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青马大桥
维多利亚港
尖沙咀码头
新闻: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狭义新闻专指“消息”,指对国内外新近或正在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种类较多,有动态消息、评论消息、社会新闻、文教新闻、国际新闻等。
广义的新闻指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或生活现象的各种文章,包括消息、通讯,和兼有新闻、文学双重特征的报告文学。
什么是“新闻”
1、 消息,是指以记叙为主要表现手段,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传播价值的事实进行迅速及时报道的文体。
2、消息的特点:
真实性 及时性
准确性 新颖性
消息
消息的构成
消息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构成。
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
主体则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
疫情期间,许多作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由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熊育群创作的纪实文学《钟南山:苍生在上》尤为引入注目。它在《收获》杂志刊登后,登上《光明日报》等报刊的重要版面,并入选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
本书共分6个章节,围绕钟南山的家庭成长环境、求学之路、医学追求、婚姻家庭、抗击“非典”、迎战新冠肺炎等方面,深度挖掘钟南山在时代变迁中的奋斗故事和心路历程,刻画了医者仁心、敢医敢言的“钟南山”。
新闻的结构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
新闻的标题可以分为:正题、副题、和引题。
正题:是新闻内容的高度概括,说明最主要的事实或思想,字体最大的
引题:位于正题的上面,是说明形势、交代背景、引出主题的。
副标题:又名子题,位于正题的下面,是对正题的补充和说明。
导语
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用简要的文字,集中呈现最重要、最新鲜或最有特点的新闻事实,提示新闻的要旨,吸引读者进一步阅读文章。
主体
新闻的主要部分。它承接导语,具体叙述新闻事实,提供更详尽的信息;有时还要阐述导语所揭示的主题,或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
背景
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可有可无。
结语
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交代事件的结果,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新闻六个要素
“5个W”: When (何时)
Where(何地)
Who (何人)
What (何事)
Why (为什么)
“1个H”: How (何果)
不列颠尼亚——是罗马帝国对于大不列颠岛的拉丁文称呼。不列颠尼亚被罗马人神化,称不列颠女神。
不列颠女神,成为现代英国的化身和象征,她的现代形象通常是身披盔甲,手持三叉戟和盾。
1.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强占香港岛。
2.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3.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
4.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占新界,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5. 1941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6.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
7. 1984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1997年7月1日归还中国。
8.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周婷、杨兴这两位新华社香港分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文章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作品背景介绍
When (何时)——
Where(何地)——
Who (何人)——
What (何事)——
Why (为什么)——
How (何果) ——
六个要素
1997年6月30日-7月1日
香港
中英双方政府代表
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香港联合声明》
香港回归
本文的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分别是哪些段落?
1、导语 (第1段)
2、主体 (2—10段)
3、结语 (最后1段)
《别了,“不列颠尼亚”》获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它的新颖,仅从标题上就可见一斑,读了本文,你觉得标题好在哪里?
标题有两层含义。
1、从字面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海面。
2、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
【一】这篇新闻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 ?
【二】文中描写了英国撤退时的三次降旗,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三】找出文中哪些地方插入了关于背景描写的内容,并说说对这些背景的描写表明了什么。
文本研读
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文章共有10段。有8段写的是现实的场景 ,同学们从文章中按时间顺序找出相关描写现实场景的句子。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点30分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点40分
1997年6月30日 下午6点15分
1997年6月30日 下午7点45分
1997年6月30日 最后一分钟
新的一天来临的 第一分钟
1997年零点40分
时间
时间 地点 事件
时间 地点 主要事件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点30分 港督府 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点40分 港督府 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
1997年6月30日 下午6点15分 添马舰东面的广场 举行“告别仪式”查尔斯宣读女王赠言
1997年6月30日 下午7点45分 “威尔士亲王”军营旁 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时间 地点 主要事件
1997年6月30日 最后一分钟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 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新的一天来临的 第一分钟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 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 升起。
1997年零点40分 中国南海
“不列颠尼亚”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这些时间精确计时计分,衔接的非常紧密,为什么要这样写?
1、新闻需要真实的记录历史事件。
2、急切地盼望着回归时刻的到来。
3、表现了扬眉吐气的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 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三自然段)
彭定康和女儿离开总督府
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第五自然段)
彭定康接过降下的旗帜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第八自然段)
场景一:6月30日下午4:30,末代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
场景二:下午6:15,添马舰东面广场降英国国旗
场景三:7月1日子夜时分,中英交接仪,最后一次降下米字旗。
象征意义英国殖民主义者结束在香港的统治权,中国恢复香港主权。
三次降旗
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如:第4、7、11自然段。
1、从写法看,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重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联词衔接在一起,历史与现实自然过渡,浑然一体,前后鲜明对比,洋溢着中华民族雪洗百年耻辱后的自豪情怀.
2、从主旨看,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历史事件有了历史的纵深感,也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背景材料的作用
如何理解“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英国 “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荆花图案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荆花图案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香 港 回 归 场 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