倍,而溶解性是物质的固有性质,溶解性大小与溶剂的多少有关;故答案为:溶解物质的质量与溶剂的质量成正比,溶剂的质量对溶解性无影响;
(2)从实验的数据可以看出,实验中所取得溶质的质量都是5g,且全部溶解,因此无法比较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温度的关系,因此物质的质量太小,应该加入过量的该物质;故答案为:物质的质量太小,应该加入过量的该物质;
(3)从实验的数据可以看出,丙同学所做的实验和第1组只在溶剂种类上不同,因此可以和第1组形成对照,所探究的问题是此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的大小;故答案为:1; 探究此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否相同。
故答案为:(1)溶解物质的质量与溶剂的质量成正比,容剂质量对溶解性无影响;
(2)物质的质量太小,应该加入过量的该物质;
(3)1; 探究此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否相同。
24.某化学探究小组的同学在学习“溶液”这一部分知识时,进行了一系列探究活动并进行相关归纳,请你作为其中一员,参与他们的探究。
(1)【活动一】小红对“物质溶于水是否都能形成溶液”进行探究。选取如下用品:①氯化钠:②植物油;③蒸馏水;④冰块;⑤蔗糖;仪器任选。
通过该探究活动,小红得出结论:有的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如上述物质中 ▲ 放入水中就能形成溶液(填序号)
(2)【活动二】小明以“物质溶于水后液体的温度是否改变”为课题进行探究,其实验用品和操作示意图如下:
实验目的 探究下列物质溶解前后温度变化情况
实验用品 药匙、烧杯、玻璃棒、温度计、水、氢氧化钠、氯化钠、硝酸铵
操作过程 ①加适量水②加适量溶质③搅拌至完全溶解④测溶液的温度
图示③中的操作存在一处错误,应改正为 ▲ 。
(3)经老师指出原因后,小明同学又重新做了三次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的实验,三次实验得出相同的结果,该结论为 ▲ 。
【答案】(1)①⑤; (2)用玻璃棒搅拌; (3)氢氧化钠溶于水,温度升高
【解析】【活动一】(1)物质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活动二】(2)根据搅拌要用玻璃棒;(3)根据三种物质溶于水,有的放热,有的吸热,有的温度不变考虑。
【分析】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玻璃棒的作用,物质溶于水能量的变化,知道溶液的判断方法,浓硫酸的稀释方法,溶液配制的基本步骤,物质的溶解性影响因素,考查比较全面。
【详解】
【活动一】(1)根据题意可知,氯化钠、蔗糖溶于水都能形成溶液,所以本题答案为:①⑤;
【活动二】(2)用玻璃棒搅拌不能用温度计搅拌;
(3)氢氧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氯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不变,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所以物质溶于水能吸热或放热。
故答案为:(1)①⑤; (2)用玻璃棒搅拌; (3)氢氧化钠溶于水,使温度升高。
四、计算分析题(25题6分,26题7分,共13分)
25.预防水痘常用84消毒水,它是一种高效、无毒、去污力强的含氯剂,其中有效氯一般为1%∽5%,是一种外用洗液,高浓度时对皮肤、金属器械和带色物有腐蚀脱色的作用。
(1)在稀释84消毒水时应注意的问题有 ▲ (写出一条即可)。
(2)100g这种84消毒水中的有效氯最多是 ▲ g。
(3)现有100g5%的84消毒水,要将其配制成1%的消毒水,需加水多少克?
【答案】(1)不要滴在皮肤上(合理即可); (2)5; (3)400g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难度较小。
【详解】(1)在稀释84消毒水时应注意不要滴在皮肤上(合理即可);
(2)100g这种84消毒水中的有效氯最多为100g×5%=5g;
设需加水的质量为x
100g×5%=(100g+x)×1%
解得x=400g 答:需加水400g,
故答案为:(1)不要滴在皮肤上(合理即可); (2)5; (3)400g。
26.下表是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10 20 30 40
溶解度/克 13.3 20.9 31.6 45.8 63.9
(1)10℃时,10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 ▲ 克。
(2)20℃时,将10克硝酸钾加入40克水中,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 。
(3)要实现如图所示硝酸钾溶液的变化情况,可采用的操作方法有 ▲ 或 ▲ ,请采用其中一种方法进行计算,并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20.9; (2)20%;
(3)加入硝酸钾、恒温蒸发溶剂
方法一:设需要加入硝酸钾的质量为x,则:
×100 x=20g
方法二:设需要蒸发水的质量为y,则:
×100 y=60g 故答案为:加入20g硝酸钾或恒温蒸发60g水
【解析】(1)根据题干数据来分析;(2)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3)根据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来分析。
【分析】本题考查了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解度以及溶液的稀释问题,需要同学们熟练掌握相应的知识才能正确解答。
【详解】(1)由题干表格中的数据可知,10℃时,10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20.9g;故答案为:20.9;
(2)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则20℃时,将10克硝酸钾加入40克水中,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所以该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00;故答案为:20%;(3)在温度不变的情况,可以采用:加入硝酸钾、恒温蒸发溶剂两种方法增大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方法一:设需要加入硝酸钾的质量为x,则:
×100 x=20g
方法二:设需要蒸发水的质量为y,则:
×100 y=60g 故答案为:加入20g硝酸钾或恒温蒸发60g水。
故答案为:(1)20.9; (2)20%;
(3)加入硝酸钾、恒温蒸发溶剂
方法一:设需要加入硝酸钾的质量为x,则:
×100 x=20g
方法二:设需要蒸发水的质量为y,则:
×100 y=60g 故答案为:加入20g硝酸钾或恒温蒸发60g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八上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4~5节测试卷
总分:100分 姓名: 班级: 得分: .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物质放入一定量水中,充分搅拌后形成乳浊液的是( )
A.蔗糖 B.麻油 C.食盐 D.白醋
2.某“天气瓶”通过樟脑在酒精溶液中的结晶情况反映气温变化。如图为该“天气瓶”在三种不同气温下的状况,则瓶内溶液一定为相应气温下樟脑饱和溶液的是( )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甲、乙、丙
3.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的上层浓度小,下层浓度大
B.溶液蒸干后,均能得到固体溶质
C.溶液中只有一种溶质时,溶液为纯净物
D.物质在溶解得到溶液的过程中,可能会有放热或吸热的现象出现
4.将一定质量的食盐溶解在10毫升水中,下列等式中,一定成立的是( )
A.食盐密度十水的密度=溶液的密度 B.溶质质量十水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C.食盐体积十水的体积=溶液的体积 D.食盐质量十水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5.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面粉与水的混合物可以形成溶液 B.溶液可以含有多种溶质
C.溶液中的溶质都是固体 D.无色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
6.20℃时,将36克氯化钠完全溶解在100克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B.该溶液的质量为100克
C.向该溶液中再加入2克固体氯化钠,则溶液的质量为138克
D.向该溶液中加入10克水,则该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7.用氯化钠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现有下列操作:
①溶解;②称取氯化钠;③过滤;④量取水;⑤计算;⑥蒸发结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⑤②④①
C.①③⑤②① D.①③⑥⑤②④①
8.硫酸镁在工农业以及医疗上有广泛应用,其溶解度如下表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10 30 50 70 90
溶解度/g 27.3 39.3 49.0 54.1 51.1
A.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10℃时,27.7克硫酸镁和72.3克水可配制成质量分数为27.7%的硫酸镁溶液
C.50℃时,100克硫酸镁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49:100
D.70℃时的硫酸镁饱和溶液升温至90℃,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9.已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下图是有关硝酸钾溶液的实验操作及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操作I一定是加溶质 B.整个实验过程中硝酸钾的溶解度一定不变
C.①与②的溶质质量可能相等 D.②与③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等
10.制作“叶脉书签”需要配制100g12%的氢氧化钠溶液(设水的密度为1g/mL)。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称量前调节天平平衡时发现指针向右偏转,可调节游码
B.用天平称取12.0g氢氧化钠固体
C.将准确称取的氢氧化钠固体直接倒人装有水的量筒中溶解
D.选用100mL量筒量取100mL的水
1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某温度下两种不同物质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同,则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一定相同
B.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200毫升某溶液,密度为1.2克/厘米3,其中含溶质24克
C.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D.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12.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
B.将50℃时A、B、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30℃,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C>A=B
C.降温可以使接近饱和的C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D.M点表示30℃时A、B两种物质的容解度相间
13.小林打开冰箱,从4℃的储藏室里拿出一杯底部还有少量蔗糖晶体的溶液A,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晶体消失了,得到溶液B。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4℃时,溶液A一定是饱和溶液
B.溶液A的质量分数大于溶液B的质量分数
C.室温下,溶液B一定是饱和溶液
D.蔗糖晶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14.用下列实验操作可完成两个实验,甲实验为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乙实验为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实验的步骤是①④⑤,当蒸发皿中的滤液全部蒸干后才能停止加热
B.甲实验各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都是相同的
C.乙实验若按照②③①的步骤进行操作,则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大
D.乙实验中,若①所用的烧杯内壁沾有水,对配制的溶液浓度无影响
15.20℃时,将等质量的氯化钠、硝酸钾分别放入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溶解后如图甲所示,升温到50℃时如图乙所示。氯化钠、硝酸钾在20℃和50℃时的溶解度如表所示,则( )
温度(℃) 20 50
溶解度(g) 氯化钠 36.0 37.0.0
硝酸钾 31.6 85.5
A.图甲烧杯①中的溶液为20℃时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B.图乙烧杯①中的溶液为5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C.图甲烧杯①中的溶液和图乙烧杯②中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图甲烧杯②中的溶液和图乙烧杯①中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二、填空题(除注明外,每空2分,共43分)
16.(3分)下列混合物中,属于悬浊液的是 ,属于乳浊液的是 ,属于溶液的是 。
①牛奶 ②黄河水 ③高锰酸钾溶于水 ④矿泉水 ⑤碘酒
⑥色拉油混合水 ⑦面粉混合水 ⑧冰水混合物
17.碘是紫黑色晶体,可以溶解在汽油中,形成紫红色溶液。
(1)碘的汽油溶液中,溶剂是 (填名称)。
(2)甲、乙、丙三个同学分别画出如图的示意图,表示完全溶解后溶液中碘分子的分布(汽油分子没有画出)。根据你的经验,你认为 (填“甲”“乙”或“丙”)的示意图符合事实,你的理由是 。
18.甲烧杯中盛有30℃、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饱和硫酸铜溶液100克,进行如图所示实验(不考虑水分蒸发)。
(1)乙中溶液 (填“是”“不是”或“可能是”)饱和溶液。
(2)丙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19.如图是某同学配制质量分数为10%的食盐溶液的操作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称量食盐时,天平平衡时的状态如图⑤所示,游码刚好位于标尺零刻度线处,则配得的溶液质量为 g;需要水的体积为 mL。
(2)配制溶液的步骤为②→ →③(用序号表示)。
(3)下列情况中,会使食盐溶液质量分数低于10%的是 。
A.称取的食盐不纯,有杂质
B.在量取水时,俯视液面读数
C.配制好的溶液转移时,不小心有少量液体溅出
D.配制好的溶液装入刚清洗完还未干燥的试剂瓶中保存
20.化学中有许多概念是相对的,又是统一的。如图反映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以及稀溶液的关系。
(1)0.9%的医用生理盐水可归于图中 区域(填“I”“Ⅱ”“Ⅲ”或“IV”)。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若要使它变为饱和溶液,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或 。
(2)生产上要配制5000g10%的盐酸来清洗钢材,需38%的盐酸 g(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21.在一定温度下,向100g水中依次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钾固体,充分溶解。加入氯化钾的质量与得到相应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1)实验③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是 。3次实验所得溶液质量分数由小到大的关系是 。
(2)实验②的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 (填“是”“不是”或“无法判断”)。
22.氯化钾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的数据如下表: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溶解度/g 27.6 31.0 34.0 37.0 40.0 42.6 45.5 48.3 51.1 54.0 56.7
(1)60℃时,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氯化钾 g。
(2)90℃时,100g饱和氯化钾溶液冷却到30℃时,溶液的质量(填“>”“<”或“=”) 100g。
(3)40℃时,氯化钾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该溶液升温到60℃时,溶液属于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14分)
23.某兴趣小组的三位同学为了探究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设计了如下实验并记录了相关的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甲同学 乙同学 丙同学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7
温度/℃ 25 25 25 50 60 70 25
溶剂种类 水 水 水 水 水 水 酒精
溶剂质量/g 10 20 30 20 20 20 10
溶质质量/g 7 7 7 5 5 5 7
溶解物质质量/g 2.1 4.2 6.3 5 5 5 0
(1)试验后后,甲同学认为物质溶解性大小与溶剂的多少有关,而老师认为该结论是错误的,你认为老师的理由是 。
(2)乙同学定成实验操作后结合数据得出结论: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无关。但是这一结论与事实不符,那么他该如何改进实验: 。
(3)丙同学所做实验可以和第 组形成对照,所探究的问题是 ?
24.某化学探究小组的同学在学习“溶液”这一部分知识时,进行了一系列探究活动并进行相关归纳,请你作为其中一员,参与他们的探究。
(1)【活动一】小红对“物质溶于水是否都能形成溶液”进行探究。选取如下用品:①氯化钠:②植物油;③蒸馏水;④冰块;⑤蔗糖;仪器任选。
通过该探究活动,小红得出结论:有的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如上述物质中 放入水中就能形成溶液(填序号)
(2)【活动二】小明以“物质溶于水后液体的温度是否改变”为课题进行探究,其实验用品和操作示意图如下:
实验目的 探究下列物质溶解前后温度变化情况
实验用品 药匙、烧杯、玻璃棒、温度计、水、氢氧化钠、氯化钠、硝酸铵
操作过程 ①加适量水②加适量溶质③搅拌至完全溶解④测溶液的温度
图示③中的操作存在一处错误,应改正为 。
(3)经老师指出原因后,小明同学又重新做了三次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的实验,三次实验得出相同的结果,该结论为 。
四、计算分析题(25题6分,26题7分,共13分)
25.预防水痘常用84消毒水,它是一种高效、无毒、去污力强的含氯剂,其中有效氯一般为1%∽5%,是一种外用洗液,高浓度时对皮肤、金属器械和带色物有腐蚀脱色的作用。
(1)在稀释84消毒水时应注意的问题有 (写出一条即可)。
(2)100g这种84消毒水中的有效氯最多是 g。
(3)现有100g5%的84消毒水,要将其配制成1%的消毒水,需加水多少克?
26.下表是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10 20 30 40
溶解度/克 13.3 20.9 31.6 45.8 63.9
(1)10℃时,10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 克。
(2)20℃时,将10克硝酸钾加入40克水中,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
(3)要实现如图所示硝酸钾溶液的变化情况,可采用的操作方法有 或 ,请采用其中一种方法进行计算,并写出计算过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