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滴水藏海,小事生花
经典回顾
1.捕捉细小情节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朱自清《背影》
小镜头,大情怀:通过捕捉特定情境下的背影,抒发人间至情。
经典回顾
2.聚焦凡人小事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杨绛《老王》
小人物,大主题: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去关注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他们改善处境,传递社会正能量。
经典回顾
小联想,大道理:作者由贝壳这个短暂而卑微的生命,引发对生命的感悟。作者并不企望建立叱咤风云的丰功伟业,只想像那颗小小的贝壳,用仔细、精致、一丝不苟来塑造执着而美丽的形象,回馈生命。
3.挖掘联想内涵
比起贝壳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儿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一丝不苟呢?
——席慕蓉《贝壳》
经典回顾
小修辞,大人生:文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揭示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相生相伴的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4.巧揭修辞主旨
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好比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冰心《谈生命》
方法
1.捕捉细小情节——小镜头,大情怀
2.聚焦凡人小事——小人物,大主题
3.挖掘联想内涵——小联想,大道理
4.巧揭修辞主旨——小比喻,大人生
母爱不只是一杯水的温度
我那儿,有一杯水,温的。
每天早晨,总有一杯水,永不超过那个温度,永不越过那个范围,永不离开,画地为牢。
我迎来了我的那一杯水,在母亲的声声呼唤中。阳光挑开了窗帘间的一条缝隙,侧身,一恍儿,从中间溜进,在深色的地板上画了一个亮晃晃的圈。一束光,毫无征兆,丝丝缕缕,串成一条长长的、亮亮的幻影闯进我的梦,唤醒了我。
在钟声的嘀嘀嗒嗒中,我利落地扎好马尾辫,踏着拖鞋,冲下楼梯,抓起书包带,一股脑儿背上,抓起装早餐的袋子,准备冲出门。“女儿,把桌上的水喝了。”母亲柔柔的声音从厨房传来,化开了门外厚厚的雪和凉凉的我。
例文欣赏
水是温的,无疑为这个寒冷的冬天添上了暖暖的一笔。我毫不犹豫,拿起玻璃杯,一饮而尽。暖意一下子填满了全身,整个人,更加神清气爽。 此后,那杯水陪伴我度过点点滴滴,直到今天。
今天,是中考的日子,母亲却睡过了,起晚了。一切如常。那杯水,也还在那儿,不过还冒着热气。老师让我们七点半到校,现已七点一刻,从我家到学校,开电动车需要十五分钟,再耽搁,我一定会迟到。无心考虑,我抓起杯子,开始猛喝一口,很烫,水被我吐出。“水怎么这么烫,你不知道我要迟到了吗 没时间等它凉下来,一大早就心情不好,中考怎么考 水不要喝了,烫死我了!”
我冷冷地继续说道:“你还是好好骑车吧,别让我迟到了!本来就已经心情不好,水这么烫,舌头都不舒服,都不知道你早上在干什么!”到校后,我连再见都没说,就匆匆爬上楼梯。背后远远地传来一声叹息。
放学回家,那杯水还在那,很冷,很静,很净,也很令人伤心。 后来,听姐姐说,那天晚上母亲加班,晚上2点才回来,那时我早已拥被进入甜蜜的梦乡了。
我不知这一切,我只知晚上母亲每天下班回来只问过我两个问题。“以前的水温度还好吗 明天还要喝吗 ”我只说了两个字:“好,要!”我知道母亲是如何保证它的水温。每天早晨五点,母亲必定起床,然后烧水,放在玻璃杯中,六点叫我起床,我总能喝到一杯温水,开始我新的一天。
水,总是温的,我喜欢喝温开水,它有温暖的感觉,喝下去,暖暖的很贴心。一杯水,不只是在乎它的温度,它所承载的爱,我该用什么才能还得清啊!
那儿,总有一杯水,温的,温到我心里去。
一杯温开水,承载了一颗温柔的慈母心。作者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平时易被忽略的的水,来表达母爱这个永恒的主题。文中设置悬念,并巧解释疑,化解矛盾,把母爱浓缩在那杯温水里。
思考:这篇文章是怎样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
作文技法:以小见大
(一)文章中的小事往往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特定的时间,一般是瞬间发生的,跨度以5分钟左右为宜。
2、特定的地点,即地点比较固定、具体,家中,教室里,大街上都可以。
3、事件上不管有没有其他小事,都必须围绕一个中心事件,这件事往往是日常、平常的易被人忽视的小事。
4、小事必然离不开人物,人物必须偏向于主人公,刻画主人公往往又离不开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和神态描写的。
5、因为是小事,所以细节描写必须信手拈来、不可缺少。
6、特定的道具可以使小事更为集中、更为感人,如《七根火柴》中的“火柴”,《变色龙》中的“大衣”。
1、围绕主题,着眼小材料。
哪些是小材料呢?小材料是指符合写作主题的,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情景下发生的,没有大范围的影响力,但又能进行具体描述的小事件、小场景、小角度、小动作等写作素材。如:
周日。我吃完晚饭便要走了,回到校园,开始新的一周学习。父亲说要送送我,我说不必了。他一笑,说他去散步。这种骗小孩的把戏,怎能蒙得了我?我不小了,还玩这个……我拉着箱子,快步走了。
父亲穿着厚棉衣,站在不远处,双手背在后面,没有看我,而是看天。
我继续向前走,父亲在后面跟着,步子迈得很慢。
父亲在后面跟着。不能太近,太近会伤害我的自尊,不能太远,太远就看不到了。就这样,一个中年男子和一个中学生在忙碌的大街上走走停停……忽然,我扭过头,却没有看见父亲的身影。我有些心慌,用双眼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寻找父亲的身影。好久,似乎好久。
终于我也放慢了步子,希望父亲能跟上我。不能太慢,太慢会失掉自尊,不能太快,太快就看不见父亲了。
父亲在后面跟着我,却又像是我在跟着父亲。我们俩都跟着爱走……
(《跟着》)这是一篇以“爱”为话题的文章,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父亲送自己上学的一件小事,小作者以此为切入点,写爸爸对要离家去上学的自己的不舍,自己对父爱的感悟。记叙、描写,抒情,挥洒淋漓,最后得出了“我们俩都跟着爱走”的结论,升华了中心,深化了主题,直入人心。
(二)“以大见小”的写作技巧
作文技法:以小见大
2、立意从小角度切入
写作时立意过于宏大宽泛,只能泛泛而谈,内容空洞。以小见大不能贪大求全、面面俱到,立意的角度越小,内容挖掘越深,文章就越容易写得明确深刻,内容充实。这就要求我们善于从所选材料中选择一个独特的角度,发前人所未发,想前人所未想,从而让其闪烁异彩。
作文技法:以小见大
【例文片段】
我好高兴,终于快到了。穿过这个黑巷子,就是光明了,我看了看手表,“Oh, my god!”距上课只有3分钟了,此时才真正明白一刻值千金的道理,我真的坚持不住了,又想放弃狂跑,但大风大浪都经过了,可不要在阴沟里翻船。坚持!
“跑!跑!跑!”现在我们都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因为我们是凡人,为了走在前面,我们必须跑。《跑!跑!跑!》
【解析】作者用诙谐的语言,幽默的笔调记录了自己的一次“惊险遭遇”:一次因害怕迟到而与时间进行的赛跑。生活中,上学、赶车、上班、约会……为了赶时 间而奔跑是司空见惯的事,也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作者却从中得到了人生启示:“为了走在前面,我们必须跑。”实现梦想需要奔跑,迅猛发展需要奔跑,激烈竞 争必须奔跑!文章便这样以小见大,从小事中折射出了大道理。
【例文片段】
小处落笔,大处着眼,选用的都是小事物,记叙的都是小事情,描写的是细节,剖析的是细小现象,但是所表现的是重大主题,所阐发的是深刻道理。笔下处处是“小”,眼中时时是“大”。如作文《吃粽子》:
空气中传着粽香,传着米香。传递着古老味,婆婆味和浓浓的情。“哎!表姐,帮我叫个比萨,要芝士味的!”表弟的这一声喊似乎把东西都打碎了,传着的东西似被断去,断的七零八落。“你这小子,有粽子呢!还吃那鬼东西。”外婆有点生气,我也有点不情愿,那以后的时间似乎再也找不到先前的感觉。粽子包好了,那天晚上就我一个人。爸妈仍在忙,我却陷入了沉思。万物于传递中绵延不已,而我们呼唤着我们的文化,在五月,渴求那文明传承。
家庭中的小细节——吃粽子,但从这件小事中表现了一个大主题——如何传承我们传统文化的问题。小事表现了大主题,以小见大。
小事不小 有容乃大
3、强化细节,传神描写,小中见情。
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往往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细节便能活化人物形象,揭示或深化主题。我们不妨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服饰、语言、表情、动作 等来表现人物的职业、性格、心理等。平时留意身边的生活变化,考场上才能采用化大为小,以小见大的方法,如实地多角度展现人们酸甜苦辣的生活体验。像从妈妈的唠叨中看到她对孩子、丈夫的无限爱意,从某个人并排走路时 总靠左行看出其对朋友的爱护等。
小事不小 有容乃大
【例文片段】
泥泞路段终于走完了,迎面而来的是一级级不规则的石阶。我心想,这下可轻松多了。哪知,连日阴雨,石阶上长满青苔,滑溜溜的,刚走两步,就跌了一跤,膝盖骨钻心地痛,额头上也碰出了一个包,乎也划破了。我筋疲力尽,连爬起来的劲几乎都没有了。天色更暗了,我能永远趴在这里吗?不能!我拼命爬起来,继续前行。
这天晚上,我躺在温暖的被窝里,回忆起我曾走过的路,感触颇深:人在旅途,路是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每个人都有走平坦大道的时候,也不可避免地要走坎坷不平、荆棘丛生的小路,而且也不可避免地要经历无数次的摔倒。但是,只要有坚定的目标,摔倒,爬起来,继续前行,你所面对的终将是胜利。(易开泰《人在旅途》)
【解析】作者把自己在归家途中“走泥泞路”“摔倒”“碰头”这些小事描绘得有声有色,很好地渲染了归途的艰险。但又没有停留在事情的表面,而是由此在篇末生发出人生的感悟:“人在旅途……只要有坚定的目标,摔倒,爬起来,继续前行,你所面对的终将是胜利。”
小事不小 有容乃大
4.由点到面,篇末点题,小中见理。
从点到面,就是对所写的点滴小事,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力求透过具体而微的细节,看到事件所体现的本质,从而给所写的小事一个归属。比如从路人乱扔垃圾想到“陋习难改,环保之路漫长”,从餐桌上的浪费想到资源枯竭、改变消费观念,从登山的经历想到成功离不开坚毅、不怕慢就怕站的哲理等等。又如:
泥泞路段终于走完了,迎面而来的是一级级不规则的石阶。我心想,这下可轻松多了。哪知,连日阴雨,石阶上长满青苔,滑溜溜的,刚走两步,就跌了一跤,膝盖骨钻心地痛,额头上也碰出了一个包,乎也划破了。我筋疲力尽,连爬起来的劲几乎都没有了。天色更暗了,我能永远趴在这里吗?不能!我拼命爬起来,继续前行。
这天晚上,我躺在温暖的被窝里,回忆起我曾走过的路,感触颇深:人在旅途,路是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每个人都有走平坦大道的时候,也不可避免地要走坎坷不平、荆棘丛生的小路,而且也不可避免地要经历无数次的摔倒。但是,只要有坚定的目标,摔倒,爬起来,继续前行,你所面对的终将是胜利。
(易开泰《人在旅途》)
作者把自己在归家途中“走泥泞路”“摔倒”“碰头”这些小事描绘得有声有色,很好地渲染了归途的艰险。但又没有停留在事情的表面,而是由此在篇末生发出人生的感悟:“人在旅途……只要有坚定的目标,摔倒,爬起来,继续前行,你所面对的终将是胜利。”
5、运用对比,挖掘深意,小中见德。
感动,有时并不需要豪言壮语,也不需要舍生忘死,也许一个普普通通、从从容容的生活画面就够了。以小见大,就是要用小事展现生活中的美好、善良 与美德,并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邻里之间、亲友之间互相帮助、彼此牵挂的美德不就是由芝麻大的小事和画面来连缀的吗?例如莫怀戚的《散步》,本是三代人一块儿散步这样一件平常的小事,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却是一幅极其和谐、温馨、美满的尊老爱幼的画面,给读者以心灵的慰藉,也给我们以审美的愉 悦。从一件平凡的小事中挖掘出人生的大道理,由点到面,小中见大,立意便高远了。
小事不小 有容乃大
生活原本无大事,心有斑斓景自春。
滴水藏海细品味,小事生花亦精彩。
“落一叶而知秋,窥一斑而知全豹。”以小见大,通常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从一个小的视角切入,认真的观察和思考,同样可以得出对事物的全面认识;以小见大往往撷取一个片断,定格一幅画面,捕捉一个瞬间,或选择一个小事,通过多种表现手法写出它的内涵,反映大的主题。
以小事见大理
这里的“小”
选 材,
要小角度,
要 细 微。
这里的“大”指
主 题,
或 宽 大,
或 深 刻。
请你以“爱”为话题,运用“以小见大”的技法,写一个片段
牛刀小试
温馨提示:
你选择的小角度是什么
反映的大主题又是什么
她总是站起来
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吃饭。
母亲忙好了饭菜,又将饭菜一琬碗端上桌,筷子都摆好了,这才高声喊我们:“开饭了!”于是,一 家人从各自的房间里走出来,围坐在餐桌旁。我们一边吃着热乎乎的饭菜,一边开始聊五花八门的话题。
话题是聊不完的:儿子学校里发生的新鲜事;妻子单位里的同事哪个又结婚了,哪个又离了;姑姑的 生意,永远像股市一样波澜壮阔;我的写作进度,还是像老驴拉磨……在所有人中,儿子抛出的话题,常 常获得最高的关注;最难发言的是母亲,她端着饭碗,眼睛盯着讲话的人,似乎插不上一句嘴。
忽然有人喊:“汤勺呢?"闻声一看,鸡汤盆里,漂浮着缕缕香气, 却没有汤勺。母亲赶紧放下饭碗,站起身,喃喃笑着说:“你瞧我这个记 性,又忘记拿汤勺了。”这样子像个犯了错误的孩子。母亲迈着碎步,走 进厨房,拿来了汤勺。
大家继续吃饭,我手舞足蹈地给大家讲了一个班级里发生的笑话。一 不小心,筷子被碰落到了地上,我弯腰捡起筷子,正准备自己去厨房再换 一双,母亲已经放下饭碗,站了起来,去厨房又拿来了一双干净的筷子递 给了我。我接过筷子随口说了声谢谢。母亲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线,“这孩子,跟妈妈客气啥啊!”
例文一
大家埋头吃饭,谁夹起一口菜,嘀咕了声:“好像有点凉了。"
母亲放下饭碗,站起身,“我去热一下。”说着,端起两盘儿菜,走进了厨房。不一会,母亲就端着 热气腾腾的菜,回到了餐桌旁。
大家都将筷子伸向那两盘热菜,真好吃……
“丁零零!”突然,家里的电话响起来了,我正准备起身去接,母亲已经站起来了,“你们快趁热吃 饭,我去接电话”。
母亲的饭琬,搁在桌上,已经看不到一丝热气,估计吃了一半的饭,都凉透了,突然意识到,仅仅这 一顿饭的工夫,母亲就已经放下饭碗,站起来三四次。饭桌上,母亲就像时刻绷紧了弦的士兵一样,随时准备站起身来。
母亲一次次地站起来,是想让我们其他人安心地吃顿饭啊。
如果留意一下,就会看出,其实在我们每个家的饭桌上,经常会有这样一个人,当厨房里的水烧开 了,当菜凉了需要再热一下,当电话铃声响起,当谁需要用餐具或调料,他(她)总是及时站起来,去帮 我们,这个人,如果不是我们母亲,就一定是我们的父亲。
站起来的总是她,她是用一辈子在呵护我们的亲人啊!
我发现枕头里有个世界
从小,我就有落枕的毛病,早晨起来,常常是歪着脖子,疼得哭爹喊娘。母亲自然是小心地替我揉来揉 去,可这毕竟不是个长久之计。
母亲看着我痛苦的样子,决定给我特制一个枕头。棉花是最如意的材料,可是太软了不行,太硬了也不 行,母亲就一把把地挑选着棉花,感觉适中才放进枕袋。两天后,我感激地接过妈妈的这只花枕头,它那么 轻,却又那么重。
把头放上去,花枕的中间正好凹下去,将我的头包在里面,棉籽轻轻按摩着我的头部,就像是静静的深 夜,躺在海边沙地上,看满天繁星,吸清新空气,舒畅极了,呼吸之间全是馨香。
可是夏天来了,棉花被汗水一浸,就会发出霉味。于是,我索性撇开枕头,仰着头睡觉。结果自然是我 又睡歪了脖子,母亲又有了心事。
例文二
没办法,只好托人从外地带回一大包绿豆壳,母亲用它又缝制了一只新枕头。这只枕头可比棉花的好多 了,睡在上面,只要我轻轻一动,就会有一种“沙沙”的声音,就像是没有歌词的童谣,在静静的夜空弥散, 夜的精灵都会因此止住脚步,我当然睡得格外香。突然,有一天枕布破了,我看到满枕的绿豆壳散落满地, 我的眼泪也一下子落了下来:这可是父母第二次为我做的枕头啊!
初中了,离家那天,母亲塞给我一只新枕头,新枕头溢着一股股药香,沁人心脾。母亲说,这是父亲特 地买的。在学校住宿的每一天,枕着药枕,听枕中药材的响声,那简直是在欣赏人间最美妙的音乐,我仿佛 又找到了家的感觉,每一次闭上眼睛,就像是一手拉着父亲,一手牵着母亲,来到了落叶林,看一地金黄,满是温馨……
岁月流逝,我渐渐明白,在这变化的枕头里有个不变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一种情感无时无刻不在 延续。也许,关于这个世界的故事并不精彩,可它会伴我一生一世……
“以小见大”
聚焦凡人小事,思考人生社会,
观察自然现象,联想普遍规律,
捕捉细小情节,抒发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