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5.2《答司马谏议书》(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5.2《答司马谏议书》(共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4 14:38: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1、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临川人(今江西临川),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题解
“答”,解释为“答复”;
“司马”, 司马是复姓,指司马光;
“谏议”,官名,司马光当时任右谏议大夫(负责向皇帝提意见的官);
“书”,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3、写作背景
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有“布衣宰相”之美誉的范纯仁(范仲淹之子)上书批评王安石“掊克财利”,舍“尧舜知人安民之道”,世人认为王安石变法“天下必受其祸”。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三封长信——《与(王)介甫书》批评王安石变法“使人愁痛,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批评王安石排斥异己,党同伐异。他还列举实施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等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司马光认为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其实伤国"。王安石则写了《答司马谏议书》回复。
4.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 ,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拜相后尽废王安石新法。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配享宋哲宗庙廷,画像入昭勋阁国家功勋图;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宋哲宗赐碑名为"忠清粹德"。死后,哲宗将他葬於高陵。灵柩送往夏县时,京城的人们罢市前往凭吊,有的人甚至卖掉衣物去参加祭奠,街巷中的哭泣声超过了车水马龙的声音。等到安葬的时候,哭的人非常真诚,仿佛是在哭自己的亲人。岭南封州的父老们,也都纷纷祭奠司马光,京城及全国各地都画他的像来祭祀他,吃饭前一定要先祭祀他。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chǔ)相好之日久。
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术多异故也。虽欲强(qiǎng)聒,
谦辞,指本人
陈述,禀告
交往
但是
常常
方法,主张
判断句
即使
勉强解释
私下
认为
持有
承蒙您来信赐教
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chóng)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表被动
明辨,了解
给您回信
同“辩”,分辩,辩解

对待
书信往返
粗疏草率,同“鲁”
现在
详细地
……的原因
希望
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
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
[第一部分]
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所+动词=名词/名词性结构,争论的问题
特别
明确
根本道理
认为
侵夺

不同意见
因而招致

认为
皇帝
议定

给,与
做具体工作的官吏
状语后置句

......的原因
指教
状后标志
名声和实际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wéi)生事;为(wèi)天下理财,不为(wéi)征利;辟(pì)邪说,难(nàn)壬(rén)人,不为(wéi)拒谏。至于怨诽(fěi)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施行
古代贤明君王

(对天下)有利的事业,形作名


治理财务
批驳
不正确言论
排斥,形作动
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
讲到,提起,转换话题的连词
非议
那么
本来
预先
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王安石是如何回应的?
(1)天下——“怨谤”
(2)他们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3)
侵官:“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生事:“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征利:“为天下理财”
拒谏:“辟邪说,难壬人”。
[第二部分]
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wéi)而不汹汹然?
习惯
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

顾虑,忧虑
附和世俗,流于世俗
献媚讨好
作为
形作名,美德

这种情况
估算,估量
政敌,反对者
多少
抵抗
那么
声势盛大或凶猛的样子
为何
宾前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wèi)怨者故改其度,度(duó)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相怨
不仅
因为
原因
计划
估计,揣测
适宜
认为正确
值得反悔的地方
作为

名作动。施恩泽
现在
应当
办事,做事
墨守
罢了
那么
知道,领教
的人
1.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人—“习于苟且” ;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上—“欲变此”。
2.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语句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
态度:坚持变法,义无反顾。
集中体现立场的语句:“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3.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
作者引用“盘庚迁都”的历史典故意在借此来说明自己实施新法的坚定性和正确性。
[第三部分]
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古代书信的套语】
缘由
见面
不胜
小,用作自称的谦辞
[第四部分]
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1.作者在本文中旨在批驳什么观点?是如何驳论的?
本文批驳的观点是“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针对司马光“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责难,作者先以“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的论说逐点驳斥。这样,“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便成为无中生有之说,司马光的论点就失去了成立的基础。
接着,王安石没有否认变法所招致的“天下怨谤”,他认为“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进而顺水推舟地指出“上乃欲变此”;再列举“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的例子,进一步反驳。这样,王安石就从现实和历史两个方面说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因此,“天下怨谤”不足为奇。
2.作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本文中的哪些地方体现了王安石非凡的政治胆略?
①“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一句说明,改革前王安石就已经将这种情况洞明于心,却敢于挑战,体现了其非凡的胆略。
②“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一句,直斥当时朝中苟且偷安、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的现象,不回避、不妥协、不遮掩,体现了其直言不讳的勇气。
③王安石明知寡不敌众,却“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④王安石在论辩中面对司马光这样的朝廷重臣,使用“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之类的带有强烈的反诘语气的句子。
3.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色?
(1)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作为书信体议论文,本文首要特点是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本文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的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酬答之礼。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堪称古代驳论文的典范。
(2)有的放矢,反驳有力。
本文逐一反驳司马光的指责,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表明了作者推行新法的决心。全文除了开头和结尾用了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外,其余部分紧紧扣住五大弊端进行驳斥。此外,其反驳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文中有“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这样的直接反驳;有“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宫”这样的举出根据的反驳;还有“盘庚之迁”这样的举出史实的反驳。这些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定决心。
(3)言简意赅,措辞委婉而坚决。
这篇文章的语言柔中带刚,态度委婉而坚决,这样的辞令符合答复指责性书信的特点。同时,本文驳斥司马光指责的语句言简意赅、不容置辩、干净利落。如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说道:“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坚持改革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