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入生活,积蓄情感-中考作文临考提分速成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心入生活,积蓄情感-中考作文临考提分速成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4 23:30: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心入生活积蓄情感
角落里的微感动
小小角落,多半蒙尘,也总是不起眼东西存在的地方。身体微小的父亲给我的印象微小,怕也是他总把身体躲在不被人看到的角落。父爱亦如此,默默躲藏。
在我们村里,人们总以为男孩可以传承香火,而女儿呢?养大嫁人是白养。我们的家里亦不过如此。弟弟是家里的掌上明珠。爸爸经常外出打工,在家里基本都是一言不发,我也很少跟爸爸说话。
初二的上期,开家长会。那天,爸爸也刚好回家,半年不见的他,似乎又苍老了许多。我冷冷地看他一眼,说:“下午家长会,你能来吗?”他似乎有些诧异,家长会我没让他去过。他点点头。
“爸,你回来了。”弟弟一声大叫,打破了父女俩尴尬的气氛。“下午家长会,老师让你去!”他说:“我去你姐的班,我答应她了。”弟弟有一脸的不高兴,午饭都不怎么吃。爸爸就给我说:“我先到弟弟的班里看一下,就去你班里。”我一下感觉到,我没有希望了。班会开始的时候,我更加清楚,爸爸不过是搪塞一下我罢了,他不会到我的班里了。班会开始后,尽管我不停向教室的各处张望,但是我知道不会有结果的。后来我干脆不再张望。回到家里,我没有去责问爸爸,其实我都没怎么看他。
第二天去上学的路上,好朋友琪琪对我说:“昨天伯伯还特意穿了新衣裳哩。”我不解的问:“你在哪里看到他?”“就在教室的角里。”
放学后我特意走过去,看着爸爸,问:“你昨天开班会咋躲在角里呢?”他低下头,像做错事的孩子,不知所措地站着,轻声说:“我不是去的晚了吗?”
后来,我会偶尔凝望教室的角落处,似乎那里仍有爸爸的存在,有淡淡的暖意流进我的心里。角落里的东西,或者太微小吧,用心才能感到宝贵。
【点评】1.故事曲折,构思精致。文章紧紧围绕“角落”构思,反映孩子心中要求平等的愿望。父亲习惯角落,开会躲在角落,最后自己面对角落感悟,“角落”一线串珠。文章抛出矛盾自然,产生误看合理,误会消除后,主旨得到升华,情节曲折有致。这应该是作者生活中的实事,但在作者的调度下故事引人、耐品。
2.观察深入,形象鲜明。该文对父亲形象的描写给人深刻印象。开头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呼之欲出。爱呆在角落这个典型细节深刻地反映了父亲的性格特点。故事展开中又用“角落”,组织矛盾冲突、塑造人物,从而让一个地位地下、内心自卑的父亲形象几近经典。
3.紧扣要求,表达突出。小角落,小事件,真生活,微感动,作者对题目要求拿捏精准。
在艺术的天平上最重要的分量来自于情感体验的深刻独到。
真相只有一个!
100%
50%
文章的高下,不完全取决于素材或经历的丰富独到。
技巧一:心入生活积蓄情感
写作之源在生活,“见得真方道得出”。关心生活,并且动用自己的全部感官、全部情感、全部思维去参与生活,作品中就会有真实的“鸟叫声”。李白遍游名山大川,才有那喷涌不绝的诗情;曹雪芹看透了封建大家族的黑暗,才留下“字字看来都是血”的《红楼梦》……加强交流,及时记录,你的情感就会积蓄下来,一经触发,便会喷涌而出。
例如山东德州一考生的作文《清爽夏日》:小作者拾起了一张飘落的照片,也拾起了一段“我们”在夕阳下、树林里、小河边,捉知了猴、摸鱼虾、挖河蚌的美好回忆。这张照片记录了“你”不辞而别时的痛苦,也浸润了“我”对远方友人的真诚祝福。如果没有长久的思念,那是断然写不出这样的文章的。
技巧二:实话实说以心换心
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抛开顾忌,以我手写我心,将“我”放到作文中,具体显现“我”的行为状态,真诚袒露“我”的内心世界,读者自会被你的真情所感染。
如果你的心中激情涌动,那么,你可以像郭沫若写《天狗》一样,任思想感情的潮水放纵奔流:“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便是我了!”
技巧三:联想想象高于生活
写作要反映生活,但这并不等于说,就可以不作加工,自然主义地照抄生活。写作完全可以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打通过去、现在与未采,串联此事与彼事,从而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境界。
例如:一考生的作文《我多想对她说》,说“我是一把木梳”,在李清照的新婚之夜,“我多想对她说,祝你幸福”;她与夫婿分别,“我多想对她说,打起精神,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丈夫渐去渐远,滴不尽相思血泪,“我多想对她说,振作起来,路还很长”;她的心灵没有老去,“我多想对她说,你是最棒的”;最后“我多想对她说,纵使回忆不再弥留,你永远活在我的心中”。小作者对李清照的浓浓深情就在这想象中得到了尽情释放。
技巧四:借助手段巧妙抒情
细腻的情感往往融在人、事、景、物之中,因此我们可以借写人叙事、描绘景物、吟咏物品来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这是在叙事中寄托思念之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在写景中传达惜别之意;“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在咏物中敞开坦荡的胸襟……为了增加感染力,强化抒情效果,写作中尤其要注意突出词语的感彩,发挥句式的表情功能,借助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例如浙江温州某考生的作文《做一个“行者”》,结末写道:“做一个‘行者’,我以自己的行动传递着我的愿望,愿它唤醒大家沉睡的内心。行动,虽微不足道,却为文化的传承之路开出一朵绚丽的花。我,骄傲!倘若可以,我一定做‘行者’,带着二胡,走遍世界。”这里就运用了“沉睡”“绚丽”“骄傲”等充满感彩的词语,长短有致的句式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二胡所承载的那份个人情和民族情热情洋溢地传递给了每一个读者。
技巧五:时序顺进,平列展开
1.时序顺进式
即选取生活流程中的某一片断按时序进程进行描写,其内容层次依次相连,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或情节。
其模式如下:开头(引出故事)→故事主体(对人物或事物主体进行细致刻画)→结尾(议论点题)。
例如
鹅与猫的决斗(提要)
去年秋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目睹了一场罕见的鹅与猫的决斗。那惊心动魄的场面至今使我难以忘怀。(开头:引出故事。“罕见”“惊心动魄”“难以忘怀”点出故事特点,吸引读者。)
那天一我刚放学回家,轻轻推开院门,只见一只母鹅警惕地瞪着一只野猫。刚出世不久的一群小鹅在母鹅的身后惊恐地围成一堆。地上散布着一些白色的鹅毛。显然,鹅猫决斗已经开始一会了。突然,母鹅伸长脖子,压低鹅头,紧贴地面,像离弦之箭一样冲了过去,将漫不经心地盯着小鹅的野猫狠狠地啄了一口,一撮灰色的猫毛被母鹅摔在地。野猫一个翻滚从地上跃起,翘起胡子,双目圆瞪……(描写具体决斗过程)。母鹅艰难地抵挡着野猫的攻击,笨拙的身体成了幼鹅的掩体。(故事主体部分:描写鹅猫决斗的情景,突出母鹅舍身护幼的精神,为结尾的议论做准备。)
我被母鹅这种伟大的母爱感动了,赶紧轰开了野猫。精疲力竭的母鹅趴在地上,用翅膀护住幼鹅。我来到母鹅身旁,轻轻地抚摸着它,安慰着它:一股暖流从我心中冉冉升起……(结尾:扣住“母爱”描写自己的感受或发表议论,深化文章主题。)
2.平列展开式
选取不同角度的几个生活片断或将同一内容的几个侧面在同一层面上平列展开,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其基本模式是:
材料1
开头(引出材料) 主 体 结尾(议论、抒情)
材料2
看风筝(提要)
星期天,我和爸爸去广场玩。秋高气爽,正是放风筝的好季节。各种各样的风筝点缀在一望无垠的蓝天上,煞是美丽。(开头:引出材料,交待时间、季节、事由,突出“美丽”)
材料①:这边是一位快乐的老者在放“猪八戒吃西瓜”。……(具体描写)
材料②:那边是两个小姑娘在放“蜻蜓戏水”。……(具体描写)(开头与材料①要有简单的语言过渡)
材料③:另一边是一位年轻的父亲带着一位机灵的小男孩在放“米老鼠”。他们好像遇到了一些麻烦,正在请教一位慈祥的老者。我忍不住走了过去……(具体描写) (开头与材料②要有简单的语言过渡)
(主体部分描写放风筝的几个片断。要注重细节描写和材料变化)
放风筝是一个看上去简单而有趣的游戏,然而却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哲理。……
(结尾: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议论,深化文章主题。)
也可以采用小标题法(或直接以一、二、三区分各材料):
孝敬父母在点点滴滴中
春雨淅沥的清晨,我为爸爸撑起一方无雨的晴空;流星飞逝的夏夜,我为妈妈许下一个美好的心愿;秋虫呢喃的黄昏,我为妈妈送去一缕幽香;雪花纷飞的午后,我为爸爸寄去一件御寒的棉衣……

窗外,春雨淅淅沥沥,窗内,我潸然泪下:刚过新年,爸爸却又要外出打工了。当爸爸拎着大包小包来向我道别时,我忙抹去了泪水,找来一把雨伞,“爸,我送你。”爸爸摇摇头,我急了:“外面下雨,淋湿了受凉了感冒了,谁照顾你啊?”爸爸无语。我撑起伞,拥着爸爸的肩,走入雨中。一路上,我尽量踮起脚,将伞向爸爸那边倾斜,我要为爸爸撑起一方无雨的晴空。雨水淋湿了我的左肩,可我的心里却是暖洋洋的。

妈妈独自坐在院中,暗自垂泪。妈妈下岗了,怎能不伤心呢?我悄悄走过去,依偎在她身边,用纸巾轻轻擦拭渡过她脸庞的泪水。我知道,一切语言都是苍白,我能做的是陪她一起流泪。凝望星空,有流星划破夏夜的寂静,我在心中许下心愿:愿妈妈不再伤心,不再流泪!

晚霞满天,秋虫呢喃,我扶着妈妈走在乡间小路上。忽然一阵凉风吹来,妈妈打了个寒颤。我忙脱下外套,披在妈妈身上。一股幽香飘来,循香望去,桂花!妈妈说:“好香啊!”我踮起脚,摘了一串,插在妈妈发间。那一刻,我蓦然发现,妈妈的秀发中竟有了根根白发,妈妈的眼角竟密布了鱼尾纹,妈妈的腰身已不再婀娜,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我啊!我的心痛了,紧紧拥着妈妈:妈妈,你的前半生我无法参与,我要用一份孝心与你的后半生如影随形。

雪花纷飞,在外地找工的爸爸一定很凉了。我匆匆吃过午饭,翻找出一件厚厚的棉衣,冒着风雪,起了十几里的山路,为爸爸寄去了爱的温暖。我相信:有这份孝心相伴,这个冬天不再寒冷。
孝敬父母其实很简单,孝心就在点点滴滴中:孝心是一把雨伞,孝心是一个心愿,孝心是一串桂花,孝心是一件棉衣……
技巧六:对比映照穿插回放
1.对比映照式
选取有显著差异的两组内容(可以是相反或相对的两个事物,也可以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反衬式组合。其基本模式为:
正面材料
开头(引出材料) 主体 结尾(议论、抒情)
反面材料
说明:行文时一定要写出对比点,为议论、抒情做准备。至于先写正面材料还是先写反面材料则视作者的构思和材料特点而定。
例如
我的母亲(提要)
母爱,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儿行千里母担心”、“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从俗语到古诗,歌颂这一伟大主题的名言名句多不胜数,而且脍炙人口。然而,我是女孩,母亲的女儿。我曾经憎恨我的母亲,坚决地否定母爱。(开头以对比的方式引出材料,吸引读者)
那是2001年8月底,我考上了一所普通中学。母亲坚决反对我上高中……
(描写我与母亲的冲突或父亲与母亲的冲突及我的心理活动)
快三年了,我很少搭理我的母亲,甚至很少回家。每当我从母亲的眼中读出痛苦与无奈时,我心中甚至生出一丝莫名的快意。
然而我错了!大错特错!(以上两段过渡)
2004年5月15日,星期六,晚上11点15分。一个让我刻骨铭心的日子,一个让我终身愧疚的日子,一个让我谢天谢地的日子。因为从那一刻起,我读懂了我的母亲,终结了可能的终身遗憾。
5月15日,学校难得地放了一天假,让我们回家和父母商量填报志愿的事。我把自己的想法和父亲说了,父亲没说什么。晚上是照例的看书。11点15分,我去客厅喝水,经过父母的房间,无意中听到了一段对话……(描写对话内容)
(对比材料要写得震撼人心,方能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
我如遭雷击一般立在饮水机旁。我的脑中一片空白。只觉得天旋地转,客厅里的家具像在空气中飘浮起来一样。忽然,“砰”的一声,我手中的水杯掉在地上,摔得粉碎。我扶着饮水机,总算没有倒下。母亲从房间里冲出来抱住我,拼命地问我“怎么了”。“没事,妈妈——”我大叫一声,紧紧地抱住母亲,恨不得钻进母亲怀里。
母爱,是伟大的。没错!
(结尾:着力描写自己的感受,不可用太多的议论或抒情破坏文章的意境和情感氛围。若描写不到位,则可增加抒情或议论。)
2.穿插回放式
即利用思维可以超越时空的特点,以某一物象为线索,将描写的内容通过插入、回忆、倒放等方式串联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操作的关键是选好串联的物象,并围绕一个中心截取生活中的材料。
其模式为:
开头(交待物象,引出材料①)→发展(引出材料②)→高潮(引出材料③……)→结尾抒情、议论)
例如
钢笔人生
走进考场,我首先将一个精致的钢笔盒子放在座位的右上角。望着它,我思维的野马在记忆的原野上奔驰……
以前,妈妈经常自豪地向亲朋好友炫耀,说我“抓周”的时候抓的就是钢笔。从此,父母对我的前程便充满了憧憬。“钢笔”便注定与我的一生结下渊缘。(交待物象及与“我”的人生关系,是故事的开头)
带着幸福的憧憬,父母亲高兴了好多年。从幼儿园到小学,我的成绩在智力正常的孩子中还算不错。我还会时不时地抓着钢笔做刻苦学习状,引得父母那带点虚荣的希冀像气球一样膨胀起来。
进入小(五),我开始恨钢笔了。因为像山一样的作业压得我喘不过气来。钢笔不再给我带来快乐。我的成绩随着小学毕业的临近而从优秀降到中等,再降到中下。感谢《九年义务教育法》让我顺利地进入初中。然而成绩却丝毫没有起色。为了我,父母的争吵愈来愈多、愈演愈烈:那种伤心明明是看着一位神童毁灭或天才堕落的伤心。我无暇顾及父母的伤心,因为我正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网络游戏可比钢笔有趣得多啦!
初中三年,一眨眼就过去了。我虽然没有坏到哪里去,但自然也不是父母骄傲的“神童”。其间,我常常不自觉地用精彩的游戏镜头驱赶父母失望甚至痛苦的眼神。我知道父母每年在我生日的时候都会给我买一支精致的高级钢笔——它们正整整齐齐地排列在父亲略显空荡的书架上。但我却不敢正眼看它们,甚至尽量不去父亲的书房。
在父亲失落的目光中,我以“择校生”的身份走进了一所“全封闭管理”的学校。“全封闭管理”,这意味着我每五天半才能和我心爱的网络游戏幽会一次。果然,不到三天,我对游戏的渴望就像犯了毒瘾一样难以控制。更为恼人的是,班主任是个语文老师,要我们用钢笔书写,还说出了一大堆理由——虽然我一句也没记住。
然而,改变我的也是一支钢笔。(注意这一段转折性过渡)
那应该是开学后一个多月了。对陌生环境的新鲜慢慢散去,压抑在心底的顽劣就冒出来了。看班主任那憨厚的模样,应该不难骗倒他吧!我随便编了个理由去请假,他却随手就给我签了字。第二天,我按时回了校,却因为通宵熬夜实在打不起精神,以至语文课我都听得“摇头晃脑”。晚自修放学的时候,老师把我叫去了。我迅速制订了“低调”应对的策略。但老师的话却让我大吃一惊。“你昨晚去网吧了吧!”我哆嗦了一下。“你喜欢电脑,很好。我拜你为师,以后犯瘾了就去我家上。”他语气平和得让我感觉像是在布置一场阴谋。接着他掏出一个精美的盒子递给我。“这是我的拜师礼物,因为你是全班唯一还在用圆珠笔的人。”我的小聪明让我根本来不及反应,他就握住我的手——分明是狠狠地握了一下,一股热流迅速传遍了我的全身,等我抬起头,想说什么时,老师已经不见了。
那一晚,我又没睡。但第二天却精神饱满!
谁说毒瘾戒不掉呢?只是人们没有找到有效的方法而已。
(故事的发展和高潮要写得跌宕起伏,尽量减少繁琐的叙述,突出感人的细节)
三年过去了,我的学习成绩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玩游戏的水平。
今天,我第一次使用老师送给我的钢笔,我要用这支笔换一张中山大学的通知书送给我的老师。明天,我还要用这支笔创造更多的财富送给社会。
钢笔,果然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结尾要铿锵有力,寓意深刻,还要注意照应开头)
例文详析
厨房里的微感动
厨房里一阵窸窸窣窣、叮叮当当的声音将我从睡梦中惊醒,“干什么呢,大清早的,惊扰了一帘幽梦。”我一边侧身换个舒服的睡姿,一边暗自嘟囔。好不容易过大周末,真想好好地睡个大懒觉。(开头设置悬念,吸引阅读兴趣。)
(突破要领之一:以悬念开头,能够在第一时间吸引阅卷老师的兴趣,获得最好的印象。)
“你动作慢一点,别弄得到处叮当响,孩子正睡呢。”听得出妈妈在小声地嗔怪爸爸动作的粗笨,要知道爸爸是一位五大三粗的大老爷们,干起家务活,笨拙地要命。果然,厨房里顿时静了下来。想要再次进入梦乡,却发现睡意全无。厨房里隐隐约约的说话声,丝丝缕缕地飘来,屏住呼吸,听得真切。(以爸爸妈妈在厨房里的小冲突写起,小插曲情节曲折,吊人胃口。)
规律:
开头(引出材料)→主体(具体描写,用生动的细节突出某种特点)→结尾(适当抒情或议论点题)。必须注意的是:段与段之间、材料与材料之间要有过渡,结尾要照应。熟练地掌握这些基本模式对快速构思和行文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下个月就中考了吧,看着孩子熬夜学习到半夜,看着就心疼。学习压力那么大,真苦了孩子。”妈妈心疼地说。爸爸语气乐观地说道:“没事,不看是谁家的姑娘。快了,熬过这一个月就出头啦。”我听后有些暗自得意,牙缝里挤出一个字“切”,爸爸又在自夸了,不过呢,他的话我就是爱听。“今天咱们全家去海洋馆游玩怎样?让孩子放松放松。”“不行,学习这么紧张,又是紧要关头,千万不能放松。”妈妈的话,似一盆冷水浇在我异常兴奋的心头,瞬间我的脸上密布乌云,只差大雨滂沱了。“你懂啥啊,小考小放松,大考大放送。放心,咱姑娘知道怎么安排,她会把时间补回来的。”爸爸急忙向妈妈解释,“咱姑娘是什么样的性子,你还不知道?”“我就是怕她万一考不上重点中学。到时候说什么都晚了。”“我相信咱姑娘游玩回来一定会加倍努力的。听我的没错。”(精彩的人物对话,细腻的心理描写,将人物的思想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细节写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使得真情具体可感。)
(突破要领之二: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细致的描写,能够将人物的心理情感表现得情真意切,收到如在现场的真实效果。)
眼角微湿,一股咸咸的东西从嘴角流过。心底泛起阵阵感动的涟漪。一次偶然的偷听,在微感动里享受着浓浓的父情母爱。(描写细腻入微。)
厨房小天地,父情母爱大舞台。(言简意赅,凸显主题。)
(突破要领之三:篇末用精练的语言,言简意赅地总结全文,更能突出中心。)
【本文思路图】
开篇(睡梦惊醒)——主体(①厨房小插曲;②父母争论情感起伏;③微感动父情母爱)——结尾(总结全文,突出中心)
那份不一样的真情
暮色沉沉,天空被细雨打湿。车站旁的快餐店,透着暖橘的灯光。店内客人三三两两,玻璃橱窗上凝结一层薄薄水雾,聚集成滴。我坐在桌边,埋头吃饭。
“吱呀”一声,次进一阵冷风。我一抬头,玻璃门被推开了。一个老头收好伞,在门口地毯处反复蹭着脚上的泥水。老头六七十岁,戴顶布帽,黑色的袄褂被洗成了灰蓝。几个大布包压着他佝偻的背,空荡荡的裤管里支出两根干瘦的脚杆,一双黑脚套在塑料凉鞋里。
老头进门,并不直奔柜台,而是找了个没人的角落,默默地坐下。或许是来避雨的,我这样想着,便不再理睬。这时耳边传来一阵低低絮语,我淡淡地斜瞥了一眼。不知几时,老头竟站到了我身边。他花白的头发胡子,胡乱地糊了一脸;脸上像黄土高原一样,沟壑纵横。嘴巴一开一合,念念有词。倒霉!我心里闪过一丝厌恶——又碰上了乞丐。我收回目光,转过头,扔下一句硬邦邦的话:“我一分钱都没有了。”
我遇到的乞丐实在太多了,可到后来,发现他们全是假的,骗人骗得真真切切。记得曾有个长得慈祥的老太拉住我,称自己的车票钱被扒手偷走了,求我给几块钱帮她回家,我慷慨解囊。不料,接连几天我都碰到了那个老太,还是那个打扮,还是那个理由……
拉回思绪,却见老头正和服务员说着什么。他弓着腰,不断地点着头,一脸的笑容,脸上沟壑更深。“不是不给,是你不能在这吃……”老头卖力点头赔笑。这时我前面的一位女孩起身离开,玻璃门刚合上,老头竟然端起女孩的剩饭,狼吞虎咽起来。静静地看着眼前的这一幕,我觉得脸越来越热。饭吃到嘴里,像是掺了沙,咯得牙疼。
曾听人说,乞丐是社会的毒瘤。前有东莞丐帮恶行揭秘,后有三里屯买花老人事件,乞丐这个特殊群体,早让我们失去了信任和同情。冷脸相对,也渐渐成了习惯。看着老人扒拉着快餐盒里最后几粒米饭,我感慨万千。乞丐是瘤,可也是长在城市上的肉啊!
包里还有一个面包,我鼓起勇气,扯扯老人的衣袖。“爷爷,给您!”说完,飞快地把面包塞进了他怀里。“吱呀”一声,我推开门,逃也似地离开了餐厅。这时背后又传来低低的絮语,脑海中我仿佛看到老人嘴巴一开一合,俨然一尊佛,吐着唤醒良心的梵音。
【点评】这是一篇叙事的文章,小作者叙述了自己路上遇到乞丐的事情。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内容具体,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实际,读来令人亲切,突出“那份不一样的真情”的主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