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件(30张ppt)--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件(30张ppt)--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5-26 16:33: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课标要求】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选择性必修三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中国智识线和外国智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便是第二次。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在世界上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其他古国,现在大部分都衰微了,中国还继续存在,不但继续存在,而且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是古而又新的国家。” ——冯友兰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诗经》
你可知中国的第一座佛寺?始建于何时?
汉明帝刘庄梦佛
1、佛教东来,日渐本土化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大约在汉明帝时期(约在公元纪67年左右),佛教传入中国被称为浮屠教。据文献记载,佛像可能于此同时传入。但在中国西部的新疆以及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古代称之为西域),佛教和佛教艺术的传入则更要早一些。
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
——《三国志·魏书·东夷》
阅读教材本目内容,概括佛教传入的简要过程。
阅读教材P8:梳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两汉之际,自古印度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与儒、道相融合
隋唐时期,出现本土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
宋明时期,儒为核心,兼容佛道的理学形成
开始传入
日趋兴盛
完成本土化
融合其中
洛阳白马寺
嵩山少林寺(禅宗祖庭)
山西大同悬空寺
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北宋五子·理学开创者
剃度图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思考1:比较上图回答两汉时期,佛教能不能被中国人民广泛接受?
思考2:佛教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走向兴盛?
材料:佛教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苦”的,即“苦海无边”。提出超脱苦难的办法是忍耐、修行,以便达到“涅槃”境界。佛教这一套说明苦难和解决苦难的学说完全掩盖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本质,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鸦片作用。
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者把佛教视为控制民心,稳定社会,拉拢汉族地主阶级的法宝。
——《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
天灾人祸不断,社会动荡,人民凄苦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社会动荡
战争不断
政权更迭频繁
要求
解决社会问题;
寻求精神慰藉。
儒学经学化变得迂腐、僵化,不能满足时代需要
佛道:
关注社会问题
给人民精神寄托
受到推崇
佛教重视人类心灵的进步和觉悟,认为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宣扬的思想是:今生来到人间就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各种欲望。要消除欲望,就要忍受苦难,虔诚地信佛,才能脱离苦海,达到涅盘(清凉寂静之意,即无有烦恼)。将来死了,灵魂出窍,漂荡到西天佛国,成佛,或者成阿罗汉,享受极乐世界。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禅宗中的南宗一派简单易行,具有很大的诱惑和欺骗性,唐后期几乎取代了佛教的所有宗派,垄断了佛坛。
宗派 创始人 教义主张
天台宗 一切“皆由心生”,止(坐禅)、观(宗教理论)并重
华严宗 法藏 “尘是心缘,心为尘因”,客观世界是依赖于主观世界而存在的
唯识宗 玄奘 “万法唯识”、“心外无法”
禅宗 达摩 “禅”即“坐禅”或“禅定”,意思是静坐沉思。
主张佛在心内,无需苦练修行,只需净心醒悟。
南宗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融合
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人们借助老庄对佛教进行解释,佛教也是在不断翻译和解释之中,加入了这一思想系统,并使之开始彰显它的系统性,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也征服了佛教。 ——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山西大同恒山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491),是现存唯一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庙。
“三教殿” 殿内正中供奉的是如来佛祖,佛祖右手边(南侧)为老子,左手边(北侧)为孔子。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
五阴亦尔,烦恼因缘合成此身。而此五阴,恒以生老病死无量苦恼搒笞众生。"
——语出《百喻经·五人买婢共使作喻》
①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烦恼】:佛教语。谓迷惑不觉
(2)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有何影响?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传入中国
(2)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
【问题探究】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有何影响?
人们借助老庄对佛教进行解释,佛教也是在不断翻译和解释之中,加入了这一思想系统,并使之开始彰显它的系统性,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也征服了佛教。
——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
“烦恼”。
——语出《百喻经·五人买婢共使作喻》
①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传入中国
(2)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寺院)。
——范缜《神灭论》
【问题探究】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有何影响?
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极。
——《魏书·释老志》
④消极: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寺院经济不利于国家的赋税徭役,寺庙奢侈,僧侣不检,出世态度有悖于儒家伦理纲常等等。总的来说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我们需要辩证分析佛教传入对中国的影响。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明清之际
①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
②清政府任命汤若望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材料 1601年,利玛窦身穿儒服来到北京城,受到了万历帝的优礼。他在北京住了十年,连续译著了《几何原本》《乾坤体义》《圆融较义》《万国舆图》等图书,其中有一些是与徐光启、李之藻等合译。——摘编自颐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
2、西方文化的传入(西学东渐)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2)19世纪中叶
①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设立京师同文馆;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洋务运动)
材料 从教育方针讲,它培养的不再是求取功名走读书做官之路的封建士子,而是适应时代要求,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军事知识的近代人才。如福州船政学堂先后培养出628名航船、造船、蒸汽机制造方面的管理、驾驶及工程技术人员,为发展中国造船业和创建近代海军做出重大贡献。——孙春芝《略论洋务运动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2、西方文化的传入(西学东渐)
(3)19C末20C初
①资产阶级维新派,效仿西方君主立宪制,开国会设议院,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
②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材料 梁启超主张改革法制,应该“采西人之意,行中国之法,行中国之意”,走中法与西法相结合的道路,既要吸收西方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也要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遗产。——摘编自刘新《梁启超法治思想研究》
2、西方文化的传入(西学东渐)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4)20世纪早期
①新文化运动开始,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②俄国十月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材料 马克思主义学说很符合中国国情,很能够指导中国革命找到一个正确的道路,它是经过种种选择比较之后,它不是一个人,是一批人,是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期中主要是思想先进的青年人,要救国救民,大家共同认定的。——《思想解放史录》
2、西方文化的传入(西学东渐)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世界九大文化圈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文字
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造本国文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1、对东亚和东南亚
朝鲜谚文
日本假名
越南喃字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2)思想
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1、对东亚和东南亚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3)制度
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
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基本一样。
7世纪初,(日本)圣德太子仿效中国制度,以儒学思想为指导,推行了“推古朝改革”……唐帝国建立后,公元630年,日本派出第一批遣唐使,在此后二百多年中,日本共任命遣唐使18次。在返日的留唐学生的策动下,日本发生大化革新……日本各级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新罗统一朝鲜后,更以唐制为立国规范……在学制上,新罗仿唐置国学,设儒学科和技术科。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1、对东亚和东南亚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和东南亚的影响
(4)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
①朝鲜: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
②日本大化改新: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
③越南: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
7世纪初,(日本)圣德太子仿效中国制度,以儒学思想为指导,推行了“推古朝改革”……唐帝国建立后,公元630年,日本派出第一批遣唐使,在此后二百多年中,日本共任命遣唐使18次。在返日的留唐学生的策动下,日本发生大化革新……日本各级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新罗统一朝鲜后,更以唐制为立国规范……在学制上,新罗仿唐置国学,设儒学科和技术科。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高丽王朝效仿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
——《中外历史纲要(下)》
公元1010年,越南建立李朝,定国号为“大越”,并模仿中国制度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
——《中外历史纲要(下)》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和东南亚的影响
(5)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唐代仕女图
日本和服图
韩国首尔景福宫
日本法隆寺
唐长安平面图
平城京平面图
日本学习、改造中国的饮茶方式,形成独具特色的茶道。唐朝服装传入日本后,被改造为“和服”。日本的铜钱仿唐开元通宝。日本平城京,也就是今天的奈良,设计仿唐长安城,还有日本的法隆寺建筑深受中国南北朝建筑风格的影响。韩国首尔的景福宫,结构和样式是中国皇宫的翻版,景福宫的门均以汉字命名,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同学们能举出一些吗?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2.四大发明的传播及对欧洲的影响
(1)造纸术: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促进了欧洲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
(2)火药: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渐衰落。
(3)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4)印刷术:继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欧洲人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 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德]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
【问题探究】四大发明是如何影响欧洲的历史进程?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传入,便利了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封建武士阶层日益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为开辟新航路、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
图册P11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3.14—15世纪
(1)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
(2)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
(3)郑和下西洋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琉球国中山王遣使来华,要求“给赐冠带”……明朝皇帝“命礼部图冠带之制示之”……另外,琉球国还仿照中国之制设立学校,“改粗鄙之俗为儒雅之风”,全国上下,“渐染华风,祀先圣,兴学校,家购儒书,人崇问学”,使得琉球国国内移风易俗,逐渐变化为“衣冠礼义之乡”。
——摘编自王开玺《古代丝绸之路的辐射力》
明代中国的航海事业,海外贸易,海外移民,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非前朝可比。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第二版)》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①16—18世纪,孔子以及儒家经典、中国的史学、地理学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②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饮茶成为欧洲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瑞典首都的中国宫
美国·流芳园(仿苏州园林式建筑)
4.16—18世纪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欧社会产生的影响
壹造纸术②
纸的出现,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贰指南针①
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叁火药④
推动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渐衰弱。
肆印刷术③
活字印刷术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辩一辩路线
总之,这三大发明预告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加快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结合教材,总结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对外传播与辐射)
中国文化
火药
指南针
印刷术
建筑
制度
诗文
历法
医学
儒学
汉字
儒学
茶文化
西传
东传
茶文化
图示小结:近代的“西学东渐”
中国近代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
课堂小结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古代
近代
汉字、儒家经典、佛教的传播
唐文化的传播和影响
14—15世纪中华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
对亚洲
对欧洲
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
16—18世纪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
佛教文化的传入
西学的传入
开眼看世界
师夷长技以制夷
维新思想
三民主义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