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学习目标】
了解两次世界大战引起的国际秩序的重要变化;
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主要内容
单元
课时
主线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战争与革命
国际秩序的演变
影响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
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
运动的高涨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
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一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
列宁主义的形成
十月革命的胜利和意义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
拉美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发展的进程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一)一战的背景
1、帝国主义阶段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它们竞相奉行殖民扩张、建立庞大帝国的帝国主义政策,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亚洲诸国很快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被瓜分殆尽。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一)一战的背景
1、帝国主义阶段
2、列强矛盾激化
在“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由于资本和生产的愈益集中,对于垄断资本家来说,资本输出和对原料、市场的控制更加重要,殖民地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市场和廉价的劳动力,成为他们拼命追逐的目标。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一)一战的背景
1、帝国主义阶段
2、列强矛盾激化
(1)原因:
(2)表现:
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英德矛盾
法德矛盾
俄德矛盾
俄奥矛盾
争夺世界霸权
领土争端 阿尔萨斯-洛林、北非殖民地
贸易摩擦不断
巴尔干半岛“火药桶”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一)一战的背景
1、帝国主义阶段
2、列强矛盾激化
3、形成两大敌对军事集团
1882年同盟国 vs 1907年协约国
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概况
战争一触即发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一)一战的背景
1、帝国主义阶段
2、列强矛盾激化
3、形成两大敌对军事集团
(二)一战的爆发
1、导火线:
普林西普刺杀斐迪南大公(画作)
1914.6.28.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两大集团利用这一突发事件推波助澜,导致国际局势迅速恶化。
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现在不发动就永远没有发动的机会了。
德皇威廉二世
威廉一世之孙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一)一战的背景
1、帝国主义阶段
2、列强矛盾激化
3、形成两大敌对军事集团
(二)一战的爆发
1、导火线:
2、全面爆发:
3、战争性质:
1914.6.28.萨拉热窝事件
1914.7.28.
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1)从战争起因上看:交战国都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
(2)从战争过程上看:各国的战争目标和行动也都是为了争夺霸权和瓜分领土。
(3)从战争结果上看: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
Why?
【拓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2)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引发两大军事集团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意识形态上: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4)物质上: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5)军事上:列强的三大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双方对峙推动了大战的爆发。
成才之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征兵招贴画
德国向英国发起挑战
德国水兵在老迈的英国水兵面前挑衅似地挥扬着德国国旗
这幅英国一战征兵海报名为《拿起正义之剑》
西线:
英法←→德
东线:
俄←→德奥匈
南线:
塞尔维亚←→奥匈
战线 交战方 战场
西线
东线
南线
英法 VS 德
德奥 VS 俄
奥匈 VS 俄塞
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
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
巴尔干半岛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1、三条战线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1、三条战线
2、战争进程: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标志着“速决战”破产
索姆河战役
英法——德
凡尔登战役
法——德
日德兰海战英——德
美国参战的原因?
【拓展】美国加入“一战”的原因?
(1)经济利益:德国与美国在拉美的矛盾不断加剧;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同协约国的贸易激增,战争期间美国还供给协约国各种物资和贷款,同协约国的利益已经紧密地连在一起。
(2)政治要求:美国“中立”是为了捞取战利品,等待参战的最佳时机。
(3)战争准备:大战开始时美国尚未做好战争准备,国内反战情绪浓厚。
(4)寻找借口: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给美国参战提供了借口。
(5)国际形势:俄国二月革命对协约国不利;双方精疲力竭,难以为继。
(6)政治目的:攫取战后世界霸权。
成才之路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① 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巴黎和会—1919年
对德《凡尔赛和约》
《凡尔赛条约》
领土 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
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普法战争后占领)
军事 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
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
不允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
政治 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波兰等国的独立
赔款 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
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殖民地 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法国削弱德国
英国大陆均势
分赃实质
② 承认波兰复国,
承认捷克斯洛伐克
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德国东部领土
割给波兰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巴黎和会—1919年
对德《凡尔赛和约》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巴黎和会—1919年
(2)华盛顿会议—1921~1922年
目的:协调美日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五国条约规定的五国海军主力舰
和航空母舰总吨位限额
① 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1919年,美国国会批准了扩充海军的计划,到1924年美国的主力舰计划达到38艘,超过英国当时的32艘。1920年,日本不顾经费缺乏的困难,也实施扩大海军的计划,要把它的海军力量保持在美国海军70%的水平上。经过激烈的较量,参加会议的列强达成了一系列协议。美、英、日、法、意签订了《五国海军条约》,分别规定了它们各自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的总吨位。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巴黎和会—1919年
(2)华盛顿会议—1921~1922年
② 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九国公约》
第一条 除中国外,缔约各国协定:
(一)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三)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四)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
① 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国际联盟1920~1946
(1)性质:
(2)宗旨:
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简称国联,是《凡尔赛条约》签订后组成的国际组织。成立于1920年1月10日 ,解散于1946年4月。其宗旨是减少武器数量、平息国际纠纷、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以及促进国际合作和国际贸易。美国没有加入国际联盟,更使国联丧失了坚定稳和的支持力量,因此最终国联不能阻止国际纠纷、法西斯的侵略行为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45年二战结束后,国际联盟被联合国所取代,联合国成为当代最大的主权国家组织,国际联盟档案全部移交给联合国。
【思考】一战后建立的国际新秩序能否保障和平?
中国代表在国联大会上发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民国政府要求国联进行干预。1933年国联通过了决议不承认伪满洲国。但随后日本退出国联,并逐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而国联也并未对日本进行制裁。
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入侵埃塞俄比亚,国际联盟虽然宣布制裁意大利,却一直没有禁运石油和封锁在英国控制下的苏伊士运河,最终埃塞俄比亚被意大利吞并。
国际联盟在保障新国际秩序,维护和平方面是否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什么?
没有。
英、法强权政治,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了采取有效行动的可能;
第二十二条
(四)前属奥斯曼帝国之各民族其发展已达可以暂认为独立国之程度,惟仍须由受委任国予以行政之指导及援助,至其能自立之时为止。对于该受委任国之选择,应首先考虑各该民族之愿望。
(五)其他民族,尤以中非洲之民族,依其发展之程度,不得不由受委任国负地方行政之责,惟其条件为确保其信仰及宗教之自由,而以维持公共安全及善良风俗所能准许之限制为衡,禁止各项弊端,如奴隶之贩卖、军械之贸易、烈酒之贩卖并阻止建筑要塞或设立海陆军基地,除警察和国防所需外,不得以军事教育施诸土人,并保证联盟之其他会员国在交易上、商业土之机会均等。
(六)此外土地如非洲之西南部及南太平洋之数岛或因居民稀少,或因幅员不广,或因距文明中心辽远,或因地理上接近受委任国之领土,或因其他情形最宜受治于受委任国法律之下,作为其领土之一部分,但为土人利益计,受委任国应,遵行以上所载之保障。
——《国际联盟盟约》
(1)结合课本“学思之窗”可以看出,列强将殖民地划分为三类时持何种态度?
(2)较之以往的殖民统治,委任统治形式是否有所进步?
高高在上,将殖民地国家视为落后文明
有一定进步,部分殖民地获得一定自决权
(3)在委任统治下,殖民者和殖民地人民的矛盾是否就此得到解决?
并没有,大部分地区并未获得真正独立,第三种统治形式更是和以往没有任何区别
《凡尔赛条约》中的委任统治
【课堂拓展】
巴黎
和会
1919
华盛顿会议
1921-1922
对德《凡尔赛和约》
对奥匈土保签订和约
建立国际联盟
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四国条约》
《五国海军条约》
《九国公约》
限制美、英、日等国海军军备;
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严厉惩罚战败国
瓜分胜利果实
一定程度上顺应民族独立潮流
建立国际组织维持秩序
体现了帝国主义强权政治
缓和列强矛盾,避免战争再起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实质: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1)确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新秩序;
(2)激起了新矛盾,埋下了新世界大战的祸根;引起国际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
影响:
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两个体系组成世界性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诉求:
(1)要求参加和会,参与和约的制定;
(2)拒绝承认全部战争责任;
(3)要求修改和约(减轻对德国的处罚);
(4)加入国际联盟,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德国针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的诉求,简析《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影响。
1919年1月,战胜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会,处理一战的遗留问题,德国等战败国未被允许参会。5月,《凡尔赛和约》草案传到德国后,全国上下群情激奋,柏林等地举行了抗议示威;艾伯特总统、谢德曼总理等人,都以激烈的词句抨击和约。但是,鉴于战败国的处境,德国还是同意接受大部分条款,同时提出加入国际联盟、公正调查战争责任及修改和约等要求。战胜国出于私利,拒绝德国的所有要求,还限其在5天内必须做出答复,否则将诉诸武力。6月,德国政府最终被迫签署和约。签约后,德国许多报纸都在第一版加上了表示哀悼的黑色镶边,并号召准备复仇。——摘编自郑寅达《德国史》
影响:
(1)举国上下一致反对,复仇情绪蔓延;
(2)加深与战胜国的矛盾;
(3)为法西斯(希特勒)上台和二战爆发埋下伏笔。
(一战后)协约国同德国及其盟国签订的一系列和约,构成了重建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该主要议题之一是“远东及太平洋问题”,其核心是中国问题……与会国签订了一个关于中国问题的公约,这个公约签订后,美国国务卿体斯掩不住得意之色,说:“对华‘门户开放’终于实现了。”——《世界通史》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影响:
(1)《凡尔赛和约》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损害了中国利益,引发了中国的五四爱国运动,最终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2)《九国公约》中,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使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
(1)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改变了帝国主义力量对比,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战后帝国主义力量对比的变化
摧毁四大帝国:德、俄、奥斯曼、奥匈
欧洲相对衰落:削弱英法意三强,世界中心地位动摇
美日崛起:美日力量壮大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国际联盟1920~1946
3、影响:
(2)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醒,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国际联盟1920~1946
3、影响:
(1)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改变了帝国主义力量对比,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3)一战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1、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指出:“德国‘完全责任’的政治命题从学术角度看是站不住脚的,1911 年的主要责任在柏林,也在维也纳和圣彼得堡。”该观点意在说明一战的爆发主要在于( )
A.德国崛起和民族主义的盛行
B.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存在
C.国际体系中新旧力量的博弈
D.民族自决与同盟体系的僵化
C
2、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各国工人纷纷支持本国政府参加大战,甚至加班加点生产军需品,可是到了1917 年,大规模的工人罢工运动却在欧洲爆发了,工人纷纷反对战争。这表明( )
A.大战使欧洲各国生产力下降
B.大战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
C.大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D.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加剧
C
3、历时10个月之久的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双方伤亡共70多万人,因而凡尔登战场被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材料旨在强调( )
A.战争的规模 B.战争的过程
C.战争的残酷 D.战争的结果
C
4、“1914 年以前,欧洲已是近代基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发源地……然而,战争的浩劫使欧洲人士气沮丧,失去信心,在欧洲大陆的各个地方,古老的秩序正受到怀疑和挑战。”这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 ( )
A.引发对制度的信任危机
B.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
C.致使欧洲中心地位丧失
D.推动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A
5、凡尔赛和约中规定: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取得萨尔煤矿的开采权,德国领土丧失1/8,德国的殖民地以“委任统治”的形式加以瓜分,如坦噶尼喀为英国所得,多哥和喀麦隆被英法瓜分。这说明凡尔赛体系的实质是 ( )
A.满足协约国利益的国际关系体系
B.欧美大国主导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C.极度削弱战败国的国际关系体系
D.英法主导的战后国际关系新秩序
D
6、列宁曾指出:“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是凡尔赛和约 ( )
A.严厉惩治德国 B.承认南斯拉夫独立
C.成立国际联盟 D.未能得到美国批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