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六年级下西师版5.20《天窗》课件1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六年级下西师版5.20《天窗》课件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4-18 21:45: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天 窗 西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上著名小说家、文学批评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蚀》、《虹》、《子夜》、《第一阶段的故事》、《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成绩。 天 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作品。什么叫天窗?我们来看图片。乡下的房子木板窗天窗天 窗 看了这些图片,我们知道什么叫天窗了。书上怎么说的? 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但碰上大风大雨或冬天,木板窗一关,屋子里就黑得像地洞里似的。乡下人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小玻璃,叫做天窗。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理解词语:慰藉
2. 给文章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内容。
3. 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并提出问题。第一段(1—3):天窗的来历。
第二段(4—7):小小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第三段(8—9):从小小天窗的神奇,悟出的深刻人生哲理。 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慰藉”是什么意思?
用横线画出包含“慰藉”一词的句子,全文共出现了几次?
慰藉:安慰。 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 为什么说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的“唯一的慰藉”? 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的时候,天窗给漆黑的屋子带来的仅有的光明,通过天窗看见了雨点、闪电、星星、云彩。这些都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透过这扇天窗,文中的孩子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下表。
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带子似的一瞥;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烈地扫荡了这世界;
他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是感到的要大这么十倍百倍。一粒星,一朵云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掠过的一条黑影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歌的夜莺,也许是恶霸似的猫头鹰。 月光下的草地河滩一粒星星空
为什么说“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啊唷唷!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想不起来的宇宙的秘密;它会使你想到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永远不会联想到的种种事件!

天窗很小,通过它,孩子们只能看到很少的景物,而它却给孩子们带来了那么多的想象和慰藉,更詶飞了乡下孩子们的心灵。 这就是想象的魅力。有了想象,我们才能看到更多的东西。实际上,我们周围有许多机会,文章中天窗还指一切想象的机会,我们要抓住机会,积极动脑,展开想象。 现在老师也为大家打开一扇窗,让大家充分发挥想象力。 我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颗星,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它们( )。 我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朵云,想象到无数奇幻的云彩,有的像( )的山,有的像( )的马,有的像( )的巨人。像节日里放的烟火高大飞奔憨厚 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 ),也许是( ),也许
是( )。灰色的蝙蝠会唱的夜莺恶霸似的猫头鹰
A:下雨了或下雪了,透过玻璃窗,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B:乘汽车或乘火车、乘飞机时,透过玻璃窗,说说你看到什么,又想到什么? 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该被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为什么要感谢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这个办法是什么? 是呀,想象是很神奇的东西。孩子们的想象是丰富多彩,富有变化的,所以想象到的内容要比看到的更真切、更复杂、更确切。活泼会想的孩子会从天窗里看到他们想看到的东西,看到心里所希望看到的东西,会幻想着许许多多美好的事物,会联想到自己存在于那些联想的美好事物当中,置身与当中.去满足自己心灵上渴望,而这些联想要比用眼睛所看到的更让人感觉真切、广阔、复杂、实在!希望同学们能够抓住身边一切想象的机会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认识更广阔的世界! 想象是一对金色的翅膀,有了它,我们就可以飞起来离开熟悉的陆地,离开司空见惯的事物,进入一个个神奇、美妙、广阔的境界,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推动世界进步的源泉。”老师送给同学们一段话: 1.你能说说自己生活中排解不快的方法吗?是读书?看电视?还是摆弄小玩具?
2.把自己的经历像作者这样记录下来,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一笔美好的回忆。