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 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1 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 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5 15:21: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登飞来峰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默.
2. 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3. 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所蕴含的道理。
学习目标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嘉祐三年(1058)上书,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他积极推行新法,抑制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晚年退居江宁(今南京),封荆国公,世称荆公。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又称临川先生。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他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被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亦称王文公,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你填对了吗?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 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走近作者走近作者
明诗意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应天塔,
听说鸡鸣时分站在塔上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线,
只因为我站在塔的最高层顶,站
得高自然看得远。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听读课文,用“ / ”划出诗句的节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浮云:暗喻奸佞(nìng)的小人。
最高层:比喻自己得到了皇帝的信任,有强的实力 。
夸张,写出了峰上古塔之高,写出了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并用“千寻”二字言其高。
第二句紧承首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二读,释义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峰顶有一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就可以见到旭日东升。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的最高处,可以望得很远很远。
1. 千寻塔:形容塔很高。古代一寻等于八尺。
2.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3.闻:听说。
4.畏:害怕。
5.缘:因为。
哲理 ~\(≧▽≦)/~啦啦啦 !!!
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羁绊。
小贴士:知人论世原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它所处的时代背景。《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一位作家选择什么样的题材,表现什么思想,抒发什么感情,这一切均由他的人生观和生活经历决定,又与他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首先要明晓作者的生平思想,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写作背景《登飞来峰》是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这首七绝。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后二句用什么表达方式?你如何理解这句的意思?
议论
表面写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塔的最高层。
实际包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从而使我们认识到:人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从长远考虑。
  1、王安石_______(朝代)杰出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散文成就很高,为___ ___之一。
 2、解释加线字的意思
  ①千寻塔(   )②闻说鸡鸣见日升(   )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 )④只缘身在最高层(   )
竞赛活动
  北宋
  政治
  思想
  文学
  唐宋八大家
  指应天塔
  这里是“听到”的意思
  怕
  因为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自由抢答下列问题。
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本诗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
诗句原意:
哲理意义:
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得最高。
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比较阅读
表达的情感 不同点
相同点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随军出征,因谏言被贬,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寂寥中阐释的是怀才不遇的情感 内容都是登高望远
《登飞来峰》 仕途得意对前途无限憧憬的王安石则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无畏精神。 《登飞来峰》思路
《登飞来峰》是一首哲理诗。这首诗借写景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以理入诗,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
一二句不写亲眼看到的景物,而写传闻之景,为的是给后文的议论打好基础。三四句议论,但仍采取了写景的形式,就使得抽象的哲理有了具体生动的感受。
课堂小测
1.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B.“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