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捕捉瞬间,记录成长
记叙文该写怎样的真实?
以“真”动人
1.写基于深刻情感体验的真实
打开心灵,写那些基于深刻体验的真人真事吧,哪怕这些人事是细微的、平凡的、单调的,但只要你的体验是深刻的、细腻的,那么再雷同的经历也会不雷同。
2.写源于经典阅读的真实
真实阅读得来的人、事,乃至谋篇技巧等,都可以成为你创作记叙文的养分。真实的阅读经历、阅读所得,加以利用,加以嫁接,就成了一篇篇绝妙好文。自己创作的记叙文中,有时可以故事是阅读来的,主旨和认识是自己的,有时或相反。
3.写基于作者个性化的真实
越是个性的,越是真实的。
《老家的枣树》
午后,阳光透过大枣树的隙缝洒下一地斑斓,我和奶奶坐在枣树下纳凉。枣树上金黄的枣花这一簇、那一簇,拥挤在青枝绿叶之间,一缕缕微醺着枣花香气氤氲我们周边。
我捡起一枝枣树枝,模仿着爷爷拄拐杖走路的样子,逗得奶奶大笑。得意忘形之间,我一个趔趄跌倒在地,这会儿真是像极了老人摔倒的样子。裂开大嘴开始哭。奶奶连忙起身,说:“这石头!娃儿不哭,都是这石头坏,奶奶帮你打它!”奶奶一把将我搂在怀里,挠着我的胳肢窝,我就脸蛋上挂着泪花笑了咯咯起来。这哭、这笑都融入这醉人的枣香啊!
又到枣树成熟时,我们家的大枣树从不偷懒,每天秋天,青愣愣的枣子由翠青转为淡黄,再转为艳红,远远望去,密密匝匝的红枣子挂满枝头,就像插满稻草把的糖葫芦。看着这诱人的红果,猴急的我想爬树摘果。奶奶乐呵呵地拿来一根长长的竹竿,笑着说:“枣子可不是摘的,得用竹竿打下来!”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啪”的一声,枣子就像下冰雹似的“噼里啪啦”地砸下来,“哎哟,我的头啊!”我捂着被砸得生疼的脑袋无处可逃。看着我狼狈的样子,奶奶笑得连假牙都快掉了。我灵机一动,把装枣子的小皮桶倒扣在了脑袋上。哈哈!这下可好,枣子落在皮桶上的声音就像打鼓一样,“咚咚咚、咚咚咚!”我得意地哼着歌,一边在枣树下四处打着鼓,一边狼吞虎咽地吃着大红枣。“咚咚咚咚”“噼里啪啦”这醉人的打枣的韵律啊!
多数学生“我手写我心”的真人真事,其实仅是体现了生活的真实的第一个层级——一定程度上符合生活的本质规律,这样的文章如同拙劣摄影师手中的镜头那样,只能是简单粗糙地记录生活,而没有艺术感可言。再加上,很多学生甚至老师都有一个误区,认为中学记叙文既然是要求写真人真事,那么就不能虚构或虚化,这种观点,让本来就拙劣的手稿,显得更加幼稚苍白了。
文学的奥秘:任何形式的文学,都是一种谎言,只不过它是一种伟大的谎言。
捕捉心灵成长的瞬间
记录心灵成长的轨迹
让习作成为我们成长的见证
这是一个注重情怀的时代,中考作文当然也不例外。细数近几年各地中考作文题目,尤其2020-2021年的中考都从不同层面反映出了鲜明的时代情怀。
一、 人文情怀
所谓人文情怀,体现的是人文精神中“以人为本”这一思想意识,是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尊重、维护,是对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的关切。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感动与爱的社会,每一天都会有很多体现人文情怀的事件发生,这些平凡的事件,却反射出人性的光芒。近几年的中考作文,往往从这些小事中提炼出写作的方向,要求学生透过现象挖掘本质,表达对现实生活中人文情怀的思考。
曾记否,那绿肥红瘦的时节。
纷飞的粉笔末使老师满头的银丝显得更加刺目耀眼。昏黄的灯光下,老师的脊背弯得更加厉害,宛若一个探寻人生的大大的问号。谆谆教导中,您嘶哑的话语总伴着令人不安的阵阵咳喘声。杯中的药茶早已凉透,圈圈水垢仿佛岁月沉淀下的一圈圈树的年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记录下您对我们的爱。老师,当我们走向考场时,校园里正是芳草萋萋;当我们向您说声珍重时,枝头鲜花已化作护花红泥。此时,我们明白,是那默默无闻、不知索取、甘于奉献的落英才使满园芳草萋萋的。(《师生情意浓》)
考场示例
二、 文化情怀
所谓文化情怀,是对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认可。一个民族最大的资源是文化,最能打动人心的也是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最耀眼、最光亮的一定是文化。在当下的时代潮流发展中,能够掀起波澜的仍然还是文化。近年来,很多中考试题也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关注文化的发展,在复兴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不断完善自我。
黄庭坚在《山谷别集》中说:“四民皆当世业,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自古以来,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不断升级自己的认知水平,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
考场示例
三、 历史情怀
所谓历史情怀,就是对历史发展的思考与认知。历史是一面镜子,能够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过去,并由此审视现在,憧憬未来。历史,不能忘记。一些历史名人、历史事件、历史遗迹,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写作此类题目,需要在反思的基础之上总结经验和教训,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百家争鸣,争论者纵穿千年的思辨;秦时明月,照耀绵延万里的边关。那些四书五经,令我们骄傲的,是“道法自然”的深邃,是“仁者爱人”的胸怀,是立德立言的抱负,是对酒当歌的豪迈。那些动人诗篇,令我们迷醉的,是“梳洗罢,独望江楼”脉脉不语的相思,是“剪不断,理还乱”独上西楼的离愁,是“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凌云壮志,是陌上少年疏狂不羁的倜傥风流。中华文脉亘古亘今,亦老亦新,给予着我们文化自信与自豪,这独特的中国节奏。
考场示例
四、 家国情怀
所谓的家国情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具体而言,就是要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就是要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这种情怀,是当今中考作文的热点,备考学生应从各个角度进行思考,深入理解“小我”与“大我”的关系。
爱国之志,中华魂魄;强国之行,时代强音。中国之所以成其为中国,正在于有千千万万的中国人生于斯,长于斯,情感系于斯,认同归于斯。当方志敏斩钉截铁地写下心中誓言,这掷地有声的话语便成为爱国者们的信念。这是历史之言、时代之言,亦是未来之言。走出流血牺牲、生死考验的语境,走出神州陆沉、存亡断续的背景,仍需我们一代代人喊下去,传下去,方能为“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行提供最深厚的底气、最有力的支撑。(《拳拳赤子心,昭昭爱国行》)
考场示例
五、 世界情怀
所谓世界情怀,就是对世界的关注与理解。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多元合作自然成为整个时代都绕不开的话题,也注定在高考命题中展现出特有的魅力。写作这一题目,可以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入手,表达远大的胸怀和视野。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道路上,中国积极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积极推动新型经济全球化。
味道中国,道一曲悠扬的歌。随着法国朦胧柔美的歌曲漫步在香榭丽舍大街上,伴随着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跳一支德意志舞蹈,在活泼欢快的奥地利圆舞曲中拜访莫扎特的故乡……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感受了不同地域的音调,中国味道,似乎也在不断的探寻中于悠久的传统音乐文化中悄然发酵,酿出醇厚的香。从李白《关山月》中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到刘禹锡《竹枝词》中的“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从《阳关三叠》到《广陵散》,采莲女口中哼唱着的小曲儿,船夫划桨时高吟的歌谣,古老的乐曲中流淌的是中国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是经久弥香的中国味道。(《味道中国》)
考场示例
六、 生活情怀
所谓生活情怀,就是一种高尚的心境、情趣和胸怀。生活是充满多样化的色彩的,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饱含着细腻的感触。真实的生活情感、健康的生活态度、优雅的生活方式、美好的生活愿景……所有的生活细节,都承载着丰富的情趣与味道。写作此类题目,需要在理解生活话题的基础之上,联系生活常识,表达对生活的思考。
随意说说这滋味。冬天里洗澡的大老板,手腕戴了金表,沉甸甸,褪下来,交跑堂手里,暂时存跑堂的手腕上,放抽屉或箱子,不稳妥,跑堂戴上,人在手表在,几十万的表就飞不走。跑堂也曾对戴金表的成功人士,有一点酸溜溜的羡慕,此刻是甜滋滋的享受。短暂的戴表时光里,跑堂也神采奕奕、精神焕发。虽然半个小时后物归原主,但此刻表是跑堂的表,跑堂是戴金表的跑堂。拎茶瓶替客人添茶,一路金表闪烁晃眼。时不时抬起手腕看看时间。最默契的应该是有人问几点,他看表名正言顺,凝视片刻,略带迟疑,又斩钉截铁,告诉你几点几分,容不得你半点迟疑。这酸和甜虽短暂,却也一晌贪欢。(《澡堂滋味》)
考场示例
2021北京卷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瓜熟蒂落、羽翼丰满,这是草木鸟兽成熟的模样;但对我们而言,真正的成熟却不仅仅指身体的长成……
请以“这,才是成熟的模样”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真题解读
一、从做题到做人
少年赶朝暮,成年亦乘风,从最初的跌跌撞撞、懵懂无知的姿态,到此刻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模样,我们的学生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一个现实问题,厘清“成熟”的特征,有助于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可以说在完成作文时,也是在书写青春的注脚,因此这不仅仅是一道作文题,更是一道人生思考题。而且在学生求学求知、成人成才的过程中,思考成熟的模样,体现新高考从考知识到考能力,从考做题到考做事、做人的转向。
从做题到做人,成长亦成熟
二、平和但不平庸
命题由自然现象导向生活,用学生再熟悉不过的背景,引发对成熟模样的思考。59字材料导语平和中有深思,深思中有启迪,不仅贴合学生现实生活图景,也贴近时代热点,引导学生不仅关注外部形态的成长,更关心内在生命的成熟。考生既可写自己成熟的模样,也可写他人、集体成熟的特征,还可回顾历史,对比从前,亦可启思未来。
二、平和但不平庸
命题由自然现象导向生活,用学生再熟悉不过的背景,引发对成熟模样的思考。59字材料导语平和中有深思,深思中有启迪,不仅贴合学生现实生活图景,也贴近时代热点,引导学生不仅关注外部形态的成长,更关心内在生命的成熟。考生既可写自己成熟的模样,也可写他人、集体成熟的特征,还可回顾历史,对比从前,亦可启思未来。
从做题到做人,成长亦成熟
①可进行对比。根据材料中“真正的成熟却不仅仅指身体的长成”“才是”,写作中不妨正反结合,突出不同人物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时间对成熟认识的差异,形成明显反差,突出真正的成熟。再如在细节刻画时,由外而内可突出主人公其貌不扬、不修边幅的外在,以突出内在的成熟模样的可贵。
讲一个好故事
②可创设情境。针对材料“这”的要求,可重点突出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在什么方面成长,进而呈现成熟的模样,用窗户外面的事打通脑子里头的事,勾勒故事蓝本。如钟芳蓉选择专业时的心智成熟、张桂梅校长身肩责任、关注教育公平的思想成熟、叶嘉莹“天以百凶成词人”的意志成熟……精选生活横截面,设置生活背景或时代环境,对时代精神主题有所回应。而非脱离生活情境,抽象描述成熟的模样,直接采用宽泛结论对成熟特征进行宏大叙述。
讲一个好故事
③可虚实结合,可丰富情节。由外在体格,写到心智的成熟、心灵的成长、道德的提升,进而由实向虚,由个向类,由人向国。另外相对过去是成熟了,那么相对未来呢?因此可延长情节的逻辑链条,形成多个情节环环相扣的复杂事件。如通过写几代人的故事,体现成熟是辩证内涵。
讲一个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