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同步课件:7.《回忆我的母亲》(共两课时,内嵌音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同步课件:7.《回忆我的母亲》(共两课时,内嵌音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5 17:39:04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情境导入
回忆我的母亲
学习目标
梳理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母亲的形象特点。(重点)
学习通过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写法;理解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体会其中深情。(难点)
联系生活,感受母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军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其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选集》。
作者简介
朱德同志的母亲钟太夫人,是1944年去世的,享年86岁。1944年3月25日的《解放日报》上,曾刊载过这位英雄母亲的传略。
写作背景
毛泽东为其所写的挽联:
“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
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
回 忆 录 概 念
是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的生活经历
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
特 点 内容真实可靠,不能虚构;一般采用
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可以写一件事的全
过程,也可以记录某些生活片段;以叙述
为主,可以兼有描写、抒情和议论;语言
表达上追求朴素自然,不求华丽。
文体知识
识字记音
溺死( ) 私塾( ) 劳碌( )
和蔼( ) 迁徙( ) 佃农( )
管束( ) 祖籍( ) 慰勉( )
韶关( ) 衙门( ) 外甥( )
妯娌( ) 周济( ) 不辍( )
为富不仁( )

shú

ǎi

diàn

wèi miǎn
sháo

shēnɡ
zhóu li

chuò
rén
shù
【好劳动】劳动好手。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辛苦,不怕别人埋怨。
【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帮助。
【为富不仁】靠剥削发财致富的人没有好心肠。
【支撑门户】勉强维持家庭。
【慰勉】安慰勉励。
【聊叙】姑且谈谈。聊,姑且。
【不辍劳作】不停止劳动。
重点词语
朗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大意。
文章感知
第一部分
(1)痛悼母亲去世,
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
第二部分
(2-13)详尽地记叙了母亲勤劳的一生,歌颂了母亲的美德。
第三部分
(14-17)写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表达了作者继续革命的决心。
通过典型事例分析“母亲”的品格
时间 典型事例 母亲的个性品质
作者小时候(记忆时起)
1885~1900年前后
1905年
“整日劳碌着”,煮饭、种田、种菜、喂猪
……
勤劳俭朴;
任劳任怨;
聪明能干;
宽厚仁慈
被逼退佃、搬家,
遭遇天灾
坚强不屈;
爱憎分明
节衣缩食,借债供作者读书
有远见、摆脱贫
困和压迫的愿望
1908年
1919年
大革命时期 (1924-1927年)
抗战以后
1944年
离开土地就不舒服,
回家继续劳动
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
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不辍劳作
勤劳朴实
勤俭持家;
深明大义
理解、支持革命
热爱劳动
支持、慰勉作者参加革命
深明大义
大家知道《朝花夕拾》中提到“二十四孝图”中有哪几个故事?
那你怎样看待中国古代的孝道?
黄香扇枕
陆绩怀橘
卧冰求鲤
......
拓展提升
老莱娱亲
郭巨埋儿
哭竹生笋
子路负米(共19张PPT)
回忆我的母亲
上节回顾
第一部分
(1)痛悼母亲去世,
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
第二部分
(2-13)详尽地记叙了母亲勤劳的一生,歌颂了母亲的美德。
第三部分
(14-17)写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表达了作者继续革命的决心。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 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结构上:呼应题目,点明题旨,引出下文。
线索:“勤劳”总领全文,是全文叙事的线索。
文章解析
1.品读第1段,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说说这
一段在全文的作用。
内容上:点明写作的原因,抒发悲痛之情。
2.你如何理解母亲溺婴的行为?是否太残忍?
被迫溺婴,实属无奈之举,母亲的心里一定充满了矛盾与哀伤,惨痛至极。
3.第4段“总是天不亮就起床”中的“总是”一词说明了什么?
“总是”说明天天如此,没有例外的时候,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突出“母亲是个好劳动”。
4.如何理解第5段中的“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
“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等句子?
“自然地”“悄悄”“整日在地里跟着”等语句,说明母亲言传身教的巨大力量,母亲勤劳的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使“我”从小养成了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我”对母亲无言的爱,从侧面表现母亲的辛劳。
5.第6段中“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
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一句写
出了什么?
“看也不看”表明饭食质量差,形象地写出了地主富人家对穷人家食物不屑一顾的态度;“吃起来有滋味”表明母亲做饭手艺之高,写出了一家人对母亲巧手调制后的食物的喜欢。在这里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母亲的聪明能干,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巧于持家的敬佩之情。
6.品味第7段中“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挑水的
挑水”一句的妙处。
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具体描写一家人井然有序的劳动生活,说明了“我们”家
“有规律有组织”,
暗含了作者对母亲辛劳
生活的敬佩和心疼。
7.第7段中写道:“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
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
的印象”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在内容上,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赞扬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优秀品质,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敬佩之情;在结构上,总结上文,导出后文的主线。
8.第8段中对1900年前后旱灾时的场面描写反映了
什么?
反映了农民的疾苦和社会的黑暗。“不得不”写出了当时农民被逼无奈的惨状。“穿得破破烂烂”“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语言虽朴素平实,叙事却有声有色。
9.如何理解“我”瞒着母亲去参加新军和同盟会?
“瞒着”表现出“我”的矛盾心理。父母节衣缩食供自己读书,为的是“支撑门户”,而自己却弃家出走去追寻理想。“我”“瞒着”母亲是怕母亲不理解,更怕她为“我”担心。
10.赏析第12段中这两句中标红的字。
“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直抒胸臆:两个“永远”,感情浓烈,写出了母子之间不言而喻的一片深情。
“竟”表示出乎意料,表达了“我”的愧疚和遗憾,也寄托了“我”对母亲的怀念。
11.第13段第一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这一句总括性的评价,呼应开头,也表明至此结束了对往事的回忆。
在内容上明确母亲的特点,既是这一段的中心句,又深化了文章主题,突出了中心;在结构上照应开头“勤劳一生”。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12.请指着这句话的含义并试着赏析。
母亲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妇,她是“平凡的”,但正是像母亲这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默默建设着家,建设着国,为我们的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句议论,将对母亲的深情与对民族、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情融汇在一起。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作者感谢母亲的原因有哪些?试简要概括。
一是“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
二是“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
一个勤劳的习惯”;
三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
革命的意志”。这些都是作者回忆
母亲的根本原因。
合作探究
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的感情?
有爱、敬、哀、思念、怀念、歌颂、赞扬、感谢等等。其中爱是基本感情,是贯穿全文的感情。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而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深情赞歌。
板书设计
回忆我的母亲
痛悼母亲,引出回忆
回忆母亲的一生
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尽忠于民族
尽忠于人民
尽忠于党
整日劳碌
聪明能干
任劳任怨
坚强刚毅
勤劳的母亲
革命的母亲
送子读书
给“我”慰勉
期望成功
支持革命
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
教给“我”生产知识和革命意志
本文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作者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作者要以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课文小结
写作特色
事例具体,人物鲜活。
语言朴实,感情强烈。 
夹叙夹议,深化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