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8张PPT。※你知道”六一”儿童节的由来吗? 1942年6月 ,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并焚毁了这个村庄。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在南斯拉夫的美丽小城克拉库耶伐次,同样遭受了一次全城毁灭性的残酷杀戮。参观完这个遗址, 法国著名的哲学家萨特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一个外国人从一个国家带走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在那儿感到的痛苦。我在南斯拉夫的克拉库耶伐次感觉到了。
纳粹将其所有的愤怒残酷地发泄在这个温和的小城里。整个城成为一座巨大的坟墓,埋葬了7000名被残杀的人。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无论何时,只要有人提起南斯拉夫,我就想起克拉库耶伐次和那儿被敌人杀戮的那一刻,我就想起那里整个民族的英勇。
——萨特聂华苓亲爱的爸爸妈妈聂华苓(líng)美国华裔(yì)
女作家
萨特,法国哲学家、作家、
评论家。著有哲学著作
《存在与虚无》。
作者简介解释词语杀戮( lù ):
肃穆( sù mù ):
荒谬( miù ):
盟誓( méng ):
憧憬( chōng jǐng ):
健忘:
明赫白( hè)杀害(多指大量地)严肃安静 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发誓;宣誓向往容易忘事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表达什么主旨呢? ? ?要和平,不要战争。 ? 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从这部分文字中你能发现萨特着重用哪几个词表达自己的观感呢? 痛苦 沉重记忆 美丽的记忆 引文部分 “沉重记忆”哪些是“沉重记忆”?哪些是“美丽的
记忆”?
“美丽的记忆”指纳粹党在克拉库耶伐次
埋葬了7000名被残杀的人.指克拉库耶伐次的人民被
敌人杀戮的那一刻所表现
出来的整个民族的英勇。
正文前面为什么引用萨特的话?从萨特的话里又可以看到克拉库耶伐次留给后人的警示已越过国界,是点睛之笔。1.来到纪念地正文部分2.看纪念演出 3.参加座谈会4.参观纪念馆概括四部分内容。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一句中,连用四个句号,有何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写天气吗? 连用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表意功能。让读者读两个字,停顿一下,想象一个画面。这里不仅写天气,也是在渲染气氛,使人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氛围。1.来到纪念地 “全是”一词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对屠杀无辜平民的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
孩子们天真无邪,他们也思想单纯,力量弱小,不可能做出对纳粹“不利”的事来,灭绝人性的纳粹分子却把屠刀举向孩子,这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屠杀的野蛮残酷,使我们对法西斯强盗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为什么着重再现孩子们被屠杀的历史?) 你在文中找到了纳粹残杀百姓的所谓理由了吗?内容研讨 “灭种”.47年前,纳粹竟认为种族有优劣之分,他们竟以优等种族自居,要消灭劣等种族,这是何等荒谬。 你是如何理解“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一句的? 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幸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是令人悲哀的;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的荒谬。2.看纪念演出 看纪念演出,作者重点记叙了女演员朗诵的迪桑卡的诗, 朗读全诗,体会感情。引用迪桑卡的诗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歌唱孩子们的可爱和希望;从另一方面,反衬了纳粹的残暴,是对纳粹强盗的控诉。
塞尔维亚是前南斯拉夫的成员共和国。在国境北部,包括伏伊伏丁那和科索沃两个自治省,面积8.84万平方公里。人口977.9万(1991年资料)主要是塞尔维亚人。首府贝尔格莱德是南斯拉夫经济最集中的地区,工业都较为发达。 塞尔维亚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在诗和音乐的韵律中,响彻云霄,响遍山谷。这个引号起强调作用,强调人的价值、生命的价值。 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作者强调不能忘记历史,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涵义)
(为什么给“人”字加引号?)六十几个作家聚集在一起讨论,发言的一定很多,作者只写了三四个人的发言,为什么特别记下西德作家与日本人的发言? 写西行作家和日本人的发言,前者是真诚的忏悔,充满犯罪感。后者是自私的狡辩,企图开脱罪责。将西德作家与日本人对战争的态度进行对比,赞扬西德人对战争反省的诚恳态度,而对日本人的狡辩则表现出鄙弃的态度。3.参加座谈会一位作家讲话之后,日本人也要讲话了。
(称他为“日本人”为什么不说“作家”?)日本作家为日本军国主义开脱罪责,他在自私地狡辩,作家本应具有人类的良知。作者不称他为作家,说“日本人”,表明了作者对他的鄙弃。许多人与西德作家握手,在无言之中表明人们对日本人的反感和唾弃。 警示人们:至今还有人不愿正视历史,
仍为侵略辩护,这潜伏着新的危险。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明赫白得到众人的宽恕和尊重) 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非常深刻,情感非常真挚,态度非常诚恳。半个世纪前的罪行是纳粹强盗犯下的,他没有责任,却愿代上一代人受过,他把自己与整个民族看成一个整体,所以赢得了人们的宽容和尊重。结尾处,为什么要引用死者的遗言?“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 最后摘录的被残杀者留下的只言片纸,就是拾取人性中最为闪光的几个瞬间,控诉了泯灭人性的战争。 4.参观纪念馆 除了与纪念活动有关的文字,作者还写了些什么?有什么用意?不好。课文通过再现被残杀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动,反衬法西斯的残酷。“亲爱的爸爸妈妈”突出孩子们撕心裂肺的最后一声呼喊,让我们想见当年那场屠杀的情景,对残杀者的凶残感受得更为深切。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克拉库耶伐次之行”,好不好,为什么?探究思考你了解南京大屠杀吗? 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
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对我手无寸铁的同
胞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 日军占领上海后,直逼南京。国民
党军队在南京外围与日军多次进行激战,但未能阻挡日军的多路攻击。1937
年12月13日,南京在一片混乱中被日军占领。日军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
石根指挥下,在南京地区烧杀淫掠无所不为。 12月15日,日军将中国军警人
员2000余名,解赴汉中门外,用机枪扫射,焚尸灭迹。同日夜,又有市民和
士兵9000余人,被日军押往海军鱼雷营,除9人逃出外,其余全部被杀害。
16日傍晚,中国士兵和难民5000余人,被日军押往中山码头江边,先用机枪
射死,抛尸江中,只有数人幸免。 17日,日军将从各处搜捕来的军民和南京
电厂工人3000余人,在煤岸港至上元门江边用机枪射毙,一部分用木柴烧死。
18日,日军将从南京逃出被拘囚于幕府山下的难民和被俘军人5.7万余人,以
铅丝捆绑,驱至下关草鞋峡,先用机枪扫射,复用刺刀乱戳,最后浇以煤油,
纵火焚烧,残余骸骨投入长江。令人发指者,是日军少尉向井和野田在紫金山
下进行“杀人比赛”。他们分别杀了106和105名中国人后,“比赛又在进行”。
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杀28案,19万人,零散屠
杀858案,15万人。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中国军民被枪
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 中华民族在经历这场血泪劫难的同时,中国文化珍
品也遭到了大掠夺。据查,日本侵略者占领南京以后,派出特工人员330人、
士兵367人、苦工830人,从1938年3月起,花费一个月的时间,每天搬走图
书文献十几卡车,共抢去图书文献88万册,超过当时日本最大的图书馆东京上
野帝国图书馆85万册的藏书量。 南京大屠杀惨绝千古人寰! 拓 展请你站起来说一段话,反驳日本人的发言。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