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第五部分 古诗文综合能力全真模拟训练
全真模拟训练(二)
一、积累运用
1. 默写古诗文。(共10分。答对一句得1分,满分不超过10分)
(1)溯洄从之,道阻且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蒹葭》)
(2)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4)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千里共婵娟
(5)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十二章》)
(6)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为人谋而不忠乎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二、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甲】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选自《杞人忧天》)
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身亡所寄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废寝食者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因往晓之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屈伸呼吸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没有
停止
告知,开导
你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另外又有个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的人,就去开导他。
天不过是聚积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是没有气体的。
【乙】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②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③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节选自《列子》,有删改)
【注释】①素:白色。②缁(zī):黑色。③向:先前。
参考译文:【乙】杨朱的弟弟叫杨布,(有一天他)穿着白色的衣服出门。天下雨,(杨布)脱掉白衣服,穿黑色的衣服回家。他的狗认不出(他),冲他迎面狂吠。杨布生气了,准备打它。杨朱说:“你不要打(它)了,你自己也会是这样(的反应)的。(假如)先前你的狗走的时候是白的,回来时却是黑的,难道(你)不觉得奇怪吗?”
3.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杨朱之弟曰布/因往晓之
B. 杨朱之弟曰布/其人曰
C. 衣素衣而出/丰衣足食
D. 天雨/密云不雨
4. 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其 狗 不 知 迎 而 吠 之 杨 布 怒 将 扑 之。
D
3. 【解析】A. 的/代词,指杞人;B. 叫作/说;C. 穿/衣服;
D. 下雨。
/
/
/
5. 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5分)
(1)【甲】文中“杞人”担心天崩地陷最主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狗吠杨布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缺乏起码的常识和经验
杨布穿着白衣出门,回来时却穿着黑。
(2)说说两则寓言故事分别讽刺了什么样的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文讽刺了那种为本来不用担忧的事而担心发愁的人;【乙】文讽刺了现实生活中只看现象、不能认清事物本质的人。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