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要求】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选择性必修一第一单元 古今中外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一.南京临时政府初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时间:
1912年1月1日
意义:
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当时一篇《新陈代谢》 文章,这样写辛亥革命后的社会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建立
1912年2月12日,溥仪颁布退位诏书
时间:1912年1月1日
定都:南京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标志:资阶共和制度在中国诞生
国旗:五色旗
纪年: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下列各项之自由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二十九条 临时大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总揽行政事务,。
第四十八条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任命之法官组织之,行使司法权。
第十九条 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辅佐临时大总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以上皆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孙中山为防止袁世凯独裁,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①辛亥革命后南北议和
②袁世凯同意民主共和,作为条件,袁世凯就任总统
③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辞职,15日,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
2、袁世凯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2月12日,溥仪颁布退位诏书
①辛亥革命后南北议和;
孙中山为防止袁世凯独裁,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二.北洋政府时期共和制度的波折——政党政治(1912-1928)
北洋政府:是指中华民国前期以袁世凯为首的晚清北洋军阀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央政府。
政党政治: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广义包括各国政党为实现其政纲和主张而展开的一切政治活动和斗争。
材料一 为了议会斗争的需要,1912年8月,在征得孙中山、黄兴的同意后,宋教仁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统一共和党等几个小党派,组成国民党,推孙中山为理事长而由自己代理。 ——《中国近代史》李侃 李时岳等
材料二 从1912年12月到1913年2月,第一届国会选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宋教仁等全力投入竞选,结果国民党在参、众两院获得了压倒多数的席位。
————《中国近代史》李侃 李时岳等
1、政党之争与“宋案”
(1)背景:辛亥革命后,专制政权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成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为谋求议会席位,展开激烈竞争,开始政党政治的尝试。
(2)政党政治历程:
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后,宋教仁等人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 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
宋教仁被杀,孙中山力主武装讨袁,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和国民党内部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镇压下去。
1913年10月6日,国会选举袁世凯为第一任大总统,袁随即解散国民党和国会,1915年12月12日称帝,1916年3月2日,被迫下台,6月6日去世
袁世凯说:
“以暴动的手段夺取政权我倒不怕,以合法的手段来争取政权,却厉害的多了。”
“宋案”成为“二次革命”的导火线。孙中山意识到“非去袁不可”,袁世凯同时准备武力镇压革命派,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袁世凯通过“善后大借款”准备发动反革命内战。国民党人被迫应战,最终失败。“二次革命”是辛亥革命最后一站。“二次革命”失败,标志着辛亥革命无可挽回地最后失败了。
1913年孙中山在上海举行会议决定发动二次革命
(2)二次革命
思考:二次革命的影响?
影响:辛亥革命最后失败。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直接原因:宋教仁案发生。
根本原因: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通过“包围国会”手段,当选正式大总统
1914年5月1日,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公布《中华民国约法》
“(辛亥革命)由专制一变而为共和,此诚太骤之举动,难望有良好的结果……中国如用君主制,较共和制为宜。”
“(中国人)大多数之人民智识不甚高尚”
“(中国人)无研究政治之能力”
(3)袁氏复辟:准备
1913年11月4日,解散国民党。1914年1月10日,解散国会
1915年8月,美国人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论》。袁世凯同时组织“筹安会”,鼓吹君主制
1915年12月11日,参议院开会,全部拥护“君主制”
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通过“包围国会”手段,当选正式大总统
1914年5月1日,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公布《中华民国约法》
(3)袁氏复辟:准备
古德诺《共和与君主论》
“(辛亥革命)由专制一变而为共和,此诚太骤之举动,难望有良好的结果……中国如用君主制,较共和制为宜”
“(中国人)大多数之人民智识不甚高尚”
“(中国人)无研究政治之能力”
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
皖系军阀统治时期(1916-1920)
直系军阀统治时期(1920-1924)
奉系军阀统治时期(1924-1928)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分别为段祺瑞、黎元洪、冯国璋、张作霖、徐世昌
4、北洋军阀割据时期
材料: 他们看重的只是自己的政治前途,搞政治的目的是入朝为官,因此他们并不代表什么阶级。以前入朝为官的快捷方式是参加科举;现在科举没有了,党就变成科举的代替品了。入党做官,或组党做官,就成了有志青年的正途。这是我们社会政治大转型还未转完的一条大尾巴。
材料: 民国元年(1912)的民国有民国必须具备的条件吗?当然没有。在上了轨道的国家,政党的争权绝不使用武力,所以不致引起内战。军队是国家的,不是私人的。军队总服从政府,不问主政者属于哪一党派。但是民国初年,在我们这里,军权就是政权。辛亥的秋天,清政府请袁世凯出来主持大政,正因为当时全国最精的北洋军队是忠于袁世凯的。中山先生在民国元年所以把总统的位置让给袁世凯也与这个缘故有关。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原因: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较深;中国没有形成适合代议制民主的政治环境;
封建势力强大,军阀操控政权,等等。
问题探究: 政党政治失败原因。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党专政(1927-1949)
中国国民党实施总理三民主义,依照建国大纲之训政时期,训练国民使用政权,至宪政开始完成全民政治,制定左之纲领:
第一条 中华民国于训政时期开始,由中国国民党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
第二条 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以政权付托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之。
第三条 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行使,以立宪政之基础。
第四条 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第五条 指导监督国民政府重大国务之施行,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行之。
第六条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之修正及解释,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议决行之。
“军政”时期(1924年国民党一大到1928年北伐成功),早期是指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后来指通过武装革命彻底打到军阀,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
“训政”时期(1928年国民党完成形式上统一到1948年国民政府改组为总统府),以“军政”统一全国后,需要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训政”来开启民智,培养民众的民主意识。届时实行约法,由政府派出经过训练、考试合格的人员,到各县筹备地方自治,并对人民进行使用民权和承担义务的训练。
“宪政”时期(1948年国民政府改组为总统府以后),孙中山认为,凡一省之内全部的县已实行自治,就可结束训政,开始宪政阶段。“宪政”是“还政于民”宪政民主时期。
材料1: 先看“军政”,这是“以党建国”的暴力革命时期,早期是指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后来指通过武装革命彻底打到军阀,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再看“训政”,这是“以党治国”的威权统治时期。因而以“军政”统一全国后,需要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训政”来开启民智,培养民众的民主意识。届时要实行约法,由政府派出经过训练、考试合格的人员,到各县筹备地方自治,并对人民进行使用民权和承担义务的训练。最后看“宪政”,孙中山认为,凡一省之内全部的县已实行自治,就可结束训政,开始宪政阶段。“宪政”是“还政于民”的宪政民主时期。
——《让历史告诉未来:孙中山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方略及启示》彭先兵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历史纵横”中概括孙中山提出的“革命程序”论、训政内容
在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付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由国民党政府独揽执行。
--《训政纲领》(1928)
九、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
十四、每县地方自治政府成立之后,得选国民代表一员,以组织代表会,参预中央政事。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1924)
孙中山的理想
国民党的现实
VS
【课堂探究】
孙中山的“训政”理论,主要体现了怎样的民主政治原则?《训政纲领》反映出国民党的“训政”实质是什么?
1948年,国民党 “行宪” ,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
“国民大会” 会场前长江路上的牌楼
(2)国民党宪政1948
民盟和中共采取一致行动,拒绝参加“国民大会”,图为民盟与中共代表的合影。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22年的统治覆灭。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
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深重;
军阀混战,政局动荡;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传统守旧思想根深蒂固。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制度探索
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在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也陆续建立起来。
井冈山根据地
井冈山根据地是最早开辟的一块革命根据地,毛泽东等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从浏阳文家市南下后,与1927年9月底在永新县三湾村进行了改编,党部建在连上,建立新型官兵关系。1928年春,根据地初步建立起来了。四月底,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留下的部队和湘南暴动组成的红军到达井冈山。
三、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时代背景: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渐摸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时间: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内容: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意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① 宣布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大众。
② 实行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
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①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
② 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③ 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
④ 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意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为以后建立人民政权提供有益的借鉴。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坚持贯彻工农贫苦群众当家做主的方针,极大提升穷人的政治地位
苏维埃代表会议制度,大量吸收工农群众参与政权并管理自己的国家
把政权直接建到乡至村,加强上级政权与基层民众的联系
二.在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人的民主实验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第三条 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 年满十八岁, 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及文化程度的差别, 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
【课堂探究】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上采取了什么措施?原因和意义是什么?
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
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设边区政府、参议会;实施三三制
三三制原则:即在民主政权组成人员的分配上,共产党员、非党员的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1/3。 实行三三制有利于团结各阶层人民参加抗战。
措施:
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设置各级参议会,并选举产生边区政府委员;实行三三制原则。
意义:
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三.解放区人民政权的建立
(1)行政区
①背景:解放战争的胜利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在继承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适合新形势下民主制度建设。
②措施: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在行政区设置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作为最高一级的地方政府机关,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③意义:解放区的民主政权建设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2)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这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角度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历史背景 1927—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逐步扩大。根据地初期称“边区”,后期称“解放区” 解放战争期间,随着战局的发展变化,解放区日益扩大
政权建设 ⑴在各个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陆续建立起来;⑵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中国共产党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中国共产党采取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的办法,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东北、华北、中南、西北等行政区先后建立起来
制度探索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宪法大纲规定,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国家 ⑴中国共产党在各抗日根据地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⑵在敌后抗战的严重困难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 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作为最高一级的地方政府机关,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制度 苏维埃代表制度 抗日民主制度,具有统一战线性质 大行政区制度
历史意义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这些措施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法律依据:
遭到破坏:
恢复完善:
正式确立与基本内容:
1956年八字方针:
1978年后新发展:
《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
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文革”时期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内容及意义; 1982年新发展:+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改革开放后;进一步明确、提出、成为、入宪及意义
改进选举制度;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职权;固定任期;赋予省级——
重要意义:
1982年宪法的意义?
①②③
(1)概念: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2)过程:
1949年《共同纲领》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建立。
1957年以后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左”倾思想影响,“文革”十年。
改革开放新时期
1982年宪法
初步确立
正式建立
遭到破坏
恢复完善
权力来自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实现当家作主的目标。小范围内人人都可以讨论决定自己的事情,实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大范围内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参与政治生活。
体现了真正的、广泛的民主
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利于各项工作有效进行
在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前提下,国家机关协调一致地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工作,从而避免权力集中,提高工作效率。
便于实现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集中力量办大事
党对人民代表大会的领导,有利于发挥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把党的意志转变为国家意志,动员组织全国人民一起行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
经济基础
行使权力主体
权力机关原则
相似点 “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同时我们亦不同于苏联及东欧各国的政权治权合一的制度。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制度。” ——民盟主席张澜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八字方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1949年
1954年
1956年
1982年
十六字方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政协二次会议,确定政党制度
新政协召开,代行人大职能
2、地位:1954年以前代行人大职能。1954年以后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存在。
1、过程: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时间 发展历程
1947年 内蒙古自治区设立
1949年 《共同纲领》的规定
1954年 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1984年 《民族区域自治法》
2、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个坚持”
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4)评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1)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2)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阅读材料:
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应该有议会、内阁(或总统)和法院掌握,各自独立行使职权,又互相制衡。————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邓小平
我国实行的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体制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它根本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也有别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一党制。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
探究:为什么说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最适合我国国情?
历史上,民主党派作为民族资产阶级政党曾经是中国共产党的同盟军,共同进行反帝反封的斗争。他们与共产党有着共同的利益。三大改造完成后,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政党,热爱并拥护社会主义。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做出科学的决策;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有利于形成对共产党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政建设。
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
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